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企業老板:勸你別做品牌,不要動不動就說做品牌!

1 評論 3261 瀏覽 12 收藏 17 分鐘

近來出圈的品牌不少,他們有自己的梗,有出色的產品,不斷打破圈層,擴大知名度。因此,也有些企業想要建立屬于自己的品牌,但拆解成可落地方案時,卻發現事情好像沒有這么簡單。本文作者圍繞這個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大環境這么差,做品牌找死,不做品牌等死,咋辦?到底要不要做品牌?

這兩年競爭內卷,新消費品牌融資遇冷,很多企業都把解決生意增長困境、提高流量獲客效率、應對經濟下行的解決方案簡單的歸因為“品牌”,仿佛救命稻草都落到了“回歸品牌”、“品牌升級”上。

傳統上來說,很多老板對品牌都有一些樸素感性的認知,大概知道建立品牌的好處,諸如差異化、建立認知度、好識別等等,但將品牌戰略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可落地執行的、可衡量效果的策略方案,很多企業老板又是沒有概念的,很不嚴謹。

所以,當你“自以為是”要做品牌的時候,我要給你潑一盆冷水:你未必需要做品牌。

所以今天我們不聊一些高大上的東西,就聊聊常識,今天來嘮嘮品牌常識。

01

如果你對做品牌的認知,等同于VI或者包裝的升級,講好一個品牌故事,我勸你不要做品牌。

最近幾年的品牌升級熱,背后仔細想想還蠻有意思。因為大多數品牌升級其實是沒有想清楚的,或者說是受限于生意增長問題被裹挾著升級的,少部分是跟風甚至盲目的。

我知道的一個品牌花了重金請咨詢公司重新對品牌做了整體的升級,想要把品牌向年輕化靠攏的創始人,因為代理商的一句”這包裝我覺得不行”,瞬間把品牌的包裝設計打回原型,驚呆了我。

這個品牌創始人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呢?

他在戰略問題還沒有達成共識,就急于通過換VI、換包裝來改變企業的整盤棋,但是因為沒有高度明確戰略命題和目標,沒有對自己即將進入到的下一個戰略階段做出非常系統的診斷:

比如你的品牌理念,品牌代表了什么;

你的產品線,如何針對人群去做調整;

你的溝通矩陣,用戶溝通語言和傳播方式是什么樣的;

你的戰略目標,品牌要去到哪里?

沒有清晰的主線,所有的品牌升級都是“偽升級”,為了升級而升級,就很盲目。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品牌升級不僅僅是改vi、si的事,講好品牌故事就行了,它還包括產品研發升維,體驗升級,流程升級、審美升級、營銷升級、品牌角色轉變等。

不是你一時的拍腦袋,說我要升級。這中間,沒有一項工作不是長周期,高難度的,而且還需放棄靠一次大動作就完成品牌升級的期待。它從不是1+1=2的事情。而是0.1+0.1+0.1+0.1+無限=0.1或者無窮大。

所以為什么說做品牌很難,因為打造品牌就是一場持久戰。品牌定義好之后,一定會有取舍,取舍就“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否則可能最后這個“品牌”出來就是個四不像,什么都不是。

02

如果你沒有一顆克制貪婪、耐得住寂寞寒冷的心,那么我勸你不要做品牌。

今天,當我們說到中國品牌的時候,中國品牌大致給人的印象是什么?

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都是賣產品,都是在賣貨,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是含混不清的。

很大的一個原因是近些年新媒體大行其道,流量的紅利讓大多數創始人紅了眼,很多人陷入只要能做出搶占用戶眼球的產品,再借助資本的錢瘋狂搶占渠道投放,就能快速拿到高流量、強曝光、高轉化的水中月,鏡中花的美夢中。

由此可見,很多企業對品牌的認知還停留在流量是一切生意的本質。

但是我們要知道,新的營銷方式、工具和理論的目的是“工具理性”,所需要解決的如何更加快速地捕獲更多的消費者,更加功利性,更快更多地賣出產品,是短期主義。

而關于品牌的營銷課題,是“價值理性”,其所需要關注的問題是:如何打贏消費者心智之戰——讓消費者認同品牌的形象和價值主張,是長期主義。

真正成為一個品牌,是贏得消費者信任的持續能力,擁有了消費者的偏愛,擁有了消費者用腳投票的信任,讓消費者閉著眼睛買,都不會出錯。

對于生活家居消費品市場而言,名創優品的火爆帶動了更多新品牌的入局。這些年,模仿名創優品的山寨品牌先后不下50個。但是模仿名創優品的這些競品們大致都在于表面,模仿logo、商品品類、門頭、裝修風格等,可是產品的質量和設計跟名創優品差個十萬八千里。

怎么讓這些競爭對手和模仿者與名創優品拉開的距離越來越遠?擴大市場規模,通過門店爆炸式增長、快速搶占市場對它們進行強勢壓制。

那段時間,名創優品以平均每月開店80-100家的速度橫掃一二線城市的各大商圈和人流量密集的商業步行街。

事實證明,絕大多數模仿名創優品的品牌持續沒多長時間,最后都以破產告終,原因是對方并沒有把這個行業作為一門長久的生意來做,而是想要投機賺快錢,他們能復制的只有外表的形,但骨子里的魂他們不知道如何超越,也無法超越。

名創優品是長跑,不是賺快錢的模式。背后的超強供應鏈、對產品的極致打磨,對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克制貪婪之心等等,在長跑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耐力,一定會倒下去。

一時的銷量不等于能立得住品牌,品牌,終究是慢生意,是長線投入,它所經歷的周期效應不是立竿見影的。

03

如果打造品牌,沒有上升到一把手工程,那么我勸你不要做品牌。

在跟很多企業溝通的時候,我們發現做整個品牌的戰略和品牌升級的時候,這些企業缺乏的是共同看見以及共同看懂。

怎么理解呢?就是有些想法老板深度贊同,但是下面的人不認可,或者是下面的人想去做這件事情,老板又看不明白。所以如果我們要把一個品牌去做好,必須是共同看見,共同看懂。
從這個角度講,品牌一定是“一把手工程”,是全員工程,也是系統工程。

品牌建設并非品牌或宣傳部門單獨的工作責任,而是一個“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系統工程,需要公司全員統一認識,并共同參與到企業品牌建設中來,這要靠所有的資源、管理流程和細節的支撐,比如透過產品、渠道、生產、銷售、營銷、物流、財務等更高維度,把品牌融入進各個環節,形成有機的整體,才能發揮出品牌的作用。

而要做到這樣,就必須要求一把手”一定要親自參與品牌的頂層設計,老板在品牌管理上要扮演這樣的角色——信仰的傳播者,使命的驅動者,品牌的創意者,戰略的設計者,資源的整合者,利益的平衡者,投資的管理者。

而品牌CMO要和老板達成目標一致,把定位、創意、理念、頂層設計都梳理好,并整合公司內外資源一致的對外輸出,這就是我們所倡導的共同看見,共同看懂,上下一心。

04

如果初創品牌一上來就對標跟風成熟品牌去打造品牌,那么我勸你不要做品牌。

要知道創業公司通常面臨著生存挑戰,怎么活下來是每天思考的問題,品牌建設屬于重要但不是最著急的事情。大公司有能力正襟危坐,大肆砸錢開拓市場搞營銷;而創業企業應該是為了生存下去而摸爬滾打,東奔西突。

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更應該好好花精力打磨的是你們的產品。

但很多品牌一開始就有包袱,為什么你從一開始就有那么重的包袱?因為我們都在學習超級品牌的現有階段。

但絕大多數大公司的品牌打造和營銷方法都不太適合于創業公司。你可以學習成熟品牌,但學習的方向不能錯。

引用木蘭姐黑金會員社群大咖分享——劉威老師的一段分享:

學習某個品牌,做品牌一定要去看這個品牌的歷史和發展階段,我們自己要學習哪一個階段,哪一個階段更適合我們自己,這個是需要我們去理解和研究的。它那個時候和你的品牌哪一個階段是match的,我們學習的東西是什么?

我們就看耐克。耐克最早的時候是做跑鞋。做跑步鞋,耐克也有很多競品,比如阿迪。這個階段耐克也有賣不出鞋的時候,這時他找到了一項技術,把一個氣墊加到鞋子里面。所以當時1964年到1972年期間,耐克提出了氣墊跑鞋這么一項技術,超級賣點加上超級技術,形成了氣墊跑鞋。那個時候,耐克只是為了解決運動跑鞋這么一件事情,后來他又通過這個氣墊開發出了他的籃球鞋系列,再往下走就是品類品牌。

實際上,耐克開創了一個什么品類呢?它開創的是時尚運動的一個品類,當時他去建立了一個超級系列。然后再把喬丹簽約進來,做了AJ這么一個系列,他開創了時尚運動相結合的一個品類,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奠定了耐克等于時尚運動品類的一個認知基礎。再往后走,耐克成為了超級品牌。

我們現在做品牌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有些時候,你看競品覺得很好,看這些大品牌好像很厲害,人家都是這么做的,我就學習。這樣子你就很容易陷入一個成功者誤區,而沒有去理解他的歷史。我們去看李寧一切皆有可能,特步非一般的感覺,我們去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李明的一切皆有可能,特步的非一般感覺是否是正確的?

實際上,這樣的一種方式是錯誤的,李寧和特步并沒有完成品類品牌的建設。李寧等于什么?特步等于什么?他沒有去建立起一個直觀的聯想和認知,所以我們去講一切有可能,非一般的感覺,他是非常難去打動消費者,因為他非常的虛幻,他們應該要做的事情是我要搶占一個品位。李寧現在的做法也是正確的,他做中國李寧,做國潮,他想把國潮運動時尚在運里面,這個不是品類品牌的行為,而不是一直去講一切就有可能這一些內容。

所以初創品牌,不要去效仿大的品牌正在做的那些動作。要清楚,初創企業品牌塑造和大品牌的階段并不一致。

05

如果無法擺脫小企業的思考模式,我勸你不要做品牌。

什么是小企業思考模式?在著名的定位理論創始人艾·里斯的解讀中:

在任何領域、任何行業、任何市,你會發現小企業都如饑似渴地期望成長,但是它們的戰略也千篇一律-小企業典型的思考模式–誰、什么、為什么、何時何地、如何……

  • 我們還能把產品賣給誰?
  • 我們可以在菜單上再增加些什么?
  • 我們為什么不能進入其他領域?
  • 我們何時才能拓展更多產品線和更大的服務范圍?
  • 我們還能把產品大批運到哪兒去?
  • 我們如何才能擁有更多的消費群體?

毫無疑問,這種思考模式看起來是主流,但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小企業永遠成為小企業,這就是為什么這個世界上大企業永遠只是少數。

對于8000萬的中國中小企業來說,艾里斯認為有兩條法則要遵守:

法則1:從大著眼,從小處做。如果公司很小又想擴大,那么就要遵循大的的法則,不要把自己看成一個小公司,向全國、全球市場發展。當然,要向全國、全球市場發展,常常你又只能往“小處做”,讓自己比對手更加聚焦核心業務。

法則2:遵循營銷規則。如果你是一家小公司,不遵守市場規則你將什么也不是。當然如果你是一家擁有龐大資源的大公司,也許你可以無視固有規則前進。

為什么小公司遵循營銷規則就如此艱難呢?因為有效的營銷規則看上去似乎不符合邏輯。

為了成長壯大,我們必須擴大我們的生產線,這雖是最常見的想法,但是不會奏效,因為生產線延伸會對顧客心智中品牌的認知造成負面的影響。

如果我們想打敗行業中的領導者,必須引進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是常見的想法,當然也不會完全奏效。因為在客戶的認知中,領導品牌的產品才是最好的,如果你不是領導品牌,怎么可能生產最優質的產品?

這個世界上有常識(常見的想法)和營銷常識的區分,遺憾的是,大多數的公司管理者有卓越的常識,卻不懂得營銷常識。

以上五個品牌常識問題你搞清楚之后,再來看“要不要做品牌,到底怎么做品牌”這個問題,我覺得你應該就會有自己的答案了。

專欄作家

木蘭姐,公眾號:木蘭姐(ID:mulanji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名創優品品牌總監成金蘭。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看來對這些**老板的怨念很深。理解

    來自山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