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設計是如何逼瘋銷售的?為什么產品驅動增長在中國是偽命題?

1 評論 3254 瀏覽 2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PLG并非新概念,只是PLG(產品驅動增長)真的適用于國內環境嗎?國內SaaS環境與國外仍有較大差異,而SaaS團隊在做產品、做營銷策略時,都應當針對企業自身情況做好考慮。本篇文章里,作者就PLG在國內的“處境”發表了他的看法,一起來看一下。

先看一個反面教材。一個糟糕的產品設計,是如何讓客戶和客戶成功經理痛苦的:

白色貓咪是用戶 |黃色老虎是CSM:

糟糕的設計是如何逼瘋銷售的?以及為什么產品驅動增長在中國是偽命題

這是一款SaaS產品在中國的真實案例,聊天記錄也是微信真實對話。這個對話后半部分更可怕,因為CSM建議客戶“永遠不要點Enabled”……

產品驅動的增長中,如果這種小的設計問題普遍存在且不被產品部門重視,銷售或CSM小伙伴就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回答類似問題,效率何在?又怎么能用產品驅動增長呢?

吐槽之余,有必要回顧SaaS產品的初衷。秉承著“越簡單的產品越容易上手”的原則,SaaS產品常常為了保證體驗的一致性和可用性,走的是也是標準化、強調scalable的道路。標準化的另一面是,不同背景、職業、地區的用戶使用習慣很不一樣的,完全標準化的產品很難滿足所有人。

因此模版出現了。團隊協作工具例如Asana,就需要針對公司內不同團隊用戶的職位特征提供模版或套件,Notion也是如此,學生、產品、設計、營銷都有一套相對個性化的模版。

糟糕的設計是如何逼瘋銷售的?以及為什么產品驅動增長在中國是偽命題

▲ Asana模版提供多種選擇

模版解決了不同人群需求的問題,而地域和文化是另外一個影響因素。比如誕生于硅谷的SaaS產品都用郵箱或者Twitter、Facebook(現在要叫Meta了)的open ID登錄,在國內用起來總是沒那么順手,產品沒有打通中國用戶的社交生態,國際版、中國版也隨之出現。

我們常用的SaaS工具類產品既有完全來自海外的平臺,也有海外平臺中文版和國內產品。下面,我們就一一分析,看看不同背景的B2B SaaS平臺,在中國采取PLG的可能性,以及營銷和銷售的模式。歡迎對號入座:)

一、海外SaaS平臺,在國內只有銷售和營銷團隊

我的前東家是一家國外大的SaaS平臺,產品經理都在國外,不會為了中國市場單獨設計產品,產品的迭代、debug速度完全不能滿足國內用戶的需要。

我的經歷告訴我,如果你在國外SaaS平臺中國區工作,又沒有本地的產品和研發團隊,沒有中國產品自主權,在本地實現產品驅動增長大概率是很難的。比如Slack、Twillo、Zoom,也會有很多國內用戶,也有國內銷售團隊,公司總部也是PLG模式,但在中國的業務,也只能是傳統的營銷&銷售模式。

在海外B2B SaaS平臺做營銷的小伙伴而言,PLG可以作為一種思路了解了解,但不要寄希望于產品優化……本地的營銷管理仍需要聚焦“銷售-營銷”關系,扎扎實實地做好每次campaign,提升拉新數據,優化漏斗表現,聚焦精細化用戶運營。

二、海外SaaS平臺,在國內有完整產品團隊

畢竟中國市場潛力巨大,Canva在中國的產品是和海外版完全區隔開的,微信登錄,也有開發微信小程序,設計模版適配了國內社交媒體需要,理論上,這樣的企業有很大機會可以實踐PLG。

糟糕的設計是如何逼瘋銷售的?以及為什么產品驅動增長在中國是偽命題

▲Canva中文版

糟糕的設計是如何逼瘋銷售的?以及為什么產品驅動增長在中國是偽命題

▲Canva國際版

然而設計類工具的使用者,學生、設計師等,和針對有技術背景用戶的平臺,如Github、PingCAP等用戶還是很不同的。面對組成更復雜的目標群體,要釋放他們的付費潛力,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本土的銷售和支持團隊。

此外,國內客戶的使用習慣也是必須考慮的問題。Atlassian通過用戶社區和維基解決產品使用疑問的方法,基本在國內不適用。國內用戶不愛看文檔,碰到問題習慣于直接微信群里問支持工程師或者CSM。

所以不僅是產品和地域的問題,目標客戶人群,以及他們對于支持的需求程度同樣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此外,國內同類平臺激烈的競爭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即便是本土有獨立團隊,和國內SaaS工具相比,產品迭代速度、可用性、對于國內新趨勢的把握并沒有明顯優勢。

這種情況下,對于Marketing團隊來說,引導注冊用戶并不是最難的,有兩個必須關鍵把握的點:

  • 在諸多付費能力不同的用戶中,通過firmographic(公司、部門、職位、級別)和demographic(年齡/性別/教育/城市)數據、用戶行為數據來了解付費用戶的ICP(理想客戶畫像),研究真正能夠轉化的是哪些用戶,分析他們的行為。
  • 做詳細的競品分析找出相對于國內平臺最具吸引力的點,持續優化并反哺品牌強化市場教育。
  • 用戶的LTV和ACV肯定是低的,持續推廣新的付費點必不可少。

三、中國SaaS平臺

國內VC和互聯網巨頭們這幾年布局B2B賽道,讓不少國內SaaS創業公司得到了融資,然后出現了割地而踞的情況。特別是項目管理、團隊協作工具,有一定規模的,背后已經是騰訊、阿里、頭條……

獨立SaaS團隊處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和增長無疑是困難的。

這種大環境下,PLG是偽命題。

生存空間被擠壓的情況下,SaaS平臺必須找準產品的獨特賣點,才能在夾縫中生存。即便能借助大金主的流量和集團優勢獲得增長,銷售和市場也沒有任何道理等待“產品驅動”,同時也一樣在發力。

近期有獲得大筆融資主打PLG的產品和設計平臺和研發平臺,我從營銷人的角度看來,他們也不是純PLG,而是多個引擎同時驅動的,并且其他增長引擎的貢獻不小——至少從營銷側來看,百度搜索、線上廣告、線下活動、銷售人員部署都是全面鋪開的,這個時候再去講PLG也是噱頭為主。

當然如果能多引擎驅動增長,當然不是壞事。特別是銷售市場端,能夠獲得預算迅速鋪開活動實現獲客,簽到種子客戶,至少能夠贏得比競爭對手大量的時間,同樣可以反饋到產品側,推進產品的進化。這時候,營銷也可以回歸傳統的Funnel或者AARRR模型。

可能需要的人力成本更大,但對于拿到投資、迅速搶占先機、實現用戶增長目標而言,公司的人均營收低一點應該也不是問題。

四、后話

當然我并不是單純想說產品驅動增長在中國很難。

我認為PLG只是一種增長思路,沒必要為了強調這個概念而忽略其他因素。無論是產品驅動,銷售驅動還是多點同時發力,最終要實現的是增長——用戶、付費用戶的增長,而采取什么樣的組合實現增長, 除了借鑒新的理念之外,必須考慮企業自身的情況。

營銷人來說,更需要審慎看待任何新的增長理念,特別是已經處于存量市場的情況下。在增長初期關注拉新和建立營銷數據體系,中期關注留存和精細化運營就好。讓marketing回歸本質——如何把產品優勢高效準確地在正確的時間、地點和場合,傳遞給目標用戶,才是永恒不變的思考。

 

本文由 @Echo Kou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任何時候任何設計和創意都需要因地制宜,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來自湖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