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產品,廠家為什么連內部人也“擺不平”?
編輯導讀:有個現象特別常見,出了一款新品,除了領導喜歡,公司其他人員不以為然,自然銷量也不好。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本文從八個方面進行分析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01
新品推廣成功率有多高?網上有各種數據,反正成功率不到十分之一吧。
跨國公司新品成功率也好不到哪里去,當然,本土企業的成功率更低。
越是經營不佳的企業,推出新品的節奏越快。老產品不行了,不得不推新品。
那么,新品推廣失敗,廠家內部誰承擔主要責任呢?有人可能會說,要分具體產品。
我說不對。因為企業內部有一個“甩鍋鏈”。
產品不好賣,當然是因為銷售部門業績不好。但是,銷售部門不是終極責任人,往往能找到“甩鍋”對象。
第一個是品質“甩鍋”給生產部門。且看一家企業的“甩鍋鏈”:銷售部門說,因為質量不好,所以賣不動;生產部門說,因為原料差,所以質量差;采購部門說,因為銷售部門沒回款,賒的材料,品質怎么會好。
第二個是品牌“甩鍋”給市場部。因為牌子不響,產品當然不好賣。
第三個是新品“甩鍋”給研發部。研發部往往無言以對。
甩鍋鏈并不表明銷售部門不負責任,而是新品推廣不利時,經常發生的現象:最前端部門成為無法推卸責任的“責任部門”。
02
新品上市不利,表面看是各門店對新品的視角不同,實際上是部門責任界定問題。
上面涉及四個部門,先把生產部門摘出來,剩下研發部、市場部和銷售部。
有一年,我主持一家企業的新品推廣,事先有完善的推廣方案,可謂“天衣無縫”。然而,當我到市場檢查時,卻發現渠道的反饋是:公司又出新品了,僅此而已。
什么“天衣無縫”的推廣方案,代理商只是“聽說有這么回事”,但已經“記不清了”,終端零售可能就是“沒見過”。
有感于此,我當時就寫了一篇文章《“天衣無縫”的新品推廣為什么“漏洞百出”?》。
后來,我又思考了這個問題。領導重視,不代表銷售部門和渠道成員也認同。而且領導重視的新品,可能是一場更大的賭博。因為領導越重視,投入越大,失敗的損失也越大。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現實:把握用戶需求真的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新品失敗本身就是大概率事件。
把握需求的招數雖多,調查、洞察,甚至親身體驗,都不一定能準確把握。即便是喬布斯,新品失敗也常見。
那么,我們對新品的要求有兩個矛盾的要求:
- 新品不能要求過高的成功率。越是超級成功的新品,越是容易看走眼。
- 新品推廣必須要求很高的成功率。因為只要進入推廣階段,就一定要大力投入,不能讓投入“打水漂”。
兩個矛盾的新品訴求,怎么協同?這才是新品推廣要內部要解決的真正問題。
好產品不一定推廣成功,推廣成功的一定是好產品。
不要相信什么“好產品自然會說話”,要相信好的營銷才能讓好產品說話。
03
無論上市前多么受推崇的產品,只要推廣失敗,都不能稱之為“好產品”。
最可怕的現象是:當新品推廣“屢戰屢敗”時,整個公司就“不再把新品推廣當回事”,從而導致“好產品”進入市場也是“自生自滅”。
為了避免新品失敗出現“內部甩鍋”,必須就內部責任確定一個界面,并有“止損”機制。
所謂“止損”,就是避免新品推廣的“賭博”現象:先試錯,再試對,最后全面推廣。
從新品推廣的責任界面,大致可分為三個環節:
- 公司內部就產品達成一致,適合推向市場。此階段,責任在研發,沒有達成一致,不推向市場。
- 先試錯,再試對。試錯,是驗證能否在局部市場被接受;試對,是驗證能否全面復制推廣。此階段,責任在何部門,取決于內部分工。通常以市場部為主要責任單位。
- 全面推向市場,獲得推廣成功。此階段,責任在銷售部。
04
新品投放市場,經銷商和終端是什么態度?
廠家卯足了勁,又是方案,又是政策,但到經銷商和終端,馬上化為無形。
原因有兩點:
第一,經銷商,尤其是終端,天天有人來鋪新品。一天有那么多廠家鋪新品,要是把每個新品都當回事,還不累死?所以,終端對待新品的態度往往“放這里,慢慢來”。
多年前,我曾經有個一個調研。依賴渠道推廣的新品,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終端“忘了”。
初聽“完了”,很震驚。細想,很正常。你當寶貝的新品,終端見多了,哪天不來幾撥人推新品啊。
第二,經銷商業務員和終端營業員,每個人都有正常的KPI,都有任務要完成。新品推廣,早期那點量,對完成KPI于事無補。所以,把新品推廣當負擔,再正常不過了。
除非新品投放市場之前已經通過廣告完成了用戶認知,否則,新品投放,激活終端,才能激活新品。
怎么激活終端?統一老壇酸菜上市時,雖廣告投放做品牌傳播,但新品仍然需要渠道激活。統一的做法是:3次精準終端推廣,激活一個終端。
3次精準推廣,直面C端,然后利用C端形成的勢能(銷量),喚醒終端,引起關注。
早期的深度分銷,鋪貨即動銷。后期的深分,喚醒老板才能動銷。
05
終端和經銷商靠誰激活?當然靠業務員。
業務員本身是否被激活,就尤其重要。
其實,業務員對新品是雙重態度:一方面歡迎新品,新品帶來新增量;另一方面,業務員普遍害怕新品,推新品推怕了,因為新品失敗率太高。
新品靠什么激活業務員?有人可能會說,好產品自然激活業務員。我認為,只有在下列兩種情況下,業務員才能普遍被激活:
- 第媒體完成了用戶教育,C端倒逼B端。即品牌先行,銷售跟進。符合這類條件的新品,可能不會很多。即使跨國公司的新品,享受這種待遇的也不多。
- 新品動銷效果被局部證實,看到了希望。我一直信奉一種觀點:少數人可以被說服,多數人只能被“征服”。
這里,“征服”就是用結果說話,用事實證明。無論你是否看好新品,它已經被市場驗證。
06
我過去一直強調,本土企業新品上市,有一個“層層否決”現象。
“層層否決”,就是銷售部門和渠道環節的所有成員,新品好壞做自我判斷。有時候,好產品就是在“層層否決”過程中被淘汰的,甚至還未與用戶見面,就被淘汰了。
在新品上市過程中,怎么避免“層層否決”?就是新品上市前,可能征求銷售部門和渠道成員的意見。但是,一旦上市,就用結果證明,不給“層層否決”的機會。
怎么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就是新品全面上市前,要經過“試錯”和“試對”兩個環節。
比如,我指導企業新品上市時,先要在2-3個局部市場試點,看產品和推廣方法能夠被接受。這個過程,稱之為試錯。試錯,錯了還可以改進,再試錯。
局部市場試錯,并不代表可以全面推廣。因為試錯的可能并非常態市場環境,那么,就要進行另一項工作:試對。
試對,就要檢驗常態環境下能否成功。這是檢驗可復制性的重要一環。試對的過程,要驗證三個問題:費用率上限、推廣周期、推廣模式。
那么,誰來負責“試錯”與“試對”工作,比較有效的有兩種方法:
- 專門的隊伍,負責新品大規模上市前的驗證。這支隊伍,可以在市場部,也可以是專門的隊伍。
- “試錯”與“試對”成功銷售部門的一項普遍職能。比如,某家食品行業龍頭企業,排隊上市的新品很多,每個區域都可以自由選擇滿意的新品,驗證后再全面推廣。當然,看不上所有新品,或者說所有新品都試點失敗,一定是有心理壓力的。
07
什么是好產品?在企業內部,這個問題就很難統一。
技術部門當然是技術視角。但是,產品滿足的是需求,而技術只是滿足需求的“道具”。
但是,研發部不是技術部。技術部,增加點新功能,搞個黑科技。技術部門的職能完成了。銷售部門,與其說是用戶視角,不如說是“競爭視角”。競爭視角,就是與標桿產品對比,“更+”表達式。當然,銷售部門對產品缺陷的了解,這是絕對的強項。畢竟天天在市場,聽多了用戶抱怨。
銷售部門天天在市場,天然就懂用戶嗎?不見得。所以,銷售一線的話要聽,但要取舍。
取舍什么呢?就是當業務員提產品要求時,隱含著一個條件:新品最好讓自己的工作量最小,最好的產品就是能夠自賣自身。
多數企業里,有技術部(可能掛著研發部的牌子)、市場部和銷售部,但恰恰缺少研發職能。感性部既要從一線獲取用戶信息,又要有洞察用戶的能力,還要懂點技術。這樣的人極度稀缺,可遇不可求。
人才稀缺,并非不能解決。組織壁壘,有助于專業化,但研發的“概念形成”恰恰要求綜合化。因此,可以以新組織的方式實現。
我在某企業任職時,凡是下市場調研,基本上會帶研發部的負責人和技術人員一起調研,在調研時就新品概念形成共識,在技術形態形成共識?;氐焦?,產品很快就做出來了。
現在也有企業把研發的“概念形成”放在市場部。市場部的位置相對超脫,但市場部對技術背景的理解會成為研發概念的障礙。
08
根據新品研發的方向,可以把新品分為四條路線。
- 改進型和升級型新品。銷售部門的意見占主導。
- 用戶調查或洞察型新品。市場部的意見占主導。
- 技術突破型新品。技術部門意見占主導。
- 重大突破型新品。高層主導。
有的新品,只不過是增加一個SKU,并不需要銷售部門和渠道的動員,也不需要過多的用戶教育,比如改進型或升級型。新品上市,無須興師動眾。
凡是涉及較大資源投入和用戶教育的新品上市,都要把上市成功率作為重要標準。
前面講過,要把新品成功率和新品推廣成功率分開。新品成功率可以很低,但新品推廣成功率可以很高。
用“試錯”和“試對”,驗證新品成功率。沒有驗證的新品,不推廣。
用激活銷售部門和渠道成員的模式,確保只要經過“試錯”和“試對”驗證,就確保推廣成功。
#特邀作者#
劉春雄,微信公眾號:劉老師新營銷(ID:liuchunxiong1964),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特邀作者?,F任鄭州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EMBA課程主講導師,《銷售與市場》雜志社副總編,清華大學MBA、中國人民大學MBA特聘客座教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觀點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