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周邊,如何出彩?
為了加深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印象,不少品牌可能會推出周邊產品,一方面可以喚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另一方面品牌方也可以樹立更加年輕潮流的品牌符號;甚至有些品牌還會借網絡熱梗來造周邊產品。具體如何理解這類營銷手段?不如來看看作者的解讀。
品牌將自身文化屬性、和當下不同流行組合、然后用相互滲透的方法,成為注入新活力,拉近關系的紐帶。
比如:深秋之際,美團外賣從新奇角度切入,邀請新褲子樂隊作為合伙人,共同推出「秋褲奶茶」,給每杯奶茶都穿上「秋褲杯套」,聽起來真是荒唐無理,又有趣。
比如:今年10月10號,奈雪的茶借諧音梗10月柿日,和“好柿發(fā)生”的寓意推出爆款,好事鮮果茶,并為新品拍攝短片《柿柿如意》,還邀請國畫藝術家李知彌提筆。
并推出聯(lián)名杯貼、手提袋、桌畫、好運簽等周邊禮物,吸引年輕消費群體視線,喚起情感共鳴的同時,為品牌樹立年輕、會玩的新形象。
大家,為什么這樣做?
美國工業(yè)設計師,普洛斯(Arthur JArthur JPulosPulos)說過,人們總以為設計有三維“美學、技術、經濟”,其實更重要的是第四維“人性”。
商品系統(tǒng)中,周邊衍生品是滿足人的需求而產生,除基本使用功能外,更加注重情感聯(lián)系,突出人文關懷,甚至還具備紀念意義。
由此,比起那些光說不做的花式營銷(話題、事件),周邊產品可以很好地彌補主導品牌中的人性因素,使得大家花小錢購買使用時,又能體會到品牌附加的關懷體驗。
一、周邊品滿足情感鏈接
所謂的周邊品,是在開發(fā)某款品牌的前中后過程中,為加強主導品牌功能或通過主導商品的影響,而衍生出的新產品,所運用的設計方法。
它是工業(yè)設計創(chuàng)新型的關注點和創(chuàng)新方向,也叫「周邊品設計」。
為什么是工業(yè)設計創(chuàng)新型?
眾所周知,工業(yè)運作大前提是大規(guī)模、批量化、同質化、這會造成大眾商品和人們個性需求發(fā)生矛盾,而周邊品,恰巧是解決此矛盾的有效辦法。
拿一瓶飲料而言,不論做多少品牌曝光,我們只能買到“相同規(guī)格,包裝”的商品,長期下去消費者自然審美疲勞,如果生產部分小瓶裝、限量版、恰巧會因為稀缺消費者購買欲。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方面,限量、衍生品都有一定數(shù)量、時間限制,這也是通常所說饑餓營銷的一種。
消費者買不到,營造出稀缺性,往往能激發(fā)好奇心和購買欲,進而促進銷量,提高品牌力。
另一方面,絕大多數(shù)消費者觀念在轉變,以前,大家購買商品注重實用性,供給大于供需后,年輕人對顏值、品質、所蘊含的個性化特質更關注,愿意為溢價買單。
其實,最早周邊產品起源于動漫、游戲產業(yè),大家在玩游戲、看動漫時會喜歡上某個人物,游戲或動漫組織為和玩家互動,開始做一些策略方面運營,如線下巡回,線上季賽等玩法。
然而隨著消費市場不斷更迭,IP,卡通玩偶等才出現(xiàn)在各個場景下,不僅強化游戲中人物形象,還可以幫助品牌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
那么,哪些品牌在做周邊呢?
這件事,不得不提咖啡圈品牌鼻祖“星巴克”,自1997年開始,每年圣誕節(jié)都會推出各種專屬圣誕杯,至今已經有25年。
令我影響最深的,是2019年推出的四款,可循環(huán)利用吸管套裝,和櫻花系列其中之一的“貓爪杯”,將城市、顏色、以及當年流行巧妙結合,被大家一搶而空,甚至還有人專門為了杯子買咖啡。
另外,一些大牌也不相上下。
提到故宮文創(chuàng)你能想到什么?口紅、衣服、護膚品,據(jù)統(tǒng)計過去幾年內,與這位600年歷史文化聚集的IP,組CP做周邊的品牌可達上千種。
要說2022年第一個火爆全網的周邊,還屬肯德基在5月21日推出的“兒童節(jié)寶可夢玩具套餐”,其中附贈的可達鴨八音盒,二手平臺居然炒價到1000元一個。
最夸張的是,社交平臺搜索可達鴨時,一些人為買到“這只鴨子”,居然找代吃服務,也就是套餐著別人吃,可達鴨玩具歸買家。
當然,不務正業(yè)的還有很多。
可口可可彩妝、大白鋪奶糖做唇膏、瀘州老窖做香水、老干媽潮牌衛(wèi)衣、喜茶帆布包、麥當勞的麥樂雞跳水臺、周黑鴨口紅等。
不過,從知名消費品發(fā)展可以看出,推出周邊似乎已經成為共識,就像大家都喜歡的商業(yè)游戲,品牌們紛紛參與,玩的不亦說乎。
然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我發(fā)現(xiàn),品牌不在用力聚焦某個單點周邊,開始用追梗熱點來造“周邊”,把品牌資產拆分更加細化,解鎖更多豐富形象。
在形式上,數(shù)字藏品((Non Fungible Token,簡稱:NFT)、元宇宙下半年火熱程度不亞于當年“共享”風口崛起,記得端午節(jié)時,我收到諸多品牌的拆箱禮,都能隱約感覺到“NFT”和元宇宙形象的熱度。
比如奈雪的茶六周年時推出品牌大史“NAYUKI”,這個來自元宇宙的人物直接被品牌人格化,不僅在線發(fā)布藏品,還推出實物版IP潮玩。
還有LV直接官宣推出NFT游戲、耐克收購虛擬球鞋制作商RTFKT、Gucci發(fā)布NFT數(shù)字藝術品、歐萊雅的虛擬人物AYAYI、花西子對外公布的虛擬人“花西子”等。
有人也許會說,這和周邊有什么關聯(lián)?
大家以往玩周邊是通過其他品類,或動漫IP衍生的實物,然后圍繞主品牌使用場景組CP,現(xiàn)在更新迭代,直接從源頭形象改革,卡位其特點。
也就是,部分品牌主玩NFT、元宇宙從技術層面,并不是認真的,蹭熱點推陳出新主品牌,提高關注度才是主要目的。
不信你回顧下,去年至今年玩過“數(shù)字藏品”的品牌,又有多少,現(xiàn)在依然還在堅持,不過,我們也不能全盤否認其沒有價值。
一言撇之,主品牌品質得到保證的基礎上,結合自身企業(yè)文化、定位、宣傳理念,適當衍生周邊,不論從任何角度看,都是一種加分行為。
二、CP本質是品牌文化
話說回來,品牌扎堆做周邊目的是什么?
無非有兩個:
- 為主品牌進行營銷宣傳,強化IP影響,提高用戶粘性;
- 多渠道營收,利益最大化。
從本質看,周邊為主品牌服務,既要避免喧賓奪主,還要巧妙關聯(lián)。
但目前諸多主品牌與衍生品之間的關聯(lián)性,正在慢慢減少,很多人覺得只要為鑰匙扣、小掛件、貼上LOGO就是周邊。
從深層次看,它們可能沒有真正領悟到內核。
早些年,喬布斯曾說,現(xiàn)在有一種不可思議的iPod經濟,你可以為你的iPod至少購買400多種周邊,蘋果公司銷售副總裁也認為,iPod經濟現(xiàn)在很興旺,可用周邊產品已經高達1000多種。
難道他們就沒意識到「周邊泛濫」的問題嗎?
結果“當然不是”。產品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越發(fā)關注設計,而設計沉淀到某種程度,就會衍生出“家族化外觀設計”,而品牌文化(Brand Culture)才是賦能產品的內核。
不妨看下品牌文化的定義:
通過賦能品牌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建立鮮明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種強有效內外部宣傳,形成消費者對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認同,并創(chuàng)造信仰,最終形成強烈的忠誠度。
也就是,文化具備支配權利,是一種調性、約束功能、好比一個人的靈魂。
這也就解釋了,盡管看到外界諸多衍生品,可用戶未必買單的原因,畢竟用戶真正買單是“內核”部分,每一次的設計,也要圍繞內核展開。
因此,品牌文化是做衍生品前,首先需要確立的基本問題,它不僅解決了發(fā)展方向,也是發(fā)展中指導思想和實踐的工具之一。
舉個例子,主品牌是TOB產品,如發(fā)動機零部件、SaaS、電腦屏幕、低代碼軟件等,我們該做什么周邊品,為其賦能。
上述品牌有一個共同特點,雖然能夠實現(xiàn)消費者基本功能性需求,也能展現(xiàn)企業(yè)科技力量,但作為中間產品不能獨立存在,也很難與終端用戶直接發(fā)生關系,更沒有所謂的情感交流。
怎么辦?我們可以通過價值延伸法,找到與用戶使用場景相關的品類,來填補空缺,也就是,了解終端用戶需求,關注點,滿足心理訴求,才能產生共鳴。
比如電腦屏幕廠商,可以研究保護屏幕的特制“膜”,或者圍繞發(fā)動機零部件DIY煙灰缸、特殊節(jié)日紀念品,做表格管理的低代碼平臺,可以為用戶提供,操作指南式桌面地圖等。
由此你看,周邊品和主品牌互為表里關系,相互依存,如果周邊品無法讓用戶瞬間想起主品牌,那基本上可以說明,該傳播「失敗」,售賣量自然不會太多。
作為最會組CP的茶品類“喜茶”,為什么能夠從網紅餐飲,成功成為新一代茶飲龍頭企業(yè),許多競品卻沒有擺脫“網紅定位”標簽?
有人說喜茶成功是多面優(yōu)勢聚集,有人說喜茶雇傭人排隊,甚至營銷都到處抄襲,但最終從結果看,它是新茶飲最會吸金的品牌,并且還能把「文化母體」玩出圈。
《文化戰(zhàn)略》作者,道格拉斯·霍爾(Douglas B. Holt)提出品牌塑造方式有四種,除傳統(tǒng)消費者心理占有率式塑造,情感品牌塑造,病毒式塑造,還有「文化母體」塑造。
如何簡單理解,文化母體?
也就是,那些永不停息、循環(huán)往復、真正日常中所見的傳統(tǒng)文化,一句話總結,即“人類集體的行為習慣”,大家都在做的,并且無意識做的。
就像每天上下班,過馬路、吃早餐,我們只要找到母體,讓自己商品進入其中,隨著文化母體循環(huán),商品就必然形成購買。
喜茶幾百款款周邊品都離不開母語,據(jù)統(tǒng)計2018年,一共推出69次,百件商品都美妝、服飾、生活展開。
我細數(shù)了下,口紅、衣服、帽子、音響、包、雨傘、手機殼、襪子……所有你能想到、想不到的產品,它都推出過,幾乎涵蓋一個喜茶女孩所有日常。
由此,品牌做衍生品,應該從物品背后思考消費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需求在哪里,然后權衡現(xiàn)代流行,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審美。
再借力已經建立好的大眾心里的滲透力,把自己品牌掛上去,用輔助品去表達自我,才是真正對內核的挖掘;換言之,借衍生品背后的文化,表達自我。
那么,母語文化背景下開發(fā)周邊品,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原則、我們應該基于哪些角度出發(fā)?
三、母語寄托的兩個原則
簡單講,有兩個方面:
- 載體選擇形態(tài)設計;
- 功能和情感的傳遞。
周邊品,是把品牌文化可視化形象,融入物品形態(tài)的過程,所謂載體選擇,即選擇某一個,或某類產品,作為母體的載體。
而形態(tài)設計,就是抽象化文化的語義,通過具體產品,將功能和情感寄托表現(xiàn)出來的過程。
舉個例子,我們在電商平臺搜索筆筒,你能找到幾十款不同樣式,這種樣式本身,就是載體,是品牌進行母語化,形象化之后的結果。
如果幾十款當中,你突然因為某個被吸引,那大概率是顏色、圖案、外觀引起你的注意,或者各種元素能夠加強你對某個主品牌的感知。
所以,首先,我們對載體的選擇,要遵循品牌語義抽象化的形式美感。
到底什么是形式美感?
變化與統(tǒng)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jié)奏與韻律,我認為這幾個關鍵,是形式當中最重要組成部分。
整個過程給人感覺大概有三步。
第一步感覺(sensation),感官將環(huán)境信息翻譯為電脈信號,第二步知覺組織(perceptual organization),大腦神經元會對這些信息模型化處理,形成內部表征。
第三步辨認與識別(ident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大腦根據(jù)以往形成的認識,和后天訓練的模型,能快速辨別出該物品賦能的意義,并根據(jù)意義做出預測和行動。
《考工記》中曾描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友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衍生品載體的形態(tài)屬于外部構造的承擔著,同時又是內在功能傳達者。
固,在載體上直接拷貝原有物品本身,就很容易失去“衍生品”三個字所表達的意義,我們不能僅靠一個LOGO來支撐起產品,而創(chuàng)新,也要結合品牌語義本身進行。
另外,衍生品的功能美,情感需求表達也很重要。
從美國芝加哥學派,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出的“形式追隨功能”,到德國公立學校包豪斯,有名設計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提出的“藝術與技術”統(tǒng)一。
再到后現(xiàn)代主義,極簡設計代表法國設計師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不論設計產品以何種形式出現(xiàn),最終都要以滿足“使用功能”為前提。
好的周邊設計,是形式美和功能美的高度統(tǒng)一。
索尼總裁盛田昭夫曾說過,我們計劃使用新產品領導公眾,而不是為公眾想要什么東西服務,衍生品本身也是不斷對產品以及功能思考后,創(chuàng)造出的新需求。
由此,引導全新設計,從而滿足需求和愿望,才是周邊品基于人情感需求產生的典型代表。
總之,對照看那些知名大品牌,似乎都在以該幾項原則出發(fā),想想看,星巴克的杯子是不是每年、每款都不同?麥當勞的每款周邊,市場你很難找到仿品,對不對。
那些做不好衍生品的品牌,似乎也有共同之處,比如,同質化嚴重,很容易被仿造,沒有具體創(chuàng)新產品形態(tài),情感寄托意義,僅靠營銷傳播讓用戶買單。
四、周邊的四圍繞一定制
說這么多,品牌開發(fā)衍生品,到底有什么哪些具體步驟?
我把它總結成“四圍繞一定制”:
- 圍繞使用場景、衣食住行、IP合作、特殊節(jié)日;
- 本土化定制。
任何事情都需要統(tǒng)一性,若做周邊是贈品思路,成本導向,不考慮品牌定位問題,自然傳遞的是低端化,這未必符合品牌調性,反之還會傷害品牌。
若想把衍生品做好,第一關是選品,品牌定位和調性直接決定大致方向,如,高端精致品牌,日常用的低價贈品肯定不在考慮范圍,大原則確定,小原則就容易把控。
首先,假設主品牌比較有針對性,或者使用時間比較頻繁,過程比較愉快,那可以基于產品使用場景,開發(fā)配套周邊,加深主品牌使用感受。
比如:帶殼類零食品牌,像瓜子,懶人零食盒就是不錯選擇,躺在沙發(fā)上一邊嗑瓜子,一邊看視頻,還不用擔心垃圾問題。
前段時間,我在逛電商平臺時,看到一個衍生品,它把懶人零食盒與手機支架直接結合,即滿足碎片時間看視頻,又不擔心因為東西吃完,衍生品被擱置的問題。
這種特性的主品牌,每年利用衍生品營銷1-2次最佳不過,雖然用戶需求程度高,但畢竟非剛需。
其次,如果品牌在某方面比較有明顯人群特征,針對白領、老年、甚至高精尖等,可以考慮圍繞客戶“衣食住行”展開。
比如,我三個月前買瓶維生素C,下單時商家告訴我,兩瓶加15元,贈送定制專屬小禮品,有按摩捶、坐墊、加濕器等,并且,不亞于市面相等價格的商品品質。
這種特性的衍生品,優(yōu)點選品比較豐富,并且在場景下有主體性和統(tǒng)一性,劣勢是沒有獨特性,很容易被競品模仿,如果每年只做幾次活動,我認為,Diy是不錯選擇。
再者,如果主品牌商品同質化嚴重,不具備明顯競爭力,可以考慮圍繞季節(jié)或特殊節(jié)假日規(guī)劃,把周邊嵌入到顧客對于節(jié)日的特性需求中。
比如春天出游較多,常用戶外品有洗漱包、收納盒、壓縮被、便攜保溫袋等,夏天圍繞解暑有冰絲坐墊、空調毯、遮陽傘等;秋天出行容易干燥,化妝包、迷你加濕器等。
冬天防霧霾,口罩、手套、暖手寶、保溫杯等,春節(jié),紅包,掛飾、日歷等;這種品類特點大眾化,需求強,缺點是,設計上沒有獨特性,很容易被用戶使用一段時間丟棄。
然后,如果主品牌有合作影視資源,可以考慮發(fā)行相關IP周邊,如果沒有,也可以考慮,同其他調性相符的知名品牌一同開發(fā)。
比如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熱映時,某零食品牌借力開發(fā)三生系列折扇、銅鏡、木質果盒,在會員中心搶兌,非常受歡迎。
前幾年同道大叔火時,某品牌聯(lián)名開發(fā)星座杯、星座帆布包、抱枕,采用每月上新,限量方式,使得會員和銷售額都得到大幅度增長。
這類衍生品優(yōu)點是,IP資源本身具備名氣、人氣,能幫企業(yè)快速得到曝光,缺點在于需要支付一定版權費用,且過后未必能夠復用,成本較高。
值得一提的是“本土化定制”,如果品牌有明顯地域特征,可以開發(fā)具備當?shù)貙傩缘囊恍┪锲贰?/strong>
比如:提起“御食園、周黑鴨、沙縣小吃、老北京烤鴨”這類名字,我們大概率能聯(lián)想到本地化,什么宮廷風、科技風、北歐風完全可以切換自如,有時反差也能加深記憶點。
這類衍生品的優(yōu)點是,契合度高、趣味強,弱點是,如果本土特征不明顯,或知名度不高,很難讓用戶感興趣。
所以你看,衍生品大同小異。
為什么有些品牌做出來就符合“真香定律”,有些卻被用戶偶爾需要,別說售賣,連送都覺得拿著麻煩?
因為某些時刻,商品的情感價值,可能遠大于實用價值,商品的創(chuàng)新價值,遠遠大于被復制價值,找到訴求點,才是關鍵。
總體而言:不具備稀缺性,很容易被忽略。
當今正在走向一個,消費者做設計的時代,人們對于美的需求,不僅是好看,還代表標簽、紀念意義,這些才是衍生品出彩的密碼。
文獻參考:
[1] 康佳云珊.蘋果iPad與亞馬遜Kindle的產品服務設計比較和價值分析 [J]. 設計. 2 018(15):134-136.
[2] 張陽陽.淺析品牌文化與視覺形象設計的關系 [J]. 藝術科技. 2 017(10):260
[3] 趙浩杰.個性化需求對產品設計形式的影響 [J]. 山東紡織經濟. 2010(1):87- 89
專欄作家
王智遠,公眾號:王智遠,暢銷書《復利思維》作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ヂ?lián)網學者,左手科技互聯(lián)網,右手個體認知成長。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我就是被周邊這種文化吃定了,各種文化衫各種購入
1
定制 創(chuàng)新 文化屬性 限量+不限量 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