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隱形冠軍增長圖鑒:在暗處發力,才能在明面發光!
編輯導語:有很多品牌沒有拼命做促銷、打廣告,但是生意卻越做越大,而這些就是“隱形冠軍”品牌。它們的生存法則是怎么樣的?它們與新消費品牌的區別是什么?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從“隱形冠軍”概念出發,一起來跟大家分享“隱形冠軍”的生存法則。一起來看看吧。
我發現兩個截然不同的現象:
新消費品牌拼命做促銷、打廣告,依然活得很艱難。
而一些“隱形冠軍”品牌,他們幾乎不做廣告、也很少放低價,但不管世界怎么變,他們都活得非常滋潤。
2022 開工第一天,一起消化一下隱形冠軍的生存法則,看看能給你帶來什么啟發。
一、細分賽道不是重點,不為人知的盲區才是
“隱形冠軍”這個概念,最早是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提出來的,指那些不為公眾熟知的、卻占據行業領導地位的企業。
我在研究隱形冠軍的時候,發現很多人對隱形冠軍有個認知誤區:大家以為,隱形冠軍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切入了一個細分賽道,搶占了一塊小眾市場。
比如,別人都做功能齊全的手機,你做美圖手機;別人做成人服飾,你做童裝。
其實,這個理論根本站不住腳,因為很多隱形冠軍所涉獵的生意,根本就不是一個小眾市場。
比如,養雞的圣農很少有人知道,但他們是養雞界的隱形冠軍,圣農的肉雞會賣給肯德基、麥當勞、棒約翰、豪客來等餐飲企業,每年的銷售額有上百億。
隱形不等于小眾。
不是我們找到一塊足夠細分的市場,就能逃避競爭,成為某個行業的領頭羊。
真正的隱形冠軍,并不是去切入一個細分市場,而是切中市場的盲區。
我們用一張圖,來解釋細分賽道和隱形冠軍在創業思維上的差異:
如果我們把市場比喻成一個三角形,那么細分賽道的創業思維,就是把市場切割成無數個小市場,先在一個足夠小的市場里站穩腳跟,再試圖搶占更大的市場。
因為你占據的市場很不起眼,所以看起來是隱形的。
而真正的隱形冠軍在面對這個三角形時,它不是嘗試去切割足夠小的市場,而是試圖去發現這個三角形的“陰面”。
“陰面”的三角面積非常大,根本不是什么小眾市場,只是它藏在了陽光的陰影下。這才是隱形冠軍的創業思維。
就像做超市的生意,多數人想到的是:
租售地皮、建停車場、做數字管理系統、提供人力資源、收銀機等等,每個板塊都是細分的市場,但它們在明面上,你能看到=別人也能看到。
德國旺眾避開了人人都在爭奪的“蛋糕”,做起了幾乎沒人關注的超市手推車生意。
手推車在超市的生意中實在太不起眼了,很少有人關注到它。
但實際上,手推車才是真正能做大的生意。畢竟全世界的超市,都需要大批量地購買手推車。
而且超市還要隔幾年換掉一批折舊的、破損的手推車。
因為在暗面競爭者稀少,旺眾把手推車生意做到全世界,成了全球最大的手推車生產公司。
所以,最好的入局方式從來不是切入一個細分賽道,而是找到市場上不為人知的盲區。
比如成人教育市場,如果是切入細分賽道,你就會把市場劃分成PPT制作課、職場溝通課、數據統計課等。
有一家公司叫北辰青年,他們看到了課堂教育的弊端,把成人教育做成一場游戲體驗。他們不是在課堂上講知識,而是帶學員體驗知識。
報名他們的教學課程,你可以參與死亡趴,感受生命的意義;參觀展覽,感受不一樣的職業形態;也可以上臺演講,發現自己隱藏的能力。
他們沒有進入細分賽道,但他們發現了別人都沒有發現的教育盲區。
現在很流行的“脫單便利店”,也是做相親的生意。但他們不是把客戶按照年齡、職業、收入、地域一層層細分,然后根據不同客戶需求,定制不同套餐。
他們把相親線索娛樂化,你花幾十元買一張門票,就可以進入到相親便利店,進入后可以寫下自己的信息,放入標注著“星座”的木龕中,如果你想帶走“小哥哥“或“小姐姐”的信息,付3塊錢,就能把帶著信息瓶子帶走。
這就是典型的,不圍著細分轉,找到了思維的盲區。
二、暗能力: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發力
大部分人為了贏得競爭,會在明面上發力,但真正影響成敗的,其實是大家看不到的暗能力。
比如,外賣興起之后,很多餐飲企業想吃到外賣的紅利,不惜推出巨額補貼,即使賠本,也要吸引用戶下單。這就是典型的在明面上發力。
南城香這家餐飲品牌沒有在補貼上和大家一決高下,他們發現一個商家要進駐很多個外賣平臺,管理上可能陷入混亂,所以搭建了自己的外賣系統。
一個后臺可以管理很多個外賣平臺,系統可以自動接單、出單、排單,避免工作人員在不同的平臺之間來回切換。
一般來說,商家開通外賣業務,會把堂食單和外賣單混在一起制作,但南城香改變自己的組織架構,派出專人專崗做外賣,而且改變了門店裝修,為外賣設定了專屬動線和取餐口。
因為提前做了一系列布局,南城香外賣的復購率超過70%,外賣在總體營收占比中達到50%,他們吃到外賣紅利的時間,比很多品牌都要早。
南城香的故事告訴我們:
很多時候,決定增長的可能不是明面上的能力,而是你的暗能力。
在企業經營中,明面上的能力是廣告、營銷、渠道等,是人人都看得到的能力。
暗能力指的是組織架構、培訓系統、企業文化、技術專利等隱藏優勢。
就像在職場中,大家都認為學歷、專業、工作經驗,這些放在明面上的能力,是一個人能否晉升的關鍵。
它們也許是你進入一家公司的敲門磚,但絕非你獲得晉升決勝條件。
情緒管理能力、決策能力、向上管理能力、甚至是體力,這些看起來跟工作沒有直接關系的暗能力,才是決定職場差距的關鍵點。
同一個部門里的人競爭,A 和 B 明面上的能力相差無幾,如果A易燃易爆炸,但B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領導十有八九會把晉升的機會給到 B 。
我們再看一個國外建筑商 Huf 的案例 。
普通地產公司的營銷都是比拼誰家廣告打得響、誰家銷售口才好。但 Huf 還會給客戶提供貸款服務,如果顧客覺得買房有壓力,就可以通過 Huf 獲得貸款。
別人都以為 Huf 是因為廣告做得好才銷量高,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是他們增加了貸款服務,讓買房這件事變得更容易,才提高了銷量。
明面上的能力容易被人看到并復制,藏在冰山下的暗能力才是競爭的決勝點。
三、慢增長:高筑墻,緩稱王
幾乎所有企業,都希望自己每年都翻倍增長。跟大多數企業推崇“快增長”不同,隱形冠軍推崇“慢增長”。
德國有個特制鐘表公司叫辛恩,會刻意把公司的銷售增幅控制在7%~10%之間。
他們的CEO施密特認為,企業增長得太快,一旦遇到經濟危機,產品就會賣不掉,現金流就可能會斷掉,那公司就離破產不遠了。
而且,業務快速增加,就需要快速招聘管理人才,如果日后沒有那么多業務需求,人員就會出現冗余。
所以,他們會在增長過快時,刻意放慢自己的速度。
關于快增長和慢增長的區別,咱們用一張圖來理解:
快增長是一根持續向上的線,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一直持續向上走。但慢增長是一根拋物線,一開始增長得很慢,甚至是不增長,直到遇到某個臨界點,才會突然增長得很快。
就像小朋友學走路,快增長是先學會走一步、接著能走十步、走一百步。
慢增長是小朋友在前面幾個月,一直努力學習怎么向前爬和怎么才能站穩,突然有一天他就學會走路了,今天能走十步,明天就可能向前走一百步。關鍵是,慢增長才是真實的成長狀態。
企業和人一樣,一味追求快增長是違背客觀成長規律的,很可能陷入畸形的成長狀態。
專門做管風琴的公司Klais,就是通過放慢速度成長起來的。
他們的業務遍布全球,但員工最多的時候也只有65個人。管風琴需要手工制作,周期很長,如果因為一時的需求增加而招聘大量員工,一旦需求減少,公司就不得不裁員。
相比于一開始就快,先放慢速度把基本功練扎實,跑起來才能不摔倒。
而且,隱形的冠軍們不僅刻意放慢增長速度,他們還喜歡事必躬親,慢工出細活。
奧地利有家軍火制造商Glock,他們有款手槍占據了全球40%的市場。
按理說,把業務做到全球,一定會把自己的產業線外包,像NIKE、SKII在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代工廠,但Glock是堅定的“不外包”主義者。
手槍的所有零部件,他們都會自己生產。甚至連加工零件的機器都自己研發。雖然生產速度慢下來了,但他們用更好的品質戰勝了很多競爭對手。
慢增長求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講究的是高筑墻、緩稱王。
四、不是不做營銷,而是做“去營銷化”的營銷
關于怎么做品牌,有人總結出一個公式:5000篇小紅書+2000篇知乎問答+李佳琦帶貨=一個新品牌。
這個公式被很多新消費領域的創業者奉為圭臬。但有意思的是,我們很少看到隱形冠軍做營銷,但他們的用戶和銷量卻一直增長,這又是什么邏輯?
英國ARM公司,幾乎不做廣告,但全英國的人都知道他們。
他們研發了一款mini電腦,每個年滿12歲的英國孩子,都能免費領取一臺。
有了這臺電腦,孩子們可以學習豐富的編程知識。所以很多英國家長,都在孩子年滿12歲時,主動給孩子申請一臺。就這樣,ARM 成了家喻戶曉的品牌。
不僅如此,ARM 還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一款聊天機器人提供技術支持。
遇到困難的孩子,可以給這個機器人發送信息,政府通過機器人可以快速定位孩子位置。
大約有170萬的非洲兒童,在使用這個機器人。ARM就依靠這款機器人,影響了170萬個非洲家庭。
這就是 ARM 的“營銷套路”——去營銷化的營銷。看起來沒有營銷,卻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你。
有個做芬蘭代購生意的留學生,開了一家網店。但他沒有錢,不能像別人一樣做常規的直通車廣告。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大家對圣誕老人的故鄉有著濃烈的興趣,很多人都好奇,圣誕老人是怎么和孩子對話的?圣誕老人的家是什么樣子的?
于是,他在店鋪里上線了圣誕老人回信、視頻通話、好孩子證書等虛擬產品。
用戶下單后,他會用圣誕老人的口吻給孩子們寫信,并且保證從圣誕村拉普蘭寄出。在圣誕節這天,他會裝扮成圣誕老人的樣子,和你打一通越洋視頻電話。
就這樣,他通過Cosplay圣誕老人掙到了錢。還有很多用戶因為對圣誕老人很感興趣,主動來店鋪瞅瞅,順便買走了很多產品,他就這樣壯大了自己的代購生意。
普通營銷往往用廣告打斷消費者的注意力,而去營銷化的“營銷”,則是通過服務、創意、知識等,讓用戶主動發現你的好。
在知乎,有個做“脊椎側彎修復”的企業,他們的賬號只有2000多個粉絲,但月營收能有100萬。
你是不是以為他們投流了?其實并沒有。
他們在知乎上和大家分享關于脊椎側彎危害,脊椎側彎測試的方法、防止脊椎側彎的方式等知識內容,根本不用自己推薦,用戶就會主動來問:
“你能不能做「脊椎側彎修復」?”就這樣,他們順理成章地把顧客引流到線下,由康復師面診后促成交易,客單價7萬的產品,成交率能達到90%。
你不能說他們沒有做營銷,他們只是把生意的目的藏在知識里,降低了用戶對營銷信息的敏感度。
五、結語
生意最終的目的是賺到錢,而非高舉高打做營銷讓大家以為你“賺到了錢”。
我們真正要向隱形冠軍學習:在暗處發力,才能在明面發光。
#專欄作家#
梁將軍,公眾號:梁將軍(ID-liangjiangjunism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將意咨詢CEO,品牌戰略顧問。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品牌選擇的賽道不同,營銷方法也不同,但都有著清晰的戰略目標
文筆流暢,內容很有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