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主流認知和制造認知反差 ,事件傳播中爭奪關注的兩種方法

6 評論 2426 瀏覽 6 收藏 34 分鐘

編輯導語:人們每天都會接收大量的信息,怎樣在這些信息里脫穎而出,奪得消費者的關注是企業所要思考的。文中介紹了兩種方法來幫助企業進行傳播,推薦對此感興趣的朋友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從廣泛角度出發,新鮮事件的傳播價值毫無疑問是勝于陳舊的事件,但這一假設并非適應于所有事件,有種情況需要排除在外,這種情況是——那些毫無影響力的新鮮事件。

在這個世界上,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新鮮事,它發生在家庭、商業、宗教、軍事等領域,比如:

  • 某家庭出生一個可愛的寶寶;
  • 中國遼寧號航母返崗維護;
  • 好想你”把百草味賣給了百事;
  • ……

諸如此類的新鮮事件不計其數。

一、媒體是信息的篩選器

隨著技術的發展,媒體分化程度越來越高,特別是今天的自媒體,海量的信息充斥著手機屏幕,新鮮信息應接無暇。消費者每天會被大大小小的事情纏繞,要精心地處理,實在是無暇顧及這些無關緊要的新事件。

企業清楚“事件營銷”是打造品牌可以依托的重要手段。當然,我們所指的“事件”不是公司會議上的領導講話,也不是新項目落成剪彩,更不是新廠房奠基儀式。諸如此類的企業常規活動,媒體不會不為所動,因此也不會產生傳播效應。

顯然,這類活動定然也不是我們所定義的“事件傳播”。為什么即便是新事件,大多數受眾依然無法獲取該信息?

首先,人們可能會對該類信息不感興趣;其次,受眾感興趣,但媒體缺乏相關的報道,從而導致人們沒有接收到該信息。

也就是說,雖然人們有選擇接收信息的主動權,但人們獲取信息的范圍受到信息源的限制,信息源主要指媒體。簡單地講,媒體是信息的篩選器,人們必須在媒體中選擇信息。

因此,我們應該進一步研究并發現:哪些新事件會受到媒體的追蹤報道,哪些新事件會引發人們對它感興趣。

在此基礎上,企業運用這些被發現的原則來設計營銷事件,從而使得這些營銷事件在眾多新事件中脫穎而出,強有力的爭奪媒體及人們的注意力資源,這便是我們所要研究的第二個原則:爭奪關注。

二、事件傳播原則二:爭奪關注

我們先從一次試驗調查開始。下面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以及俄勒岡大學的教授所做的實驗調查。他們把試驗分成兩組:A組和B組。

先看A組。馬拉維的食品短缺影響到了300多萬兒童。在津巴布韋,降雨嚴重不足導致玉米產量比2000年下降42%,大約300萬津巴布韋人面臨饑荒,400萬安哥拉人已經被迫逃離家園。在埃塞俄,1100多萬人急需食品援助。

再看B組。一個面臨饑餓的7歲馬拉維小女孩洛姬雅,你的捐款會改變她的一生。因為你和其他捐款人的幫助,拯救兒童基金會將與洛姬雅的家人和社區的人們一起讓她有飯吃,有書讀,給她提供基本醫療保證和人生教育。

看了兩組信息,你更愿意為哪組捐款?

結果表明,看到A信息組的被試愿意捐款的比例為23%,而看到B組被試愿意捐款的比例則達到48%。

這一效應被成為“可識別的受害者”,他源于諾貝爾獎獲得者托馬斯·謝林的發現。該概念是指與具有相同需求的一個龐大的族群相比,當一個特定的、可識別的人被注意到陷入困境時,人們更傾向于為后者提供更大的幫助。

換句話說,人們往往對“可識別的人或信息”更感興趣。這個試驗給企業策劃事件營銷帶來的啟示是:要獲得人們的關注,企業策劃營銷事件的前提是成為那個“可識別的人”。一旦營銷事件成為100萬事件中的一個,該事件將很難被識別出來。

正如蘇聯政治家斯大林所說的:“一個人的死亡是個悲劇,但是100萬人的死亡不過是個統計數字。”

信息要引起關注,前提是信息“出列”,不要被埋在眾多信息之中。尤其是這個時代,注意力嚴重稀缺,以今日頭條和抖音為主的新型媒體,通過智能分發技術占據人們的大部分時間,人們閑暇的時間彌足珍貴,爭奪也相對激烈。我們也在不斷思考,什么樣的事件傳播或信息能夠主動的吸引人們的關注度。

在結論之前,我們敢斷言:那些按部就班、四平八穩、人云亦云的話題或事件,定然被我們排除有效的事件傳播之外。

我們已知,人們之所以看這則新聞,是因為他們想從這則新聞中汲取生活知識和獲取有價值的社交信息。汲取生活知識很容易理解。那么,如何理解“獲取社交價值的信息”呢?

今天,在生活安穩且物質豐富的年代,人們的生活經驗也十分富足,人們獲得生活經驗的動力沒有以往強烈。人們獲取信息的目的轉而是用于社交。人類是社交性動物,不想與世隔絕,更不想被看作是知識匱乏,相反,人們極力想證明自己知識富余,見多識廣。這有助于人們融入群體,增加社交權重。

因此,新聞信息理所應當地通過“來點新料”來引發人們的關注,有曲折震蕩來引發擴散與參與,有沖突來引發討論與互動,在整個事件各個環節中始終引發話題和關注。接下來,我們講談論兩個方法,目的是為了制造引發人們關注的事件。

三、爭奪關注的兩種方法

1. 第一種方法:逆主流認知

?逆主流認知被定義為新觀點或新信息與主流認知相反。下面這個案例是我們最近幾年能看到的,現象級的事件傳播案例。

案例一:“后浪”傳播事件

該事件源于一段小視頻。2020年5月3日晚上視頻上線,一天之內播放量達到1780多萬,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4.4億。該事件使得公司市值一夜之間暴漲34億。它就是B站的《后浪》廣告視頻。

2020年,五四青年節,我打開微信和今日頭條,發現B站的《后浪》視頻在媒體上被刷屏了。我即刻意識到,這是一次成功的事件傳播?!逗罄恕芬曨l分成兩個版本,一個是2分鐘的剪輯版本,另一個是5分鐘的完整版。2分鐘的剪輯版在央視播出一次,5分鐘完整版在B站及合作伙伴平臺同時播出。

《后浪》視頻播出后,即刻引發了巨大的爭論,完全超越了一部廣告片所能匹及的高度,彼時的都市白領顯然很難逃脫《后浪》話題?!逗罄恕芬曨l由我國著名演員何冰老師擔任,他站在上一代人的視角,來贊美鼓勵下一代人。

我們不妨來看看這段火遍全網的視頻到底說了些什么?我們從視頻中節選部分內容:

“ 那些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你們正在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把民族變成世界的。你們把自己的熱愛,變成了一個和成千上萬的人分享快樂的事業。向你們的自信致敬……更年輕的身體,更容得下多元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因為你們,這個世界會更喜歡中國。因為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奔涌吧,后浪?!?/p>

這條視頻在屬于年輕人的節日播出,恰逢其時,視頻一經播出就迅速引起熱議?!逗罄恕分赃x擇何冰老師,目的就是想借助何冰老師來代表上一代,通過視頻表達上一代對新一代的認可。

在視頻中,何冰老師不斷地贊揚新一代年輕人,贊揚他們包容開放,有創造力,富有潛力,是祖國的未來,對他們充滿了期待。而現實中的上一代是如何看待新一代的年輕人呢?

實際上,他們對年輕一代存在諸多偏見,他們給年輕人的標簽是:啃老族、打游戲、無所事事、抽煙酗酒、貪圖安穩、眼高手低、狂傲自大……而《后浪》視頻中所倡導的思想與上一代人對新一代年輕人的看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存在較大爭議。

有爭議必然有關注,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第一種方法:逆主流認知。

事實也是如此,《后浪》播出后,在上一代群體中炸開了鍋。甚至有很大一部分聲音認為,“這宣傳片是拍給前浪們看的”,因為有數據顯示,在朋友圈里面轉發《后浪》最多的人群是70后和80后,真正的“后浪”們反而安靜很多。

有不少批評聲音出現,認為這部宣傳片“雞湯味太濃”“并沒有完全展現當代年輕人的風貌,只展現有錢‘后浪’的生活”。《后浪》在B站熱評中頂在第二位的網友喵星人黑貓君直言:

“《后浪》里面充斥著高級電子產品、昂貴手辦……全是紙醉金迷的都市生活??墒?,生活在小城市的青年們呢?那些數以億計的賺著三四千塊,每天被房價壓彎了腰,加班,禿了頭,送著快遞打著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螺絲釘們呢?他們眼里的光,又在哪啊?”

總之而言,人們對《后浪》視頻中的觀點頗具爭議。引發爭議的緣由可以歸納為“逆主流認知”。

主流或大眾對年輕人是帶著一種偏見的、負面的認知。而視頻中的觀點卻與主流認知是逆向的。兩種觀點水火不容,爭議頗大。很多70后和80后在兩種觀點中選擇一種表示支持,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就是熱點形成的根本原因。

逆主流認知很容易樹立觀點上的對立,支持者與反對者各抒己見,正鋒相對,形成爭論與熱議。為什么主流認知在事件傳播中不容易形成爭議?

在國內傳播學者鄒振東教授看來, 主流認知首先是一種常識,常識便失去爭論的意義。比如:自行車是兩個輪子,老虎打得過羚羊……大家都知道的常識,沒有必要再次爭論。

其次,主流認知往往是常理,常理無須時時強調。比如:不要隨地吐痰,大家都要遵守的規則,不可能天天上新聞。

最后,主流認知的基本認同已經完成,無須大面積爭取。沒有爭取也就沒有爭論,也就沒有關注。

給我們企業帶來的啟示是,制造事件傳播要突破主流認知,“逆主流認知而行”才能喚起爭論,引發關注。

但有個概念千萬別混淆,逆主流認知不是反對主流認知。反主流認知被定義為:與現有的主流認知針鋒相對,否認主流認知并挑戰主流認知。反主流認知核心在于“反對”。

但是,我們一再強調:認知很難改變,企業切勿去修改消費者的認知。一旦形成對立局面,會對企業策劃的事件傳播產生不可估量的后果。

2. 第二種方法:制造認知反差

制造認知反差的核心是在熟知的事物或描述里,添加新的東西進來,打破信息傳遞的一成不變或習以為常,形成反差感和沖突感,讓人猛地眼前一亮。

案例二:“網紅沈大師”現象

2019上半年,流浪者“沈大師”突然全網爆紅,有關他的短視頻、文章和新聞報道無處不見,巨量信息鋪天蓋地,讓人目不暇接?!吧虼髱煛钡恼媸切彰猩蛭?。他到底火到什么程度呢?

我們看一組數據便知,只要有關他視頻,分分鐘便點贊量超十萬以上。#流浪大師#和#沈大師#抖音相關話題量高達5億多,點贊量超10萬的視頻不計其數,其中不乏有視頻點贊量超100萬,在抖音上申請名稱“沈大師”或“流浪大師”的賬號不計其數。

不禁要問,是什么讓“沈大師”或“流浪大師”如此火爆?在大城市中,人們每天都能看到像沈巍這樣的流浪漢,為什么唯獨沈巍成為了網絡紅人?背后的原理——認知反差。

首先是流浪漢形象與文學大師形成鮮明的反差。回溯一下事件起因。2019年3月,沈巍拿著書本并高談闊論的視頻被傳發到網上。視頻中的沈巍身著破裳爛履,蓬頭垢面,一看就是一名不知道多少個月沒有洗澡的流浪漢。然而,沈巍卻有著一口極為標準的普通話。

而且在談論知識內容時,他邏輯卻極為的嚴密,觀點性也極強,且談論的都是《尚書》還有《易經》等著名典籍,一副專家的派頭。這和自身流浪漢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勾起了廣大網友的好奇心,沈巍一時間爆紅,成為了人盡皆知的沈大師。

在人們固有的認知中,流浪漢屬于下等職業,它被定義成那些身患殘疾或年老體衰的群體,因其無力從事其它職業而迫不得已才選擇乞討。乞討者通常是文化水平比較低或根本不識幾個大字的群體。然而,沈大師的文學才華卻與認知中的流浪漢迥然不同,它不僅不向人們乞討,還滿腹經綸。正是這種反差效果引發了人們的討論。

其次是流浪漢形象與公務員身份形成反差。有網友扒出“沈大師”的真是身份,實則令人大吃一驚,又一次在網絡上掀起熱潮。沈大師原名沈巍,1986年大學畢業后,進入到了上海徐匯區審計局工作,從此端上了令人羨慕的鐵飯碗。

可是沈巍進入了審計局,卻天天迷上在公司撿垃圾,單位無法理解沈巍的行為,甚至覺得他有精神疾病,于是單位便和沈巍商量辦了病退,每個月還為沈巍保留了2000多元的工資。沈巍的行為不僅單位忍受不了,家人也不理解。2002年,沈巍獨自搬到了浦東生活,從此正式地流落街頭。

沈巍流落街頭,卻反而落得輕松自在。他能夠靠做垃圾分類基本養活自己,又隨時能夠讀自己喜歡的書。一無所有的沈巍卻擁有了全部的自己,他不必再被任何人的看法所左右。

最后是貧困的生活與豁達的人生觀形成反差。在沈大師火了之后,他對網友說:在視頻中,他說過一句:“你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文化,多看點兒書,而不是來看我。我根本不需要別人可憐我。我只是希望別人尊重我,就這一條,好嗎!”

沈大師潔凈的靈魂與他落魄的形象再次形成鮮明的反差。又一次沖擊著人們的視線。讓沈大師再次火爆網絡。認知中的三次反差讓沈大師不斷地爆紅網絡并維持熱度。我們通過百度指數監測到:流浪大師在百度搜索指數中先后出現三次高峰。

  • 第一次搜索高峰應對的是:流浪漢與文學大師形成的反差,當天百度搜索量11019次;
  • 第二次搜索高峰應對的是:流浪漢與公務員身份形成的反差,當天搜索量高達11651次;
  • 第三次搜索高峰對應的是:貧困的生活與豁達的人生觀形成反差,當天搜索量為3905次。

實際上,搜索量僅是一方面的反映,但因為搜索的關鍵詞不同,多個關鍵詞相互疊加起來的搜索量遠超上面數據,比如:在第一次認知反差制造的熱度中,搜索“沈大師”的人數比搜索“流浪大師”的人次還多,高達12626次。

因為視頻全部來源于抖音,在抖音上的火爆程度不言而喻。人們總是喜歡看到事件出現反轉,朝著意料之外的方向發展!

恰好,人們對流浪漢的刻板印象和沈巍表現出來的滿腹經綸形成了極大反差。因為這種反差讓人們產生了獵奇感,尤其是自媒體時代,信息快速裂變,短短幾天的時間,沈大師火遍全網。

案例三:君樂寶營銷事件

在商業界,君樂寶營銷事件的設計非常精妙,它的做法恰好與“網紅沈大師”爆紅網絡的原理如出一轍,憑借制造認知反差引發人們對君樂寶品牌的關注。

2016年之前,中國消費者一致認同香港奶粉優于國產奶粉,恰在此時,有國內企業宣布國產奶粉出口香港,會不會令人震驚?同時又半信半疑。然而,當你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會不會感到異常驚訝,并為之震驚,從而把該信息轉告給身邊的朋友。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讓消費者對中國嬰兒奶粉品牌的信任度降到谷底。中國奶粉成為“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為了寶寶的奶粉安全,中國消費者集體轉向洋奶粉品牌,為外資品牌創造巨大的市場。

三聚氰胺事件給中國奶粉帶來的創傷很難在短時間彌補,遺忘周期很長,因而導致中國奶粉市場占有率從2007年時的65%左右下降到2014年的30%。更為糟糕的是,中國奶粉僅在三、四線市場,憑借低廉的價格得以動銷;在經濟發達的一、二線市場,有消費能力的消費者對中國奶粉不屑一顧。他們更信任洋品牌,尤其是歐美的奶粉品牌,被中國的有錢人視為珍寶。

中國人去國外買奶粉成為當時最為頻繁的交流話題之一,去歐美給孩子買洋奶粉或代購奶粉令中國家長引以為豪。到2012年,去歐美或香港代購奶粉成為社會普遍現象。由于中國外購奶粉需求的激增,很多國家的奶粉被中國人洗劫一空,甚至有些國家因此出現奶粉需求危機。

中國消費者全球瘋狂購買奶粉成為當年的熱點話題,有些國家針對中國消費者甚至出臺了限購政策。2013年初,新西蘭貿易部長格羅澤近日透露,為了確保本國消費者能買到奶粉,新西蘭將采取嚴格措施打擊在該國超市大量購買奶粉行為。新西蘭部分超市已明文規定,每人每次不得購買超過4罐奶粉。

在荷蘭,多家超市的奶粉一上架便被中國人搬空。為了不讓本地嬰兒斷糧,荷蘭各大中型超市都針對中國人施行了嚴格的限購政策。德國是奶粉代購的核心市場,奶粉產量在增加2倍的情況下,依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德國政府多次通過媒體提醒當地人:盡快購買奶粉并阻止中國人購買奶粉。

  • 《慕尼黑日報》敦促德國媽媽們即刻行動:“趕緊去商店,奶粉已幾乎被中國人買光!”
  • 《新德意志報》以題為“不賣奶粉給中國人”來報道中國人在德國搶購奶粉的盛況。
  • 科隆《快報》宣稱:德國華人也出現了代購熱潮,價值10歐元的奶粉在中國能賣到30歐元,今年春節,最受中國媽媽歡迎的禮物就是德國奶粉。
  • 德國《圖片報》宣稱法蘭克福超市里的奶粉被中國人“一掃而空,又來了!中國人把法蘭克福嬰兒們的牛奶都喝光了!”
  • 其后,《漢諾威匯報》《富爾達日報》等多地媒體報道當地出現奶粉危機。

歐洲及新西蘭限購后,代購奶粉的目標開始轉向香港。2013年爆發“中港人搶奶粉”事件,該事件講述,由于一批“黃?!闭埲伺抨爴屬從谭?,令不少香港家長緊張,加入搶購。一時令香港奶粉市場缺貨越緊張。有一批香港人士組織上街示威,并圍堵及指責“黃?!钡男袨?。

為了維持香港奶粉供求,香港特區修改《進出口(一般)規例》,規定每人每次最多只可攜帶凈重不超過1.8公斤的奶粉出境,最快2月份生效。按一罐奶粉0.8~0.9公斤計算,即每人最多只能帶兩罐奶粉出境。

同時,《央廣財經評論》也進行了報道:“今天起香港限制每人只能帶2罐奶粉離境,違例者將被罰款甚至監禁”。以上事件中,基于地緣關系,香港奶粉限購事件最引人注目。尤其是香港特區政府明文規定:每人僅能購買兩罐奶粉,違例者處以罰款或監禁。即便是兩罐奶粉,依然無法阻止中國人的購買熱情。

“托人去香港購兩罐奶粉”成為一、二線城市媽媽們的熱點話題。長此以往,“香港代購奶粉”成為中國人認知中優質奶粉的代名詞,且該認知非常堅固。假設有一天,國產奶粉出口香港會怎么樣呢?答案是:一定會形成劇烈的認知反差。

毫無疑問,“香港代購”與“出口香港”形成強烈的反差,人們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樣的奶粉能夠出口香港,是哪個品牌能夠出口香港?“奶粉出口香港”是不是真的?帶著疑問及好奇,人們很快便發現這家企業是地處河北的君樂寶公司。

2014年,河北企業:君樂寶首次進入嬰幼兒奶粉市場,彼時的君樂寶應該是中國奶粉市場最年輕的品牌。然而事實上,君樂寶做奶粉要面對重重不利因素,新品牌面臨信任度的問題,在“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地:河北,更是飽受質疑;三鹿曾入股君樂寶更是讓其脫不開干系……對于當時的君樂寶公司而言,做嬰兒奶粉簡直是難以上青天。

這讓我想起定位之父艾·里斯在可口可樂公司推出“新可樂”時說的:“新可樂的推出,就如同向人們介紹一位新上帝”。里斯先生話外意思是:人們很難接受新可樂。此話也很應景當時的君樂寶奶粉。

事情的轉折點出現于2016年8月8日,當天君樂寶公司宣布,其嬰幼兒配方奶粉將以“同質同價”的方式出口香港市場,首批產品將在香港藥店銷售。君樂寶公司通過奶粉香港出口的方式,向消費者傳遞:君樂寶嬰兒奶粉品質可靠。

不難想象,如果連香港人都認可君樂寶奶粉,以香港人對品質的苛刻要求來看,君樂寶奶粉必然非同一般。國產奶粉出口香港制造了相當大的反差效果。該營銷事件成為媒體眼中一個不容錯過的報道,央視媒體給予大量的筆墨,其它媒體紛紛進行再次解讀。這無疑增加了人們對君樂寶奶粉的消費信心。

出口香港不但讓君樂寶奶粉家喻戶曉,更是為君樂寶奶粉貼上“可靠”的標簽?!俺隹谙愀邸睜I銷事件對君樂寶奶粉來講,或許真的是逆天改命,不僅拯救了自己,同時也為中國奶粉注入一針“強心劑”。君樂寶公司因此事件受益,2014年起步,僅用7年時間,到2020年,君樂寶成為中國銷量最大的奶粉企業。

君樂寶公司創始人魏立華先生對媒體說:“不可能的企業,在不可能的地方,做了一件不可能的事”。“三個不可能”恰恰說明君樂寶公司從事奶粉業務的艱難處境,也充分說明君樂寶“出口香港”與原有認知形成的鮮明反差。

為什么反差信息會受到人們關注?在認知中形成反差之所以能夠引發關注度,背后的原理是大腦喜歡驚喜的、新奇的、有創意的東西。如果一條廣告或一個事件能夠形成反差,它一定比那些平庸的事件更能吸引注意。

企業通過制造反差事件,使得原本極其平淡的事件,變得更加高低起伏,更有戲劇性。或許從進化心理學上更容易解釋,在遠古時代,當同伴正常行走時,你并不會特別注意,但是如果他突然加速奔跑(反常信息),你就會瞬間注意到,并準備開跑。

這是人類為了生存進化的本能反應,人們之所以反常,也許是因為他看到了兇猛的獅子,為遠離危險才奔跑,也可能是看到了久違的獵物,去追趕。總之,如果同伴做出反常的行為,一定是有影響生存的大事出現。

相反,如果你不去關注身邊的反常信息,可能會出現危機,或許有出現兩種結果,

  • 一種結果是:獅子來了你也不知道,最后被吃掉;
  • 另外一種結果是:看不到獵物,也沒付出勞動去追捕,只能看著別人享用晚餐。

因此,為了生存,人類天生對反常信息具有極高的敏感性。這也是為什么,即便消防車的警報聲你早已熟知,但每逢聽到還是不由自主的打起精神。簡單地講,在遠古時代,關注反常信息有助于人們的生存。長此以往,人類進化出關注反常信息或反差事件的能力。

四、制造反差,引起關注

人類無感于日常所見,但卻對反常的信息特別敏感。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如何在繁雜的廣告信息中突出,被消費者看到呢?大腦對反差類的信息異常關心,就營銷事件來說,那些反常識的,顛覆認知的,可能會比其他信息更容易博得消費者的注意力。

回想是什么成就了直播“一哥”李佳琪?在我看來是認知反差。男士賣口紅本身就是一件極其爭議的事件,在以往的印象中,男人賣口紅多少與中國傳統觀念相駁。許多男士看來,李佳琦涂口紅以及在視頻里各種肢體語言看起來很“娘”,甚至有一部分人覺得惡心。反差有了,爭議也被制造出來了。反正在此之前,我個人未從見過男人賣口紅,關鍵還賣的那么好。

另外一個反差事件——李佳琪既然和馬云直播賣口紅,比賽誰賣的多?出乎意料的是,李佳琪不僅獲得了勝利,而且賣出口紅的數量是馬云的100倍。這無疑是另一個反差事件。馬云在自己平臺上賣產品還會輸嗎?李佳琪獲勝再次制造了反差事件。

如今,每天我們的大腦都要面對成噸的信息量,其中能被我們記住的寥寥無幾。除了那些與我們相關的,且重要的信息外,能被人們記住的信息,就是有記憶點的信息。什么是有記憶點的信息呢?這其中就包括:逆主流的信息和具有反差的信息。

給企業制造“事件傳播”帶來的啟示是:要具備制造反差信息的思維,營銷事件的發生令人意料之外。而那些不被關注的信息多數是因為缺乏反差感。

回顧本節的主旨思想,我們希望企業在制造事件傳播時,能充分思考該事件如何在眾多新鮮事件中爭奪到媒體及人們的關注。我們也希望企業能把“逆主流認知”和“制造認知反差”兩種方法作為企業制造事件傳播的前提,設計出像B站和君樂寶奶粉一樣的事件傳播。付出實踐吧!或許它能夠給企業帶來立竿見影的傳播效果。

 

本文由 @朱紅文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簡單地講,媒體是信息的篩選器,人們必須在媒體中選擇信息?!边@句話總結的太對了

    來自江蘇 回復
  2. 很贊同,“主流認知往往是常理,常理無須時時強調”,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平臺都講“元宇宙”的概念,熱點早就被說爛了。

    來自廣東 回復
  3. 感謝大家留言!

    來自上海 回復
  4. 當時沈大師真的好火,火到爺爺輩都知道他的程度。但流量褪去之后又是什么樣的呢?只能說讓人唏噓。

    來自四川 回復
  5. 當時看完《后浪》,感覺終于有人為95后和00后發聲,下一代并沒有上一代想的那么不堪。

    來自四川 回復
  6. 你這是在教我怎樣引起關注,哈哈哈,不過你這篇文章還真的是引起了我的關注,逆勢而為,真的逆向思維還真的是挺重要的。

    來自河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