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屬于“情商稅”產品
品牌要如何突破已有的營銷困境,讓更多消費者愿意為自己的產品花錢?也許比起強硬的宣傳,你可以圍繞“情感”展開設計,讓消費者被“情感”擊中,心甘情愿地進行消費或采買服務。具體怎么做?一起來看看作者的解讀吧!
消費市場日漸迷幻。
相對低客單價產品被賣高價時,命運迥然不同:
- 雪糕刺客被群嘲,鐘薛高萬萬沒想到2022年的夏天被一錘再錘,輿論毫不留情。
- 東方甄選的直播間,大米盡管不便宜,大家仍喜歡『四買大米』和谷賤傷農的故事,搶著掏腰包。
堅持低價的產品處境也不同:
- 堅守平價路線的品牌,鴻星爾克、白象、蜜雪冰城、雪蓮……從默默無聞到爆火全網(雖然在勢能爆發后部分滑落)。
- 同樣低價,主打美妝護膚平替的國貨,卻遭遇危機:完美日記、花西子、colorkey在內的國貨品牌,均有不同程度的份額下滑。
平替這條路就不通么?
- 作為戴森吹風機平替的徠芬,一手握抖音電商直播紅利,一手切理性消費高性價比,銷量迅速走高。
- 號稱國貨中的阿瑪尼,白小T今年3月的單月營收額達到了5000萬,同比增長22倍。
相對高客單價產品也有冰火兩重天:
- 疫情下,頂奢品牌一路逆市漲價,銷量不降反增。
- 也有人不敢頂住高價,喜茶降價路線徹底,現在新品一出,比樂樂茶、奈雪都還便宜不少。
消費市場跌宕起伏的背后,除了分析個例個案,更應該關心背后的大眾消費心態的本質變化:
需求端的種種現象,正是這些趨勢性變化的折射。
一、大趨勢:理性賬戶和感性賬戶割裂
傳統意義上,產品價值=功能價值+情感價值。
功能價值指為產品功能付出的代價,情感價值指為情感滿足而付出代價。
以往,人們看待一個產品會把功能特性和情緒滿足放一塊兒考慮。
然而,隨著消費市場日益成熟,同一細分品類都遍布多種不同產品或服務,消費選擇變多,信息源增加,人們也更清楚了解自身需求,且根據細分需求做出選擇。
因此,越來越多的消費決策中,更傾向于把功能價值和情感價值分開,也就是說,功能價值和情感價值,可以通過不同的產品和服務分別實現,而不是混在一起。
產品價值 ≈ 功能價值
or
產品價值 ≈情感價值
追求功能價值,消費者啟動自己的理性賬戶付費;如果要情感價值,就開啟感性心理賬戶付費。
理性賬戶指實現目標產品功效付出的最低代價;而感性賬戶指實現情感最大化滿足付出代價。
當人們為了實現一個生活任務,會謹慎考量,多家對比,付出最小代價博最大的收益。在這個核心訴求驅動下,通常啟動【理性賬戶】來做消費決策:
無論是買一把吹風機把頭發吹干且不傷發質;還是買一臺洗地機搞衛生,都是理性選擇。
而感性賬戶,則是為情感某種滿足而進行的消費,首先考慮的不是物質代價,而是實現情感最大化滿足。
二、智商稅和情商稅,一走低一走高
兩個賬戶掏錢的邏輯不一樣,支付意愿也完全不同。
消費者啟動理性賬戶消費,主要是為了完成某一任務,向解決方案付費:
過去,大品牌知名度高,實力雄厚,容易獲得信任分;新品類、新技術或者擁有獨家原材料的產品,也容易獲得更高的支付意愿,因為人們認為這些因素能更有效地完成某一任務。
雖然這些因素是否真能發揮作用,或者說是否對得起多付出的價格,誰也說不清。
說得不好聽一點,確實存在不少【智商稅】,即由于顧客缺乏對解決方案成本的判斷能力,花了冤枉錢。
然而,隨著消費市場多元化,信息更公開透明;人們更愿意理性衡量投產比,因此,功效型的大牌平替能獲得人們的青睞,比如3C數碼家電、一般日用品、美妝工具類產品等等。
當然,這些品牌通常走性價比路線,更多靠供給端的規模效應(比如供應鏈優勢、運營效率提升)來獲利。
而如果要靠消費端(能賣更高溢價)獲得充足盈利空間,除了最頂尖的全球品牌,其實可以考慮另一條感性的路:為情感付費。
過去一年中,大環境不易,黑天鵝事件不斷,人們的心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一方面,對未來不確定性加劇,導致更希望能對自己的生活有強把控力、生活花費更加謹慎,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另一方面,情緒敏感容易波動,種種外界刺激下,對情緒疏導、情感安撫、內心排遣等有強需求。
因此,理性需求收斂,但情緒需求放大,人們更愿意明知溢價而支付,實現情緒最大滿足。
稍微對應一下,就是甘愿繳【情商稅】(這里并無貶義)。
舉個例子:星巴克。
都在說,星巴克失去90后和00后,有人說品牌老化土氣,聯名做得沒有manner好,有人說疫情影響大,受第三空間空置影響(但別忘了,星巴克可是更早玩私域會員和外賣的)。
其實,本質原因不在品牌老化,而是隨著品類進化,人們消費的心理賬戶變了,在特定人群中,購買現磨咖啡,也逐漸分割為【感性賬戶】和【理性賬戶】。
小眾獨立咖啡精品咖啡代表的感性獵奇和格調消費仍屬于【情感滿足】,和日常提神醒腦的外賣咖啡逐漸區分。前者要更貴、更獨特、更新鮮感。而后者要方便、更便宜。
而一旦連鎖咖啡品牌(包括星巴克)劃入了日常理性消費的賬戶,學生、職員都開始點外賣拼團,在乎就是性價比。
人們喜歡manner,根本原因,不是因為眾多的聯名,而是因為很便宜。
截取小紅書用戶分享
星巴克的規模和體量在那兒,如果走高端小眾,無疑賬打不平,走低端,類似喜茶降價,又有一批本土運營效率更高的對手。
兩難在這兒。
三、敢收情商稅的產品,擊中了哪些軟肋
今天的標題是【情商稅】,我們花更大的時間來說說,到底消費者會為哪些產品,心甘情愿手捧錢包奉上情商稅呢?
大家都在說情緒消費,到底是指什么樣的情緒?看起來大家為鴻星爾克、白象、雪蓮的野性消費,是為品牌的做法而受到感染,就是情緒消費的最明顯體現,但來的快去的快,可能過一陣就沒了。而今天的議題,是聚焦討論更穩固、融入日常習慣、融入產品或服務的情緒消費。
順便說一嘴,東方甄選和上述的野性消費也有不同,可以把整個直播間看做一個產品,在這個產品里,持續有情緒輸出的內容。
回到主題,哪些產品或服務能讓大家明知是情緒價值還愿意為此付費。
簡單來說,三個詞:
任性、溫暖和躺贏。
現在人們太累了,被工作虐、被規則束縛,被生活壓迫,在職場里扮演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人人都需要情緒出口。
相比情緒崩潰,買買買小任性一把來疏解情緒,明顯成本更低。
任性指偶爾小放縱或小沉迷。
1. 先說【偶爾】
劃重點,用戶想要任性消費一把獲得情感滿足,是【偶爾發生】而不是【日常行為】。
天天任性的前提是完全不差錢,當然有,但太少……
偶爾任性一把,包括周末吃點好的,發工資買個貴點兒的獎勵下自己,年終獎發了咬咬牙買下自己心水已久的產品……
當你想讓消費者【任性一把】花錢,謹記別認為應該【經常如此】。
比如鐘薛高,上架電商的鐘薛高,是偶爾任性,行得通;便利店冰柜的鐘薛高,是日常消費,就不能輕易刺到別人。
喜茶也是如此,要做規模和銷量,就得進入【日常】而不是【偶爾獎勵】的心理賬戶。
有人說,那是因為不同階層和收入的人群,對消費敏感性不一樣,確實,同一個產品,有人可以當日常,有人可以當任性。
但是,每個價位段的產品仍有任性和日常之分:
比如在奢侈品里,相對耐用、低頻購買的包包和手表仍是主流。
2. 再說【小放縱】
小放縱是指讓感官層面充分得到滿足——嗅覺、聲音(聽覺)、觸感(觸覺)、味覺、視覺,都能給大腦帶來愉悅。
通常,產品或服務能占其中一個就有機會獲得【情感滿足溢價】;占得更多,溢價更高。
總結來說,就是一種風格+多重感官體驗。
- 香水的瓶子也要設計得好看(嗅覺、視覺);
- 最近很火的貓肚子枕頭,有可愛造型和軟軟觸感(視覺、觸覺);
- Marshall音箱,不僅音質迷人,還要復古獨特造型(聲音、視覺)。
3. 最后是小沉迷
主要指沉迷于個性化的興趣。因為【興趣相投】,用戶把精神領域的愛好投射到產品和品牌,更容易建立穩定的情感鏈接,露營,攝影、手辦、游戲……【玩】永遠是逃離現實和治愈生活的良藥。
第二個詞是【溫暖】,指細微呵護之處,個體感受到被照顧的暖意。
相對于任性,溫暖是更長線的需求。
當我們在一個熱點新聞之下、在網上打出+1,為了尋求身份認同,愿意把那些個人化、個性化的情緒細節刪減掉,去跟一個群體尋找交集、尋找情緒共振,一種共同的情緒覆蓋的人群越多,也就意味著人們為了歸屬感,刪掉的個人情緒細節也越多。
而這個趨勢,帶來了另外一種趨勢:在公共場域之外,每個人在生活里,會需要加倍找補過來,需要更細微的服務,去回應和呵護自己在大共同體里刪掉的情緒和感受。
by 蔡鈺《商業參考》
從另一個角度看,當今社會,尤其在大城市,職場面對充滿挑戰的人際競爭環境、生活里社交圈層窄,鄰里關系漸弱,人與人之間【時時溫暖】的弱關系其實是缺失的。這段缺失也讓我們迫不及待地想去擁有更有人情味兒的產品和服務。
和【溫暖】掛鉤,大家能想到的,可能更多是精神文化產品或者非實體的服務,比如助眠音樂、療愈Spa、治愈系旅行等等。
但無論哪一種產品或服務,都有機會在用戶消費鏈路的每個觸點,讓人感受到溫暖熨帖——這是贏得好感和忠誠的最簡單方式。
封控時上海奢侈品會給大客戶送上下午茶點,而做得好的社群團購,幾乎每一次溝通里,都能讓人感受到電商客服一板一眼之外的溫暖、妥帖。
某團購手作小店,一問一答都有關懷
躺贏,在消費語境下,指的是【購買那一刻能想象到自己已經贏了】。
人遠比自己想象的更會為想象買單
能不能讓我們躺贏,核心是不是能給到【很容易贏】的篤定預期:
- 奢侈品:馬上就能被明顯注意到且在人群中被高看一等。
- 減肥產品:明知風險還是趨之如騖,因為覺得吃了馬上就能瘦。
- 私教課:好幾萬不能打水漂,肯定會去健身然后練出馬甲線。
- 東方甄選:打開直播上課有所收獲,而不是刷抖音純粹浪費時間。
- 寵物及寵物用品:一曬出來,就能表達自己此刻的美好生活。
- 各種線上課、培訓:加了社群,加了老師微信,肯定能督促自己每天學習打卡。
變成更好的自己,永遠是人類最本質的消費需求。
關鍵在于,產品或服務能不能給出【肯定能達成】的暗示,且讓人堅信不疑:
要么結果看起來很容易達成;要么結果看起來不容易達成,但把產品變為服務,加入足夠的外力支持你達成。
四、總結
怎樣能沖出價格競爭和流量爭奪的泥淖,形成真正的差異化,且真能賺到錢?
在【理性賬戶】和【感性賬戶】逐漸分割的情況下,本文的回答是:讓人們心甘情愿為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支付【情商稅】。
圍繞情感溢價展開,主要從三個層面講述設計和定位產品的思路:任性、溫暖和躺贏。
1)定位【任性】的場景
- 高價低頻的產品或服務,讓大家有機會小任性一把;
- 在產品打磨上,注重多重感官同時滿足,即【一種風格+多重感官體驗】,或和個性化興趣的深綁定。
2)賦予可感知的【溫暖】
每個觸點都有機會賦予人情味兒,細微之處的溫暖更容易獲得好感和忠誠。
3)讓潛在消費者一想就能【躺贏】
讓【變得更好】在消費者腦海里很容易實現(不需要額外的花費、精力等)。
如果實在不太容易,那就讓產品服務化,親自帶著消費者一起向前走。
當然,并不是說聚焦功能價值,就不能贏得市場和利潤,只不過,一旦消費者啟動理性賬戶,品牌方會贏得更加艱難:價格、供應鏈、品牌認知都不能成為短板,才能在綜合考量里勝出。而如果讓消費者被產品或服務的情感擊中,開啟感性賬戶,則更有機會發揮長板效應,把情感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以此獲得盈利空間和護城河。
總結就是:
讓人們用理性賬戶付費,能贏。
讓人們明知也愿意付【情商稅】,能笑著贏,然后讓消費者也笑著贏。
作者:嵐嵐;公眾號:芋艿和貓說(ID:taro_cat)
本文由 @芋艿和貓說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要看自己產品的消費群體和定位,低端產品做高端就要有高端的實力,高端產品下潛也要考慮對應的風險,雙刃劍也有人能玩的明白成為好的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