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華杉對定位理解的5個誤區
編輯導語:前幾天,華與華董事長華杉圍繞《定位》這本書,提出了對定位理論的5個質疑點。然而,本文作者卻不同意這5個觀點,并逐一進行了反駁分析,你認同哪個觀點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自定位理論進入中國以來,在商業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因此,越來越多營銷界的人士開始研究定位。但是“本位思考”下,容易產生一些認知的偏差。在認知中1%的偏差,到市場上可能會被放大n倍,所以認知上千萬不要出現偏差。
前幾天,華與華董事長華杉在直播間分享了對定位理論的看法。他圍繞著《定位》這本書,對定位理論提出了5個質疑觀點:
- 定位理論不如USP
- 第一思維完全錯誤
- 同質化時代永遠不會到來
- 競爭導向完全錯誤
- “在心智中占據一個詞匯”很容易被模仿
作為定位理論的擁簇者及長期的實踐者,從我們的專業角度來看,這幾個質疑說明了華老師對定位理論的理解存在著極大的誤區。5月5日,就華老師對定位理解的上述5個偏差進行直播糾正,以下是直播內容。
糾正第一錯:定位理論不如USP
如果你是從事同行、廣告業、咨詢業、品牌類、或是銷售類,都會聽說一個概念叫做獨特銷售主張,就是USP。
我們先溯源什么是USP、什么是定位理論,再做比較,看一看在每個時代 USP發揮什么作用,為什么說到目前為止它的實踐成效是大大的降低。當然在某一些競爭緩和不是很激烈的時代,可能USP還會有它的作用存在。
USP這個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人羅斯·瑞夫斯提出來的,它主要的核心的觀點是向消費者陳述產品的獨特賣點。
定位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人艾·里斯先生和杰克·特勞特先生共同提出來的。它的主張是品牌要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差異化。
兩個理論有沒有共同之處?其實是有的。兩個理論都講究了一個點,叫做獨特性。
獨特銷售主張:每一個產品都有一個獨特的賣點。
定位理論: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差異化。
什么是差異化?其實也是獨特性。
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 USP理論強調的是產品的獨特性,但是定位理論強調的是認知的獨特性。
就商業而言,能夠影響人們選擇企業產品的,是有價值的方法。接下來,我們根據“影響決策”把該問題進一步剖析,來論證一下到底是產品的獨特性影響了顧客的選擇,還是認知的獨特性影響了顧客的選擇。
歸根結底,哪一個理論更有影響力和成效,要看誰更影響了顧客最終的決策。
我們來看一個事實。在上個世紀,土耳其有一個國王叫做凱末爾,他非常希望土耳其的女性拋棄面紗——因為土耳其的人喜歡戴面紗——使得土耳其這個國家有現代感。
但是簡單的“禁止佩戴面紗”這個指令遭受了當地女性的強烈抵制和反抗。因為戴面紗是土耳其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觀念,他改變不了。
但是,有一天他反其道而行,規定妓女必須佩戴面紗。指令一發出之后,這個問題迅速得到了解決,很多女性放棄了面紗。為什么他在強制要求女性放棄面紗的時候,女性不去執行,當他說妓女必須戴面紗的時候,反而很多女性不戴面紗了?
大家想一想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土耳其的女性對戴面紗這個行為的認知發生了改變。以前戴面紗,大家會認為是一個傳統的正宗土耳其人,但是現在戴面紗你就是個妓女。
所以說,認知改變導致了行為的改變。
再看一個著名的可樂實驗:在可樂拆掉標簽之后,有51%的人認為百事可樂更好,有44%的消費者認為可口可樂更好,剩余百分比是其他的可樂。當貼上標簽之后,讓同樣的消費者再測一次,喜歡可口可樂的人變成了65%,而喜歡百事可樂的人只有23%——發生了一個逆轉,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認知變了,因為貼上標簽和不貼標簽影響了顧客的認知,認知改變了消費者對產品的評價。
再看一個研究,研究是這么說的:人們的大腦有快和慢兩種決策方式,這句話出自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
他說人的大腦有快思考和慢思考,人們常用的是無意識的快思考,它依賴的是情感、記憶、經驗和認知,從而快速作出判斷。
卡尼曼也認為認知會決定人們的決策。
以上三個案例充分說明,對一件事或者一個品牌的認知影響了人們的行為和決策。這個論證是足夠堅實的。
我們再看看產品影響選擇是不是成立,一個產品的獨特賣點是否能影響人的選擇決策?
如果一個產品它有獨特的賣點,要被消費者選擇,我覺得它應該滿足兩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選擇該產品的消費者,他對比了所有的產品。
如果說他沒有對比所有的產品,這第一個前提就不成立。因為如果沒有對比所有的產品,我就無法來驗證你這個產品是否有獨特的賣點。
第二個前提,消費者是專家,能辨別你獨特的賣點。
這是兩個最重要的前提。
比如說我買一款牙膏,你說你的牙膏有什么獨特的賣點。
為了驗證你這個賣點,我首先要證實一下你這個產品賣點是不是成立的,所以我要對比所有的產品。其次,要想知道你這個賣點是不是成立的,我得是這個行業的專家。
這兩個點都必須基于一個前提,即消費者是絕對的理性人。他買你的產品時對比了所有的產品,甚至拆開你所有的產品作為對比。
比如我買一款電視,你說你的電視有獨特的賣點,我是不是要把所有的電視都比過來,然后再拆開看一看,你所說的產品賣點和你的產品是不是一致的?
我覺得這兩個前提對于一個普通的消費者來講都是做不到的,因為消費者沒有絕對的理性人。
從這里我再引出一個研究,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的獲獎者理查德·泰勒說,理性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人們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經濟行為的各種影響,都是非理性的。
也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中各種有關于經濟的判斷、選擇或者決策,都是非理性的。這是泰勒的一個很重要的研究,他因此而獲得了20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們再看一個案例, 2019到2020年的時候,我經??吹揭粋€案例:水星家紡。水星家紡在很多的高鐵站打了廣告:1.7米大開口——這就是一個典型的USP理論。它說我的產品有一個賣點“1.7米大開口”,這是其他品牌沒有的,非常獨特。
但是消費者通常對這樣的信息是視而不見的,為什么?因為在整個信息的謎團中,像這樣的產品太多了,消費者對這個信息太陌生了,它無法進入消費者的心智。
另外,它完全是出于產品的一個賣點,因此也無法被納入消費者的選擇。
所以,我們結合了泰勒和卡尼曼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研究,說人的決策是非理性的,人們是靠著直覺、經驗和認知進行判斷的,因此USP理論和定位理論的高下立判。
我們另一個觀點是:認知不好,產品徒勞。
意思是當一個品牌的認知處于劣勢,消費者甚至連他的產品都不會去嘗試,這時你的產品有再多的賣點也是徒勞。
消費者在進行決策之前,他通過認知把很多產品過濾掉了。因為這么多的產品,如果他不做這層過濾的話,就沒辦法進行選擇。
當他通過認知過濾掉以后,眾多品牌有可能只剩三五個在選擇范圍之內了,這樣他就很容易進行比較了。
所以說在決策之前消費者要通過認知過濾掉大部分的產品,當你的產品不好的時候,通過認知這道程序就被過濾掉了。
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大家都對涼茶印象非常深刻,想一想王老吉的涼茶和霸王的涼茶在產品上有沒有差別?誰的產品更好?大部分人說不出來的,但是哪個產品賣得好是顯而易見的。
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王老吉的涼茶比霸王涼茶做得好,但是實際上王老吉涼茶賣得霸王涼茶好得多,為什么?是因為認知。
對霸王涼茶這個品牌的認知阻礙了人們去嘗試它的產品。
所以在營銷領域,尤其是在品牌領域,對品牌的獨特認知優于產品的獨特賣點,從而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定位理論優于USP理論。
當然我們也并不認為USP理論一無是處,它在很多領域還是一直在發揮影響力,但是從目前中國市場競爭的態勢以及信息的爆炸程度來講,定位理論的實踐成果以及它背后的理論支撐是優于USP理論的。
糾正第二錯:“第一思維”完全錯誤
定位理論在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章節,成為第一是進入心智的捷徑,這是定位理論賴以生存的根本。華老師說成為第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它需要企業無止境的廣告支持。
他的邏輯是,為了進入心智,你必須要成為第一。為了成為第一,你必須要打無止境的廣告,從而才會贏得顧客的選擇。
華老師說,首先你要有無止境的廣告,然后通過大量廣告成為第一,第三步要進入消費者的心智,第四步才贏得了消費者的選擇。是不是如華老師所說?
我們看一看書上是怎么講的,書中提出了一個疑問,第一個駕駛飛機飛過太平洋的人是誰?第一個漫步月球的人是誰?《定位》中有相應的答案。
回到中國的市場上來看同樣的問題,第一個登陸月球的人是誰?大家都很清楚是楊立偉。那么第二個登陸月球的人是誰呢?應該大部分的人是回答不出來的。
書中還有柯達相機,赫茲租車、IBM電腦、施樂復印機以及可口可樂等實踐的案例,以上案例說明成為第一不是指行業排名第一。這是華老師對這點的誤解,他認為成為第一是成為市場排名的第一,其實并不是這樣。
“成為第一”是指第一個做這個事的人,以及第一個推出該產品的品牌。成為第一,不是指通過廣告讓你成為市場第一,而是你第一個做。
另外,華老師說成為第一需要無止境的廣告作為支持,是不是這樣呢?我舉幾個例子,特斯拉是不是行業第一?是無可置疑的行業第一。是不是心智第一?也是。
但是特斯拉從2003年至今,20年來沒有投入過一分錢的廣告。這一個案例就足以推翻以上的觀點了。
另外一個案例是中國的小米,小米從2011年到2014年期間幾乎沒有什么廣告,也在零廣告的情況下把小米手機推成了市場的線上第一。
Costco超市是是全球會員制超市的老大,但是它從未投過廣告,公司的明文規定也是沒有任何廣告預算。
以上三個案例都是通過零廣告的形式成為某個品類的第一,充分推翻了成為第一需要大量的廣告這一觀點。為什么這些品牌沒有廣告,它依然會成為市場的第一?
首先,當一個品牌的認知和概念極具吸引力的時候,根本就不需要廣告。這個品牌的認知非常穩固,那么企業就不需要廣告。
我們回顧一下剛剛所講的三個案例:
- 特斯拉是第一個全球最專業的純電動汽車品牌
- 小米是中國乃至全球第一個互聯網直銷手機
- Costco是全球第一個專業的會員制超市
因為這三個品牌都是第一個做,而且它的概念極其有吸引力,認知非常穩固,所以它就不需要廣告作為補充。
很多時候廣告是起補充和支持的作用,當你的品牌概念和認知足夠穩固的時候,就不需要支持。
第三個區分是認知中的第一和市場上的第一。
特斯拉不是第一個純電動汽車品牌,而是第一個專業的純電動汽車品牌;Costco不是第一個會員制超市,但是第一個專業的會員制超市。
華老師可能還沒有區分清楚的,就是成為認知中的第一和市場中的第一。
其實從營銷角度來講,認知的第一比市場的第一更有價值,只有成為認知中的第一,才能充分得來影響人們的選擇。
所以說認知第一和事實第一是不一樣的。
在中國白酒這個領域銷量第一是五糧液,但是認知中的第一是茅臺,顯然是認知中的第一更有價值。當同樣的價格的五糧液和茅臺讓消費者選擇,我想大部分的消費者會選擇茅臺而不是五糧液。
所以說認知第一比事實第一更能影響消費者選擇。
糾正第三錯:同質化時代永遠不會到來
華老師說世界上生產不出來完全相同的兩款產品,所以產品同質化永遠不會到來。這樣的說法是完全正確的,即便是同一條生產線,兩款產品相隔非常近,但是這兩款產品也不完全一樣。
但是他的誤解在于,我們所講的同質化不是指產品同質化,而是指消費者對產品認知趨于同質化。
定位整個體系是圍繞著認知展開的,里斯先生和特勞特先生說的產品趨于同質化,是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趨于同質化。
比如三只松鼠的堅果和百草味的堅果有什么不一樣嗎?即便是買過這兩家產品的消費者也很難說出來,也無法辨別。
但是消費者對這兩個品牌的區隔是顯而易見的。
再比如格力空調和海爾空調相比,產品上有哪些區別?元氣森林的0糖氣泡水和競爭對手的0糖氣泡水有哪些不一樣?從產品層面很多人都想不出來,因為產品上的差異是難以辨別的,但是認知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若問格力和海爾這兩個品牌有什么不一樣,可能大多數消費者都能回答出來。但若問格力空調和海爾空調產品有什么不一樣,能說出來是內行人,也許格力的研發人員能說出來,但消費者是說不出來的,這必須要回到專家的思維,因為他知道產品的內部結構。
所以說,在產品層面的差異化或許真的不會到來,但是顧客對產品認知上的差同質化時代早已到來。
糾正第四錯:競爭導向是完全錯誤的
華老師的觀點是永遠的顧客需求,顧客導向。
為了弄清楚這個觀點是否正確,我們必須要理清經營企業的本質是競爭導向還是需求導向。
與經營企業的成敗息息相關的是選擇該企業產品人數的多與寡。是贏得競爭還是滿足需求,能夠獲得更多的消費者?
在產品滿足顧客的需求之前,顧客率先要選擇你的品牌。我選擇格力空調,然后格力空調的產品才能滿足我制冷或者制熱的需求。如果我不選他的產品,就是無法滿足這個需求。
有一些失敗的產品是不是因為他沒有滿足顧客需求而失敗的?如果很多產品它是因為沒有滿足顧客需求而失敗,那也就反向證明滿足顧客需求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同樣舉例空調這個領域,制冷或者制熱是不是其他的空調就滿足不了?其實并不是。格力之所以勝出,并不是因為它滿足了制冷或者制熱的需求,而是因為它在競爭中勝出了。
比如說瓶裝水止渴,每一瓶瓶裝水都能止渴,都能滿足需求,為什么市場沒有平均分配?最終消費者把更多的市場份額分配給了農夫山泉,為什么?因為農夫山泉在市場中勝出,而不是它滿足了顧客的某個需求。
基于以上觀點,我們小結一下,滿足顧客需求是產品的職責,但贏得顧客選擇是品牌的職責,要先有品牌贏得了顧客的選擇,繼而才有產品來滿足顧客的需求。
我們講的是品牌,品牌一定要贏得競爭,只有品牌贏得競爭之后,產品才能跟上去滿足顧客的需求,這兩個概念別弄反了。
結論就是成功的品牌不僅僅是滿足顧客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競爭中勝出,所以說企業經營以競爭為導向,品牌以競爭為導向,被很多時候都搞反了。
另外一個觀點是,在品牌層面,滿足顧客需求是開啟價格戰的源頭。當所有的品牌都聚焦于打向同一個需求的時候,消費者就會依賴于價格作為衡量標準。
糾正第五錯:在心智中占據一個詞匯容易被模仿
來看一個案例,2019年中國市場上有一個品牌在媒體上投放大量的廣告:寶沃汽車,79%的航母級鋼材,夠硬夠安全。
寶沃汽車在2019年想塑造安全形象,但是沃爾沃這個品牌80年長期承諾安全,在消費者心智中率先占據了安全這一概念。這是不是可模仿的?
結果“安全”這個概念還屬于沃爾沃,而寶沃因為銷量不佳申請破產。
另外一個現象,模仿0糖氣泡水的品牌有很多,但0糖氣泡水這個概念到今天為止依然屬于元氣森林。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說到“錨點效應”: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對于率先獲得的信息,消費者會印象更加深刻。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會自然地依賴于最初的那點信息。通過剛剛兩個案例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研究,說明同樣的信息在消費者心智里的權重是不一樣的。
同樣一個詞匯,沃爾沃和寶沃所占據的權重是不一樣的,率先進入心智的品牌,消費者的心智通常會給予他更大的權重。
元氣森林率先在消費者心智中占據了0糖氣泡水這個概念,消費者會給他很大的權重,其他的品牌也在消費者心智里訴求0糖氣泡水,但是它的權重就會很低。權重高低一個典型的標志就是消費者的心智會給它貼標簽。
對于元氣森林,消費者會說這是正宗的,是原創的,對于其他也試圖來搶占消費者心智的品牌,他們的標簽是跟隨者、模仿者、山寨者。
所以同樣的信息在消費者心智中的權重是不一樣的,這一結論得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的研究的支持。
同時也進一步證明了心智接受任何詞匯是具備排他性的,不同品牌無法在心智中占據同一個詞匯。舉一個例子,在電腦的一個硬盤里面,同一個文件是無法在同一個位置儲存。大腦的儲存機制和電腦的儲存機制極為相似。
同樣,在心智中占據一個詞匯是不容易被模仿的,即便有企業模仿,它的權重和等級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通過很多的經濟學原理、案例以及現象進一步證明了定位理論所提出這5個觀點是非常符合心智規律和市場競爭的。
當然也不可否認是定位理論在中國的聲譽的確受到了一些影響,好壞參半,從而導致一部分的企業家或者同行來抨擊定位理論,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
我們要分析的是為什么會誕生這種觀點,為什么定位理論在中國的實踐是好壞參半?為什么有一部分企業家和同行不愿意來實踐定位理論?
我覺得一個根本性的原因是在于很多人對定位的理解偏差太大。
對定位理論他的理解沒有那么透徹,導致在實踐中變形,成果就千差萬別,本質原因是對定位理論這套方法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在認知中1%的偏差,到市場上可能會被放大n倍,所以認知上千萬不要出現偏差。
本文由 @朱紅文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 CC0 協議
謝謝!
第二點和第三點感覺是第四點的延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