價格歧視的真相:坑完用戶坑自己
編輯導讀:我們經常在直播的時候聽見這樣的話語,“在直播間可以低價購買,出了直播間只能原價買了”。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價格歧視。本文作者圍繞價格歧視展開了四個方面的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電商直播競賽,又打通了價格歧視的新通道。
“花時間看直播,就能獲得更低的價格,不看直播就得高價購買”,這種以價格歧視為基礎的邏輯,成為了買、賣、播三方所公認的規則。
然而,經營者的價格歧視策略,卻無法永遠為其帶來更多利益。
在買、賣雙方,價格歧視與被歧視之間,其實正發生著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
一、無處不在的價格歧視
現如今,價格歧視已經成為了市場運作中不可獲取的手段之一。無論是掃蕩下沉市場,還是從高消費群體手中賺取溢價,都少不了價格歧視的影子。
- 大數據殺熟雖然飽經聲討,卻仍然屢見不鮮。
- 各種促銷活動以價格歧視為底層邏輯,用一種更文明、更容易被人情感所接受的方式,區分著不同消費能力、不同需求迫切程度的用戶。
- 更多人愿意為微小的個性化溢價而買單,也有越來越多的經營者走上了這條道路。
- 一些透明度低、缺乏標準化的行業,就和幾十年前沒什么兩樣,依然繼續著看人下菜、一人一價的定價策略。
不可否認,日益成熟的信息手段,為價格歧視的實施,提供了很多便利。
一些聰明的價格歧視策略,不僅帶來了可觀的收益,甚至還能兼獲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
然后,價格歧視并不是無往而不利的武器。
雖然對很對企業來說,在短期內,如果精心調控價格歧視策略,能帶來一定的收益提升。但若因此就向著極致發展,反而會帶來負面效果。
畢竟,在經營者擁有價格歧視這一武器的同時,消費者也擁有著另一種手段,在與價格歧視進行著曠日持久的博弈。
二、歧視與反歧視的較量
嚴格來說,價格歧視并不缺少極致的力量。只不過,它的最大力量,只有在絕對壟斷的條件下,才能真正體現。
而在自由的市場競爭當中,價格歧視的作用,往往會受到一些無形力量的自發制約。
1. 無知 VS 已知
價格歧視最大的效用,是在產品相同或極為相似的情況下去,讓價格不敏感者付出更多費用,從而賺取高額利潤。同時讓價格敏感者付出較少費用,但產生更多購買行為。
- 簡單來說,預算是10塊錢的人,就不能讓他只花5塊錢就走。
- 只愿意花2塊錢的人,也多多益善,把他們的2塊錢都留下。
之所以能達成這種目的,所依仗的,就是信息不對稱。
價格不敏感者,雖然不介意為一件商品多花錢,但卻不會喜歡被人愚弄,當冤大頭。
- 王某家中臺燈壞了,想在樓下的雜貨店中買一個電燈泡替換,心理價位是10塊錢。店主要價8元,兩人迅速達成了交易。
- 但在另一種情況下,假設王某剛剛進店時,目睹了店主將同樣的燈泡,以2元價格賣給了另一個人。那么,雖然王某有10元的預期,想必也不會心甘情愿用高于2元的價格購買燈泡。
信息不對稱給予了經營者價格歧視的空間,但信息傳播的不可控性,卻又在時時阻撓著價格歧視的交易達成。
采用價格歧視策略的經營者,最害怕的事情莫過于,原本為價格敏感者準備的特價促銷,因為傳播渠道有誤,都傳遞給了價格不敏感者。
非但不能吸引到更多價格敏感者進行消費,還讓原本愿意出高價的價格不敏感者,都以極低的價格達成了交易。
甚至有的時候,企業和員工的目標差異,還助長這一情況出現。KPI的壓力,讓促銷制定者,不得不擬定出群體劃分不明確的促銷策略和傳播方式。
表面看起來,一頓操作猛如虎,短期內收益暴漲。但在收益背后,有多少原本有機會獲取的差額,在無聲無息中沉沒,就是一個誰也不知道的數字。
2. 未知 VS 未知
若說信息不對稱,是信息傳播渠道與信息獲取渠道間的較量。
那么接下來隨時間軸所蔓延的,就是意志力的比拼了。
“再等等,還能更便宜。”
如果是經營者,你一定見過抱有這樣期待的顧客。
大到等待車、房、電器的折扣,小到初夏時西瓜降到多少錢才正式開吃,這樣的算計,或僅僅是直覺的判斷,絕不會少見。
對有的人來說,一件心儀的商品,放在購物車里等降價,就如同股市一般刺激:
- 什么時候會降價?
- 降到多少錢才值得買?
- 有機會探到的底價又是多少?
- 現在不買未來會不會漲價?
經營者未來價格策略的未知性,使很多自認為賺到的人,實則依舊被價格歧視的策略所左右。
即便有所謂的買貴補差價,你見過最長的保價時間有幾天?又有多少留意并爭取的人,跨過搶券、滿減等不予補貼的彎彎繞,得到了價格補償?
身份轉移,來看另一邊。
在消費者猜測價格的同時,經營者其實也有很多的疑問:
- 那些價格敏感的顧客,能不能等到我下個月的降價活動?
- 在沒降價的期間,他們會不會不再關注,或者直接購買了競品?
- 降價的時間是不是太長了,這期間有多少不在乎錢的人以特價成交?
對經營者而言,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同樣充滿了未知性。
因此,即便多數公司在做活動前,都會進行活動效果預估,但也沒有一家公司可以保證,自己做的每一次促銷活動,都能獲得符合預期的收益。
未知與未知之間的博弈,既讓價格歧視的策略得以實現,又限制了價格歧視的實戰發揮。
3. 懶惰 VS 勤奮
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全網找尋最低的價格,都會去苦苦等待最佳的買入時機??倳幸恍╊櫩停诿髦烙懈蛢r格的情況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用較高的價格購入。
- 零點秒殺的價格雖然夠美,但自己未必能搶到。再說,對于某些早早開始養生的群體來說,有時還是按時入睡比較重要。
- 每天簽到是個考驗記憶力、意志力的活,雖然連續簽到一周就能拿到優惠價,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自信。
- 手機進水了,不能接電話……我知道等雙11優惠了再買很合理,但上司和女朋友都不這么認為。
- 時間和精力都是很寶貴的,我一分鐘百萬上下的人,會為了20塊錢的優惠去搶優惠券?
在信息屏障無效的時候,一些刻意設置的障礙,是對價格歧視最有效的保護。
因為信息屏障被突破往往都很容易,從不知道到知道,只需要一瞬間。
每每做大型活動的時候,很多經營者都抱著一種痛并快樂著的心態。既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又擔心消息被某部分人所了解。
但在想要與不想要之間,卻是充滿矛盾的。信息擴散的效果越好,也就意味著你所不希望其知道的群體,也有越高的可能性接觸到信息。無論是通過直接傳播,抑或是二次傳播。
這種時候,對于“懶惰”的價格不敏感者而言,秒殺、簽到、砍價……很多耳熟能詳的方式,都能起到一定效果,讓他們遠離那些為價格敏感者準備的好價。
然而,并非如此就萬事大吉。
- 這世界上還有一個勤奮的職業叫黃牛。
- 這世界上還有一種勤奮的行為叫竄貨。
- 這世界上還有一個勤奮的群體叫羊毛黨。
當為保護價格歧視而設置的阻礙越來越復雜時,無非也就會出現兩種大致情況:
其一,若產品吸引力較強,流通環節中滋生出大量計劃外的盈利者,既從中取利,又影響了價格歧視的應有收益,還有破壞市場、公信力的風險。
其二,若產品吸引力較弱,價格敏感度低的用戶,在明知道存在更低價格的時候,既不想比其他人額外付費,也不屑于為之投入時間和精力。其結果就會擱置、放棄付費行為,甚至轉投競品懷抱。
4. 自由 VS 自由
相比擺在明面上的硬性價格歧視,營造產品微小差異,從而實現軟性價格歧視,或許更容易被人接受。
- 原味冰激淋12,巧克力冰激淋15,購買者或許不會覺得有所怨言。
- 步行者購買冰激凌12,駕車者購買冰激淋15,這樣的價格表,就會讓人感受到冒犯和抵觸。
經營者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自由,消費者也愿意為自己的獨特需求額外付費。
但即便如此,價格歧視的博弈依舊存在。
- 原味冰激淋12,巧克力冰激淋30,即便是巧克力的狂熱愛好者,也不會多付超過一個冰激淋的價格,去加上一點巧克力醬。
- 原味冰激淋12,巧克力冰激淋18,選擇購買巧克力冰激淋的人,一定比15元時少,但單次的利潤卻又相應提高。
或許通過精確的計算,在價格和銷量之間,能找到更好的平衡點;又或許在12和18之間,還可以再添加一個價格階段,更精確的施行價格歧視。
但毫無疑問的是,消費者在面對自己獨特需求時,也有不被嗜好所束縛的自由。
為了選擇自由而額外付費,還是掙脫偏好從而獲得自由。無論是在消費者的意志里,還是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博弈始終存在。
三、進犯與妥協
從傳統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隨著價格歧視程度的加深,“消費者剩余”減少,直至消費者得不到“消費者剩余”,而“消費者剩余”則被經營者完全剝奪。
消費者剩余 = 消費者愿意支付的最高價 – 實際成交價
然而在現實中,經營者實提高價格歧視的力度,卻未必總能讓價格歧視程度相應提高。
在經營者加強價格歧視策略的初期,價格歧視程度的確會逐步上升。
然而,在我們目前所經歷的市場環境下,壟斷受到一定限制,大部分消費者和經營者,都能享有有節制的自由。
所以,隨著某個經營者價格歧視力度的提高,相應的,由市場所自發形成的反價格歧視力量也會在無形中增強。
消費者或從細分群體外得到價格信息,或等待底價,或擱置購買,或放棄消費,或選擇競品,或放棄獨有需求,或選擇非官方渠道,或從渠道構成的空間中盈利……受到此經營者價格歧視策略所影響的人,必將越來越少。
隨著受價格歧視影響的消費者減少,經營者能從價格歧視中獲取的收益也必然下降。
所以,當價格歧視力度到達一水平時,經營者也必將面臨著妥協。
無論618活動,還是雙11活動中,都能看到諸如訂金、0點搶、疊貓等復雜的玩法,是在提升價格歧視的力度。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618、雙11這些購物節的存在,本身是不利于價格歧視的。
購物節把促銷活動的未知性,在時間上變成了已知。會有更多人在平日暫緩購買,以搭乘購物節的低價?;蛘咴谫徫锕澋膬r格最低點,產生大量囤貨行為,減少了未來的總支出。
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妥協,衰減價格歧視的力度,換取最終收益的最大化。
四、寫在最后
價格歧視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雖然,我們希望能榨干消費者的預算。
但是,給消費者口袋里留一些錢,才是真正的長久之道。
永遠,永遠不要忽視消費者的力量。
#專欄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網絡營銷人,心理咨詢師。擅長消費者行為學、文字傳播學、市場營銷學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最近在做用戶分層定價體系(價格歧視),看了你的文章還是挺有收獲的
你好
看不懂你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