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市場增量轉存量了,90%的品牌打法卻還停在10年前

2 評論 8375 瀏覽 54 收藏 17 分鐘

世界早已進入了新時代,而我們的品牌營銷打法卻還停留在過去。隨著市場機會漸漸被填滿,品類機會消失,獲客成本升高,迎來了存量市場,以前招數的不管用了,應該怎么做?本文分享了幾點小建議,一起來看看吧。

2023年,大家都應該發現,時代在變化。過去有用的,現在沒用了。

前兩天和美吉、潤宇、龍共火火一起直播的時候,我們都在感嘆,從互聯網、內容、在線教育再到消費行業,雖然每個行業各有各的節奏,但大家都在面對同一個現實的變化:我們已經從一個供給驅動、以增量跑馬圈地的舊環境,變化到了需求驅動、存量博弈的新環境,但我們的品牌營銷打法卻還停留在過去。

  • 比如我們大多人還在采用海量投放拼命拉新獲客。
  • 比如我們許多人還想要在泛流量里找到大量增粉的爆款公式。
  • 比如我們還想一味打性價比,降低利潤,薄利多銷。
  • 比如我們還渴望用快速融資來博速度。
  • 比如我們總是還在尋找一個又一個的品類、賽道和平臺紅利。

路徑依賴是一種本能,把過去成功的經驗復制到現在是一種慣性。

但你想想,中國的KPI都已經不是GDP增長率了,而是平衡。我們還在找紅利,怎么可能?

這一篇我想講講一個“小部分人的共識”和“大部分人的反共識”:我們的打法需要從增量時代的攻城——博最大公約數,到存量時代的守城——造一條縱深很長的河流。

這句原話借鑒于直播時潤宇說的,我深表認同。

01 追逐紅利,因為那是增量市場的機會

增量市場下,紅利是關鍵詞。我們總是在找品類紅利、平臺紅利。剛開始是互聯網紅利,后來抖音紅利,私域紅利。紅利紅利紅利。

紅利其實就是信息差,在變化下的信息差。

增量市場下,需要擁有的是“尋找最大公約數機會點”的能力。在供給缺少、需求旺盛的經濟下,找到最大市場機會,利用成本領先戰略,攻下品類滲透,形成心智。

什么跑得快,做什么。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于是錢也在向這個方向涌動,擊鼓傳花,形成共識,用中國速度形成中國品牌。

新資本,新品牌,新平臺,新內容,新博主,一涌而出,形成了新格局,繼而又形成了資本紅利。

生意的本質就是公司利潤。

公司利潤=人數*客單價*利潤率*復購率*轉介紹率

增量市場的本質其實就是供給驅動,是成本領先戰略。用低成本獲取人頭,用低成本性價比,打開人數的海量,用規模倒逼認知,低毛利,但用海量仍能薄利多銷。

增量市場的品牌效應,本質上解決的是傳播效率問題。

增量市場的品牌,是為了解決“我是知名品牌,你買我準沒錯的”的溝通問題。

所以我們看到中國有許多知名商標和知名廣告。牛牛牛 羊羊羊 鼠鼠鼠 恒源祥。

只要打個CCTV廣告,就能說明你夠牛逼,有錢。

所以中國上一代的品牌,不需要復雜,一個好記的名字,一個記得住的logo,一句傳播話就夠了。因為要解決溝通效率問題,只要中國人都念得出,記得住就可以了。

而海外品牌進入中國,更是用海外的文化優越感,用海外已經成功的模式,夾雜著文化優越感,快速做擴張。

他們只是比我們快了一步,又帶了許多天然的光環。在中國人還沒有品牌意識的市場環境下,快速砸廣告做投放。

02 用增量打法打存量,只會失望

隨著市場機會漸漸被填滿,品類機會消失,獲客成本升高,我們不想承認也必須承認,迎來了存量市場。

用增量市場的打法來打存量市場,后果就是一味的失望。

大家應該越來越發現,人跟人的歡樂越來越不相通,我們只是覺得互相吵鬧。

公式還是這個公式:

公司利潤=人數*客單價*利潤率*復購率*轉介紹率

人群越來越細分。人數的天花板越來越明顯,而獲取同樣人頭的成本越來越高。

接近無限競爭帶來的促銷讓利潤越降越低,營銷成本逐漸升高,原來供給稀缺帶來的復購現在也被競爭搶走了市場。復購降低。利潤降低。

原來鑄成的心智城墻,也逐漸在被細分賽道分割。

我們會怪流量貴,會說情況難,但其實現實就是玩法變了。

但我們必須要意識到,存量市場下,獲客成本增高,代表了人群基數就是有天花板。

那我們要提高利潤,關鍵在于提高客單價,利潤率和復購率、轉介紹率。

但是提高客單價,提高利潤率,做用戶粘性。我們沒學過。

存量時代的品牌效應,不再是溝通效率問題了,而是解決“支撐溢價和用戶粘性“的問題。

原來的一個好記的品牌名,一個認得出的logo,一句口口相傳的slogan,它不能用啊。它只解決了記得住,知道它有名,不解決我為什么在繁花叢中非要選擇這一點紅的問題。

03 2023年,存量市場怎么做品牌?

那么你會問,存量市場博弈,既然以前招數不管用了,怎么做?

我給大家一點建議,僅供參考,是不是對,由你自己判斷。

1. 聚焦你的資源在一個點:一個人群、一個品類、一個獨特銷售賣點。然后連點成線

很多時候我們都幻想自己做大,但是做大了發現什么都沒做透。

比如某新消費品牌,第一年的時候自己的BP就寫了要成為中國的某某集團。畫餅給VC圈看,大家都會。

但是怎么才能從點成線,從線到面,從面到體?

我們很擅長做點,堆積一個個爆款。

但是爆款的背后,卻發現沒有可以連成線的東西。

那條線可以是一個統一的人群,可以是同樣的品類心智,可以是一個獨特的配方和賣點。

說說我自己的創業經歷,在創立刀法的剛開始,我雄心壯志,寫下使命成就中國好品牌,立下10年成為中國消費品的YC孵化器,我的模式既要有媒體,也要有咨詢,還要有培訓+營銷服務公司。從方方面面賦能中國消費品。

夢想有多大,現實就有多拉胯。因為一件事也做不好。

2023年,我自己決定回到一個最樸素和本質的點,我們做不了什么YC,現在我的能力還不到。我們能做的是,為品牌營銷人提供營銷打法資訊和方法論。我們做的就是媒體+培訓。

先回到第一個點,然后深耕我們的這條線:新銳品牌營銷人。業務就會慢慢像棵樹一樣長出來。

2. 做深。與其去大浪淘沙博最大公約數機會點,不如去挖水源,挖出一條縱深很長的河流

再說說我自己的經歷和故事,2015年起我就開始在公眾號上寫文章,當時人在美國,寫的是一個中國人在美國做營銷的故事。我的內容很泛,從我的情感經歷寫到我的職場,到營銷觀察。

但2019年開始,我不能再這么做內容了。因為泛流量類型的內容太多了。

做泛流量要有能承載住泛流量的共同興趣的能力,你是不是有這個博眼球的能力/顏值/內容/品味/產品?

你有沒有李佳琦一樣的外貌/口才/選品/魅力?

沒有的話,老老實實找一個垂直賽道,做深。

而我能做的就是找一個垂直而又空白的領域去深耕。于是我開始成為一個品牌營銷領域垂直的博主。

越深耕,越發現這個領域可以做的內容太多了。我可以分享百年來海內外的品牌營銷打法和案例,可以研究最新的營銷方法論,再深入到不同階段不同品類的玩法,甚至到不同的國際市場。

當我把垂直領域當做泥土里冒水的一個水源,不停往下挖,我會挖出一整條湍流不息的河流。

圍繞著營銷人想看的打法案例,我的業務開始從內容延展到社群,到課程體系,到企業內訓,到資源對接……

同樣的,消費品也是如此。年前寫過一篇關于To B轉To C品牌芙清的案例,創始人原本想要做護膚類各種專家,但后來發現,光是”祛痘“這一件事,就值得深耕幾十年。他原來總覺得祛痘這個類目太小,不夠大。但是真的聚焦了祛痘,再去往下深想,他甚至可以走出護膚,走到更加專業的領域。

過去我們總想找最大公約數,但卻忘記了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去深耕。

3. 做穿。與其和一大群人過一夜,不如找一群愛你的人相伴到老

說到底,我們過去在增量市場的思維,是找到盡可能多的人來跟我過一夜。

但是存量市場里,琳瑯滿目,大家都疲憊了。

存量市場,我們要找到的是1000個鐵桿粉絲,1000個深愛你的人,然后和他們相伴到老。

存量市場,不是做大量拉新,而是培養超級用戶。

很多人做了很大的生意,但是說不清用戶到底是誰。因為過去的品類概念下,是沒有用戶意識的,什么樣的用戶都有。

就比如你賣中華牙膏,老老少少都要用啊。

但是現在不同了,圈層和圈層之間的價值觀正在越來越拉大。

找到屬于你的那個圈層,成為你的核心,想想你能給他們什么長期又獨特的價值。

4. 為這群人打造3倍好體驗的產品體驗,附著精神屬性,不要害怕定高價,但要確定他們愿意為這個價格買單

如同江南春老師最近說的,不要再做性價比,做心價比。

人數不夠,生命周期價值來湊。

規模不夠,客單價來湊。

不要害怕做高價格,而要去想想什么樣的高價格產品用戶愿意為之買單?

你會說現在產品沒有機會了。但如果你做了我前面說的1、2、3點,放下原來要做大人群的欲望,開始深耕一個線,一個人群,你會發現產品永遠有細分和創新的需求。

潤宇說到一個點,我們很多人都意識到,新人群下要給產品附加精神價值,不只是功能價值。那精神價值如何附著在產品上,也是一個機會點。

如何在產品的基礎上增加真正符合這個人群的“體驗”?

比如母嬰行業,針對新一代新媽媽,其實還有很多的事可以做??赡芪磥頃性S多獨自撫養孩子的媽媽出現,他們會有什么痛點?他們想要什么樣的體驗?

只要愿意挖的深,一定有能觸動某個人群的好產品誕生。

5. 面向那群人,做深度真誠的內容

內容套路現在越來越常見,但真實和真誠的內容卻越來越稀有。這些內容就像星座,誰看了都覺得自己適合,但真正對話一群人的內容少之又少。

如果你選定了你的那群人,愿意為他們做好的產品,你一定可以做出僅僅對話他們的真誠的內容。

我們過去做營銷內容,總想要傳播破圈,爆炸,裂變!這套我最擅長不過了。

但你有沒有發現,這是增量時代,為了做傳播效率下的營銷打法?

存量時代,做的是真誠穿透的內容,不是聳動爭議的內容。

所以你會看到,越來越少有全網傳播的廣告片了,但是越來越多小而美的品牌內容(branded content)

6. 做品牌,減少無效的虛榮投放

同樣的,回歸到現在,我們不需要再去做大量的虛榮指標,去沖GMV,去沖規模了,我們不需要無謂的出圈。

我們需要聚焦到自己的核心人群上,除非已經到了需要破圈的階段。

事實上,好多品牌2022年就已經這么做了,降低了許多無謂的投放,結果發現GMV沒有降低,反而營銷成本下降,利潤上來了。

更讓他們堅信,做有效的品牌心智沉淀有意義,做沖規模量的投放沒有意義。

有效的品牌心智沉淀會帶來自然流量,而不是「不投不銷,一停就跌」的景象。

7. 放棄用資本換規模的虛榮,做真實有利潤的生意

之所以之前做虛榮投放,也是為了和資本一起做規模的故事。

不如實實在在的做利潤,規模讓人驕傲虛榮,利潤讓人心安,我們能夠自造血。

事實上,利潤本身就是生意的本質。

最后,歷史的進程總是高度的一致,同樣的這套增量到存量說法,6年前我們在互聯網平臺圈就已經說過一次了。6年后在消費上再來一次。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進程,在中國增量紅利降低,但在另一個市場也許紅利剛剛開始。

沒有金剛鉆,就別攬瓷器活。

選擇什么樣的市場,成為什么樣的刀法,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如同李倩老師在我們刀法公開日說的,

做品牌就是一個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過程。

愿2023年起,我們都能放下自己的虛榮執念,找到我們的人群,建立起一條縱深的河流,創造和消費者共生共長的品牌生態。

特邀作者

作者:刀姐doris,公眾號:刀姐doris(ID:doriskerundong)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一般,前期要量,中期要ROI,長期都要。存量下,往往事倍功半

    來自廣東 回復
  2. 對于我其他行業運營來說,確實有感觸,可現實與實際很少機構能相你這樣說的,第一機構是做業績不是絕大數機構沒時間耗,第二運營也是有業績背負的,一個產品賣多少其實我對這個無異議,重要的你這個價格能撐齊這個價格,不然老板前面說要高質量做深,其他都沒支持,你說一個運營什么干,如何干。做的好的機構管理很重要,最重要是老板的做事風格。

    來自山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