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到10,跨越增長鴻溝的營銷打法

0 評論 7104 瀏覽 31 收藏 22 分鐘

如果想追求長遠的利潤回報,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市場環(huán)境和流量紅利見頂現(xiàn)狀,品牌要如何面對增長魔咒,破除增長困境?你需要抓住“產品”和“用戶”這兩個關鍵詞。本篇文章里,作者就總結了品牌跨越增長鴻溝的營銷打法,一起來看看。

新消費品牌從炙手可熱變?yōu)楸娛钢模环矫婀逃匈Y本泡沫和流量紅利過度擠壓造成的虛假繁榮,一方面也源于19、20年成長起來的新品牌們,不可避免地進入了增長瓶頸期——

走過從0到1的階段,種子用戶和口碑有了,甚至在細分已經(jīng)做到前10,再往上沖的時候,路突然難走了:

  • 流量紅利見頂,轉化率下降,無論天貓還是抖音,購買流量成本都逼近紅線;
  • 建立品牌、積累品牌資產尚屬長期戰(zhàn)役,是正確且艱難的路,但也沒辦法短期內奏效。

從1到10,跨越增長鴻溝的營銷打法

卡在這條溝里,怎么辦?

先退一步說,無論淘品牌,還是現(xiàn)在興趣電商成長起來的品牌,守住1小而美,甚至一條供應鏈輕輕松松做100個1,都能活得挺好。

并不是所有的企業(yè)都需要跨越到10,也并不是所有企業(yè)都需要品牌帶來的效應。

但是,想進入10億單品、百億收入俱樂部,創(chuàng)造有生命力的品牌,獲得來自品牌的大流量和高溢價,跨越增長鴻溝是必經(jīng)之路。

從1到10的增長期,要跨越增長鴻溝,從戰(zhàn)略到組織,供應鏈、渠道和品牌,都得經(jīng)歷適應新階段的調整甚至重塑。

不展開太多,回到營銷,從1到10,用什么樣的打法,能更有效應對增長魔咒、跨越增長鴻溝呢?

先聊聊一種被說爛了的打法:

5000篇小紅書koc測評+2000知乎問答+頭部主播背書=1個新品牌

這個方法有效么?有效。

但效力多大?至多推動走完從0到1的破局階段,加之熱賽道、好產品,第一波勝利在望。

因此,初勝基礎上再往前走,常常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線上的流量是無線的,只需要靠大數(shù)據(jù)精準推動的小眾匹配,就可以一直找到自己的用戶,從0到1,1到10,10到100,滾動增長,源源不斷。

然而,事實上,依靠著種草和精準投放的匹配,在走完1之后,往往陷入增長變緩和成本卡脖子的泥潭。

根本原因在于:

即便精準定向TA,靠推薦或種草就能觸發(fā)立即行動的個體,數(shù)量相對有限,而流量算法能輕易捕捉的人群(早鳥屬性、樂于嘗鮮、敢于試錯、價格敏感)幾乎是所有商家都搶奪的目標,不惜拋出各種低價橄欖枝搶到私域里,供大大過于求,且進一步稀釋了原本不多的忠誠度和粘性。

換句話說,這一波人構成了新消費很多個1,看上去欣欣向榮,但其體量無法支撐起從1到10的增長。

從1到10,跨越增長鴻溝的營銷打法

當以前的打法不湊效了。為了增長,保持漂亮的上揚曲線,很多企業(yè)選擇提前透支品牌生命力,靠大幅降價獲客,靠羊毛黨獲得短期報表逆勢走高,結果曲線抗不了多久就跌下來;或者干脆刷單一去不復返,靠刷換權重和平臺流量溢出,換自然銷量短時間內勉強打平ROI,但也僅僅續(xù)命而已。

實際上,從0到1和從1到10,從目標到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這一階段的目標應是:保持增速的同時,破圈到主流人群同時建立品牌資產。

具體的做法可以概括為兩句:

  1. 老產品,新用戶;
  2. 新產品,老用戶。

從1到10,跨越增長鴻溝的營銷打法

看似簡單且理所當然,但沒花過錢、踩過坑,沒得過血淚教訓,很難真正掌握。

下面細說方法:

一、用老產品拉新用戶

無論是互聯(lián)網(wǎng)還是新消費,當下拉新都很困難。

首先,拉新應依托核心主力產品(老產品)——產品過關、賽道天花板高、供應鏈和渠道有博弈空間,同時具備一定圈層知名度,具備推廣后能接得住流量,保證購買后正向得撬動口碑效應。

那如何轉化主流人群呢,高舉高打一波?

事實上,砸半個月線上線下整合營銷、搞明星微代言一個月爆發(fā)、一年2次大脈沖……這些所謂高舉高打,基本等于無效燒錢。

我們的答案是:

  • 在可重復觸達的相對大流量池,保持高頻次持續(xù)投放廣告;
  • 哪怕預算有限,也要在大流量池切分小塊蛋糕,而不是投n個垂直陣地;
  • 以年的維度保持頻次,絕不是賭一把完事。

重復觸達很好理解,如果你所在的大賽道競爭激烈,必須搶占消費者心智,除了重復再無捷徑;如果是創(chuàng)新品類,那還要承擔市場教育的義務,更需要堅持不斷的投入教育成本。

大流量池指的是高頻觸達主流人群的陣地,覆蓋人次至少千萬級。在大流量池里才有真正的主流人群和足夠的轉化空間,才有可能產生顯著拉動效應。

看著似乎遍地都是?別慌,先看兩個例子:

1. 抖快信息流廣告

作為目前最大的互聯(lián)網(wǎng)流量池,抖快擁有場景種草和消費閉環(huán)。然而,其最核心的信息流廣告,無論品牌還是競價,都無法對單個人群形成重復高頻觸達。因為這和平臺內容分發(fā)邏輯相背, 在投放機制上,為效率最大化,平臺拼命鼓勵不斷建計劃、不斷做新的內容。如果用戶沒有表現(xiàn)出對素材的強興趣,如加購、收藏、點擊等,則這個素材基本不會第二次讓你看到。

所以,抖快能捕捉的用戶,基本是看完一次種草內容就表現(xiàn)出強興趣的人(無論是進直播間,還是點贊視頻),其體量足夠品牌冷啟動從0到1,卻無法撐起從1到10。

那是否可以用公轉私的做法?先把主流人群圈到內容私域,再重復觸達。

看上去邏輯沒錯,但實際沒有想象中美好。

首先,時間很長,即使24小時自播+投流,真正穩(wěn)定起量需要較長的周期。

其次,漏斗過大,觀看內容和購物消費的邏輯不同——前者向后者轉化并不容易,引流和賺錢的邏輯也存在相互bug。

比如店鋪自播間,基本是打組合拳(引流虧錢款+利潤賺錢款),但為薅引流款羊毛和為利潤款買單的,壓根就不是一群人,后者很難對一個陌生品牌輕易下單,更別說支付溢價。因此,看上去自播私域流量不少,但撇開羊毛黨和一次性用戶,真正高價值回購用戶并不多。

2. 頭部主播直播間

頭部主播直播間靠廣泛sku最大限度拉閑逛用戶,用紅包福利沉淀粉絲,再通過供應鏈和選品團隊優(yōu)勢,拿到低于市場價格的優(yōu)惠價格,轉化對品牌、品類有精準意向的用戶。這個過程的前提是:足夠大的流量池。所以第一點是滿足的。

問題出現(xiàn)在高頻上,在直播間,一個晚上就有大幾十、上百產品無間隙的轟炸,加上拼手速和搶紅包,給到用戶記憶和回想的時間幾乎沒有。想有高頻的效果,至少每個月1-2次推同一產品要保障,且依賴主播的描述、推薦力度(勝于其他帶貨的產品),說實話,可遇不可求。

即使?jié)M足了高頻帶貨的要求,主播推薦本身也是雙刃劍,有背書效果,也會稀釋本身品牌的記憶點。消費者很容易把同一媒介上出現(xiàn)的品牌形象聯(lián)想在一起,把他們自行歸類,當品牌知名度遠不及主播,就會被自動歸為**推薦的品牌。

那什么樣的廣告可以作為高頻觸達的流量池?以前我們說6+控頻,現(xiàn)在大家都不控了,碎片媒介環(huán)境下,頻次要求恨不得越高越好。

有這些選擇:

1)線下友好型產品:生活軌跡的物理場景

線下觸點布局,渠道第一、廣告第二,渠道是基礎和根基。

今天站在營銷角度,只談廣告。

找到目標用戶的生活軌跡,規(guī)?;季志€下觸點,達到月度千萬級的觸達面,保證針對同一個體的觸達頻次:

  • 社區(qū)觸達同一人群頻次最高,投放周期可選1-2個月,也可選擇間隔月份或者季度;
  • 商圈對同一人群的影響差不多要以周為單位,投放至少連續(xù)3個月打底;
  • 機場高鐵廣告必須按年框來采買,才能在一年內達到重復觸達差旅人群的目標;
  • 電視硬廣或OTT,不是很建議,電視開機率走低,但低線城市或老人仍有效。

2)電商友好型產品:高日活、國民級應用

大日活APP的固定廣告位,選輪播按cpd、cpt買而非cpm散投,實現(xiàn)觸達同一人群,雖然看上去更貴。

這是蘋果一直以來的投放方式??瓷先セㄥX多,其實遠比一波cpm更加有效。

cpd不可能天天買,但可鎖定一個大日活APP,按你的營銷節(jié)點布局投放分時段投放,重復觸達具備使用粘性的人群,保證一年內的相對高頻次。

3)捆綁大IP

IP內容依舊是最好的綁定器,既有大流量,也有高粘性,實現(xiàn)高頻觸達:

  • 達人IP、撒胡椒面一大波(類似上述5000達人打法),無論頭部還是中腰部,花費不少,但基本效用只在投放。確打開方式是:捆綁粉絲量大的頭部達人,持續(xù)投,圍繞一個顯著賣點,重復展示,重復觸達粉絲。
  • 綜藝+影視劇,不多說了,2022年了,頭部內容依舊賣得很貴,因為能穩(wěn)定10次以上重復觸達一群人且展示空間豐富的媒體,依舊稀缺。

有人說,綁定別人的IP,不如自己做一個IP內容或者形象,自動獲得流量和關注,比如玲娜貝兒、比如董明珠的22歲接班人。

這種迷之自信很危險,在1到10,你連品牌還沒立得住,既不是迪士尼,也不是格力,為什么覺得某一品牌資產(IP形象)能脫穎而出?

這些媒體或IP的好處,不僅在于能實現(xiàn)持續(xù)觸達主流人群的效果,持續(xù)轉化泛人群里的弱興趣用戶,還在于品牌的溢出和積累效應:

  1. 燈塔效應,讓渠道都能看到你的投放,更愿意一起玩;
  2. 有足夠的時間和廣告空間構建品牌資產,對比一閃而過的抖音信息流或者直播間語速飛快的介紹,更能讓用戶能消化和記憶,形成對品牌的認知積累。

說到品牌,這里再多說幾句,現(xiàn)在營銷行業(yè)有點過于分裂:

要么做投手,操盤流量變現(xiàn),產品、供應鏈、內容為渠道服務,追求當期轉化最大化。

要么做純品牌,好像現(xiàn)在品牌的定義就是拍一個微電影、一個病毒視頻、搞一個代言、做一個跨界,美美的就好了。

但品牌資產的積累,和做增長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更不是割裂的事。

正確的路徑是:

在看得見當期顯著增長的營銷模式中,給品牌投資,做消費者影響力和溢價,最終跑贏渠道紅利的收益。

其標識可參考:

搜索品牌詞數(shù)量超過品類詞、品牌自播間的引流款都是利潤款。

二、用新產品帶老用戶

重要的話先重復三遍。

在1到10的成長階段:

  • 新產品研發(fā)出來是給老用戶消費的,而不是新用戶;
  • 新產品研發(fā)出來是給老用戶消費的,而不是新用戶;
  • 新產品研發(fā)出來是給老用戶消費的,而不是新用戶。

為什么不針對新用戶?

因為企業(yè)在早中期發(fā)展階段,要打磨一款新品,去拓展新人群,既沒有資源,也沒有抓手:你的資源要投入在主流大單品里持續(xù)增長和破圈,而不是為了新產品拓新人群。

有人說,我再重復一次從0到1呢?當然可以,很多流量操盤手也是這么做得,再做一個品牌,再碼一次資源,但不在今天的議題,我們今天說從1到10,得優(yōu)先考慮投入資源發(fā)展核心大單品。

新產品不是耗費或者稀釋資源,而是幫助做大銷量或者做高利潤。

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就要讓老用戶,讓現(xiàn)在就可以抓住的用戶為新產品買單,且作為新產品的傳播者。

從產品設計上,優(yōu)先同一場景下,同一群用戶可能使用的關聯(lián)產品;也可從企業(yè)的核心能力和資產出發(fā),找能滿足同一類用戶的其他需求(類似網(wǎng)易嚴選,圍繞同一人群的衣食住行等)。

定價模式上,區(qū)分當期第一目標是做高利潤還是做大體量:

優(yōu)先做高利產品:

  • 針對70、80后,做功能豐富和升級款——越全能越能賣高價;
  • 針對90、95后,做小包裝、更細分和單一功能——越專業(yè)越能賣高價。

優(yōu)先銷量盤子做大,選擇高頻低價的產品:

用戶購買參與度低,老用戶幾乎可以憑借對品牌的信任做決策,順手就買了(品牌的意義在于降低選擇成本,再差也差不到哪兒去)。

這套路看似很容易且有效,重要的,是克制:

  1. 不要忘記心智的關聯(lián)性,不要出一堆毫無關聯(lián)的低價款,把心智打亂了,讓品牌運作成為投機工程。
  2. 不要盲目自信,輕易進入已有頭部品牌(品牌已強于品類)的行業(yè)。

從渠道看,只一句,最大限度利用已有渠道的能力,在產品設計之初就考慮渠道的兼容性。

從營銷的打法上看,從不同【老用戶】定義出發(fā),通常有三種方法:

1. 已購老用戶

這部分用戶是新品上市最先抓住也最好抓的,這里可以做三件事:告知、福利和談資。

第一時間告知老用戶新品上市、提供專屬福利,前面兩種是常規(guī)操作,不做闡述了。這里說一下談資:

我們希望老用戶不僅成為我們的購買者,也是傳播者。

因此,新品上市要創(chuàng)造出讓他們樂于討論、方便傳播的談資:

  • 足夠份量的信任背書——激發(fā)驕傲;
  • 成圖率高的包裝設計——自動曬圖;
  • 參與度強的話題設計——引起討論。

舉個例子,我們最近推出的智能健身鏡,做了【一年全家運動打卡300天,免費全款】的活動。除了激發(fā)購買,更重要的是拋出話題,讓大家討論起來。

2. 興趣老用戶

所謂興趣老用戶,指的是對產品有意向或興趣,但因為產品或價格的原因并沒有產生真成交。

我們還是可以用新品再試一試,沿著用戶產生興趣的線索:

  • 對搜索過用戶,直通車或者京準通定向站外用戶投放;
  • 對已關注用戶,在內容私域做好內容+定向粉絲推廣。

說到私域,這里再稍微展開下,在1到10的階段,私域的角色主要是刺激老用戶復購和嘗試新品,但無法扮演拉動增長的主力軍:

第一,品牌的吸引和關注度沒那么強,無法吸引足夠多的私域人群。

第二,爬坡期,主力單品還在發(fā)展,核心sku不夠多、私域的轉化效率未必跟得上(平臺型另算)。

私域做到top的品牌,幾乎都是頭部或強勢知名品牌,早已走過了1到10的增長階段。回到這個時間點,私域可以養(yǎng)起來,但別急于擠壓銷量:

從1到10,跨越增長鴻溝的營銷打法

3. 認知老用戶

對我們品牌和產品已有認知的用戶——也就是原廣告或者渠道觸達過的用戶。這部分嚴格意義上不算我們的老用戶,但這類情況還是值得說一下。

因為有個問題很常見:

要不要把已有的廣告媒介用來放新產品呢?

答案是:

  • 如果新產品和核心主單品產品的品類差異大,可以做28切分,20%投放新產品。
  • 如果新產品和核心主單品產品的差異小,或者僅是型號、款式不同,則不需要切分。

如果新老品的品類差異大,沒有被老品轉化的用戶(不夠剛需、品類太新等原因),在熟悉品牌的基礎上,有可能會被新品轉化。

而如果新老產品屬于同一品類,僅僅價格、包裝不同,之前不被吸引的用戶,因為低價被吸引過來,反倒是浪費——在電商店鋪、直播間完全可以完成的轉化,沒必要浪費廣告的錢。

可能會有疑問,老產品拉新用戶,可以拉動較大的增長,但新產品拉老用戶,看上去渠道投入力度并不大,可見的增長沒有前者明顯,為什么要做?

原因如下:

第一,我們當期的資源是有限的,新品拉老用戶,不耗費太多資源,但也能貢獻一部分增長。

第二,屬于長期投資項目。

  • 對主力產品的持續(xù)推廣,是投資品牌資產;
  • 對老用戶的不斷激活,是投資用戶資產。

第三,為后期探索第二曲線進行充分嘗試。

終于寫完了。

如果感覺內容比較多,還是回到那六個字:

  • 老產品,新用戶;
  • 新產品,老用戶。

作者:嵐嵐;公眾號:芋艿和貓說(ID:taro_cat)

本文由 @芋艿和貓說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