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科學打造新品牌 | 負熵方法

1 評論 4381 瀏覽 24 收藏 21 分鐘

編輯導語:如何從0到1打造新品牌,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難題。本文基于理論總結和實踐,和大家聊聊對于一直只是在賣貨的公司來說,創建品牌本質是什么,并系統分享如何從0到1,科學的打造一個新品牌,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精神能夠幫助我們在不確定中找到相對的確定性,增加勝率。

比如人生可以通過尋找規律、發現真理、優化模型讓自己走在更清晰的、正循環的道路上,在專業領域同樣如此,作為品牌領域從業者,我們一直認為做品牌不是一件靠感覺的事,其背后有著根源性的規律可循。

這篇文章聊聊品牌從0到1的科學打造方法。

我在接觸很多消費品公司老板過程中,發現大家普遍的困擾有這么幾個:

  1. 現在電商平臺競爭太激烈了,前些年還能吃紅利,現在吃不到了,盈利每年都在下降
  2. 店已經開了幾十家,但盈利平平,接下來怎么打破擴張限制
  3. 明明做了很多推廣,但同行競爭激烈,很難起量
  4. 感覺一直在賣貨,流量停了,銷售量就停了

增長焦慮的背后,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些產品一直是貨,而不能成為品牌?

也就是說,大多產品不是被用戶主動搜索的,只有擺在流量貨架上,才有被看到的機會,并且即便被看到了,被選擇的概率也遠低于行業頭部,交易成本極高。這是商品無限豐富的今天,大多數產品面臨的殘酷現實。

有人說,這是因為廣告投放做的不夠,以及渠道鋪的不夠,但我們需要搞清楚的一個定律是:在沒有做好品牌建設的情況下,一切大投放、大擴張都是浪費錢,甚至投的越多死的越快,因為你無法有效積累自己的品牌認知資產。

本文基于我們的理論總結和實踐,和大家聊聊對于一直只是在賣貨的公司來說,創建品牌本質是什么,并系統分享如何從0到1,科學的打造一個新品牌。

一、品牌是一個認知效率工具

科斯的交易成本原理告訴我們,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降低了社會的交易成本,在企業產生之前,買衣服要先去找小店買布料,然后找裁縫設計縫制,而有了企業之后,買衣服只要去優衣庫這樣的服裝店選一件就行。

而企業的一切工作分為兩類:

  1. 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2. 降低外部交易成本。

其中內部交易成本指向組織效率,即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股權激勵等,外部交易成本指向消費者認知效率,即如何讓消費者更快的認識品牌,選擇品牌。

品牌既是企業長期經營之后的核心成果,也充當著消費者的認知效率工具。產品、語言、視覺體系的搭建就像制造一個信號發射塔,在信號滿格的情況下,消費者才能清楚、快速的接收品牌信息。

但這個信號發射塔的信號來源是什么呢?同行業的品牌,為什么有的信息傳遞效率高,有的信息傳遞效率低?一切都源于對一個商業關鍵詞的理解:品類。

二、品牌起源于品類分化

100多年前,達爾文用一棵大樹來描述自然界中物種的不斷分化,不斷漸變的演化過程,并稱之為“生命的大樹”。

從0到1,科學打造新品牌 | 負熵方法

達爾文手繪“生命的大樹”示意圖

物種的分化是通過自然選擇,由于任何物種產生的個體,超過其所能生存的個體,于是產生了生存的斗爭,那么任一生物的變異,無論多么細微,只要在復雜且多變的生活條件下對自身有利,就會獲得較好的生存機會,因而被自然選擇了。

毫無疑問,這種偉大的演進過程,在商業世界里也不斷發生著。不同的是,商業的世界里不斷分化出的是各種各樣的品類物種,比如車子的分化,就是不斷橫向、縱向演變的一個過程。

從0到1,科學打造新品牌 | 負熵方法

“商業發展的動力是分化,分化誕生新品類,真正的品牌是某一個品類的代表。品類一旦消失,品牌也將消失?!?/p>

這也是整個定位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觀點。

品牌是品類及其特性的代表,提升品牌的認知效率,就是有效控制品類及其核心特征的過程。比如蒙牛在創立伊始就用名稱控制牛奶品類“內蒙古草原牛奶”的核心資源,并將自己和品類老大伊利緊緊綁在一起。

當今的中國,品類分化的速度前所未有的加快,打開淘寶,走進線下商超,我們所見到的商業競爭,都是品牌在代表品類參與競爭。

品類研究成為企業打造新品牌的必不可少的一步,2000年之后,除了《定位》體系對品類戰略的研究之外,國內一些品牌領域專家也基于不同視角做了很多理論的升級和補充,如《品類十三律》、《升級定位》等著作中都有比較深入的思考。

通過科學的調研和分析,我們能夠找到某個品類的相關規律,幫助我們判斷入局時機、品類歸屬、品類核心資源等問題,從而為品牌打造提供有利的信息源。

接下來具體來看, 如何從0到1科學打造新品牌,我們的模型分三步走:

從0到1,科學打造新品牌 | 負熵方法

1. 判定最優心智品類

提到外賣,會想到餓了么;會提到空調,會想到格力;提到內衣,會想到Ubras.

外賣、空調、內衣都是餓了么、格力和Ubras的品類歸屬,也是我們在品牌定位中需要回答的首要問題:“你是什么”。

對于產品品牌來說,品類歸屬是否正確有三個判定原則:

1)是顧客心智決策的最后一級品類

品類概念的底層思維是“類思維”,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我們認識一個事物遵循著格式塔原理,即先整體后局部:首先是將其歸類,就像把信息存儲到大腦中的一格格已經存在的抽屜里面一樣,然后打開抽屜來找東西。想了解可以看之前寫的一篇文章《模型化背后的思維:類思維》

認識品類必須了解其層級結構,而且必須是顧客心智中的層級結構,比如格力雖然在“電器”這個大品類之下,但人們不會一想到電器就想到格力,因為最接近顧客心智的層級是空調。同樣我們想要買“衣服”,不會立馬想到Ubras,只有想買“內衣”的時候,品牌名才會出現。

2)這個品類心智容量足夠大或足夠強

心智容量取決于共識度,比如在“果汁”大品類中,橙汁比蘋果汁心智容量更大;在“奶”這個大品類中,牛奶比羊奶的心智容量更大;在“餐飲”這個大品類中,面食比羊肉的心智容量大,這在西貝莜面村的歷史定位案例中體現得非常極致,西貝先后定位西北菜、烹羊專家,因為擴張受限,最后改回“莜面村”。

當然也并非心智容量越大就越好,大容量也意味著更激烈的競爭,尤其是現在商品空前豐富的時代。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容量較小但心智足夠強的品類切入,也是很好的選擇。

比如一個視頻通話機器人品牌“小魚在家”,如果定位在整個視頻通話領域那么就毫無競爭力,后面他們聚焦到了一個非常細分但需求極強的場景:陪伴老人,定位智能陪伴機器人,獲得了成功。

3)這個品類處于上升期

對新品牌來說,什么時候入局以及針對不同階段定制不同的策略很重要,時機的判斷,核心在于對品類進程的分析,《品類十三律》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品類進程工具,非常實用。

從0到1,科學打造新品牌 | 負熵方法

在品類啟動前期,往往因為文化理念原因,品類名未形成共識,傳播成本很高,因此并不是新品牌進入的最好時機,上個世紀90年代有個品牌想做中國葡萄酒的普及者,投入20億,今天這個品牌已經找不到了。

過了臨界點,品類進入啟動期,品類名開始形成一定共識,這個時候品牌率先控制最為核心的品類心智資源,定義這個品類,往往能占得先機。比如第一個做涼茶的并不是王老吉,但它卻首先找到并控制了“預防上火”這個品類核心資源。

在成長前期,品類具有一定的匯聚效應,需求旺盛,消費者開始主動搜索品類名,同時伴隨著行業價格戰。這時候進入需要提供產品的優化解決方案,通過品牌工具迅速匯聚品類資源,并加大傳播建立品牌勢能,成為大家心智中的品類優質選手。品類成長前期是品牌進入的黃金時期。

到成長后期,市場份額匯聚,競爭加劇,品牌格局開始形成,這時新品牌進入的重點是尋找還未被滿足的需求點,比如蛋糕品類已經比較飽和了,新品牌熊貓不走切入了一個新的場景:熊貓人上門送蛋糕。

再到成熟期階段,市場格局穩定,通常來說市場前兩名份額相加大于40%,這時新品牌進入的機會小,評估投入產出比低,可以去尋找品類變革的機會。

總的來說,品類在啟動期和成長期,結合自身優勢資源入局是比較有利的,而在啟動前期和成熟期必須要保持謹慎。

2. 定位最優品類資源

最優品類資源,對于品類不同發展階段解決方案不一樣。

1)在品類啟動期,抓住品類共性資源

品類的共性也是品類屬性,所有的創新品類都必須自帶基本屬性,同時賦予新的屬性。比如新能源汽車基本屬性是“代步”,新屬性是“可充電”;智能手機基本屬性是“通話”,新屬性是“操作系統,自裝軟件,全觸屏”。

在新品類啟動階段,品類本身就是需求的全新解決方案,行業領先者要做的是去定義和代表它,做最像這個品類的品牌。

統一鮮橙多做了最像橙汁的橙汁,洽洽做了最像瓜子的瓜子,蒙牛作為啟動階段的后進者,在品牌上做的比伊利更像草原牛奶,而中國的第一個方便面生產商——上海益民,無人知曉。

2)在品類成長期,基于共性找個性

在品類成長期競爭加劇階段,除了匯聚品類共性資源,還得找到基于心智需求空白的個性。我們在做一個全屋柜類定制品牌案例的時候,就畫出了柜子這個品類的心智資源地圖,從“存放物品”這個本質需求出發,尋找品類升級的方向,最終發現了新的品類機會。

但在尋找個性的過程中,非常容易進入差異化陷阱,即為了差異化而差異化。比如有個牛排品牌,說自己的差異化是”厚牛排“,厚牛排中間的肉不易被烤熟,從而更加鮮嫩,這在國外也許行得通,卻不符合中國人的口味認知。

3. 品牌信號戰略,放大品類核心價值

創建品牌的本質,是通過代表產品、話語和視覺體系匯聚品類核心信息,釋放品類核心價值,將品牌的初始信號放到最大,讓消費者條件反射式的接收信息,選擇品牌,我們稱之為品牌信號戰略。

從0到1,科學打造新品牌 | 負熵方法

品牌信號是品類核心信息的載體,信號越強,品牌認知效率越高。

既然是信號,那么就說明有的品牌信號強,有的品牌信號弱。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下面兩個涼茶品牌信號的強弱程度。

從0到1,科學打造新品牌 | 負熵方法

在王老吉之前,涼茶品牌一直在說“傳統、養生、健康”這些概念,直到王老吉通過信號戰略控制“預防上火”這個品類核心資源,涼茶品類才真正成長起來,王老吉也順勢成了品類領導者。

很多企業主,尤其是一些傳統企業,把品牌信號構建這個階段基本省略掉,根據主觀喜好取個品牌名,做個logo就開始進渠道了,既不研究品類,也不利用品牌信號工具,導致的后果就是白白浪費了傳播資源和渠道資源,顧客認知效率極低。

1)產品信號–代表產品

代表產品是一個品牌的最強信號,即最能代表品牌定位的超級單品,顧客買了就能切身感受到,這個品牌果然不一樣。

蘋果的代表產品是iPhone、iPod,Ubras的代表產品是歐陽娜娜代言的無尺碼內衣,麥當勞的代表產品是巨無霸漢堡。

強有?的代表產品,能幫助品牌在品類競爭中脫穎而出,為?大眾所熟知,因為它和顧客的接觸是最具象的,最直接的。一旦我們說自家的所有東西都好,所有的都是代表產品,并且有N個產品優勢,顧客認知就會模糊。

2)語言信號–命名+口號+社交內容架構

和傳統定位語言體系不同的是,為了適應傳播環境以及新品牌的發展階段,除了品牌名+口號,我們還會開發一套適應社交媒體的內容架構,口號是和潛在客戶單向溝通的語言,但在社交媒體是雙向的溝通,這是根本的不同。

其中品牌名永遠是品牌的第一資產,《定位》這本書甚至寫道:“在定位時代,你能做的唯一重要的決策就是為你的產品起個好名字。”

好名字不一定能保證成功,但壞名字一定很難成功。可口可樂到中國第一個名字叫“蝌蚪啃蠟”,你能想象這個名字的品牌會成功嗎?而上面說的洽洽、蒙牛等名字,則為品牌匯聚品類核心資源,并最終走向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0到1,科學打造新品牌 | 負熵方法

好的名字不僅要好記憶、好傳播,更重要的是有品類聯想,一看大概能猜出來品牌是個啥,或者有什么特性,至少不能相反。

有個案例是俏江南,現在已經倒閉了,很多人包括我,一度以為這是江浙菜,但其實是川菜。無疑讓很多打算進店吃江浙菜的人感覺進錯地方,而想吃川菜的人又自動忽略。

3)視覺信號–logo、IP

視覺信號是匯聚品類資源的另一個超級武器,其根本目的是增強品牌識別效率,聚集顧客的目光,并形成長期記憶,打造視覺信號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符號化。

符號化是基于品類文化去尋找文化原型,文化原型是大多數的人都認識,熟悉的東西,如優質字母、數字、動物等,它能夠喚醒生理層面的力量。

有人將麥當勞和肯德基的logo放在一起測算其識別效率,結果證明麥當勞M的識別效率更高,因為它3公里之外就能看到,而肯德基只有1.5公里。

從0到1,科學打造新品牌 | 負熵方法

當然,聲音、味道等也可以作為品牌信號,只是以上三類是目前適用度最廣的,我們具體項目具體分析。

至此,基本概述了打造一個新品牌的全過程。品類定位+信號戰略的視角,不僅是創業者的必備視角,也可以作為投資人的視角,一個項目好不好,看品類定位占據的心智容量有多大多強,看品牌是否有能力匯聚足夠大足夠強的心智。

品牌營銷理論在國內尚且處于百家爭鳴但魚目混雜的成長初期,過去我們一直借鑒國外的方法,但會發現在中國市場也有很多水土不服的時候,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看清商業中事物的本質,總結其中的規律來做事,而不是被流量、被各種概念牽著鼻子走。

未來10年,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一邊做品牌實踐,一邊將成果學術化,這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

 

作者:Lemon;公眾號“檸檬了嗎”(ID:bzcopy)

本文由 @檸檬了嗎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ixabay,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的好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