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孕育偉大品牌,繞不過時間

4 評論 4947 瀏覽 2 收藏 19 分鐘

編輯導語: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新消費這個概念也成為熱潮,但是任何適合跟隨著時間的流轉會發生變化的,新消費就受到了爭議,新消費是否能夠孕育出大品牌,對新消費感興趣的伙伴,趕快來閱讀吧!

01

新消費遭受非議。

第一是資本冷卻,七八月份以來,資本對于新消費領域的關注度下滑。這被解釋為新消費概念的熄火,資本機構在火熱的搶投中恢復了理性。

但其實更多是,頭部機構在2020~2021H1的時間里,拿出了1700多個億投資新消費品牌,他們已經遴選出接近900個品牌,并打算在這些品牌中持續扶植未來的獨角獸。

這放在整個新消費市場來說,已經足夠了。資本的注入基本確定了絕大多數的頭部品牌,格局初顯,所以機構也就沒有了再去尋找新項目的需求和欲望了。

第二是新消費的流量思維,自己賺來的錢加上資本投資的錢,基本都給了小紅書Kol、抖音博主以及B站Up主。

這導致一個問題,就是“爆品的狂歡,而非品牌的勝利”。整個新消費領域,都在做產品銷售的邏輯,這雖然能撐起一個10億、20億的銷售規模,但距離可口可樂、星巴克等品牌還差了許多。

以至于,從一開始,就有人說中國新消費做的是廠牌,而不是品牌。

有些老板就很無語了,就算我做的是廠牌,一年也能賺它10個億,你一個拿著月薪3k的小報記者有什么資格來批判?這是最現實的回答。新媒體行業的發展,讓太多吃著泡面的記者、編輯們,過于去操心別人幾個億的生意了。

當然,也有大部分心懷理想的老板,就是想做中國的可口可樂、做中國的迪士尼、做中國的星巴克、做中國的三得利……做得怎么樣了?從業這么多年來,我基本只看到口號,但還沒有一家品牌能夠直著腰桿說,“我他*就是中國的可口可樂?!?/p>

但凡能說這句話的,品牌下方的彈幕基本都是“你他*真不要臉”。

成就一個偉大的品牌,真的不好做。

02

為什么新消費大多被稱為廠牌?最關鍵的原因是,這些品牌表現出來的運營節奏,是太過于在意銷售數據。

做一款高性價比、低定倍率的產品,找幾個小紅書kol秀大長腿的美顏照片,在通過李佳琦在直播間聲嘶力竭地喊OMG,銷量就做出來。這是新消費走量三板斧,一個完全嶄新的品牌,這樣玩下來也能成為品類第一。

然后,品牌部就拿著這個“品類第一”的數據出去打廣告。在新潮傳媒、分眾傳媒承包的電梯間廣告牌上,一串串數據上都加了*號標識,根據指引去看解釋,人家所謂的品類第一,不過是在某單個平臺比如天貓,某一段時間比如7~8月,和其他具體條件下的品類第一。

但這樣來說,我剛開的公眾號,應該是我們村西村口大槐樹底下這兩天閱讀量第一的公眾號。

那些*號越多的標注廣告,越體現出了自己沒有底氣。

但沒辦法,搶占品類第一成為了新消費的門檻,你不這樣搞,估計資本方都不答應。那是實打實給了你錢的人,聽話,可能下一輪再給點。

聽話不只是說按著資本的思路去做,更多還要有實際的數據。

我認識一個小食品品牌,幾個人的小公司線下渠道鋪開能出貨1個多億,這算是不錯的生意了。但他花錢去做直播,花錢請外部團隊幫忙做電商,盡管ROI垃圾得可憐。

為什么?因為他想做大,做大就要有資本進入,資本要看數據,而線下出貨數據這種粗線條基本不合格。人家喜歡的,是GMV、是復購率、是品類第一。

沒辦法,性價比產品+小紅書+直播,三板斧還得砍,想走得更遠就多砍自己幾刀。哪怕像一些化妝品品牌一樣,賣貨的錢70%都給了kol,但能夠砍上市也就美美噠。

品牌?慢慢來唄。

03

另一個方面,打造品牌內容的內部人員不給力。

我不太理解,很多公司有品牌部,主管旗下各個子品牌的運營,還要設置一個統一的公關部,主管公司公共關系。

品牌部給自己的品牌搞點事兒出來,公關部可能都不知道。這會出現什么問題:表現得好,品牌部一個部門拿獎金;表現不好則是公關部門背鍋。

這就像銷售部門與品牌部門一樣,品牌定價這些搞得好好的,銷售在一線迫于壓力來點促銷……無語。

體系的矛盾都是利益的矛盾,對于品牌傳播上,利益就被放大。

首先,從當下的媒體環境來看,品牌傳播在公司內部有一個不可能三角。三個角的頂點是效果轉化、價值傳播、老板看得到。

大量的PR朋友給我說,這三個角讓他們最開心的,就是某一篇稿子被老板看到,甚至被他轉發朋友圈了。以至于,很多時候他們會花錢讓一些kol在朋友圈轉發,這樣被老板看到的可能性很高。

從不可能三角來說,老板看到與效果轉化的交際,就是直播帶貨這種短平快的野蠻數據,這是一個可以真正拿出量化報告的。

老板看到與價值傳播的交際,基本就是投放頭部媒體、行業垂直媒體,這里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傳播基本都是小圈層自嗨,很難出圈——畢竟老板也是人,他也被互聯網包出了信息繭房。

價值傳播和效果轉化的交集點,其實是最完美的。但一般而言,這樣的交際無法在投放之前獲得可行性的數據參考,PR負責人的風險很大。

PR負責人已經屬于公司中高層了,很大一部分這個位置的人,基本都是希望不犯錯地把預算用完。相較于冒風險做出點花樣,他們更樂于定制軟文,不犯錯。

所以之前也有人說,國內很多企業的老板才是公關老大。

因為面臨公關事件,相關負責人不敢拍板,老板直接主持會議;而日常傳播,負責人不敢輕易優化品牌傳播話術,很多都是老板最先說出來。

PR常常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學習老板在公開場合的演講,因為他們要在這些演講中提取關鍵詞去放大傳播。而并非是PR給老板寫演講稿,去提出新的關鍵詞讓老板傳播。

所以,不要說PR總在給老板擦屁股,那是老板在給PR喂奶。

04

內部無能加上外部包括資本的價值取向,短時間崛起的新消費品牌勢必會發展成為廠牌,他們踐行流量主義,帶貨而不帶品牌,渴望快速形成規模,用規模大讓消費者認識到自己是個品牌了。

這是有可能的,當一個地方一夜之間都是這個品牌的產品,它體現出來的那種規模感,一定程度上能夠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并為之埋單。

但規模向來不是消費品、零售業的壁壘,品牌才是。

一個沒有品牌感的產品,如果被可口可樂貼上它的標簽,那就喪失了競爭力。打臉的是,可能可口可樂同樣質量的產品,還會賣得更貴,賣得更好。

品牌呀,命根子。

但當下中國真正有偉大的品牌嗎?幾乎沒有。唯一一個,可能就是華為。通過一些國際事件,這個品牌卷起了一種支持國貨的潮流,最終形成了一個偉大的品牌。但這無法放在市場經濟下,也就沒法復制。

那么海外的、被稱之為偉大的品牌呢?其實也沒有多少??煽诳蓸贰⑷美?、星巴克這些,混的都是資歷,你能夠活到那么久,做出那么大的規模,基本也能成為類似的品牌。

新消費差的就是年紀不夠大。沒辦法,新消費品牌的效率再高,也沒辦法與時間為敵。這就像談戀愛,品牌與消費者之間建立感情,是需要時間的。殺不死時間,是新消費沒能孕育偉大品牌的真相!

我們需要關注的是,與他們同齡的消費品牌,為什么沒有做出同樣的品牌?

星巴克,1971年成立。波司登1976年成立,云南白藥廠1971年建立,美的1968年就成立了……

  1. ?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相對星巴克所處的市場,是比較滯后的,上世紀70年代,我們的父輩還在為吃兩斤豬肉發愁,哪來的品牌意識。
  2. 中國企業近三四十年來的發展,其實更多是中國市場快速增長的產物。不可否認,中國企業在持續高增長。但高增長來源于哪里?

以家電業為例,海爾、美的、格力取得了高速增長。但比較一下家電市場需求容量的增長,以及LG、三星等跨國企業在中國的產出和銷售,就會發現“中國最大”“成長最快”等描述可能是假象。

從陳春花教授的話來說,中國企業這幾年的增長,更大程度上來源于市場的緊缺,而不是能力。

陳春花教授曾在一次演講中提過這個現象,我復述一下:

30年來,中國企業從零做到全球市場,在實踐中創造出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但仍有一種不安高懸。對于市場自然增長所帶來的機遇,中國企業并沒有足夠的能力承接,它們只是在這個要素的增長中獲得了一個發展的空間。

換句話說,是市場造就了企業,而不是企業造就了市場。真正的泡沫,可能源自良好業績帶來的興奮和滿足感,使得企業惘然不知危機所在。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樣的高增長,能否保持穩定且持續?

目前的答案不容樂觀。

首先,企業之間存在大量的同質化競爭。

能應對變化的領先企業,它們都具有獨特的戰略邏輯,并且能夠在產品中體現出來。很少有中國企業能夠像優秀跨國企業那樣具有獨特性,它們在產品的研發技術、制造工藝、原料市場和服務等方面大同小異。

其次,技術、全球化、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仍然是困擾企業的關鍵因素。

影響企業穩定持續增長的因素很多,需特別辨明的是:企業自身的能力起主導作用,還是外部因素起主導作用。研究長壽型公司會發現,它們有各不相同的特點,但有3點共性:符合顧客期望的產品、穩定成長的員工、保守的財務。它們不受外部環境影響,是企業自身能力積累所獲得的主導市場的要素。

最后,中國企業還不具備真正的經營能力。在這30年間,它們獲得了擴大規模的能力、控制成本的能力、銷售的能力,但這些只是生存能力。

企業經營能力,是指企業能夠主導供應鏈體系,以及能夠主導投資和技術形成的價值鏈,由企業決定資本和技術的流向與流動方式。

當企業具有一定的規模水平、成本水平和銷售水平時,能讓自己在市場中存活下來,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能持續增長。只有具備了較高經營能力,企業才能持續穩定地增長。

與星巴克同一個輩分的中國品牌,發展到今天更多是慣性增長,他們還沒有真正意義上從品牌角度去做功課,更沒有獲得相應的賦能。

05

往前拉30時間,再往后拉30年時間,今天的新消費品牌可能更像當時星巴克所面臨的市場環境,所以做品牌的呼聲更高了。

這個有點夸張,類比類比,不然我講不下去。

30年后,我們再來看看,完美日記會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品牌?江小白那個時候還在不在?瑞幸是不是已經取代了星巴克?一切都還是未知。

至于這30年里,大家應該怎么做品牌?這個問題有點難。我覺得更多是品牌內容的沉淀,財經領域、娛樂角度、政經方向、消費社交切面,都應該早一點去沉淀。這些沉淀可能是創意內容、場景、情緒化表達、社會公益……

早一點去沉淀,你就有了先發優勢,而當“每個品牌與消費者建立感情都需要時間”已經成為品牌建設的公理時,先發優勢就是絕對壁壘。

最大的內容沉淀,就是支撐你品牌持續存續的根基——產品和服務。不談增長了,單單存續幾十年,就已經很難了。

這該怎么去沉淀?買酒的做好自己的酒、買衣服的做好自己的衣服就好了呀。這其實是格局很小的思維,匯源果汁破產是因為他的果汁沒做好嗎?諾基亞甩掉手機業務,是因為手機做得不夠好?

產品本身沒有增長和下滑的區分,產品思維是有的。你需要一個建設系統能力,具體可能體現在中臺建設,它在合理配置供應鏈、品牌甚至研發等多方面的資源,最終給你一個解決方案。

這個解決法案不能被視為產品,而是一套能夠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的解決方案。

企業的存續,在于吸引一定數量能為你埋單的用戶。用戶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總是有許多選擇,他們購買的其實不是產品,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案。

這樣一來,你就會發現,人們買潮流服裝不是買服裝而是潮流,你提供的解決方案則是如何讓服裝變得潮流,而不是做一件30年前一樣保暖的服裝。

喝酒也是。年輕人喝酒喝得是輕松、是愉悅,所以你要搞一個文案瓶或者其他的場景構建。買醉的話,別人大可以去街邊白色的塑料桶里打散裝酒。

化妝品呢?60塊錢的口紅和300塊的口紅其實差不多,但為什么人家要買300塊的大牌口紅。他們需要的可能不只是口紅,是和姐妹聊口紅時是否在同一個圈層;是把紅色的東西涂到唇上時是否擔心過敏;甚至可能是自己的偶像有沒有為這只口紅代言……這些問題在中臺系統的實時反饋下,才能給出最有的解決方案。

企業只有不懈努力,幫助用戶更好地解決問題,也就是為他們提供更加出色的功能、更高的價值和更加便利的服務,才有可能生存甚至增長。

先試試,試它30年,我們再回頭來看。就像你現在去問星巴克怎么做得,他回頭看那三四十年,可能都沒啥說的。

最終說出來的,或者是被人總結出來的,基本都是文學作品了。那是一種源于現實但高于現實的東西,你我永遠也達不到。

 

作者:黃曉軍;公眾號:鯨研新消費(ID:JingyanLab)

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8949.html

本文由 @鯨研新消費(ID:JingyanLab)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品牌營銷做到最后還是得拼文化內涵和底蘊,文化的厚重感可以反哺商品

    來自河北 回復
  2. 一切事物發展都需要時間,新消費品牌也不例外

    回復
  3. 企業只有不懈努力,幫助用戶更好地解決問題,也就是為他們提供更加出色的功能、更高的價值和更加便利的服務,才有可能生存甚至增長。

    來自中國 回復
  4. 爆品的狂歡,而非品牌的勝利。就比如有款醫美面膜,就很有名,老是忘記是哪個牌子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