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產品與消費者的三種關系

3 評論 4867 瀏覽 7 收藏 12 分鐘

編輯導語:產品與消費者互相成就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在市場經濟中,產品通過各種方式在消費者之間流通,而其相互間的關系,并非“買和賣”這么簡單的關系。本文旨在通過記錄一些思考的過程,打開探討空間。

每當思考到產品和消費者關系的時候,我們容易滑過去。

因為有一些既成的概念給我們去描述這些關系,比如,產品需要滿足消費者需求,產品與消費者進行價值交換,產品為消費者解決問題等。

在《消費者行為學》(第12版)之中,作者邁克爾·所羅門為“一個人與一個產品建立的關系類型”下過四個定義:

  1. 自我概念依附
  2. 懷舊依附
  3. 互相依附
  4. 情感依附

這是非常好的提煉。然而,我依然不滿足?;蛘哒f,沒有完全解決我的困惑。

如果繼續往產品與消費者的關系開掘得更深的話,我們會意識到,這些既有的概念往往容易禁錮了我們的思維。

關系是什么?

是一種反映不同的事物及其特性之間統一的互動性。是一種客觀事實,是一種統一形式。

為什么要深入探討產品與消費者的關系?

在整個市場經濟中,產品和消費者都是構成整個經濟的一個環節,作為一個統一的場域中的一份子,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兩個緊密聯系環節的關系,很難去深入理解其本身。

正如,如果沒有站在唐僧和孫悟空之間的師徒關系來思考的話,我們不能理解他們兩人在取經路上的行為及自我。

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一書里提到:

“櫥窗、廣告、生產的商號和商標在這里起著主要作用,并強加著一種一致的集體觀念,好似一條鏈子、一個無法分離的整體,它們不再是一串簡單的商品,而是一串意義,因為它們相互暗示著更復雜的高檔商品,并使消費者產生一系列更為復雜的動機?!?/p>

產品,不能僅看其本身屬性。將其放在不同的關系之中,其將超出自身屬性。恰如鮑德里亞所言,形成意義。

意義,是關系中的意義。

開掘出關系中各自組成環節的屬性,目的在于抓住屬性與屬性之間共通的核心底層邏輯。

縱觀市場經濟發展史,商業領域成功者的特質之一,在于其找到了關系中屬性共通之處。

在營銷中,如果把消費者和產品的關系僅僅理解為“買和賣”,就很難解釋為什么泡泡瑪特能在近年賺得缽滿盆滿,也很難解釋奢侈品銷售如此高價的邏輯,也很難解釋直播打賞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需要進一步去延展和探討產品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我的思考是,產品和消費者之間(至少)有以下三種關系:

一、消費者利用產品

“消費者利用產品”很好理解。

這一關系中,消費者利用產品是為了自己的目的,也正是我們平時所言的“滿足用戶需求”。

然而,在這一關系中,消費者未必是主動的。

某些場景下,消費者可能是被動地(或不知不覺地)與產品發生關系。主要有三個層面:

1. 問題解決:消費者使用產品解決問題

消費者購買產品,解決某些問題,以利于自己的生存與生活。

1)保障安全

購買口罩、更換車胎、續費保險,等等;在保障安全這個方面,產品要看準的是“消費者怕什么”,怕的地方,就是生意,比如體檢,是人們怕死;

2)提升效率

打的、網購、視頻通話,等等;這是大多數“工具類產品”抓住的用戶需求。

本質上而言,消費者在購買的是“產品幫我省下的時間和精力”。

2. 身份確立:消費者使用產品確立自身

消費者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社會關系之中。所有人都需要在社會關系之中確立自身。

確立自身有不同的維度,比如血緣、情感、愛好等。

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產品,是為消費者確立自身的一個重要維度。

某種意義上,產品在關系中成為了“社交貨幣”。

1)融入圈子

藝術品、禮品、奢侈品,等等。在這個意義上而言,產品具有功利性。

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時,其所要達到的目的,并非借由產品本身的功能屬性來完成,而是其希望能利用產品的社會意義進入某種社交關系之中,進行一種圈層、階層的劃分。

2)情感連接

禮品、文化產品(音樂、電影等),社交軟件,等等。

一方面,消費者需要通過產品與他人進行情感連接。

比如,過年送爸爸一個按摩椅,結婚紀念日送老婆一個包包,買偶像的專輯(希望與偶像發生情感連接);

另一方面,消費者需要產品與自我進行情感連接,以確認“我的過去、我的現在,我想成為的樣子”。

比如,魔獸大電影上映時眾多中年人的“懷舊狂歡式購票”,一人食餐廳的邏輯(享受獨處的自我),成功學書籍的熱銷(渴望未來成功)。

3)傳遞信息

社交產品、媒體、金融產品,等等。

在社會運行的關系中,信息傳遞是必不可少的,消費者購買產品進行信息傳遞。

無論是利用平等的信息(社交產品),還是不平等的信息(金融行業、壟斷行業),都要通過產品來進行信息間的傳遞。

3. 滿足認知:消費者使用產品滿足好奇

人的好奇需要不斷滿足。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消費者會利用各種各樣的產品去滿足自我認知,一方面又會產生更多好奇,進入一種認知與滿足的循環。

1)認知世

文化產品、教育產品、旅游產品、科技產品、交通產品,等等。

通過產品,消費者可以抵達世界更廣泛之處——無論是實體抵達還是精神抵達。

2)認知他人

社交產品、文化產品、衣服鞋帽,等等。

一方面,我們通過產品去認知他人,通過產品價值去辨別社交距離(住豪宅的人、穿鴻星爾克的人);

另一方面,我們通過產品去理解他人,打開認知窗口(以電影觀察他人的生活)。

二 、產品利用消費者

“產品利用消費者”不太容易理解。畢竟,產品本身沒有主觀意識。

在這一關系中,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可以做一個稍微偏頗的類比:植物與動物的關系。

一方面,動物恰如消費者,吃下植物滿足食欲;

另一方面,植物恰如產品,被“使用”(吃掉)之后,利用動物的遷徙傳播自身,去到更廣闊的天地,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環境。

但這一探討,范圍僅止于產品本身,而不延展至產品背后的人(生產者、銷售者等),否則,邊界模糊即容易造成混亂。

產品利用消費者,主要有兩個層面:

1. 尋找目標:產品利用消費者完成使命

產品有自身屬性。然而,屬性不代表其使命,

正如同一個工廠出產的錘子,屬性一模一樣,但未必有一樣的使命。

產品利用消費者的傳播和行為,完成自己的使命。一輛車的使命最終也許是進入汽車墳場,也許是救人,也許是致人死亡。

功能越復雜的產品,其自身所承載的使命越多。

在這一意義上,產品會變為“生態”,正如微信,原本的產品屬性只是社交,而如今其使命已擴展到更多范圍。

2. 優化自身:產品利用消費者更新自己

沒有一個產品出現時就是完美的。

通過消費者的一次次使用和評價,產品被吐槽、被退回、被毀滅,最終逐漸完成自己的更新。

3. 影響認知:產品利用消費者形塑認知

產品沒有自我認知意識,但會通過自身形塑消費者的認知。

  • 在火車剛出現的年代,每個人都視之為怪獸,后來我們逐漸接受了這一產品形態;
  • 在攝影剛出現的年代,很多人會認為“攝影會吸走靈魂”,隨著這一產品的逐漸普及,我們接受了照相機。

而在與產品的互動關系中,我們一步步走出被禁錮的認知,打開視野。

4. 產品與消費者在互動中產生價值

這個層面,是產品與消費者的互動關系本身會產生的價值。

在這一價值中,有社會層面的、經濟層面的、心理層面等多領域汗牛充棟的經典著作,本文暫不討論。

三、總結

  1. 在市場經濟中,產品和消費者是獨立而關聯的兩個環節,在理解其相互關系之后,會更深入理解其本身;
  2. 消費者利用產品,解決問題、確立自身、滿足認知;
  3. 產品利用消費者,尋找目標、優化自身、影響認知。

不嚴謹的思考。拋磚引玉。歡迎私聊。

 

本文由 @源記物語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在整個市場經濟中,產品和消費者都是構成整個經濟的一個環節,作為一個統一的場域中的一份子,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兩個緊密聯系環節的關系,很難去深入理解其本身?!边@句話說得對

    來自江蘇 回復
  2. 泡泡馬特領跑的潮玩市場,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沒有需求也要創造需求了

    來自浙江 回復
  3. 產品與消費者互相成就是一種美好的愿望

    來自陜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