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30 評論 20789 瀏覽 50 收藏 14 分鐘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不知從何時起,推出年度賬單已經成為APP們年末時節的“標配”,也正是借此方式,平臺可以一定程度上地喚回老用戶,并加深用戶和平臺之間的情感聯系。那么,若站在運營或營銷的角度上看,關于年度賬單,我們又可以獲得哪些思考?

2021年,畫上句號。從12月20號開始,各大平臺年度賬單紛紛出爐,不同產品形態前端有共通之處。

年度賬單的流行,起源于2014年初,支付寶針對個人消費做出了數據回顧,并融合趣味性、傳播性元素,每年年終在朋友圈都是常規性刷屏節目。

各類互聯網產品在年底都相繼推出屬于自己的年度賬單,不限于金融產品。高德地圖、美團外賣、網易云、得到讀書、Keep運動、微信讀書等各類產品紛紛上線,引發熱潮。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產品都癡迷年度賬單?年度賬單對產品運營、營銷傳播有何啟發?我將和你從2個角度分享6條啟發。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一、產品價值降低流失

年度賬單,其實是基于產品衍生的附屬產品。通過一系列的回顧,讓用戶明白這一年里你和我發生過哪些關系,讓用戶看完有種放電影的感覺。

產品里常見的一個指標,用戶流失率。年度賬單的推出,就是降低流失率的一個產品行為。當用戶看著這一年,在某平臺上發生過這么多行為,留下過這么多回憶,就像一個老朋友陪伴在自己身邊。如果主動刷屏,只會更依賴于該產品。

正如損失厭惡心理,拿Keep來說,當我一年跑步了幾百公里,哪一天什么狀態清晰可見,這就是我的行為擁有,失去它是很痛苦和不情愿。當用戶在Keep上擁有豐富的行為數據軌跡,讓他替換成悅跑圈、或者華為運動,大概率挺難。

關于產品流失,俞軍老師曾提出過產品價值公式,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遷移成本。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而一年一度的年度賬單,就是降低戶遷移成本,使得年復一年遷移成本更低,產品價值對用戶越來越大。

二、看數據背后的行為

你花了多少錢,運動了多長時間,聽了多少音樂,讀了多少本書,出行了多少公里,點了多少頓外賣……這些都是數據對產品的支撐,清晰了然。

隨著產品和消費者深入接觸,這些數據不斷涌現在消費者面前,數據本身沒有任何意義,當數據融合場景,結合背后的行為就會讓人回味無窮。和你分享2個案例,一個美團賬單,一個網易云賬單。

美團外賣,年度賬單的段子。“老板,我今天生日你可以送我一個小菜嗎,是你始終如一的堅持,你一共備注了77遍”。

數據,帶出諷刺和幽默的背后。77遍生日當然是假的,透露用戶屬性,愛吃小菜,或是愛薅羊毛。

數據的背后有故事: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網易云音樂,2.20日01:17你還在聽《7%》,讓你一年里睡得最晚的一天,和此刻的音樂在你腦海放映。

時間線和空間線交替,瞬間把你帶回一年里特殊的那一天,讓你想起當初失眠的場景。這就是數據背后的行為,注入用戶回憶。

生日也好,熬夜也罷,都是這一年里讓用戶印象深刻的啊哈時刻。數據的放映,很好地將這一刻的故事帶給用戶;數據背后的行為,則更值得用戶迷戀和懷念。

三、平臺到個人數據的變遷

賬單也在變遷,最初支付寶發布平臺年度大數據,從自身出發告訴用戶,在這一年里平臺的我做了什么,可理解成Date to Platform,且稱D2P。

比如:哪個城市的人消費最多、雙11平臺各類目排行榜、不同年齡段消費習慣等。這些只是一個基礎數據,對于用戶不會有很強的代入感,用戶更會關系自己,或者和自己相關的事兒。

心想,你這遙遠的大數據,和我本人有何關聯?

平臺賬單 vs 個人賬單:

總感覺遙遙無期。而近些年的賬單,更多地從用戶出發,告訴用戶這一年里你在我們平臺做了什么,可理解成Date to User,且稱D2U。

當注入個人數據, 用戶會有種錯覺,這個數據就是為我定制,拉近距離,莫名地會關注。好的產品,會深入用戶、走進用戶。

正如一款產品需求的誕生,除了自身判斷和市場分析,還需要深入用戶調研,這樣能避免一款自嗨產品的誕生。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四、巴納姆效應認同感

先看幾個關鍵詞,破局者、心、終身學習者、眺望、溫暖、才華、愛、遠方……這些是某平臺年度賬單,給用戶匹配的關鍵詞。發現共同點了嗎?

模糊且美好,適用于每個人。關鍵詞,都屬于似是而非的褒義詞或中性詞,無論這一年你在平臺上發生了多少行為,都會得到一個來自產品的“夸獎”,而且這個夸獎總能符合用戶某一方面。

用戶總能身臨其境地被贊譽,誰又能拒被夸贊呢?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比如這個,“‘溫暖’。你更會料理生活。一杯茶,一鍋湯,一張床,一捧花,理想生活大抵如是?!笨吹缴钋榈奈淖郑@不就是自己理想的美好生活嘛?

心理學上有個模型,巴納姆效應,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卻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年度賬單里美好的關鍵詞,對號入座不同星座的性格特征,西方的星象學、塔羅牌、占星術……血型、生肖和性格的關聯,這些都是巴納姆效應的應用,而且屢試不爽。

用戶需要被引導,大多時候,大多用戶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當被注入美好而又模糊的標簽時,總能擊中內心。

五、游戲化讓用戶無法自拔

2021年,你累積學習多少天、多少分鐘、幾門課程、幾本書、超越99.99%的用戶,這是得到年度賬單的模板。喜歡贏,是人性。

尤其是男人,男性是天生的“獵手”。

幾乎每個賬單都會告訴你,你的數據打敗了多少人,主動營造一種賽馬機制。這方面360瀏覽器是鼻祖,每次開機當你看到擊敗了99.99%的用戶,用戶心里莫名產生爽感。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你做一件明明跟別人沒有關系的事情時,你還是想跟你的朋友比一比,比如微信的每天步數。

不喜歡講自己的財富,但還是會想炫耀自己的信用分,比如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分。

游戲化設置,在傳播里廣泛應用。提到游戲化,就離不開三大要素,點數、徽章和排行榜。

以上擊敗多少用戶,就是排行榜的應用。點數和勛章,在日常賬戶的成長里,已經深深烙入每個用戶。

六、群體效應規模力量

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所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p>

跟風的刷屏事件背后,反映的就是烏合之眾的大眾心理。當你看到網易云音樂給你扣上年度標簽16歲的時候,心理暗示自己還年輕,當用戶刷屏那一刻,心理是滿足的,向人展示自己年輕的心理。

年度賬單:背后的6條底層思考

你刷屏賬單,他刷屏賬單,大家一起刷屏賬單,這是群體效應在暗中使勁兒。

當你的身邊不斷有人重復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不自覺地去關注此事,進而關注這個事情的各類信息,從而慢慢地被影響。

人們傾向于積極地描述自己的群體,以便于能夠積極地評價自己。

社群的鼻祖,宗教就是群體效應在驅動,一個群體有個共同的信仰、行為愛好,注定能同頻,而且為了階段性目標能失去理智,一起共振,哪怕是錯誤的目標。

頂級微商團隊的設置也是如此,利益分配、賺錢都是馬斯洛的基礎需求驅動,最高層的是共同信仰,融入一個群體。

當你身邊10個朋友,有8人在刷某一平臺賬單,你也會情不自禁地跟隨。否則,你會顯得格格不入,被扣上不合群的帽子。群體效應模型,在制造流行行為設計里同樣屢試不爽。

七、最后的話

產品賬單年年有,隨著時間推移,同樣的形式用戶會慢慢疲倦。作為產品及營銷人,我們要本質思考賬單的意義。

對于產品,一年一度的賬單能降低產品流失率,走進用戶,挖掘數據背后的行為,圖標數據化能更清晰地呈現和表達。

對于營銷,固定話題的能做可控的刷屏事件,年終時間線創造儀式感的運營行為,游戲化排行榜行為能讓用戶產生依賴,甚至為了數據而增加使用時長。

數據化時代,賬單就是平臺和用戶交往樞紐,當你不斷傳遞你和用戶的點滴、共同的回憶,你們的關系會越來越強,這也是超級用戶養成的必備手段之一。

賬單的串聯下,產品和用戶的關系,猶如戀愛,你們共同的回憶越多,分手、拋棄的概率也會越來越低。

#專欄作家#

鄭火火,公眾號:炏的黑匣子(zydsgj),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從事母嬰消費品多年,致力于做一名懂用戶的產品人。專注用戶研究、行為分析、消費者心理分析。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而一年一度的年度賬單,就是降低戶遷移成本,使得年復一年遷移成本更低,產品價值對用戶越來越大?!?/p>

    這句話的表述有些問題,應該是對于新產品來說,舊產品的遷移成本越來越高,導致用戶流失率降低

    來自廣東 回復
  2. 是不是用戶和平臺回憶很少,幾乎沒有的這種用戶,收不到年度賬單呢?
    這種情況年度賬單如何設計?

    回復
  3. 你們共同的回憶越多,分手、拋棄的概率也會越來越低
    不好的回憶越來越多,就……

    來自江蘇 回復
    1. 那就早點say byebye

      來自浙江 回復
  4. 第一段的降低遷移成本?不應該是提升本產品遷移到其他產產品的成本嘛,賬單是用戶的“財富”,這么多的財富在這邊,沒辦法導到另外一個產品上去,對于用戶來說這個遷移成本就很高

    來自廣東 回復
  5. 正因為知道其本意并非真誠,所以根本也都懶得看

    回復
    1. 確實,支付賬單沒啥意義。
      不過有的產品還是可以看看,比如keep運動,微信讀書等。

      回復
  6. 做產品還得學心理,損失厭惡心,巴納姆效應,賽馬機制,群體效應

    回復
  7. 關系自己?關心自己吧。第一部分第三點

    回復
  8. 剛看完支付寶年度賬單

    回復
  9. 哇原來賬單對運營人還有這樣的思考意義,學到了

    回復
  10. 賬單的作用應該是增加用戶遷移成本吧。
    賬單讓用戶對于產品來說更有粘性,有粘性就不愿意去新的平臺。
    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用戶遷移成本
    拋開新體驗、舊體驗不談。用戶遷移成本越高,越不容易被其他競品拉走。

    來自北京 回復
    1. 哈哈,我也是再想呢。這里的產品價值應該說的是替代產品

      來自北京 回復
    2. 我特意去復習了下來回復,這個地方并不是增加遷移成本。遷移成本更像是一個變量,隨著你自身的條件去改變。就好像你剛畢業租1000以下的單間,一年后可以考慮租1500的單間。其中的遷移成本是降低的。

      回復
    3. 同感,文中這里用這個產品價值公式沒闡述清楚。
      1.原本公式是: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
      2.公式里的替換成本,是指新產品對于舊產品而言的替換成本,
      替換成本越低,產品價值越高。
      3.而賬單的作用,是增加了用戶粘性,增加用戶遷移/替換到其他產品的成本

      來自廣東 回復
    4. 看評論就是想看看有沒有人回復這個,嘻嘻

      回復
  11. 最后一句話否了,再多回憶也會有分手的時候

    來自山東 回復
    1. 雙手認同

      回復
    2. 感情是一對一 選了這個就沒法選那個 但是軟件不用了有情感還可以留在手機里躺尸 只是使用頻次降低

      來自山東 回復
    3. 不用這么絕對,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沒有結婚的人了。大部分還是符合作者所寫的規律的。

      來自浙江 回復
    4. 扎心了。。

      回復
  12. 很有用,值得收藏,期待下一篇內容,加油加油

    來自中國 回復
  13. 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所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br /> 學到了!

    來自云南 回復
  14. 今天學會一個新概念:巴納姆效應,這是不是就是各種測試所運用的理論,泛泛地講一些什么,然后讓你覺得說的和自己好像。

    來自云南 回復
    1. 我覺得是這樣

      回復
  15. 不斷分析數據,不斷積累,量變達到質變的效果,數據化時代,賬單就是平臺和用戶交往樞紐

    來自中國 回復
    1. 是的,就像樹根和用戶緊緊串聯在一起

      來自浙江 回復
  16. 俞軍老師的產品價值公式中,新體驗是新的產品給用戶帶來的滿足程度,舊體驗是用戶正在使用的產品滿足用戶的程度,遷移成本是用戶放棄正在使用的產品去使用一款新的產品而要損失的東西,怎么就年度賬單還能降低遷移成本???

    來自湖北 回復
  17. 我感覺你沒有理解俞軍老師的產品價值公式,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遷移成本,年度賬單是通過讓用戶回憶與產品這一年走過的點點滴滴,從而增加的是用戶遷移成本,在新體驗和舊體驗不考慮的情況下,那么可替代品的產品價值就會降低,可替代品的價值變低就不足以吸引用戶放棄正在使用的產品去使用可替代品

    來自湖北 回復
    1. 是的,這段寫的有點拗。最初想表達的是增加遷移成本,后來看著公式想提現產品價值,就說著說著遷移成本的降低能放大價值。

      表達不對,感謝指正??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