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人省錢”到“跑步買基”,這屆年輕人已經看透了消費主義
編輯導語:看透了消費主義的年輕人,開始擁抱更理性的消費方式,從“頭腦發熱的剁手”轉變成了“人間清醒式下單”。本文將帶領大家走近年輕人的另一面,了解他們如何省錢,攢錢與搞錢。一起來看看吧!
在一波波購物浪潮中,“不盲從”、“不亂買”的聲音開始被看見。中國青年報社發布的《2022十大生活趨勢》調查報告顯示,年輕人看膩了大促的狂歡,消費方式從“頭腦發熱的剁手”已經轉變成“人間清醒式下單”。
一個名為“不要買|消費主義逆行者”的小組,匯聚了33萬多“理智鵝”(小組成員自稱)。類似的小組還有很多,“如果我們可以通過不消費獲得快樂”、“低消費研究所”、“消費主義有效抵抗”、“下單前冷卻小組”等,組員加起來近40萬。在這里沒有人推波助瀾,只有勸退消費。節省一些不必要的花錢,選擇一種更理性的消費方式。
從長遠來看,攢下來的錢進行投資理財成為可能。2020年《中國家庭財富指數報告》顯示,超一半的新基民都是90后。基于此,時代數據聯合馬上消費社會價值研究院,根據數據研究與調查在消費主義盛行之下,走近年輕人的另一面,看看他們如何省錢,攢錢與搞錢。
一、清醒地花出每一分錢
熱愛購物是人類的本能。多項研究顯示,購物與美食一樣可以激活大腦分泌多巴胺,這種物質可以緩解內心的負面情緒,讓我們陷入越買越上癮的循環當中。換句話說,就是加入“買他!”的隊伍輕而易舉,而想要不買,需要經歷一番掙扎。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冷靜期”、 “斷舍離”等消費勸退的行為越來越多。
他們一邊勸其他人不要買、不值得,另一邊不斷尋找外貿尾貨、臨期食品、購物平臺漏洞,尋找更低價的方式買到精致生活的辦法。北京師范大學發布的《2021新青年時尚消費趨勢發展報告》顯示,近七成新青年時尚消費者在購物時首要考慮性價比因素,消費時更趨于理性,炫耀型消費行為減少。
在分享平臺上,與“省錢”、“平替”、“薅羊毛”、“折扣”相關的帖子要遠比好物種草以及大牌分享要更受歡迎。同樣是安利眉筆,“20元三支不香么”的帖子下清一色的“求問店鋪”以及“真的好用”、“一直回購”的回應,而在大牌眉筆的安利貼下,“信我!這怎么會是筆的問題,是手的問題??!”的留言獲得了比原貼高一倍的點贊量。
各類拼團APP、臨期超市、采購批發平臺等都成為他們淘貨的熱土。在小紅書搜索該類關鍵詞你就會收獲幾十萬的筆記,看到一堆“我被便宜哭了”、“四舍五入不要Q”的高聲疾呼以及大量只花上四十幾元就能買到一件厚實的冬裝,100塊錢拿下4個可愛包包之類的實戰經驗。
根據《中國青年報》的統計,64.61%的大學生都有享受過薅羊毛的樂趣,《2021新青年生長力報告》中顯示,目前三大電商平臺中,拼多多年輕人的比例最高,其中95后的用戶比例更是達到了32%。各種二手閑置平臺是他們經常出沒的地方。
QuestMobile發布報告顯示,90后是閑置交易的主要人群,特別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活躍占比更為突出。除了將閑置物品早日脫手賺錢,他們還通過一次次“咸魚行動”提醒自己,錢換物容易,而物品想要換成錢,到底能夠有多艱難。
計算每一筆消費的實用價值,取消沒必要的支出,把高端產品換成平價替代品,放棄自己心儀好久的裙子,這些小事看似不痛不癢,但卻體現了年輕人在消費觀上的巨大轉變,嘗試在花每一筆錢之前都經過審視,區分哪些是“過度的欲望”,哪些是“智商稅”,避免消費主義陷阱,追求更理性的消費。
二、心無雜念,只想“搞錢”
節省不必要的花銷,培養了更理性的消費方式,他們對手上的錢有了更明確的規劃。理財熱正在感染年輕人。
過去,父母輩的主要理財方式是銀行儲蓄。領到工資后留一部分日?;ㄤN,剩一部分攢到一定量就拿到銀行定存。數十年的時間里,中國從過去的銀行時代、證券房產時代已經發展到了互聯網理財時代。當下,漫天的理財課程,唾手可買的理財產品,在互聯網長大的年輕人們,只需要動動手指就能進行投資理財。
中國新經濟研究院2019年發布的《90后攢錢報告》顯示,90后初次理財的時間比父母早了整整10年。疫情的出現更是讓19-30歲的年輕人理財熱情徹底覺醒。2020年被稱為90后投資元年,在各種理財產品背后,都能看到年輕人跑步進場的身影。
數據顯示,疫情期間54.7%的人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來研究各種理財產品。2020年2月以來,除了保險服務APP的活躍度不及31-40歲群體,在股票交易、綜合理財和理財記賬類APP中,19-30歲用戶成為了最活躍的群體。
Mob研究院的數據進一步證實,僅僅基金這一類理財產品,2020年上半年新增基民突破2000萬中,有16.1%在18-24歲之間,43.9%在25-34歲之間。無獨有偶,在2020年11月發布的《基民理財心態觀察》也指出,18-35歲基民占6成以上。90后已成基民的主要群體。
而《中國股民行為報告》則指出,90后對于投資風險的容忍度較其他年齡層都要高。報告提醒,有9.9%的90后追求資產大幅增長并愿意承擔較大風險,在各個年齡層中占比最高。
但現實可能是,選擇這些選項的年輕人們根本沒見識過如此跌跌不休的場面。每一個時間節點股市和基金的大跌,都引發了當初淡定表示“愿意承擔風險”的年輕人們一片哀嚎。
截圖源自豆瓣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小組
《基民理財心態觀察》指出:當持有基金虧損5%-10%時,基民就開始出現明顯焦慮。急性子基民持有單只基金不超過3個月。而95后基民每天要查看基金收益3次。
無論是為基金歡呼雀躍,還是為基金黯然神傷,這大起大落之間,年輕人對于“基金”所代表的理財,或者用更通俗的說法“搞錢”執著背后,是他們對金錢、對工作、對生活方式乃至存在方式的重新理解與定義。
三、年輕人每月儲蓄占收入比例為25%,達到近年最高
在疫情的陰影之下,儲蓄的重要性也被更多年輕人意識到。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危機以及隨之而來漫長的居家隔離,讓不少人困在家中,無法工作,工資延遲發放或者只發基本工資,有的人前一天還在討論進行中的項目如何執行,第二天公司就宣布解散了。但是房租還要照交,房貸、車貸照舊扣費,由于各種防疫需要,開銷甚至比錢還多。曾經的儲蓄成為了救命稻草。
即使疫情結束,“你永遠不知道健康危機和職場危機哪一個先到來”所昭示的生活不確信性并不會消失。在危機中體驗過風雨飄搖的年輕人們學會了克制欲望,認真理財以及學會儲蓄。數據顯示2020年90后人均攢錢金額比2019年增加了40%。
《2021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年輕人儲蓄的比例一年比一年高。2021年年輕人每月儲蓄占收入比例為25%,每月平均儲蓄金額為1624元。這兩個數字都已經是近年最高。
金錢只是虛擬數字,但我們在決定如何使用它們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決定如何安排我們的生活。從省錢、攢錢到搞錢的一系列操作,年輕人的改變背后都是在通過更理性的消費方式,更有覺知的使用金錢,從而獲得抵御風險的能力,過上更好的生活。
面對生活中不可測的風險時,資金的可用性會是一種巨大的幫助。金融產品的出現,幫助人們把“現在的需求”和“未來的錢”之間的矛盾協調好。但需要合理地使用信貸產品,才能有助于年輕人更快實現美好生活。
馬上消費價值研究院指出在消費主義的大潮中,各種品類、賽道不斷創新、涌入市場,在我們的生活里面,不斷地構成各種各樣的安慰,還有誘惑。廣大消費者應該學會在自己消費能力的承受范圍以內量入為出、理性消費。
所謂的更理性的消費,既不是讓自己的欲望不斷擴張,也不是對每一筆錢斤斤計較甚至倡導“不消費”。而是通過消費,追求一種“平衡的生活”。
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購買自己值得擁有和足以匹配的東西。確保所有的消費都是建立在有足夠收入支撐的前提下,讓信用借貸幫助你實現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讓它使你變得負債累累。如果暫時收入有限,應該做的是理性克制消費欲望。
像看透了消費主義的這批年輕人一樣,通過不斷調整自己的步伐,修正前進的方向,努力做出正確的決定。用積極的行動,健康的消費觀念來為自己贏得安心生活的底氣和能力。
作者:鄭藝陽;編輯:鄭藝陽;公眾號:時代數據
本文由 @時代財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作為消費主義逆行的集大成者,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暴打消費主義。
哈哈哈哈,我們當代年輕人的宗旨就是有羊毛為什么不薅?
我就是覺得只有剛學會網購的媽媽那一輩會增加閑置率。
相信大家一定和我有一樣的想法,那就是—搞錢最重要。
貨比三家的拼多多女孩是我沒錯了,一些消耗品和生活用品感覺沒必要買貴的,最近的消費欲望也很低,覺得沒什么要買的,這可能就是消費降級吧
沖動消費也得卡包底氣要足,理性的消費主義是為了更適合的生活。
是我了!沒錢啥都不行,現在已經不想過度消費了,只想理智地買一點喜歡的。
工資3000的時候買2000的包眼睛不眨一下,工資1w的時候25的杯子卻不舍得買了
現在有錢才有底氣啊。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看著存款慢慢多起來真的很有成就感,而大多數的消費只是給我當下一瞬間的快樂
反正我現在就不想著什么愛情,就想搞錢搞事業,經濟獨立才是終身浪漫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