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品牌不是大眾品牌,而是價值觀品牌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傍上國民品牌這一標簽,不禁讓我們思考,什么是國民品牌,是大眾品牌嗎?還是什么樣的品牌,又如何讓品牌能夠真正地稱之為國民品牌呢?作者在文章中作出了解答,一起來看看。
最近幾年,自稱是“國民品牌”、硬貼“國民品牌”標簽的企業越來越多。大家的心態是:傍上這個標簽,從小眾品牌變身大眾品牌,得到更多人的青睞。
但我認為,國民品牌不是大眾品牌,而是擁有國民價值觀的品牌。這篇文章,和你聊聊“價值觀品牌”這個課題。
為什么國民品牌≠大眾品牌?
國民品牌就是,人人都聽過、家家都會用的品牌。企業標榜自己是“國民品牌”的用意,是希望從小眾品牌變成大眾品牌,讓所有人都來買我。但很多時候,你越標榜自己是“國民品牌”,越會起到反效果。
鳳凰傳奇有首神曲叫《月亮之上》,剛開始聽的時候,你可能覺得玲花的國風唱腔,加上曾毅的 Rap 還挺潮的。但是一旦你發現,小區跳廣場舞的大媽們都在放這首歌時,它就變“俗”了。就算你很喜歡這首歌,你也羞于承認這個事實。
用戶消費一件產品,是為了證明我比別人有品味、我比別人好,而不是泯然眾人。所以,“國民品牌”只是品牌經營的結果,而不是經營的方法。
假如你是一個賣經濟實用型汽車的企業,目標客群是普通老百姓,如果你在廣告里說自己是“老百姓都在開的汽車”,老百姓一定不會開。因為老百姓要夠著一種生活,而不是要一種夠得著的生活。
任何場景下,迎合大眾、選擇中庸,都是出不了名的。
你可以回憶一下,當年班級里風頭最勁的是哪些人?一種是學習最好的,還有一種是整日不學無術、最淘氣的,那些不上不下的老好人,一般隱匿在人群里,不會有人記得。
所以, 贏得大眾的秘訣,絕對不是迎合大眾。因為迎合大眾,就會讓自己喪失個性。沒有個性的東西是不可能有人喜歡的。
Nike、蘋果、麥當勞、農夫山泉、小米都是“國民品牌”,但你能說他們中庸、沒有個性嗎?他們之所以既有性格,又贏得大眾喜歡,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獨特的、普世性的價值觀。
Nike的“熱血”、蘋果的“少即是多”、麥當勞的“溫暖”、農夫山泉的“天然淳樸”、小米的“實在”,這些獨特的普世價值觀,造就了他們的品牌個性,成就了他們今天的市場地位。
前幾天,我的朋友圈被雷軍的演講刷屏了。明明是一場新品發布會,他卻沒有大講特講小米產品的性能,而是講了他人生中經歷的挫折與迷茫,分享了他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告訴所有人:“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p>
結果,雷布斯成了繼喬布斯之后,只用新品發布會就能刷屏的男人。小米的發布會可以刷屏,不是因為它在討好大眾,而是它在引領用戶的價值觀。
當一個小眾品牌想邁入大眾品牌行列時,不是要標榜自己的“國民標簽”,磨平自己的個性與棱角,而是要打造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觀,引領大眾的情緒。
只有引領用戶的價值觀,你才能改變他們的消費觀。
如何引領用戶價值觀?
01 洞悉社會情緒,把握時代脈搏
1980年代,日本年輕人和現在的中國年輕人一樣,喜歡標榜個性與自由,很多品牌還在向消費者宣揚自由和個性,就是“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那一套。
但無印良品的設計師原研哉,察覺到了社會情緒的變化。
當時的日本,正處于經濟泡沫時期,年輕人開始被社會毒打,不再那么喜歡張揚了。原研哉覺得人們會更青睞于融入集體,而不是標榜與眾不同。于是,提出了“這樣就好”的品牌理念。在這個理念下,有了無印良品內斂到近乎性冷淡的美學風格。
最開始,這樣的審美風格在一眾品牌中格格不入,但沒過幾年,整個日本社會進入消費低迷的狀態,大家都開始休生養息,“這樣就好”的價值觀,反倒引領了日本新的流行風潮。
任何偉大的品牌,不是做了偉大的事,而是抓住了偉大的時代。無印良品的成功,就在于洞察到了那個時代,社會情緒的變化,并在拐點來臨前采取了行動。
對于想要破圈的品牌來說,只有具備洞悉社會情緒的能力,才能把握時代脈搏,創造出引領用戶的品牌價值觀。
比如,在大眾過往認知中,運動是一件苦大仇深的事。但疫情之后,人們的健康意識爆發,大家都希望有個好體魄對抗生活的不確定性,在運動中重拾對生活的信念。
于是,我們的“運動觀”發生了變化:從“更高、更快、更強”的競技追求,變成了人人可參與的娛樂活動?!案辜∷毫颜摺辈辉偈侵髁鳎皠⒏昱ⅰ遍_始上位。
對這個變化最敏感的是 Keep。他們的價值觀是“自律給我自由”,他們以往的業務更偏向帕梅拉、HIIT、卷腹這樣的基礎健身訓練內容,用戶大多是硬核健身者。但如今,Keep 倡導運動不一定非要硬核的,應該更多地融入日常生活中,被大眾所享有。
在今年的8.8全民運動節上,他們提出了一個口號,叫“去見生動”。背后的洞察是:運動天然具有“探索新鮮”的屬性,當你開始運動的時候,會獲得即時的正向情緒,感受到快樂,并通過身體的掌控感,對世界產生全新的感知。
于是,他們發起了一場跑步活動,叫「城市漫游跑」,號召人們用運動的視角重新感知自己所處的城市,在運動中看見那些被忽略的“人間煙火”,從而更加熱愛當下的生活。
運動觀的變化,也帶來了產品觀的變化。他們在產品上更加側重數據記錄和分享,開始用音頻、虛擬路線、獎牌陪伴用戶運動。之前,keep更像一名嚴厲的教練,現在則更像一個快樂的陪練,陪伴用戶一起享受運動的樂趣。
再看一個老案例。1980年前后,西方女權主義興起,“女性獨立”成為社會的主號角。當時,法國女裝品牌 Kookai 提出一個價值觀,叫“女人我最大”。
圍繞著這個價值觀,他們做了很多造型夸張的服裝,受到十七八歲叛逆少女們的熱捧。這個新品牌,很快從籍籍無名變得名噪一時,開出上百家門店。
Keep 和 Kookai 告訴我們,品牌只有把握時代情緒,塑造自己的價值觀,才能享受時代的紅利。小品牌只有踩在社會情緒的拐點上,才有機會躍遷為大品牌。
洞悉社會情緒,能幫你找到自己的價值觀。但提出價值觀之后,要怎么表達價值觀呢?
02 改變敘事邏輯:從燈塔式敘事到陪伴式體驗
當下的時代,品牌價值觀表達方式正在發生變化。過去是燈塔式敘事,現在是陪伴式體驗。
Keep以前就是燈塔式敘事。他們經常推出一個極具感染力的TVC,通過鋒利的價值觀去感染用戶。這個敘事邏輯在以前是對的,因為 Keep 當時專注于服務健身人士,需要用尖銳的價值觀,挑起大家挑戰自我的熱情。
但現在他們倡導的運動是輕松的、充滿樂趣的,以往燈塔市的敘事沒那么容易打動用戶,需要找新的敘事方式。
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城市漫游跑」,Keep 的這個活動不是鼓勵你跑得更快,而是鼓勵你慢下來,通過跑步去體驗城市的美好。
他們挑選了北京、上海、成都等8座城市,根據每個城市的人文景觀,定制了場景化的解說語音包,幫你消解跑步中的無聊感。
比如,北京的語音包,是一個叫大明兒的故宮文創設計師錄的。在你跑步時,他會和你講皇城根沿途的景色和自己的見聞,讓你在運動中慢慢感受北京城的風貌。
在北京跑步圣地奧森公園,現場還設有8個跑者服務站。你點擊哪個城市的按鈕,哪個城市就會亮光,相應的城市語音包就會響起。不僅如此,跑道還能自動捕捉你的動作,監測你的心率。
在燈塔式的敘事邏輯中,品牌是先通過廣告左右用戶意識,再影響用戶行為。但 Keep 新的敘事邏輯是:通過創造陪伴式的體驗,直接塑造用戶的行為,讓行為影響用戶的價值觀。
喜力曾推出一款無酒精啤酒,這款新品一聽就不太容易推廣。啤酒本來喝的就是酒精,無酒精的東西還算啤酒嗎?如果按傳統的方式推廣,喜力就該包下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大肆宣傳無酒精啤酒的好處。
但喜力沒這么干,他們的做法相當高明。他們打造了一批冰箱,放在停車場、公園等戶外場所里,冰箱里裝滿了無酒精啤酒。任何一個司機,都能用車鑰匙把冰箱門打開。因為不含酒精,司機可以一邊開車一邊喝。
喜力用這招很快打開市場銷路,成為了司機專屬啤酒。可以說,喜力的勝利就是一場體驗主義的勝利。
當品牌的敘事邏輯從燈塔式引領變成創造行為體驗,用戶不是被你的價值觀說服了,而是被自己的行為引領了。從行為里升騰出來的價值認同,才是持久且難以改變的。
03 切換傳播模式:從“主動傳播”到“被傳播”
前文提到小米發布會刷屏,雷軍成為繼喬布斯之后,用發布會就能產生刷屏效果的男人。小米的營銷勝利,本質上就是價值觀的勝利。大家在朋友圈轉發的不是小米的產品,而是小米的價值信念。
但如何高效地傳遞品牌價值觀并讓用戶接受,是有技巧的。我認為,關鍵是要切換你的傳播模式:從“主動傳播”到“被傳播”。
你看,雷軍在新品發布會上不講產品,而是講人生低谷時刻,就是充分考慮到了用戶想聽什么?,F在這個環境下,很多人都在人生低谷,雷軍說出大家的心聲,再給出一個勵志的答案,自然會獲得最大范圍的共鳴、得到最大范圍的轉發。
這就是主動傳播與被傳播的最大的區別:主動傳播,是傳播“我有多好”。而被傳播,是讓所有人覺得這事和自己有關系。
過往的傳播邏輯,是打造有一支廣告,然后花錢去推廣它。推廣效果取決于我有多少錢,和創意本身的好壞。而“被傳播”考慮的是,我要傳播的廣告內容,會引發多少人的共識。
前幾年,清華大學的廁紙曾經走紅網絡。但它不是靠打廣告、講賣點火的,而是在廁紙上印滿了單詞。單詞廁紙能夠走紅,是因為清華找到了用戶在蹲馬桶這個場景下的需求空缺。
他們發現,學生在上廁所時,總會帶著單詞書或者手機,干脆賦予了衛生紙“學習”這個功能,讓他們可以一邊解決如廁大事,一邊學習英語單詞。
這個案例給我的啟發是:當你站在用戶視角,填補用戶需求的空缺時,用戶就會自發傳播。
在 Keep 和奧森一起打造的跑步生態園里,跑道上印著的不是跑步里程數,而是用戶寫的詩。這其實就是品牌在創造“被傳播”的機會。
請記住,傳遞品牌價值觀并讓用戶接受,不是你做了一個創意,然后花錢傳播它。而是你做了一個創意,讓別人幫你傳播它。
04 造節:持續的行動,儀式化用戶行為
造節,是塑造價值觀的捷徑之一。但很多品牌造節,只是把節點當成一種促銷提醒,提醒用戶按時掏錢。節日背后如果沒有價值觀的支撐,節日就只是日歷上的一串數字。
“烏鎮戲劇節”就是人為造出來的節?!盀蹑倯騽」潯泵磕甓紩淮笈鷳騽∶郧皝沓?,是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叫“讓世界讀懂中國戲劇”。
在“烏鎮戲劇節”上,主辦方每年會設定一個固定主題,在這個主題下,他們會舉辦青年戲劇競演,勝出的作品,可以出現在戲劇節上。另外,每年戲劇節都會有小鎮對話會、白日夢朗誦會和上千場主題嘉年華,這些固定儀式年復一年,成為青年戲劇人心中的“精神烙印”。
造節之所以可以塑造價值觀,就是因為在節日里,我們通過集體化的、儀式化的行為,來一年又一年地強化價值觀。
每年春節放鞭炮,就是一個儀式化的行為,這個行為寄托著人們驅邪避災的美好愿望,以及對新一年的向往。
在馬拉松比賽里,每個跑者要跑42.195公里,這個漫長的、有些自虐的跑步里程,是為了紀念菲迪皮茨“挑戰自我,超越極限”的精神。
對于品牌造節而言,企業是要把用戶的消費行為,變成某種儀式化行為,一年一年的固化下來。
比如,Keep 在8.8全民運動節里,儀式化的用戶行為是“漫游跑”。他們不是鼓勵你一直向前中,而是鼓勵你慢下來,偶爾駐足一下,感受城市里生動的氣息,享受運動的樂趣。
在這場跑步旅程中,你完成所選城市的打卡挑戰,還可以解鎖對應的城市主題證書和獎牌。跑步打卡、解鎖獎牌,變成了當代跑者的一種儀式化行為,通過誘發這個行為,Keep 完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傳遞。
結語
從小眾品牌變成國民品牌,不是要去磨平棱角、變成一個中庸的品牌,而是要塑造國民性的價值觀,引領用戶的生活觀念。
只有引領用戶的價值觀,才能改變他們的消費觀。
專欄作家
梁將軍,公眾號:梁將軍(ID-liangjiangjunism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品牌IP戰略顧問,每兩周大約思考一個營銷課題。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