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內容”搞流量的六大難題
編輯導語:在短視頻平臺上,“內容”是極其重要的,擁有好的“內容”,才能獲得平臺上源源不斷的公域流量。然而在通過內容去獲取流量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難題,本文作者對這些難題進行了總結,一起來看一下吧。
無論是“內容為王”亦或是“得內容者得天下”,本質都是在客觀描述:“內容”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內容”在獲取流量和增長方面的壓倒性優勢。
誰有好的“內容”,誰能貢獻優質“內容”,誰就能夠獲得平臺上源源不斷的公域流量。
但大偉一直以為,作為一個內容創作者(無論團隊還是個體),當他堅定地想要通過內容去獲取流量并達成某種成就時(無論粉絲量亦或 GMV),就意味著,選擇在一條極致“內卷”的道路上狂奔。
他們或多或少,終將不得不遇到以下六大難題。
01 不可能三角
我在《抖音上線粉絲通》的文章中提到過內容創作中,提出過內容創作中的“不可能三角”。
什么是內容創作的不可能三角?
長期來看,沒有任何人可以同時具備這三點。
原創需要時間,并且是足夠多的時間,那么這就注定無法做到高產,即便創作者前期有著大量的知識儲備和積累。哪怕你是泛娛樂,拍簡單的段子,講個冷笑話,也是一樣,更別提泛知識領域的深度創作。
而如要保證高產(如日更,無論圖文亦或短視頻)的情況下,一定會出現非原創。
比如任何一個行業、垂類能講出花樣的內容或選題,可能就那么多,總有消耗完的一天,創作者不得不“借鑒”其它爆款。即使你真的高產如母豬(背后有幾百人的智囊團隊),但,你能保證每一個作品都能成為爆款嗎?
這就是內容創作的一個不可能三角模型:原創、爆款、高產。
02 算法推薦下的不可預測性
做過短視頻的老鐵都知道我在表達什么。
拿抖音來舉例,由于基于算法推薦,你的作品、內容必須通過流量池各個指標的重重考驗(包括不限于:點贊率、完播率、評論率、轉發率等),才能與(潛在)用戶相遇,包括你自己的粉絲。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比如我運營的其中一個短視頻賬號,其中一條作品發布 12 小時后,達到 6W 播放,破 1000 贊;而另一條作品,在發布 12 小時后,只獲得 2000 播放和 8 個贊。并且這兩條作品的內容、風格、文案幾無二致。
如果我自己的賬號不具有說服力,在創作者群里的的“吐槽”也是如此,一個坐擁 10 萬粉絲的賬號,播放量最低竟然只有 378,上哪說理去。
作為對比,假如你的公眾號有 100 萬粉絲,你的每次內容的推送都是 100% 觸達粉絲用戶。
可以確定的是,倘若你的標題取的好,哪怕內容推的是垃圾文,也能篇篇 10 萬+,而且僅僅依靠,每篇文章中的,廣告主收益,就實現月入十萬了。
究其原因,是兩個內容平臺的流量分發邏輯不同:公眾號是基于“粉絲量”進行內容分發,抖音是基于“內容”本身由“算法”進行分發。
即使你上一條播放十萬甚至百萬,你甚至會以為自己未來的作品可以持續爆下去,但下一條作品馬上就把你狠狠的拽回到現實——播放量兩千,即使你的兩條作品可能內容、風格、style 相差無幾。
想象一下,你曾經在抖音關注的某位網紅達人,現在有多長時間沒刷到了?這也是為什么,短視頻平臺的粉絲不值錢、粘性差的原因。
一切都是“算法”使然。
太可怕了,這都給創作者帶來了巨大的不安全感(當然對新入局者也意味著機會)。
當然,另一個流量不可預測的重要原因是:某個時間段,平臺會基于戰略目標,給予某些垂類一些流量上的傾斜和扶持,比如去年底爆火的“張同學”。
我寧愿相信這背后是抖音意在搶占快手下沉城市用戶的策略和打法,并通過一系列的流量扶持、全網造勢,才導致張同學的出圈、爆紅。
這對于創作者而言更像是一個黑盒,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
03 審美疲勞
短平快、碎片化的快餐文化越來越流行,用戶潛移默化地被訓練得一刻不停地在追求新鮮、刺激事物。
尤其在短視頻上下滑的交互體驗下,作品 3 秒抓不住用戶注意力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用戶被取悅的閾值,相比之前呈指數級增長。這意味著即使是你的骨灰級鐵粉,當他持續消費你的內容時,也會出現審美疲勞的一天。
老鐵,這個段子你都拍過三遍了。
老鐵,這個梗早都過時了。
老鐵,你能不能整點新鮮玩意兒?
好比當皇上一樣(雖然我也沒當過),哪怕天天海參鮑魚,龍肝鳳髓,吃喝玩樂天天那一套,他也煩啊。
04 抄襲與被抄襲
只要公開的內容,無論圖文亦或視頻,都沒有秘密可言。
文章你只要仔細讀一遍,就能總結出來大概 1、2、3;視頻你看一遍,從文案到視頻卡點,到 BGM,也都能一一拆解出來。
比如你直接將別人辛辛苦苦、絞盡腦汁、熬夜爆肝整出來的原創文章、內容,通過短視頻,真人出鏡口播演繹一遍,由于有了人的加持,那么,這條作品,就是屬于你自己的“原創”了。
反之亦然。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刺不刺激?
所以內容,也最容易抄襲和被抄襲的。正如喬布斯當年引用過畢加索的那句:優秀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則是偷竊。
但從另一角度來看的話,恰恰由于視頻有了“人”的加持,同時也意味著,你的原創作品,會附著上極強的個人 IP 屬性。
而這將難以甚至無法復制,比如張同學、小楊哥等等。
即使你像素級復制他們的內容、劇情,但除了內容,人設是你無法抄襲的。而相比內容,用戶或粉絲或許更多是“信任”這個“人”。
短視頻哪怕視頻腳本都一樣,但不同人演繹也不一樣。所以,當我們選擇創作內容時,一定要在內容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突出“人”的屬性,創造屬于你自己的“獨特性”,以此最大程度規避被抄襲的潛在風險。
對了,前段時間抖音還上線了:同質化內容的粉絲抹除功能,如果連續三次被發現存在同質化內容,平臺將封號處理。
這么做,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原創作者,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護平臺的內容生態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沒毛病。
05 持續輸出
這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能力。
在算法推薦下,“時效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所以每條作品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的,而且極短?!皶r效性”有兩個層面,一個時時間的時效性,一個是內容創意的時效性。
具體到應用層面上,比如你每天在抖音推薦流中刷到的爆款別說三個月前,一個月前發布的作品有嗎?
比如一個創意,如果哪個火了,這一周一窩蜂全都是同類視頻,但下一周馬上又是一個新的爆款創意了。
你想要持續不斷地獲取流量,就需要持續不斷地創作和輸出。如果你不能,那么就沒有(更多)公域流量的推薦和更多用戶的增長。
而持續輸出,就是一個無止境的游戲。這好比人生,一旦開始,你就需要不斷地去攀登和征服一個接一個的山峰,且永無止境,一切的領先都只是暫時的。
每一位創作者,都切記妄想,通過憋大招的方式,達成某個永恒的成就,“開張吃三年”對于內容創作者是行不通的。
另一方面,作為平臺,為了保證用戶增長和使用粘性,也要不斷通過新類型爆款作品來實現。
這不僅有利于平臺自身限制頭部賬號的虹吸效應,也能逼迫創作者不斷地推陳出新(再加上,最近粉絲通的上線,更加放大了這個問題,不得不承認 ,抖音對老賬號更加不友好了)。
用戶是無情的,平臺也是無情的。你沒有優質的內容了,用戶就離開你;你不產出爆款內容了,平臺就拋開你。總而言之,老鐵們,請記住這句話:高水平閃現不如低水平連續。
06 深淺結合、干濕結合
所有人嘴上都說想聽干貨,所有人都說想學習有深度的內容。但真的是這樣的嗎?什么是干貨?什么是有深度內容?比如學校的教材,像四六級詞匯、語法,高等數學等,里面都是干貨,需要深度學習的內容,甚至沒有一句廢話。
短視頻的本質,還是娛樂經濟,而非學習平臺。正如沒有人,會通過在抖音上學習獲得托福證書,獲得 CPA 認證。
比如在短視頻平臺上,如果你發布一條《私域流量精細化運營 6 步法》的作品,中國十幾億人或馬路上隨便找個人,你想象一下,當他刷到你的這條作品時會是什么反應?
瓦特?什么破玩意?馬上就劃走了。
當算法檢測到你“自認為的優質作品”沒有停留,沒有完播,沒有互動時,那這就是“垃圾”作品,怎么可能會獲得系統的更大的公域流量的推薦?
哪怕是,以一已之力讓 B 站刮起知識春風的《羅翔說刑法》的羅老師。羅老師一開始如果是在抖音、快手這類短視頻平臺上做類似的知識類分享,根據算法推薦機制和內容分發策略,可能不會得到太多的流量眷顧,也并不會有太大的生存空間。
因為在短視頻平臺上,你熬夜爆肝、老老實實整出來的干貨知識分享,遠不及你直接對著鏡頭說一句:“今天,我家的鄰居殺人了”。
究其本質原因,短視頻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平臺。千萬別讓用戶動腦子,我們就不得不學會干濕結合,深淺結合。
先通過濕貨或更大眾選題的爆款內容來出圈,以獲得粉絲增長,去給你撐門面,打造影響力;再通過干貨、有深度的內容去沉淀粉絲,提升價值。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我在《爆款就一定等于優質內容嗎》中提到過:爆款很香,有的時候你不得不做,但一定要少做。
這也是為什么大偉個人以為,從當下這個時間點來看的話,短視頻平臺學習就是個偽需求,更多的都是打著知識付費的商家制造焦慮后,收割韭菜。
07 總結
“內容”依然是當下以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獲得流量和增長以及沉淀、轉化的流程閉環當中,投產比最高的一種方式,沒有之一。
當你決定通過“內容”這條路去獲取流量時,那么請:持續地瘋狂地創作,持續地瘋狂地創新,持續地瘋狂地取悅所有用戶,無論形式上、內容上亦或主題上。
沒有人可以壟斷內容行業,即使目前存在有多個短視頻、長視頻平臺(比如電視臺,也是有很多電視臺同時存活的)。
那么,內容行業屬于百花齊放,對于當下所有內容創作者而言:這是一個最內卷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卷起來?。?!
#專欄作家#
孟大偉,微信公眾號:大偉說電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百度高級產品經理。持續關注電商/短視頻/引流及變現,駕馭世界不斷向前。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做多了以后就會心累的發現,爆款是天時地利人和來的,甚至天時地利比較重要
創作者要不斷創新,開拓新風格,不然就可能出現粉絲流失的現象
內容創作者也需要自己的風格,個性化一點,用戶永遠對新的有興趣
不是為了卷別人,就是為了卷自己。。。
有一個問題,同質化內容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定義為抄襲嗎?
是的
如果沒有自己的風格,依靠別人的創意算法無法準確推送,還是得讓自己的內容抓住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