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品牌做舊,產品做新
在今年消費市場的艱難開局之下,宏觀和微觀交雜一起,再加上供應端和流量端雙內卷,品牌應當如何應對?本文圍繞“品牌做舊,產品做新”八個字詳細展開,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今年第一次寫長文。去年終篇見【萬字解讀】停止討論『紅利』,回歸常識,我們提煉出驅動增長的四個方法,其中不少觀點,已在今年前3個月被一一驗證。
前三個月,問了不少品牌方,和我們的體感基本一致。
復蘇未至,消費疲軟。
一個典型情況是:如果品牌方準備了情人節和婦女節的大促,包括剛剛過去的淘寶新勢力周,可能會感覺『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如果說前三年是暴風雨頻降的難,與各種短期不確定性斗爭;而今年如同沙漠中串行,長期負重且難辨方向。
宏觀上,2023年,國務院把經濟增速目標定在5%。加上后疫情時代,從海外經驗看,再次感染的風險仍然存在,以及逆全球化、地緣沖突風險加劇、海外經濟衰退風險、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Chatgpt火爆和AI替代論等,這些復雜因素交織疊加,造成更長視野內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什么時候,能真正『好』起來。
大環境如此,我們去看當下消費趨勢時,發現:
- 要求消費的確定性,面對宏觀不確定性,在消費端,人們更需要確定性的心理補償,包括對品牌、產品、品質的確定性。
- 口紅效應依舊繁榮:在迷茫和謹慎中,更多人在尋找小任性、小放縱的情緒出口,甚至把僅有的情緒出口壓縮到一次低支出的消費行為里。
- 挑剔和審視情緒放大:無論對品牌還是產品,人們的包容度和耐心明顯更低了——因為同樣,在社會生活里,個人也面臨更多的挑剔和審視。
- 延遲滿足、替代性滿足成為常見心理:想想再買、等著降價、尋找平替……也是消費心不足的表現。
宏觀和微觀交雜一起,再加上供應端和流量端雙內卷,今年消費市場的開局是非常艱難的。
對此,對應的大策略是什么?
切身經歷了三個月的開局戰,以及和同行們的深聊。我們的回答是這8個字:品牌做舊,產品做新。
一、品牌做舊
說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再明確一下『品牌』——因為每次說到這個概念,發現大家理解的層次差異性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再次引用《人本商業評論》的觀點:(一針見血且非常精彩)
『很多人連“品牌-營銷-廣告-投放”都分不清,說品牌實際上是在說營銷,說營銷實際上卻是在說投放。過去10年里,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紛繁的營銷理論,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忘記它們,而不是擁抱它們。這些層出不窮的沒有人聽得懂的營銷理論,我們把它們叫作“Buzz Word派”:他們在說,“私域流量”,“內容為王”,“品效合一”,“全場域建設”,“DTC是品牌交互的未來”,“元宇宙營銷是最大的趨勢”,“品牌要跟用戶做朋友”,等等無窮無盡。
“如果Facebook的元宇宙空空蕩蕩,仿佛鬼城,那品牌到底如何在元宇宙與真實的消費者產生交互的?如果除了產業界的人,普羅大眾對元宇宙表現的興致寡然,品牌到底是如何有底氣說得出,這是以消費者為中心做出的決策,而不是產業思維的結果?”。
“一個沒有任何疾病的真實的人,是不會想跟品牌做朋友的;一個正常人可以在衣食住行諸多方面,成為很多個品牌的忠實用戶,也并不會跟任何品牌做朋友;也沒有什么用戶共創,一個正常人是沒有什么興趣去幫助品牌變得更好的,他們寧可一天刷8個小時抖音,做一些精英們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而愿意去發聲,愿意做這些事情的人,是loud minority喧囂的少數人,他們絕大多數時候無法代表普羅大眾”。
『Buzz Word派』最大的問題是:他們講的都是聽起來好像無比正確,但講給任何生活中的正常人類,幾乎沒有人聽得懂的東西。而所有無法用“人話”講明白的東西,都很大概率上是在胡扯。
那么回歸到品牌的常識,用最最樸素的話語,品牌是什么?
品牌是消費者對其產品和服務的認可度。營銷是達成認可度的方法之一,而投放是營銷的工具之一。
對有一些品類而言,認知就等于認可,低價的快消品、服務或者日用品,想得起買得到就行。對另外一些品類,欣賞才等于認可,比如高端服飾、香水、配飾、數碼潮品等等。
回歸我們今天的主題,什么叫做『品牌做舊』?
在各種不確定性共存的環境下,『舊品牌』——做熟悉的品牌,更容易獲得消費人群的認可,因為有更大的確定性。
『舊』意味著熟悉、可預測、以及所提供價值的穩定性。為更方便理解,我們就三種不同類型的消費品牌,分別展開論述,如何『做舊品牌』。
1. 定位型品牌,走極致大單品路線——做『熟悉的鄰居』
定位型品牌,如小仙燉(燕窩)、王小鹵(鳳爪)、洽洽(瓜子)、小度(智能助手)、林清軒(山茶花精油)等……單品是品牌甚至品類的第一聯想。
對于定位類品牌,『品牌做舊』的意義在于,不斷夯實核心單品在主流人群中的認可度,成為一個人人都熟悉的鄰居——每天打照面、周圍口碑不錯、知根知底。
過去的方法相對單一,因為媒介話語權和信息傳遞的集中,加之供給端競爭不那么劇烈,中性化廣告+渠道鋪貨,基本就可以完成『消費認可』這件事,也就是『認知』=『認可』。
而現在,信息冗雜,競爭激烈,想成為『熟悉的鄰居』,方式方法都發生了變化。比如王小鹵,如果在90年代很可能去各大衛視打廣告,但現在,它的營銷陣地是各大視頻網站的中插貼片——這是媒介的變化,不是營銷邏輯的變化。就像過去是當面打招呼,現在是朋友圈點贊。
對另外一些品類而言(價格沒那么低,無法隨手決策、或者競爭較為劇烈)——『認知』無法完全等同于『認可』,因此,這個時候,想『做舊品牌』成為熟悉的鄰居,還要做兩件事:
- 通過他人口碑;
- 讓用戶『知根知底』他人口碑很容易理解,也就是大家現在做得比較多的種草、KOl、口碑營銷。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要正確理解『種草』在『品牌認可度』層面的作用區間。
如前可口可樂CMOS魯秀瓊所說『在當今中國,只靠種草,無法進入主流人群』,因為對主打極致大單品的定位品牌來說,需要足夠的認知面;而種草難以批量規?;?,且難以解決信息傳達一致性的問題(本身就是讓他人推薦,如果每個人反復都說一句話,是反邏輯的)。
其次,再說『知根知底』——企業要成為消費者『熟悉的鄰居』,不僅要認識,也要了解。因此,企業不僅要告訴公眾,我是誰,還要去溝通,我做過什么事,讓你足夠信任我。
這就是我們《品牌營銷全鏈路操盤方法課程》所說的品牌暗線:通過品牌故事、產品故事去傳達。具體怎么講故事,課程里都有,大家可以細看。單品的客單價越高、或者復購率越高,越需要讓消費者『知根知底』。
總結一下,基于走大單品,主打定位路線的品牌,基于『品牌做舊』的視角(給予用戶確定性),要做一個『人人都熟悉的鄰居』
- 常打照面、認知刷滿,規?;膹V告策略是基礎
- 通過他人證明自己的靠譜,配合種草和口碑營銷
- 如果高客單價更高,要通過品牌暗線(品牌故事、公關傳播等)讓人們知根知底,才敢掏腰包。
2. 社交型品牌——做穩定輸出的活躍分子
喜茶、瑞幸、永璞、好利來、KFC、麥當勞、盒馬……都屬于社交型品牌,不斷出新品勾起話題、討論和興趣。社交型品牌,也需要堅持『品牌做舊』。
有個詞形容得非常妙,叫做『形散而神聚』就是說,產品可以有無數種腦洞和創意,但透過產品去看整個品牌,有一致的風格、穩定的輸出和鮮明的性格。舉個例子,永璞咖啡,和其他熱衷聯名的產品不同,永璞的風格是有很強的穩定感和一致性:童話色彩、新鮮感、設計上充滿探索和好奇心。
從淺層看,設計風格和表達元素非常穩定,這一點甚至超過喜茶(喜茶最近在聯名上有些過于雜亂,甚至有一些削弱了自身品牌的調性)。
從深層看,永璞有穩定的精神支柱——打造一個『咖啡島嶼』,如創始人描述:“所有買永璞產品的用戶就等于登陸了永璞小島,消費者作為永璞島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被守護”。
這聽上去似乎很幼稚,但其實消費者在生活當中是希望被一些可愛或者溫柔的東西治愈的,永璞小島就是基于人性當中希望有人陪伴的情緒衍生的,是品牌的精神內涵。
這個點支撐了產品的無限擴展外延,真正地形散神聚。作為一個穩定輸出的社交活躍分子,永璞的設計、腦洞和品牌內在性格是一致的,符合用戶對它的持續期待。
總結一下,社交型品牌,可以通過不斷上新,刷存在感和討論度。
但內核上,仍需建立穩定的認可度——人們消費社交性產品,從某種意義上說,追求的是『體驗型』,每一個品牌代表了一種被偏好的體驗方式,因此,社交類品牌也需要構建自己核心代表的理念和價值,這是『品牌認可』的根基所在。
3. 生活方式品牌——做一類人的『朋友圈』
生活方式品牌,指通過構建一類生活方式,吸引與之契合或者向往的目標人群。
比如無印良品、Neiwai、lululemon、宜家、小紅書、觀夏等。人們需要這類品牌,去完成自我價值或者生活方式的完整呈現。
它像是用戶的『朋友圈』,用于展示審美、品位、形象、生活興趣。也就是說,生活方式類品牌是以『服務一群人』為核心,而非『大單品』以『需求集合體』為服務對象。
這一群人,有自己在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獨特性偏好,品牌的長線價值傳遞,要和其生活方式高度契合,這類用戶選擇品牌的意義,是作為自己『朋友圈』來展示自我。
因此,生活方式類品牌,是最需要『做舊』的,因為用戶希望自己對外的表達(用于個人塑造)是前后一致的。
比如neiwai堅持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和大膽表達,Patagonia堅持環保主義,網易嚴選贊美反套路和個性表達。生活方式類品牌,通常會通過設計展示生活品位、用內容表達生活理念,用事件展示生活態度,逐漸形成獨特的品牌風格,讓一群某種特質上高度相似的人,找到一個熟悉、確定、風格穩定的自我表達工具。
二、產品做新
『把產品做新』無疑是今年的增長利器:
流量端內卷,新品是免費的話題和鉤子;渠道端打架,產品的新SKU、新組合能有效平衡不同渠道之間關于價格、傭金方面的爭端;競爭端廝殺,橫向品類延展和縱向人群擴容是每個品牌都需要考慮的增長路徑;創新有風險但必須為之,通過不斷迭代和新品試錯,不斷打磨團隊推新能力。
虎頭局等企業如今遇到的局面,會讓更多企業謹慎,相對于開店擴張、猛砸流量等高成本投入方式,用產品做增量,風險更低、投入更小,可能增長沒那么激進,但大家今年還是傾向于求穩——穩中有小幅增長。
如何把產品做新?回到三種類型的品牌:
1. 定位型品牌,橫向拓展單品市場空間
對這類品牌,大單品上是雙刃劍:
是護城河,把品牌和品類牢牢捆綁,用戶想到和買到的幾率都更大
但也給自己豎了一堵墻,品類拓展和品牌延伸的可能性低,因為消費者心智要從一個單品遷移到另一個單品,基于根深蒂固的印象,遷移難度很大。
因此,緊密相關性,是做新產品最核心考慮的因素,通常的選擇是,持續核心大單品策略,橫向拓展單品空間范圍,包括:
(1)基礎屬性延展
即按核心單品的基礎維度打造更多款SKU:
比如零食,按包裝、口味、組合等要素充分延展,能占據更多貨架,占滿用戶的1234567選項,防止競品鉆空子,也能夠針對不同渠道需求做好定制化和區隔,以防亂價:比如抖音直播間,可以定制某一款特殊口味,利潤做高,盡量打平付費投流的費用;而對于頭部達人,又可以單獨定制另一款產品組合,走性價比路線,滿足差異化價格政策和贈品需求。
(2) 核心大單品升級迭代
第N代、升級款、最新款……無論是3C數碼、汽車還是美妝、護膚行業,最核心單品的迭代升級,都是充分利用品牌勢能,增加認知用戶選購或復購的利器。
(3) 價格帶上下搶占
這也是最常見的做法,值得注意的是:
走降價路線向下收割,獲得新人群,要在品牌心智穩定之后。例如特斯拉推出低價車型、鐘薛高推出3.8元低價雪糕。大眾對品牌代表的品質有明確認知,才能利用品牌勢能向下釋放吸引力,實現利潤換份額的目標,讓更低支付意愿能力的人群也有成為消費用戶。
如果走高價路線做高溢價,獲得新的高凈值人群和利潤空間,又分為兩種情況:
- 對于顯性價值的品類,比如服飾鞋包,從外觀上能一望而知不同,可以通過品牌和公關的運作,達到全線升級的感知,扭轉中低端印象,例如波司登,通過頂級設計師合作、重新設計門店、國際辦秀等方式成功升級品牌形象。
- 而對于非顯性價值的品類——需要使用和感受產品才能了解價值。如果品牌形象已經根深蒂固,難以改變,顯性升級價值又不那么明顯,就需要考慮采用新品牌。反例就是小米做高端手機,堅持在同一品牌之下,但一直未被市場真正認可。
(4) 同品類人群延展
這幾年,不少餐廳開始推廣『親子餐外賣』,運動品牌也開始推廣『兒童運動系列』——圍繞同一品類需求,用新品打入不同的人群,以此獲得增量。
注意,如果『消費決策者』是同一人,比如『親子系列』的買單者仍然是家長,則品類遷移的難度更低,因為已有品牌認知和信任基礎。
有一個很好的案例,就是貓王音箱。
這個品牌一直主打高顏值的復古音箱,很受女生的喜歡。去年,它推出一款更有機械風、賽博風的新品藍牙音箱,針對的使用人群是年輕男性。但在產品的定義和推廣中,把這個產品定為『女生送男生的禮物』,也就是決策者仍然是女生。
2. 社交型品牌:多元方式開拓產品『新空間』
對于社交型品牌來說,把『產品做新』有更多新的方式,也可以做得更輕、更巧妙:
(1)新場景
產品不變,但賦予產品新的場景,也能撬動新的增量空間
典型的例子就是『便利店調酒』,年輕人跑到24小時便利店,選出自己喜歡的基酒、果汁和飲料等,自己來調制雞尾酒,在各種場景(便利店、客廳、宿舍、辦公室甚至戶外),都能給自己打造獨特的微醺氛圍——同樣的產品,不同的場景,就能拓展出新的需求空間。
去年大火的『圍爐煮茶』也是如此,茶葉、點心這些產品,植入一個新的社交場景里,立馬又帶動一波關注和興趣消費。
產品有新的使用場景,或者能和新的潮流趨勢結合,是社交型品牌應該時刻盯緊和思考的地方。
(2) 新元素
在新品的打造中,植入『和年輕人共情』的新元素,也是獲得增量的高效方法。
懷舊元素:瑞幸和椰樹的椰云拿鐵、喜茶和甄嬛傳的聯名……懷舊永遠是大殺器。
挑釁元素:用一些可能『被嫌棄』、有爭議的元素,往往能更大程度增加討論和話題,比如麥當勞的香菜新地、肯德基的胡蘿卜美式、最近的香蔥蛋撻。
萌點元素:戳中萌點等于戳中賣點,例如瑞幸和線條小狗的組合、星巴克的貓爪杯和麥當勞的貓窩。
文化元素:在產品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比如時令、節氣、非遺等。
(3)新平替
社交型品牌是非常適合打『平替』概念的,因為供應鏈和渠道更靈活,上新風險小,消費者預期更可控(嘗鮮購買,花費一般不多),加上今年消費降級和緊縮的大趨勢所在,對平替也就更加熱衷。
典型的案例就是『惠靈頓牛排』平替。在高檔餐廳里可能需要大幾百甚至千元的價格,但是不少烘培店,甚至必勝客都做了平替:『惠靈頓牛排面包』,幾十塊的價格能享受到同款美食,在廣蓮申、B&C都成為了網紅款。
3.生活方式品牌:推出細分概念,更新表達方式
和前面兩者的產品邏輯不一樣,生活方式類品牌,是基于人的特質(而非具體產品、品類需求)來『做新產品』,產品本身是生活概念的具象化。
Ubras率先推出無尺碼內衣,背后并不是切中需求『內衣就要穿無尺碼的』,而是一部分女性的追求——自由,包括真正的身體自由,無束縛,不為他人評價,為自己的感受消費,以及時間上的自由:不分尺碼意味著不用費神到線下門店試穿和購買。
Ralph Lauren推出春夏新品系列,主打『女紳士』這個概念——更中性、帶有書卷氣的女士,在這個概念之下,推出系列優雅(略帶雅痞)風格、中性色的西裝、馬甲、襯衫等。
觀夏推出的城市系列,同樣也是通過目標用戶所在城市的偏好、特質、性格,提煉出城市專屬的理念,再用具體的產品來承載。
因此,生活方式類品牌,『產品做新』意味著在深入人群了解的基礎上,基于確定的品牌理念,不斷提煉出『細分概念』或者『新的表達方式』。
比如Ubra推出軟支撐系列,還是基于自由的理念——遇事不必硬撐,『讓柔軟的力量,給我們不硬撐的自由』。
這也是很多大單品想圍繞人群做生意時遇到的障礙,習慣了產品邏輯和品類需求邏輯去定義,而非關注人的表達需求:產品只是生活理念的外延和表達。
再借用人本的表達,『到底販賣什么『概念』,決定了能否產生用戶共鳴可能性的核心,進而最關鍵定性決定了,第一次自發性轉化的可能性』,尤其對新品而言,尚未有口碑、尚未有復購用戶,決定上市能否成功的關鍵點,在于用戶是否認可所代表的理念。
以上,就是基于『產品做新』,我們深入三類不同類型品牌,探討的模式和方法。最后再說一下營銷,正好,在芋艿和貓《全鏈路品牌營銷操盤方法課程》里,更新了《如何做一次成功的新品上市》課程,整體框架如下:
2023年,無疑是各家瘋狂上新品的一年,如何在營銷端提升新品上市的成功概率,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下,在整個課程的體系里,每一部分具體的方法,包括目標人群、產品賣點、渠道規劃(廣告、種草、PR、活動等)、節奏和打法等,有清晰的介紹和講述。
最后,總結一下,『品牌做舊,產品做新』的核心邏輯在于:向內探索增長空間。當外部環境無法提供足夠的增長驅動力,只能向內要增長。而企業內部的增長主要來自于品牌和產品。
品牌的確定性讓消費者放心,無論是功能的保障還是情感的支撐;而產品的『新』則意味著探索各種基于需求和場景的可能性,增加勸說消費者嘗試的幾率。
品牌建設、產品創新,都是企業基本功,但恰恰是基本功,決定著今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路,是否能走得穩、走得久。
專欄作家
聶軍和嵐嵐,微信公眾號:芋艿和貓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兩個在大廠一路打怪升級的營銷人,從小白到獨立市場負責人的記錄,所見所得所想所踐。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廢話連篇,bulls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