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的品牌營銷不見效?
當下品牌傳播中,長視頻的轉化效率極低,并且中間大量的信息,雖然非常硬核與考究,但實際上近乎是無用的信息,那么,應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又能推動品牌破圈呢?一起來看看作者的見解吧。
關于品牌營銷,有一件事情近期讓我們有些啟發。
事情是這樣的,一個關于“女性發型史”的3分鐘長視頻算是破圈了,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看過。但我想說的并不是這支視頻內容做的有多么精良,而是在這支視頻的傳播過程中,給品牌們的一些啟發。
我個人曾在抖音、視頻號、B站信息流中刷到過多次這支視頻,但始終在信息流刷到這支視頻后,沒有耐心完整看完。但直到這支視頻火到了推特上,有人轉發評論“看到最后”,我才耐下性子并直接跳到視頻的結尾部分。
視頻最后是一個內容題材的反轉,講述的是一個因染發而收到網絡暴力的女孩故事,視頻前面的“女性發型史”內容,都是在為最后的反轉做鋪墊。這種內容表現手法很像傳統的廣告片,“染發自由”類似于品牌價值,總是藏在了結尾用來進行主體升華。
《『從頭看她』1920-2020,中國女性發型的百年變遷》,UP主:朵朵花林
盡管“女性發型史”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圈,但倘若沒有用戶的評論和提示,恐怕多數人并不會耐心看到最后,即使有了“看到最后”的提示,不少人依舊是直接跳轉到片尾部分。
這實際上意味著,這支長視頻的轉化效率極低,并且中間大量的信息,雖然非常硬核與考究,但實際上近乎是無用的信息。這其實也折射出了當下品牌傳播的癥結,也給予了我們一些啟發。
一、下定決心跟長視頻廣告說再見
我們在三年前就開始建議品牌不要去做品牌向的長視頻廣告,因為除了線下活動、發布會之類的場景可以放一放長視頻廣告外,我實在已經想不出在怎樣的場景下,用戶還會有耐心看完動輒幾分鐘的品牌廣告。
廣告內容長度的變化,其實與用戶能夠集中注意力時長的變化息息相關。顯然,在自媒體、短視頻的規訓之下,用戶的注意力越來越分散,難以集中。這也是為什么當下大眾越來越焦慮的原因,一方面注意力不集中,另一方面又有著越來越多的信息充斥社交媒體。
在大眾注意力集體縮短的背景下,制作長視頻顯然就是逆勢而行。我們在過去接觸過大量廣告營銷團隊,我也可以直接說,制作長視頻的內容,沒有一個真的火了起來,長視頻更多是給品牌交差的“成果物”,并沒有指望真的能夠形成傳播效應。
長內容的消退,還體現在娛樂性圖文、H5、音頻等多種媒介上。如今已經極難看到18年左右紅極一時的神反轉公眾號廣告,長條漫的數量以肉眼可見的規模減少,H5如今更只是淪為了邀請函、表單工具等功能性互動內容,而播客這一類長音頻內容,顯然目前還只能停留在小眾階段。
當然,長內容依舊有其獨特的價值,我們也時不時地能看到長內容、甚至長廣告的破圈。比如說前陣子,我們關注到了蕉下《驚蟄令》廣告受到了不少人的轉發,應該算是獲得了不錯的傳播成績。
蕉下《驚蟄令》
我們其實此前撰文分析過,《驚蟄令》長視頻廣告并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支音樂MV,用音樂的形式不斷刺激和引導用戶觀看下去,再加上可圈可點的制作水準,才算是實現了傳播的破圈。
但事實上,就算蕉下傳播破圈了,我個人實際上也已經忘了《驚蟄令》要表達的品牌內容是什么,相信不少用戶應該跟我一樣,記住了品牌廣告這件事,但已經忘了品牌想要表達和傳遞的內容。
所以說,長視頻內容至少有三點問題:
- 用戶沒耐心看完
- 好內容與品牌價值結合難度高
- 制作成本高。
盡管有了零星的破圈案例,但我們依舊不建議品牌去做長視頻內容。
二、重復洗腦并不會提高廣告效率
過去有一種廣告理論,說是一個廣告信息要真正引起潛在用戶的注意和閱讀,需要重復7次左右的曝光。比如說在電視上、電梯里、手機上、線下門店中等等用戶觸點不斷實現多次的廣告曝光,才能夠讓用戶真正感興趣并閱讀廣告內容。
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可以說,如果廣告物料的內容沒有真正擊中用戶內心,很可能重復再多次也是枉然。如果是無效的廣告物料,越是重復性的傳播,就越是浪費預算,用戶并不會因為重復次數多而真正地去認可品牌。
比如說在2019年,分眾傳媒曾經提出過一個叫做“超疊加營銷”的理論,稱之為破解當下品牌傳播困境的“核武器”。
所謂“超疊加營銷”,按江南春的話說就是,“在分眾的電梯場景中,用一整天時間輪播單一品牌的一支重復性廣告片,從而實現廣告內容與特定場景、特定時間的復合,進而產生超疊加效應,為品牌開辟出一條直達用戶的高速信息通道?!?/p>
“超疊加營銷”首秀案例易車,后來并沒有被分眾重點包裝宣傳
我們傾向于認為,當初這個“超疊加營銷”理論只是分眾當初為了賣電梯廣告搞出來的東西,現在分眾傳媒已經幾乎不講所謂的“超疊加營銷”理論了,或許是這個理論已經證偽了。
事實上,廣告是不是洗腦、廣告是不是“超疊加”根本不是營銷成敗的關鍵,關鍵在于廣告內容是不是真的觸達到了用戶真實需求。洗腦廣告的套路有大量品牌在套用,但有些品牌就可以引爆話題、實現品牌心智占位,但有些品牌就明顯是花了冤枉錢,廣告投放過后什么都沒留下。
“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洞察首先是精準的,是用戶需求痛點,再加上分眾的投放,才能造就飛鶴在傳播上的成功,如果廣告信息本身就是無關痛癢的,那么即使花幾億的洗腦投放,也只會事倍功半。但好洞察其實是稀缺的,所以盡管分眾每年合作的大客戶數量不菲,但在分眾的品牌案例包裝中,始終還是翻來覆去地在講飛鶴、波司登、妙可藍多這幾個品牌。
三、停止不必要的廣告內容內卷
隨著社會整體內容制作水平的提高,內容這件事也走進了內卷之中,隨處可見的“硬核”和“精美”視頻,對于用戶來說早已見怪不怪了,要再想通過信息密度和精美制作去打動用戶,其實已經非常難,進入了一個技術瓶頸。
我們曾經在關于B站的文章《UP主跟B站“同歸于盡”?》中分析過,內容的過度內卷,其實是會導致內容偏離用戶需求,反而降低內容效率。因為本質上,用戶需要的不是“硬核”的內容,而是“有用”的內容,一味地拼制作、拼考據,反而是一種低效。
我們向來認為品牌營銷需要抓大放小,重要的是方向和策略問題,至于制作是否精美在不影響品牌調性的前提下,實際上是不算太重要的事情。我們遇見過一些品牌負責人,喜歡對廣告細節死摳,其實如今已經大可不必,關鍵還是需要抓住用戶的情緒和痛點。
就比如說在“女性發型史”的視頻之中,用戶并不是因為發型還原度高而認可視頻,而是最后的反轉與主體升華。換句話說,即使這支“女性發型史”視頻的前半部分,從3分鐘刪減到2分鐘,恐怕也無大礙,甚至更容易實現破圈傳播。
廣告的“內容”要讓位于“選題”,角度、切入點才是撬動用戶情緒的關鍵,而不是“內容”本身。制作再精致的廣告,用戶也很可能只是回復一句“厲害了”,并不能產生話題效應,那么廣告制作的ROI便是低的。
所以說,我們很多時候抱怨品牌廣告不劃算,或者ROI算不過來,并不是因為品牌廣告無效,而是企業用了一種低效高成本的方式去制作品牌廣告。我們看到過很多新消費品牌在融了錢之后斥巨資做精致的品牌廣告,高價請了創意熱店和大牌導演拍片,但實際上完全沒有必要。
四、公關運營是品牌破圈核心
廣告效率的日益走低,可以用公關手段給補回來。比如在“女性發型史”這支視頻傳播過程中,抖音、B站、視頻號的信息流,并沒有吸引我觀看下去,但推特上的評論轉發,確讓我認真看了一下視頻結尾。
也就是說,信息流這種硬性的推流,和視頻號的好友點贊,效果遠遠比不上KOL/KOC的觀點評論,而這本質上是一種公關傳播手段。
對于品牌內容的評論轉發、內容解讀和二次創作,如今已經比品牌內容本身更加重要。業內經常會建議品牌構建自身的內容資產,但更關鍵的,或許是品牌需要搭建自身的KOL/KOC朋友圈,能夠通過內容來帶動圈層用戶的觀點、態度和情緒。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雙微一抖”、小紅書、B站等內容平臺中,如果品牌官方的視頻廣告、圖文廣告沒有進行付費投放,它幾乎無法通過算法成為爆款;而真正能夠成為爆款的,依舊是情緒感十足、觀點鮮明的UGC內容。
UGC其實成為了連接品牌與用戶的紐帶,因此品牌營銷固然內容應該直擊用戶的需求痛點,但是在公關運營上,目光應該重點放在KOL、KOC的層面??梢哉f,品牌內容有且只有通過KOL/KOC(表達者)的發酵,才有可能實現破圈。
作者:湯小泉,鄭卓然,公眾號:傳播體操(ID:chuanboticao)
本文由@傳播體操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