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局“營銷自嗨”的怪圈?
在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傳播得非常快,但很多品牌花在廣告上的金錢大部分都是浪費的,很多營銷廣告都陷入了“自嗨”,那么我們該如何破局“營銷自嗨”的怪圈?本文對此展開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百貨業之父約翰·沃納梅克曾說過流傳甚廣的一句話“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不過這句話的背景是以紙媒、戶外媒體為主的古典營銷年代,那時候廣告效果的監測和測評機制不夠成熟,自然無法準確評估廣告帶來的效果。
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高度發達的今天,已經可以利用成熟的技術手段和市場調研來監測廣告效果,比如曝光、流量、互動、下載、留資、轉化等營銷指標均能通過數據來體現;然而在企業實際的營銷過程中卻發現,營銷廣告費被浪費的現象依然是普遍存在。
比如曝光、流量、互動等品牌指標方面的數據,能否解決企業當前遇到的困難或問題?是否真的贏得了消費者心智層面的認可?可能還存在數據統計維度和數據真實性等問題?
即便是下載、注冊、留資、轉化等效果方面的數據,也會存在獲取的用戶是否足夠精準?用戶的留存和復購如何?廣告投入產出比是否達標?等諸多棘手的問題。
其實被浪費的營銷廣告費大部分來源于自嗨式營銷,營銷人員沒有從企業戰略目標的角度,去策劃適合企業現階段的營銷活動和廣告內容,最終掉入了營銷自嗨的陷阱之中。下面就詳細聊聊“營銷自嗨“這件事情!
一、什么是營銷自嗨?
在老泡看來,“任何脫離企業營銷目標、無法解決企業當前問題的營銷行為”都屬于營銷自嗨。由此可知,判斷一場營銷是否屬于自嗨,可以看以下幾個角度:是否有設定清晰的營銷目標?營銷的落地執行是否圍繞著營銷目標而展開?以及此次營銷是否解決了企業的問題、拿到了想要的結果?等等。
以當年許老板信心滿滿的恒大冰泉為例,曾立下了“一年100億,三年破300億”的宏遠銷售目標,最終卻以“三年花掉100億、巨虧40億”而慘淡收場;從事后諸葛亮的視角來看,恒大冰泉在營銷方面的動作,是典型“營銷目標和營銷落地脫節”的自嗨行為。
其實最開始邀請成龍、范美女等巨星為品牌代言,把恒大亞冠奪冠之夜的胸前廣告留給了恒大冰泉等營銷都沒啥問題,確實快速打響了恒大冰泉的知名度。然而把自己定位成高端礦泉水的恒大冰泉,除了價格“高端”之外,其它諸多方面的表現卻也沒有跟上檔次。
特別是在終端渠道的鋪貨這塊過于激進,當時恒大利用人海戰術的優勢,僅一個月時間就成功鋪下去20萬家終端。這也帶來了一個致命的問題:終端渠道的選擇缺乏標準導致終端的檔次的參差不齊,這就很難讓人感知到恒大冰泉“高端礦泉水品牌“的定位,從而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試想一下當你走進一家街邊雜亂小賣鋪,看到標價4元的恒大冰泉和1.5元的農夫山泉擺在一起時,肯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擇農夫山泉。
請明星代言,大型活動做曝光,人海戰術鋪渠道等的確讓恒大冰泉快速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然而恒大冰泉的目標是要做高端礦泉水品牌,若基于這樣一個目標之下做營銷,就得考慮選擇的代言人能否撐起品牌的高端形象?大型活動的曝光對象是否為高端水的潛在消費者?以及什么樣標準的終端渠道才適合售賣高端礦泉水?
恒大冰泉看似在營銷方面投入了很多金錢和資源,但這些營銷投入因為沒有緊扣品牌的營銷目標、自然無法拿到理想中的結果,最終只能演變成一場自嗨式的營銷狂歡。
盲目蹭熱點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自嗨營銷行為,雖然說蹭熱點是性價比非常高的獲取關注和流量的手段,不過一次有效的借勢必須建立在“無風險性”和“有關聯性”兩個條件之上。首先要判斷借勢此次熱點是否存在風險性,如果為了蹭熱點而給品牌招致負面,則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其次就是要判斷熱點和品牌之間的關聯性,盲目去蹭一些跟品牌自身毫無關系的熱點,只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甚至扭曲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
比如去年zs事件鬧得沸沸揚揚,zs也淪為眾矢之的被FS成了劣跡藝人;而在某APP對其父進行的獨家采訪視頻中,卻赫然出現了某APP的廣告,最終招來一片罵聲。
這種打擦邊球的操作從投入產品比來說確實劃算,一次采訪+一個視頻就蹭到海量的品牌曝光和流量;但這種騷操作引發的負面輿論,給品牌帶來的形象損害則是巨大且無法挽回的。
(某APP蹭熱點引發負面)
總而言之在一個營銷項目中,“缺少清晰的營銷目標、營銷落地執行偏離營銷目標、營銷行為無法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沒有拿到想要的營銷結果”如果涉及其中的某一條,就極有可能發生營銷自嗨的情況。
二、為何營銷自嗨普遍存在?
造成營銷自嗨的原因有很多,跟企業內部文化、營銷人員的認知和能力、外部營銷環境等都有關系,主要來源于“過度注重內宣、能力模型局限、對營銷存在認知偏差、營銷戰略目標不明確”等幾個方面。
1. 過度注重企業內宣
品牌市場部作為一個花錢的部門,通常來說如果能獲得企業內部高層和其它部門的認可,確實能夠在推進營銷項目時減少很多阻力,因此通過內宣讓企業內部知道市場部所做的事情、以及所帶來的業務價值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有些品牌市場部門在策劃營銷項目時卻本末倒置,把內部宣傳這件事看的太重,從而影響到了企業做正確的營銷決策,這種行為和風氣絕對是不值得鼓勵的。
畢竟營銷的真實目標是對外宣傳,消費者才是核心受眾,一切營銷決策都必須圍繞著消費者的需求而展開;所以內宣很重要,但不能把它當目標。
2. 營銷人員能力模型局限
信息大爆炸和供遠過于求的今天,只是做傳播已經很難給業務帶來實質性的增長,因此如何實現用戶從認知到轉化的完整閉環,是每一位營銷人員必不可少的能力。
然而事實卻是,很多看上去精妙的創意和活動雖然獲得了廣泛的傳播和關注,卻脫離了業務和產品,最終出現用戶只記住了廣告卻忘記了品牌的尷尬境況。
還有一種營銷人員很容易掉入的自嗨陷阱,就是只站在企業的視角思考問題、而忽略了用戶視角;一味地向消費者灌輸自身產品有多牛逼、功能有多強大、服務有多好等信息,卻未曾考慮過用戶存在哪些需求和痛點?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能否滿足用戶的需求等問題。
3. 對營銷存在認知偏差
不少人對營銷的認知存在誤解,以為做營銷就是要做爆款產品、策劃爆款營銷事件,總想著靠某個爆款產品或刷屏事件一炮而紅。
雖然說爆款產品和刷屏事件的確存在方法論可循,但這些方法論只是刷屏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也就是說想要刷屏“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但這其中有很多客觀因素是無法人為去控制的。
另外就算某個營銷事件實現了刷屏,也無法百分百判斷這就是一次成功的營銷,還需要考慮消費者是否只記住事件而忽略了品牌?刷屏后是否帶來了實質上的業務提升和轉化?品牌/產品所傳遞的信息是否得到了用戶的認可?等,這些問題都應該作為成功與否的考核指標。
因此刷屏可以作為營銷的目標和預期之一,但不能簡單的把刷屏當成營銷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引用小馬宋老師說過的一句話:營銷不是一下干件大事,而是做對每一件小事。
4. 營銷戰略目標不明確
只有清晰的戰略才能有效指導戰術的執行,有時候我們看似做了一個數據效果不錯的營銷項目,卻無法判斷這個項目到底是不是成功,主要原因就是不清楚拿到的這些數據結果是不是企業所需要的?能否解決企業現階段遇到的問題?
這時候提前制定營銷戰略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第一步必須根據企業當前的情況制定清晰的營銷戰略目標,有了戰略目標才知道努力方向在哪;第二步就是要根據目標制定相應的考核指標,而依據這些指標就能判斷一個營銷項目是否成功。
比如品牌A近期業務下滑嚴重,于是營銷戰略目標肯定是快速提升業務量,相應的考核指標則是“引流流量、新用戶轉化、老用戶復購和推薦“等跟業務增長相關的指標。
而品牌B不缺業務但品牌調性不夠,導致價格和利潤上不去,于是定下提升品牌調性和口碑的營銷戰略目標,對品牌B而言流量和轉化相對來說沒那么重要,而”用戶互動、滿意度、NPS、口碑種草“等則成為主要的考核指標。
最后基于自身的經驗提煉了幾點建議,幫助大家更好地避開營銷自嗨的陷阱:
1. 緊扣營銷目標進行項目策劃;營銷是為了解決企業的商業問題而存在,如果一個營銷項目沒有目標或者脫離了目標則無法解決企業問題、幫助企業提升。
2. 基于調研輸出信息和觀點;營銷傳播的對象是用戶和消費者,因此所傳遞的信息必須基于用戶的調研和洞察,不要執著于企業能提供什么,而是要知道用戶想要什么。
3. 將產品融入業務營銷場景;用戶對企業的產品感興趣往往不是因為產品本身,而是產品能夠解決用戶的需求和痛點;因此在營銷活動中不能只是生硬的植入產品,而是要將產品融入業務場景之中,也就是說清楚在什么時機和場合下引導用戶產生什么樣的行為。
4. 客觀冷靜地看待營銷數據;不要被夸張的營銷數據蒙蔽了雙眼,要核對拿到的數據結果是否符合設定的考核指標,以及要清楚數據背后的統計邏輯。
比如某個廣告視頻曝光數為1個億,數據看上去非常好,但進一步分析卻發現播放2秒以上的只有1000萬,這說明對企業來說真正有效的播放被大打折扣。
營銷的存在是為了解決商業問題,必須把營銷自嗨殺死在搖籃里!
作者: 老泡;微信公眾號:老泡OG
本文由@ 老泡OG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