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攤經濟”和“廣告市場”共享一個核心驅動力?

2 評論 9560 瀏覽 8 收藏 14 分鐘

編輯導語:前一陣子“地攤經濟”特別火,但你是否想過一個問題,為什么大家都喜歡聚攏在一起擺地攤,形成一個小集市?或者擺地攤時如何吸引路人?其實這幾個點跟“廣告市場”有很多類似的模式,本文作者對此做出了詳細的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地攤經濟的核心驅動力

擺攤兒,這種樸素的經濟現象,最初的形成并不是由誰組織的,而是小商販自發、自然地“扎”到一起去,形成各種早、夜市、商街等。

我提個問,你不一定能回答上來:究竟為什么要扎堆兒而不是離得遠一些?

這個我們早已司空見慣的現象里,隱藏著一個很重要的經濟邏輯:市場均衡理論。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定北京南鑼鼓巷兩側,平均分布著許多居民,大家都要吃一種水果——橘子;街上只有兩個小販A和B,開始時分別設在街的南、北兩頭。

買方:假定橘子質量、價格相同,這時居民買橘子的決策,顯然只取決于攤位的距離遠近。

進一步拆分,一個消費者為了吃到橘子,成本包括:出價、“鞋底錢”。

如果各攤位價格、質量相同,大家就會選擇路程最少的方案——即小販A、B的市場占有率,取決于攤位離每個居民的遠近。

賣方:A、B經營的目的都是擴大市場占有率,賺取更多的收益;北口的A會如何擴大 “占有率”?辦法顯然是有的:往南挪一點——北邊的居民仍然會來購買,而在街的正中間的居民都會來北邊買;他越往南挪,來買他橘子的人就會越多。

由于市場經濟中,每個人的權利是平等的,且人們的決策都是理性的,所以商販B也會采取類似的行動,你挪一尺,我挪一丈;最終,A、B都挪到了街正中央,重新平分市場。

納什均衡的力量:

一開始在街兩頭的“市場結構”是“不均衡”的,因為那時雖然也是A、B平分市場,但雙方都有改變當時處境的動機;而當挪到街中央后,就形成了“市場均衡”,這時誰都不具有改變位置的動機;無論是誰,再挪動一點兒,都會失掉一些顧客——這就達到了一種納什均衡。

市場均衡的概念,從來是一種行為的概念,而不是簡單的 “總供給=總需求”。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擺攤扎堆的現象——本來“勢不兩立”的競爭者,卻偏偏還要挨在一起,只要市場未達成均衡,就會通過各種競爭手段來搶占市場占有率。

二、廣告市場的核心驅動力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今天的在線廣告模式,我們做競價廣告也是一樣,為什么會有第二出價的策略?其核心驅動力也是為實現廣告主之前的一種納什均衡。

企業受利益驅動,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到廣告流量的競爭中,流量越來越昂貴、創意周期越來越短、同業的創意和落地頁快速驅同,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先要將流量盡可能多的吸引過來,只要是奏效的方式,別人用逼得我也必須用、別人換我也得趕緊換。

當然,在線廣告的情況要比小販擺攤兒復雜太多,但當我們認清態勢,我們就能大致判斷:接下來的廣告重點應該放在哪里——想依靠改變攤位距離獲得市場占有率的時期早已遠去,流量戰爭是基于“大家都在街道中央”擺攤這個事實上的。

也就是說,廣告市場的大手正推進著營銷的新一輪納什均衡:買家、賣家信息匹配的均衡游戲。

所以,賣家手里的流量不是越多越好;因為沒有免費的午餐,流量意味著成本,我們越了解自己產品的買家、手里的消費者數據越多、預判機制越準確,我們的勝算就越大。

再次強調一下,流量真的不是越多越好,今天看起來各品牌在打的流量戰,本質上卻是信息戰。

如同你花了很貴的攤位費在夜市賣別墅,流量不匹配,流量越大,你賠得越多;如果你能想辦法將自己的價格、質量、服務匹配到最適合的流量群體中,你就贏了。

尷尬的是,流量的初步信息在各大平臺手中,品牌還有辦法在廣告環節去優化個性化匹配的問題嗎?

三、“擺攤”對“廣告優化”的啟發

答案是:有辦法,發展后置營銷能力。

打個比方,廣告主現在比拼的是:去哪兒擺攤好?什么時候去?擺攤兒選哪個攤位?怎么吸引人流?客人來了,話要怎么說?


現實情況是:

  • 大家擺攤兒可選的地方有限,大致客流量和人群質量心里也知道的八九不離十;
  • 擺攤兒的好時機大家心知肚明,劃分個早市、夜市、周末集市,也就差不多了;
  • 選擇攤位很重要,但攤位質量和成本成正比,需要考慮自己的利潤率、規模、資源配置策略,不是輕易能換的,爭取到一個價格合理的位置已經很不錯了。

我們能下功夫去搞的就只剩下:怎么吸引客流?怎么說話,客人購買率更高?這兩件事情了。

所以,未來想脫穎而出的企業,投放轉化的重點要放在后置的這兩個能力上:對創意的反饋速度、對流量的個性化應變速度。

1. 怎么吸引人流?(提升廣告創意的反饋速度)

客戶來了,怎么抓住他們的眼球?

如果通過有效的數據可以學習和預測用戶的行為,我們就不必揣測或了解用戶在每個細節上的心理(更何況人為很難分辨、把握各種營銷場景下的不同心理狀態),只要給出他們需要的答案即可。

舉個簡單例子,我是一個賣書的攤主,攤位兩邊配了2個智能設備,可以判斷走過來的客人目光在關注哪些書的標題;那么,一個對盜墓小說感興趣的用戶走過來,我就把盜墓系列用燈光照亮,同時播放盜墓小說的音頻宣傳片,他關注我的機率肯定會倍增。

放到在線廣告上,情況沒這么簡單,但是邏輯是一樣的。

作為廣告主,我們很難知道某個訪客的真正意圖,但是訪客的轉化特征是可以持續學習到的——如果營銷人員能通過快速調整創意,去緊跟不同賬戶下的客戶喜好、變化,那么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做到“以量取勝”和“以快取勝”的。

創意引流的本質是:利用數據分析工具、測試工具、AI學習工具、有效阻止營銷人員的“意淫”;更客觀地制作、篩選出好的素材,配合瞬息變化的客戶喜好。

2. 客人來了,話要怎么說?(對流量的個性化應變速度)

既然你在海量信息里多看了我一眼,我一定要讓你知道:你有多需要我。

這幾天從一篇講《地攤經濟與新媒體》的文章中,看到一個有趣的詞,叫“精華前置”。

擺地攤需要精華前置:把銷售數據最好的商品擺在兩側,最靠左邊的朝左,最靠右邊的朝右,中間的朝前;人流不管是從左、右走來,第一時間就能看到最熱銷的爆款。

廣告落地頁需要精華前置:一秒鐘搞定用戶。

客戶為什么不認真讀落地頁?為什么一進來就走了?

當抱怨落地頁的停留時間過短、閱讀完成率過低時,我們不妨回想一下地攤設計的邏輯;主圖和大標題是不是特別清晰、表意明確?落地頁的賣點和創意,有不停探索新版本嗎?你有為點了廣告的用戶,提供個性落地頁內容的能力嗎?

四、防止掉進“固化優化”的坑

最后,不得不說說我們在給客戶實踐時,常出現一些優化的誤區。

要知道,“落地頁的精華”比“地攤的精華”難判斷得多、也復雜得多;這就讓廣告主在不知不覺中、在落地頁這個核心環節拉開了致命的差距。

這里有2個比較新的優化建議,大家可以一起琢磨一下:

1. 營銷素材的“勤”能在一定程度上補流量質量的“拙”

如果我們能做到多換創意、保持營銷新鮮度;且善追熱點,懂得借力行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因流量質量不精準帶來的轉化損失。

如給不同的人看不同的落地頁標題,即使是同一廣告點擊進來的訪客,感受也大不一樣;或者,給做出了不同行為的客戶彈出不同的挽留彈窗,讓優惠的誘惑更有針對性。

但這里有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開啟了oCPC,你敢輕易換掉落地頁的鏈接嗎?不能換落地頁,還追個屁熱點、改個啥創意;但是,如果有了動態的內容展示能力,我們就可以設置豐富的素材和創意,給不同的用戶看不同的版本,從而變相“提升流量的質量”。

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你們說的這些落地頁優化建議,我們策劃團隊早就知道,能不能給些新的想法?”

之前我們遇到的某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客戶,對我們給出的一些落地頁優化建議嗤之以鼻;倒不是說用戶的這個說法一定錯了,很多抽象的用戶洞察和結論,咱們營銷策劃人員大概率都懂。

但是這句話外行了,為什么?

落地頁的優化一定是基于數據驅動的,上個月的表現不代表下個月的表現,人群A的表現也不能模擬人群B的;我們必須先將數據做可視化處理,讓營銷策劃看懂用戶的最新行為特點,再基于這樣的洞察,做出可解釋的優化方案。

此外,今天如果還只是單純靠人為操作來優化頁面,即使依靠數據分析工具,也很可能是不足的;因為人的反應、操作速度是無法和AI比擬的,你投放的平臺在用程序化幫你大量找用戶,可你卻用不能智能學習和進步的頁面接待他們,這中間是有承接斷層的。

很多品牌其實已經開始做出嘗試,在落地頁上做智能優化的文章——通過AI工具幫助營銷團隊自動做動態內容的匹配,讓每個點進來看到落地頁的人,都獲得最好的體驗。

我們還有很多優化的機制在持續探索中,但武器必須持續投入和打磨,才能越用越順手,大家一起共勉。

 

作者:Agnes;微信公眾號:靈蹊營銷筆記

本文由 @Agne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到了

    回復
  2. 感謝博主,說的非常本質了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