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和愿景」也有干貨——避免2種錯誤,走出2個誤區,重定5個新取向!

2 評論 2586 瀏覽 12 收藏 22 分鐘

編輯導語:在商業實踐中,公司和品牌的「行動」離不開「使命和愿景」。使命是企業的存在理由,而愿景則是面向未來的目標和志向。本文作者通過近百個品牌的研究,分析了「使命和愿景」經常出現的2種錯誤和2個誤區,并整理出5個具有新價值的方向,一起看一下吧。

靈魂無法脫離肉體而單獨存在,靈魂的具體部分也不能與身體分開,它們之間的關系猶如割之與斧,沒有斧,割也不存在?!獊喞锸慷嗟?/p>

在商業實踐中,公司和品牌的「行動」也離不開「使命和愿景」,二者缺一不可。

或者說,我們試圖用這樣一個方法把真實世界和精神世界連接在一起。

關于「愿景聲明」和「使命宣言」,首先有個定義,不論正確與否,暫時有個定義。

  • 「使命」企業的存在理由,即「purpose of being」
  • 「愿景」面向未來的目標和志向,即「what we want to be」

還可以理解為,使命和愿景都是品牌對未來的一種詮釋,只不過「使命」是抽象的,「愿景」是具體的。

本文中,通過近百個品牌的探究,品牌猿給出「使命和愿景」經常出現的有2種錯誤和2個誤區,并結合未來趨勢和時代特征,整理出5個具有新價值的方向。

一、「使命和愿景」的2類錯誤

錯誤1:為了短期利益,為了增長,為了市值,為了股東利益,或者說賺錢

這類企業和品牌正在被淘汰。

1)ICI(英國帝國化學工業集團)

ICI曾是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之一、全球最大的建筑裝飾漆供應商之一、全球化工名列前十,擁有多樂士等多個品牌。

1996年,公司管理層將它的使命從「為化學負責」,調整為「為股東創造價值」。此后,股價在高峰幾個月后就開始無情下跌,直至公司2008年被荷蘭荷蘭皇家阿克蘇諾貝爾公司收購。

2)通用電氣

杰克·韋爾奇帶領的通用電氣,充斥著季度和年度目標,甚至寫了一本書《贏》,他對長期主義的解釋“就是無數個短期目標構成”;憑借出色的財務指標成就了杰克·韋爾奇第一CEO的頭銜。

如今的通用電氣卻淪落到屢次破產的境遇。

3)沃爾瑪

2009年,CEO邁克爾·特里·杜克上任后,其發布的使命宣言是「持續為股東創造價值,為200萬同事提供機會,為顧客節省開支(請注意順序)」,接下來的五年里,各種集體訴訟,員工罷工和業績持續下滑。

直到2013年,格道格·麥克米倫上任,「我們為全球顧客創造價值,隨時服務」,才讓沃爾瑪開始重回巔峰。

不過,必須得承認的是,這個世上有不少只追求利益卻非常成功的企業,也有很多仿效別人而活得很好的企業,但是如果把他們拉長到10年20年50年100年,這類企業還存在或者還能存在嗎?

錯誤2:為了「活著」為了「基業長青」

很多品牌的使命和愿景——「打造百年品牌」,耳熟能詳的就是——「要做一個能活102年的企業」。

好像企業存在的意義就是「活著」一樣,雖然活著才能干更多的事情,但是這樣活著什么意義,為自己賺錢?

甚至有些企業家認為,“創造了4萬人就業,上交了稅款”就是社會貢獻。

企業和品牌需要有比「活著」更大的價值,否則連40%的北大學生都不如,他們因為不知道人生意義而迷惘和羞愧。

  • PS1:《基業長青》其實給出了普泛的“正確”方法——「利益之外的追求」,但品牌猿認為「基業長青」這個詞的同義就是「 活著」!
  • PS2:德魯克在《組織管理》中,給出了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為「顧客創造價值」,并且認為企業家三重境界,最低境界就是「基業長青」

品牌猿:這兩類錯誤的根源在于——把結果當做了原因。

金錢是推動事情的燃料,但并非事情本身;增長是持續的結果,而不是最終產出;「活著」是一種狀態,而不是目標,這些都不能成為一個偉大企業和品牌存在的理由。

二、「愿景和使命」的2個誤區

誤區1:成為第一、成為行業領袖、打造最大的平臺」….

這類愿景無論怎么改變措辭和句式,基本模板都是一樣的:我們是最好的,每個人都想要我們的產品,因為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有價值…..

這類愿景使命有一個潛在的邏輯——以我為中心。

它們要不將企業視為主體和受益者,要不就是把某一個產品和企業混為一談。

一般情況下,用戶就算購買、使用、喜歡這個產品和服務,但不意味著他們會忠誠企業和品牌,他們可能連這個企業和品牌所追求的事業是什么都不知道。

更何況成為第一,意味著你的游戲已經結束。

2007年,諾基亞占全球手機市場41%的份額,其首席執行官登上了《福布斯》雜志的封面,并配以大標題:“諾基亞擁有10億客戶——手機之王誰與爭鋒?”,這真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還有如曾經如日中天,因為資本推動“成為第一”而行動的滴滴、OFO等等。

1)早年的華為也走入了類似的誤區

1995年-2005年:《華為基本法》——華為追求的是在電子信息領域實現顧客的夢想,并依靠點點滴滴、鍥而不舍的艱苦追求, 使我們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

好在2005年更新了愿景升級了使命(2005-2017年):

  • 愿景: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
  • 使命:聚焦客戶關注的挑戰和壓力,提供有競爭力的通信解決方案和服務,持續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

2017年重塑后的愿景和使命——「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誤區2:把社會責任當做愿景使命

有很多企業,會承擔社會責任或堅持專注某項公益事業,捐款,贊助,扶持,如希望小學,抗疫救災,脫貧共富,環保行動等等。

盡管有些捐贈值得稱頌,但除非本身就是這樣一個組織,否則這只是應該做的事情而已。就連蜘蛛俠都知道「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有一些企業,會用一些CSR(企業社會責任)計劃來平衡或“漂綠”一些行為;還有一些企業,他們會將自己所做的慈善事業宣傳出去,并以此作為自己的文化;特別是一些企業,他們的慈善事業僅僅是作秀或者兌換資源,這就不再多說。

將企業的愿景使命等同于社會責任,與慈善事業掛鉤,既不能發揮凝聚團隊的作用,也無法吸引新一代用戶的認可,更不要說像指南針一樣指引方向。

更危險的是,在“時代的透明性”中,任何“表面行為”都無可遁形。

品牌猿:這兩個誤區根源在于——他們沒有意識到時代和人群的變化,沒有意識到愿景使命的「新價值」。

這種「新價值」對上一代人(60/70/80后)可有可無,但對于當下Z世代90后 ,下一代人00后,「使命和愿景」則是精準連接的新價值,深耕用戶的新入口,邊緣崛起的新機會;另一方面,也是一個公司/品牌的動力之源和引力所在。

這是一個人人都希望自己工作和生活有意義的時代,這也是一群希望參與比自身更偉大的事業的新群體。

三、「愿景和使命」的5個新取向

圍繞新時代,新人群,新趨勢,品牌猿整理出「愿景和使命」5個新趨勢和方向,供參考:

方向1:為顧客持續創造新價值

任何商業行為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客戶——彼得·德魯克

這類方法看似簡單,但做到極致就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道理,無敵天下。

1)亞馬遜:致力于成為全球最“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那我們就是在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這是我們能講述給子孫們聽的故事。這就是使命和工作的區別,如果是工作,你是不會有故事講給子孫們聽的?!愃魉?/p>

2)7-11:為顧客提供便利!

一切站在顧客立場上思考,而不僅僅是為顧客著想——鈴木敏文

注意:

  • PS1:這類「愿景和使命」的核心在于——「認真對待」和「行動」,甚至需要成為整個公司組織的價值觀和經營哲學。
  • PS2:「以用戶為中心」不是滿足迎合用戶需求,而是「站在用戶立場上思考」。
  • PS3:如果沒有意識到以上兩點,或僅僅是聲明,不如換一個更符合創始人夢想的。

用戶思維內容可以參考《8000字干貨好文 ▏不知道這4條準則,別說你懂「用戶思維」

方向2:社會責任

偉大的代價就是責任——丘吉爾

當你成為了一個偉大的企業,或者正在偉大的路上 ,需要及時刷新使命,以適應當下的狀態,“德不配位”,很危險。

1)微軟

微軟前CEO史蒂夫·鮑爾默,“在過去13年里,讓微軟賺到的錢超過了地球任何人”,然而,就是這13年里,市值持續低迷,在宣布離任時,股票大漲。

2014年,薩提亞·納德拉接任首席執行官,《刷新》后的微軟因為「賦能全球每一人每一個組織」不但再續傳奇,還開啟了新的未來。

有幸看到,2022年,茅臺和五糧液相繼升級了自己的使命,擁抱「美好時代」,走向「和和美美」!

PS:創業公司,中小公司就不要去立這樣的flag,「遠大責任」固然吸引人,但是「真實」更重要。

方向3:共益向善

2007年,為了實現商業驅動社會向好,美國一家非營利組織共益實驗室(B Lab)首先提出「共益企業」(B Corp)這一新的商業形態。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3600家共益企業/B型企業!

他們認為新的商業成功,應該是推動整個商業和社會環境的改善,取得商業和社會利益的雙重成就。

近20年來,歐美諸多DTC以此踐行,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 innocent(天真)果汁:「我們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健康。我們的使命是到 2030 年實現碳中和,將我們利潤的 10% 捐給慈善機構,并在我們的飲料中裝滿來自大自然的好東西?!埂?019年銷售額超過43億元人民幣,并被可口可樂投資。
  • Allbilds(羊毛和椰子原料做的鞋):「自然給予的使命,用更好的方式創造更好的產品」——2020年敲鐘上市,被小李子投資推薦。
  • OATLY(燕麥奶):「創造出健康的食品,同時為地球環境盡一己之力,降低對環境資源的破壞」——2021年敲鐘上市。

在中國,部分新銳品牌和新消費品牌亦投身于此,具有不俗表現。

  • 多抓魚:我們相信「真正的好東西值得買兩次」,希望通過自然生態友好的消費模式來保護我們的地球。
  • 好瓶HowBottle(用塑料瓶打造潮流單品):致力于用美好商品的方式,來介入解決一次性塑料問題,同時以產品為媒介,傳遞可持續生活理念。

這一理念正擴散至全球頂級品牌,寫進目標、愿景和使命的比比皆是。

宜家:我們的愿景超越了家居用品本身。從采購原材料的社區,到宜家產品讓顧客過上更可持續的居家生活,我們希望我們的業務對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

2020年,帝亞吉歐宣布,計劃在2030實現零碳排放;2021年,絕對伏特加宣布,到2025年釀酒時采用85%的可再生能源,并將副產品重新用作農場動物的燃料或食物;

2021年,Burberry承諾至2040年底實現氣候正效益;Chloé 宣布正式成為 B-Corp 認證企業。

這類方向的品牌會把社會,經濟、政治等目的成為存在的核心,把產品、服務等商務當做籌碼,他們的使命往往以專注“某個事”——「去發現有沒有可能用商業工具來修補社會」。

  • PS1:此方向核心在于,品牌會把「做好事」作為品牌的DNA,做好事」是每一天切實行動,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等企業壯大后再去「做好事」。
  • PS2:你還會發現,從方向3開始,新取向的「愿景和使命」是品牌行動,而不再是企業行為。

方法4:品牌態度和生活方式

我們已經處在一個“主權進化”的新消費時代,創業者,員工和個人都希望品牌除了高品質產品/服務,還有更多的幫助,它能夠幫助我們改變自己的生活,能帶給心理上的某種滿足。

正如馬斯洛所說,“人們在眼前需求滿足之前,會去更高階的尋找新需求?!?/p>

在此方向探索的品牌開始縱深進化:星巴克、蔦屋書店、無印良品、lululemon露露檸檬,蔚來、三頓半、阿那亞…….

  • 星巴克:激發并孕育人文精神——每人、每杯、每個社區!
  • 蔦屋書店:為生活提案!
  • lululemon(露露檸檬):傳達“熱汗生活方式哲學”為初衷,幫助人們實現更加有意義的生活目標。
  • 蔚來:我們的使命是為用戶創造愉悅的生活方式!
  • 阿那亞:“人生可以更美”,是阿那亞的品牌理念,也是阿那亞的使命所在。我們將共同打造基于文化和價值觀基礎上的新型親密關系,在此過程中,追求更多智慧、自我實現,以及更多的愛。
  • 三頓半:我們想做的,是通過產品開發和傳播設計,表達和呈現,精品咖啡的更多可能,希望精品咖啡,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日常,變得更觸手可及。

這個方向上,品牌「愿景和使命」不激進,不浮夸,但是需要持續探索,融匯創新,不斷將品牌和支持者之間存在的價值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方法5:因夢而生和志同道合。

「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企業,產品,品牌和產品都是實現夢想的工具。

這個「夢想」一般來自創始人/團隊,可以很大,就如喬布斯、馬斯克一樣。

也可以很?。?/strong>

  • 文和友:中國美食迪士尼!
  • 公路商店:為你不著邊際的企圖心!
  • 餃子和《哪吒》、李子柒、意公子……
  • 還有永遠的羅永浩:再創業可能后悔,不再創業百分之百后悔。

從個人出發,專注熱愛某類事情,尋找志同道合者,一起創造自己心目中的應許之地。

從個人出發,專注熱愛某類事情,尋找志同道合者,一起創造自己心目中的應許之地。

這個方向被廣泛應用于目前各種新消費品牌,生活方式品牌,小興趣品牌,內容品牌,文化品牌,社群品牌,國貨品牌,個人IP……

  • PS1:這個方向需要的是,聽從你的內心,不畏小,不懼窄,垂直擊穿產品,垂直擊穿共識人群,垂直擊穿場景,就此進入新的世界。
  • PS2:經營夢想,而非執行夢想。凝聚由內而外團隊社群,他們就是夢想本身,這比真實世界實現夢想要容易得多。
  • PS3:這里的「使命」,引用李善友老師的重新定義,「Calling」使命感,而不是「Mission 」(代表團;使命;官方使命)。

四、丟掉官方「使命和愿景」「Mission 」,尋找自己的「Calling」

2019年,美國 181 家頂尖企業的企業高管集體簽署《公司宗旨宣言書》(Statement on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開始推翻資本主義商業世界奉行的信條—股東至上。

同年,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領導人集團——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促成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摩根大通(JPMorgan)在內的近 200 家美國企業發表聲明,重新定義當下企業運營宗旨。

  • 為客戶創造價值
  • 投資雇員
  • 與供應商展開良性合作
  • 支持社區
  • 對股東的長期利益負責

但是,對這個不確定演進的大時代、更主動的新人群和積極創新的中國品牌來說,不適合。

品牌猿給出「使命和愿景」三條建議:

  • 自己的「Calling」使命感,而不是大家的「Mission 」。
  • 獨一無二,不怕小,就怕同。
  • 持之以恒,行動!行動!行動!

#專欄作家#

品牌猿,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公眾號:品牌猿創(ID:brand-yuan),新商業生態的窺探者,品牌戰略顧問,專注品牌創新與進化。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人們在眼前需求滿足之前,會去更高階的尋找新需求

    來自廣西 回復
    1. 寫錯了。是“之后”。謝謝!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