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域營銷:不要搶占心智,而是進入心域
編輯導語:心域營銷對于品牌營銷而言很重要,但如今許多品牌往往專注于做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略過了“心域”,導致用戶難以自發復購。這篇文章提供了進入用戶心域的三個方法,推薦對品牌營銷感興趣的同學閱讀。
當下,品牌營銷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我們已經沒法靠霸占用戶來得到用戶。
過去,我們一直把消費者的心智當成兵家必爭之地。剛開始,品牌通過壟斷公域流量資源,霸占用戶的眼球。后來,我們發現流量這種資源越采越少、越來越貴,在千人千面的媒介生態下,企業很難持續霸占用戶眼球。
于是,大家開始把流量私有化,讓流量可以反復利用。企業自認為開始從霸占用戶,向圈住用戶進化。但這種方法本質上也是一種變相的霸占。
我們不應該再去劈開用戶的大腦,期待大力出奇跡。我們要學會潛入用戶的心域,潤物細無聲。
今天,聊聊如何潛入用戶的心域。
一、只有公域和私域,你就輸了
品牌營銷有三個經營目標:認知、認同、認購。以往,用戶先通過廣告認識這個品牌,經過長時間的接觸,慢慢認同這個品牌,等需求來了之后,再去購買這個品牌的產品。
我們轉化一個用戶的路徑是:先認知、再認同、后認購。
現在,我們一般習慣用公域流量,解決認知問題;用私域流量,拉升認購問題。至于認同問題,已經被絕大多數人拋棄了。因為有了算法的應用,廣告可以直接找到有需求的用戶,即刻引發認購。
很多品牌轉化用戶的路徑是:從認知到認購。甚至根本就沒有清晰的認知,直接就會認購。
看似用手掏錢的認購行為,才是品牌的最終目的。如果我們把認知、認同、認購當成三個要素,嘗試不同的組合方式,就會發現:沒有走心和走腦的認購,短期是有效,但長期有害。
- 走腦的行為:用戶是理智消費,沒有低價折扣和9塊9包郵,往往不會促成下一單;
- 走心的行為:用戶是癡迷的消費者,購買沒有道理,只憑感覺;
- 走腦又走心的行為:用戶長期穩定地消費;
- 不走腦也不走心的行為:用戶是沖動地消費,事后往往會后悔。
目前,只在公域和私域上精耕的品牌,其實略過了一個環節,那就是“心域”。這樣做看似加速了轉化,其實埋下了禍根。因為不管是沖動消費還是理智消費,都很難形成長期、穩定的購買。所以,只重視公域和私域你就輸了。因為從公域到私域的流量,不經過心域的滋養,很難產生自發地復購。
昨天,我參與了騰訊新聞的直播,跟直播間的老師們探討了“心域營銷”這個概念。我們都認為,不管是公域流量還是私域流量,只有進入用戶心域,才能真的影響用戶。
二、心域認同:廣告的問題不是沒人看,而是沒人信
現在的廣告在和網紅競爭、和直播間競爭、和綜藝節目競爭,所以業界形成一個普遍的共識:廣告要成為好看的內容。但我認為,廣告更大的問題不是沒人看,而是沒人信。如果只認知了前半句,我們只是在爭奪用戶的眼球;只有認知了后半句,我們才是在爭奪用戶的心智。
那么,如何讓用戶產生認同感呢?就是做“真實”的廣告,而不是美化的廣告。這種真實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真實感的語態,一個是公信力的語境。
1. 真實感的語態:粗糙的真實,好過精致的虛假
廣告不是美化自己,而是坦露自己。廣告想要用戶一看就信,就不能說假話、大話、空話、官話、美話,要只說肺腑之言。語態上要追求的不是美感,而是真實感。同樣一個產品賣點,說空話、官話、真話的用戶體感完全不同。就拿電腦電池續航時間長來說:
- 說空話:極致續航,引領未來;
- 說官話:超長續航72小時,商務臻至之選;
- 說真話:充電10分鐘,辦公72個小時。
語態上說真話,也許表達上略顯粗糙,但恰恰因為不加粉飾,用戶下意識地就會相信。比如,中國農業銀行的品牌理念之一是“普惠于民,讓百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金融服務”。
傳統的廣告可能會這么做:找幾個顏值很高的演員,拍攝一個故事短片。
短片中,有個百姓為了存錢而受盡艱辛,農行剛好如神般降臨,幫他解決了問題。這樣的故事圓滿感人,但從里到外都透露著一股氣質,假!
所以,農行沒有遵循傳統套路,他們把品牌藏進了紀錄片里。
他們去大涼山的懸崖村,爬上落差800米的懸崖、越過2500多級藤(鋼)梯,第一個把金融服務送到了“懸崖村”。
農行員工唐牧回到家鄉,一年要驅車十萬公里,為草原百姓提供上門金融服務。這些內容,在騰訊新聞的《向上之路》里都可以看到。如果說品牌TVC 是說官話的語態,那么紀錄片就是說真話的語態。說官話,用戶會懂不一定會信;說真話,用戶一看就懂,一看就信。
2. 公信力的基建:融入真實的語言環境,塑造信任感
很多品牌為了獲得用戶認同,會優先選擇與有公信力的內容平臺合作。但所謂公信力,不是你在內容平臺做個欄目冠名就行的。因為品牌“傍上”公信力平臺沒有用,要“長在”公信力平臺上。
比如,你走進電梯,電梯里掛著的不是促銷海報,而是一則社區通知;你看到的視頻廣告,不是制作精美的TVC,而是朋友圈對話;你收到的不是一張宣傳卡,而是一封用戶信。
這就是模擬真實語言環境的廣告,內容的載體和內容本身,都和用戶真實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們不會阻斷用戶的注意力,用戶不僅會認真看,看了還會信。
紐約時報最初的廣告,就是給品牌寫一則廣告內容,然后把廣告“安插”在新聞里,廣告是廣告,新聞是新聞,這種割裂式玩法效果并不好。
后來,他們轉型研究符合新聞平臺的廣告,開發出原創報道、紀錄片、活動策劃、互動數據可視化作品,甚至有VR 和 AR 廣告。
他們會派出記者、攝影師去企業里采訪、拍攝,產出的是符合新聞標準的內容。試水一年,他們的廣告收入就超過了3500萬美元。
對于媒體平臺來說,廣告融于環境,好過破壞環境。對于用戶來說,廣告擁有閱讀價值,好過打擾。如果你想要塑造品牌公信力,不能只是在有公信力的平臺買大曝光,要想辦法在公信力平臺扎根。
比如,正常人在買手機之前,會在網上了解產品的性能,對同級別機型進行比價,看專業機構的評分,看用戶的評價等。其實,以上這些內容,都可以變成一種廣告組合。
榮耀手機在發布新品時,就在騰訊新聞上發起過一波社會化眾測:
- 邀請了科技類KOL對產品進行拆解,從產品外觀、性能上,給出專業的評測;
- 橫向對比同價位機型,分析不同產品的優劣勢;
- 用場景化內容,360度展示產品的體驗感;
- 利用矩陣號騰訊科技、騰訊數碼等,幫助產品完成破圈。
榮耀手機社會化眾測截圖
品牌想要快速建立公信力,不是在有公信力的平臺上曝光的信息越多越好,而是要融入平臺真實的語言環境,輸出符合媒介環境的內容,用戶才會信你。
三、心域共鳴:在一個片面的時代,形成全面的共識
2014年夏天,一張“全球女性峰會”的照片引發全網眾怒。因為大家發現,一個全球女性峰會,竟然只有男性參加,這是何等荒唐?!這張照片在網絡上病毒式傳播,照片中的男性被人唾罵成男權主義者。
然而,事實的真相并非如此。這張照片拍攝的背景是:峰會為了體現男性對女性的支持,專門成立了一個男性小組,并且邀請了商界的男性總裁參加,而合影只是一大批照片中的其中一張而已。
在碎片化媒介時代,用戶認識的事實都是片面的。品牌必須主動提供不同視角的廣告,讓用戶理解全面的真相。否則很難在片面真相時代,形成統一而全面的品牌共識。
這一點上,我們要向優秀的新聞調查記者學習,學會從不同視角解讀同一個事件。
假如一個記者來報道頻發的電瓶車偷盜事件,一般會從這些視角入手,挖掘事件的全貌:
- 他會從當事人視角了解事實,詢問車是怎么被盜的;
- 他會從警察視角,詢問案件背景和原因;
- 他還可能采訪專家,詢問現象的社會成因、法律制度如何改進。
像新聞記者一樣,從多元的視角對一件事進行解剖,才能讓大家對一件事建立完整的共識。品牌可以借助不同圈層的內容,不同圈層的獨特視角,與用戶形成共識。媒體平臺在服務客戶時,也可以提供多種類目的內容載體,幫助品牌疊加傳遞同一個內涵。
比如,騰訊新聞上有不同領域的圈層內容,包括文化、商業、體育、科技等垂直領域。假設你是一款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負責人,想和這個平臺合作,你就可以這樣干:
- 送企業創始人去人物對話節目《財約你》,打造你的創始人故事;
- 在科技節目《看得見的未來3》里,展示汽車的無人駕駛技術;
- 和低碳生活探索真人秀《1.5°C》合作,展示一個新能源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 和《Camping Now去露營》合作,展示汽車的大空間和駕駛體驗。
多元視角內容包抄下來,用戶對你的印象是:一個擁有超強科技感、體驗舒適、低碳環保的汽車,而不是只認識其中某個標簽。這就像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相識,兩個人能否成為 Soulmate,并不完全取決于認識時間的長短,關鍵要看彼此的接觸面夠不夠廣。
如果你只知道對方的工作背景,了解再多的過往履歷都會覺得不穩妥,知道了她的家庭背景、興趣愛好、消費觀念、人生目標之后,你們才有可能牽手成功。
四、心域區隔:建立品牌聯想,走出同質化泥淖
可口可樂前全球創意總監達里爾·韋伯說:“消費者對品牌的無意識聯想是塑造強大品牌的重要因素。品牌就像一個空桶,等著填滿聯想。消費者每次跟你的產品和服務互動,就會扔一點聯想到桶里。他們會一直隨身攜帶這個桶,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p>
比如,你去買一雙鞋,明明穿在腳上感受差不多的鞋子,你怎么就知道 A 代表經典,B 代表潮酷,C 代表文藝呢?一種下意識的感受,會讓你選擇 A 而不選 B 和 C 。
這種心理感受上的區隔,我們把它稱之為“品牌聯想”。和品牌有關的聯想可以被分為三大部分:屬性聯想、利益聯想、態度聯想。
- 屬性聯想:產品價格、包裝、質量等屬性可以觸發的聯想。比如,宜家冰淇淋賣一塊錢,就會讓人聯想到產品性價比高。
- 利益聯想:這款產品能為我帶來什么利益。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就是利益聯想。
- 態度聯想:消費者想起品牌時,會產生的品牌觀感。比如,想起騰訊新聞,我們會說這是一個有公信力的平臺;提起白象方便面,會說這是有家國精神的品牌等。
功能和屬性聯想一般需要理性支配,而態度聯想屬于潛意識聯想。潛意識可以跳過大腦的操縱,直接影響人的行為。在同質化競爭的今天,大家在物理功能上差不多,我們制造更多的態度聯想,才能在用戶心理上實現心域區隔。
優秀的品牌都可以帶來清晰的“心域區隔”。比如,Nike讓人熱血沸騰,可口可樂帶來快樂,麥當勞等于溫暖。
即便是同樣的品類,也可以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比如,同樣是手機,蘋果會聯想到“精英”;華為會聯想到“高端”;小米會聯想到“性價比”。
這種品牌聯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品牌持續經營。
當我們想起奧利奧時,會聯想到“有趣、好玩”,是因為奧利奧一直教育用戶把餅干當成玩具,他們會把餅干做成積木,做成唱片機,做成《權利的游戲》里的城堡。
去年六一,奧利奧和騰訊新聞一起調查了3000組家庭,撕開一個很少有人關注到的社會現象:超過80%的城市兒童父母難逃996支配,那些你以為物質富足的小孩們,因為長時間缺少父母關愛和陪伴,成為了孤獨的“996兒童”。
他們把搜集到的數據和案例,沉淀在一篇《996城市兒童報告》中,依靠騰訊新聞的公信力背書,讓“城市996兒童”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被更多人看見。
為了號召父母多陪陪孩子,奧利奧上線了“分開的奧利奧,分不開的愛”創意活動。
他們專門給活動定制了一款分開的奧利奧:餅干被分成兩片,一片代表孩子,一片代表父母。他們還在黑色餅皮包裝的背面附上了一張白色便簽紙,鼓勵孩子在便簽紙上寫出想對父母說的話。
除此之外,奧利奧還在微信朋友圈發起一場公益募捐,在線下邀請家長和小朋友參與“奧利奧活力親子園”活動,一起在餅干上寫信。通過一場定制活動,奧利奧錨定了“有趣、好玩、人文關懷”的品牌標簽,整合媒體多元化內容,實現了品牌區隔。
總結一下,想要進入用戶心域,可以這樣做:
結語
公域幫我們捕捉用戶,私域幫我們連接用戶,而心域會幫我們穩住用戶。只懂公域和私域,你就輸了。
#專欄作家#
梁將軍,公眾號:梁將軍(ID-liangjiangjunism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品牌IP戰略顧問,每兩周大約思考一個營銷課題。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當下,品牌營銷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我們已經沒法靠霸占用戶來得到用戶?!边@句話說得有道理
說得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