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產品營銷難在哪?

0 評論 4420 瀏覽 11 收藏 21 分鐘

很多功能性產品的營銷很難做,這些產品大多存在兩個爭議問題:宣傳夸張與品效不合一。那么這類功能性產品的營銷究竟難在哪里?對于消費者和市場從業者而言,應當如何選擇與應對?

很多功能性產品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例如:

你在網上搜索,會發現無論是新銳品牌的“一整根”、還是老牌Swisse、湯臣倍健、同仁堂、腦白金,都曾經陷入“智商稅”的營銷風波中。最近,“五個女博士”所在的口服美容賽道,也因為廣告過于赤裸夸張,站在輿論風口浪尖。

我發現,這些產品主要存在兩個爭議問題。

第一,宣傳過于夸張,老套路的瘋狂洗腦廣告,在電梯里恨不得把產品塞進你的腦袋。第二,保健或功能性食品中所宣傳的效果,使用后未達到預期。

作為職場人,我經常白天犯困,乏力。起初,我并不認同網友的評價,即多吃維生素B族或護肝片來提神。這些東西我家里確實買了一大堆,但最后要么因為太忙忘記吃,要么吃過后,沒有多大用處而放棄了。

大健康產品中,口服美容、口服提效一直存在學術爭議。以玻尿酸為例,能否口服并潤膚是兩回事。目前還沒有特別嚴謹的證據進行學術驗證,但一些實驗數據似乎被證明可以起到效果。

“妝食同研”舉辦的科學成分研討會上,法規學者和功效測評專家都表示,他們最初對玻尿酸口服潤膚也產生過疑慮,認為其直接被消化。但實驗后發現,功效成分確實會對人體產生部分作用。

然而,作為消費者,大多數人對產品可能持觀望態度。但作為市場從業者,我更關注于這類產品是否除主打功效外,還有無其他的營銷策略可言?

01

討論營銷前, 不妨思考下:

功效性產品的具體產品形態,應該如何設計?針對功效性產品,我們需要考慮其具體的產品形態,這通常與其所處的行業相關。

功效性產品形態一般分布在食品烘焙、酒水飲料和日化美容三個行業。這些行業中,食品烘焙、酒水飲料通常是主要營銷渠道,這兩個行業也是萬億級別的超級賽道。

例如:

人參,如果整根帶須或者切片裝放在藥店、特產店和商超銷售,那就屬于保健品行業和禮品行業;如果泡在酒里成批銷售,那就歸于酒水行業。

那么,產品形態對銷售有多重要?

大家都知道紅棗和核桃,分別能補氣血和腎腦。以前這兩個東西大家都單獨吃,沒什么問題。但是在2003年左右,有一個聰明的人把它們倆結合起來了,做成了“棗夾核”的小零食。

這個小零食很快就在市場上大紅大紫了,成為暢銷產品。所有賣紅棗和核桃的商家,都紛紛推出自己的“棗夾核”產品;因為,這個小零食不僅可以同時起到多種功效,而且味道也比單獨吃紅棗和核桃更好。

這就是,產品形態上的創新,導致小零食問世,直接促進紅棗和核桃的銷售,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產品案例。

其實,產品形態的創新對所有快速消費品都很重要,不僅僅是功效性產品。但之所以,要強調功效性產品的形態創新,是因它不僅關乎產品效果,還關乎用戶對產品的接受程度。

從人體吸收角度來說,為提高功效性產品的吸收效果,產品形態一般都是液體形態,果汁、飲料、原漿和酵素等。對于一些形態不容易改變的產品,就需要在產品包裝上下功夫,進行微創新,比如材料、形狀、外部標簽圖案等。

不過,不管是產品形態設計,還是包裝設計,都必須得從用戶體驗角度出發,另外,創新也不應該只追求創新,也得考慮用戶是否能夠接受、更方便實用和攜帶方面等需求。

舉個例子:

唯一一家專注于奶酪的上市公司妙可藍多,他們推出了一款專門給兒童吃的奶酪棒。因為兒童和家長的反響不錯,他們決定花費大量的資金來宣傳和推廣,這直接把奶酪棒變成了一個細分品類。

在妙可藍多之前,市場上的奶酪都是條狀、塊狀和糖狀,但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兒童都喜歡吃棒棒糖。因此,妙可藍多直接將奶酪做成棒棒糖的形狀,成為了一個熱門產品。

誠然,產品對原材料、品類的選擇,以及能否挖掘到市場是否有增長潛力,和特定人群,直接決定推廣難度。那么,對于功效性產品(玻尿酸、肽等),是否只有美顏護膚這一個單點可打呢?

并不是。

功效產品與普通產品相比,更注重營銷,畢竟它屬于強營銷產品。雖然不能像藥品、保健品一樣進行強烈宣傳,但必須進行深入的教育和細致的推廣。

功效產品一般分為隱性效果、顯性效果兩種類型。

隱性效果需要持續使用三個月或更長時間才能看到,而顯性效果通常在三到五天內就能見效。但這也與人體個體差異有關,因為有些人可能會在五天內見效,而另一些人可能需要十天左右才能感受到效果。

通常情況下,大多數功效性產品都屬于隱性效果,只有持續使用才能真正發揮作用。此外,心理因素也會對效果產生很大影響。隱性效果主要集中在潤腸通便方面。

這就是,難點所在。

我國廣告法很嚴格,非藥品都不能說功效、治療,限制很高,國內,如果一個保健品合法合規,需要標注上專門的保健品標志,俗稱“小藍帽”。

而能宣稱的功效只有27種,并且需要通過注冊制申請,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我查了一下,申請小藍帽,一般需要2-4年時間,還得找專門的中介機構。

據媒體報道,這些機構申報維生素類產品收費在12-20萬左右,免疫力功能類在28-30萬,降血脂功能類則高達45萬,所以,小藍帽產品審批流程非常長,難度很大,不太符合新興消費品牌產品的市場需求。

因此,許多口服美容產品和功能性食品會選擇液體飲料、壓片糖果、果凍、片劑、膠囊、軟膠囊等食品產品規范,并且只能使用食材、藥食同源、新食品原料、新資源食品三大類配料。

那么,功效性產品不說功效,如何讓消費者知道自己跟普通產品的不同?多種功效的產品應該如何做營銷呢?

02

通常有三種選擇:

第一種,把舊認知打出來。就像,對于核桃這一產品,老中醫會認為它是一種好東西,能夠起到補腎、溫肺、潤腸通便、潤肌、黑發、抗衰老等多種功效。

然而,在普通民眾中,他們普遍知道吃核桃有益于大腦健康,能夠提高智力。因此,我們應該根據用戶的認知點來強調這個產品的優勢。

比如:

六個核桃和大寨核桃露當年的宣傳,如果從飲料角度出發,肯定搶不過”飲料市場“。它們卻換了一個維度,從廣告宣傳上,直接說原材料核桃對大腦健康的益處,然后跟營養專家、醫生合作,開展營銷健康教育,讓大家都核桃本身有所了解。

同時,它們在社交媒體上積極宣傳核桃健康功效,包括發布營養知識、分享飲食習慣,從而提高受眾對核桃健康功效的認知度。

第二種,原料最突出的點打出來。

大家都直到珍珠粉所含許多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具有美白、消炎去粉刺、淡化斑點、潤膚,甚至可以內服改善腸道功能等功效。我們可以選擇珍珠最為突出的功能:美白。只需要突出這一點,就能夠讓消費者輕松做出選擇。

比如:

美加凈、佰草集、花王、雅詩蘭黛、歐萊雅和日本品牌Fancl,早期都是從珍珠粉入手打開市場。

佰草集曾推出“白芷珍珠粉祛斑套裝”,強調產品中珍珠粉的美白功效。同時,在官網、社交媒體上大量發布珍珠粉產品的使用心得和效果展示。

花王,則在珍珠粉產品的包裝上印有“由天然珍珠制成”的字樣,強調產品的天然成分和珍貴價值。Fancl則是在產品中強調珍珠粉的天然成分和功效,把它作為“瞬間亮白肌膚”的秘密武器宣傳。這些品牌都是錨定一個微量元素,以此建立市場競爭力。

第三種,最弱或者最大的市場打。

黃花菜,又叫忘憂草,含有多種有益成分,可促進健腦、通乳、抗抑郁等,還可以潤腸通便,可以說是四大功效俱全。但如果要針對市場和競爭情況進行選點推廣,其實潤腸通便效果最好。

如果細看這四大功效,只有通乳、抗抑郁這兩個功效相對競爭對手較少,市場需求相對較小。

因此,結合這兩個特點,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垂直市場來推廣。比如針對孩子兩周歲以內的寶媽們,這樣做,可以更精準地打通這個市場,從孩子出生到兩歲,女性都可以使用黃花菜深加工產品,這樣就能更好地滿足這個特定市場的需求。

比如:

早些年,幼嬰兒肌膚護理品牌媽媽樂(mamale)推出的黃花菜粥,就是將黃花菜功效與母乳喂養相結合,以通乳和健腦為主打功能,專門面向孕婦、哺乳期的媽媽,推出的產品線。

疑惑,以燕窩為原料作為宣傳的燕之屋YanPlace,早些年,主打潤肺、美容、滋陰功效,然后通過差異化的形象,一步一步建立的品牌認知。

消費領域,采用普通食品標準的“功效食品”也很常見,如“一整根”人參水使用植物飲料規范生產,主打滋補養生。紅牛是大家熟知的品牌,定位為“維生素風味飲料”,但它主打的還是提供能量和提神醒腦功效。

Indie Pure(樂了)旗下的抗糖片,使用壓片糖果規范生產,主打抗糖,傳播階段唯一不同在于,會把諸多科普類知識進行融入,如,強調諸多產品抗糖鏈路不夠完整,效率為之打折等,然后突出,自己如何做的。

所以,如果你能清晰認知到上述三個維度,也就知道為什么大家喜歡以“功效”作為切入口了。

一方面,功效屬于身體需求。身體遇到問題,需要保養,康復、治療,除使用藥品外,醫生或專家會建議用戶平時多吃一些富含相關元素的產品。

比如,眼病患者會多吃藍莓,氣血虧者會食用紅棗,腎氣不足的人會選擇核桃,而患有三高的人則會選擇沙棘的深加工產品等等。

另一方面,功效是心理需求。女性群體到達一定年齡階段,抗衰,美白、嫩膚,這無疑加大化妝、消費品購買力度,而在功效產品選擇上,自然愿意選擇清除自由基的產品。就像藍莓系列,靈芝枸杞類深加工產品。

再一方面,就是社交需求。自己身邊的人都在吃燕窩、喝某類肽飲料,大家坐在一起聊天都在宣傳神奇功效,你不買點,總有點不在一個圈層一樣,于是,只能加入購買大軍。

03

讀懂用戶需求,我們再看,洗腦廣告會對功能性品牌有什么實質?我想,除了曝光增加輿論、卡位品類以外,沒有任何價值。

為什么?

首先,洗腦試圖通過重復宣傳和明顯情感操控,來影響群體的觀念和行為,讓人感到煩躁和不滿。其次,間接或直接突出痛點,讓人感到焦慮、恐懼,以此在引導消費。

再者,夸大廣告效果,忽略或隱藏弊端,覺得被欺騙。整個過程用一句話總結即,“你有病,我有藥,吃了就能好”的。所以,它是獲客角度最差的一種手法。

我分析過消費者購買偏功能性的理由和可能性,他們很排斥這類廣告,即便有需求,看到后也會持質疑的態度。那么,對于這種圈層化比較明顯的品牌,營銷戰略上怎么做呢?

其一,單點擊穿

在戰略思維中,有一種常用的理念是單點突破(Point Break),即將有限的資源和精力聚焦在關鍵地方進行突破。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就是選定一個目標并集中所有資源深耕下去。在營銷方面,就是用產品的一個關鍵優勢點針對目標消費者的一個痛點展開推廣。

然而,很多老板會不滿足只突出產品的一個關鍵優勢點,而希望把所有的優勢點都列出來。這往往會導致營銷信息過于散亂,讓人難以記憶。

實際上,大多數消費者只能記住一個或兩個關鍵特性,并不會因為產品有多種功能就去購買,且會認為多種功效可能不健康。

就像買車一樣,我們通常會根據品牌的一個突出特性去選擇成為其用戶,而不是因為多種功能而選擇。比如,沃爾沃重視安全,寶馬強調駕馭動感,奔馳注重尊貴,而與政府打交道多選奧迪。

當然,突破前的基礎維度要把理性部分講清楚。

包括產品由來、獨家資源、獨特賣點、研發背景、功效好處、包裝特點、品牌名字的意義等。這些屬性,就像裝有各種螺絲釘的集裝箱,營銷者需要將集裝箱推出去。

其二,打出集裝箱。

我認為,對于新的電商平臺(如抖音和小紅書),其運營至關重要。

目前,大多數功能產品主要針對精致媽媽、一二線資深中產等特定用戶群體,他們具有自己的判斷和偏好。要想在這個市場中脫穎而出,需要依靠三個關鍵因素:核心KOL的種草、電商引爆以及用戶運營。

在這方面,除了與一些頭部KOL合作以提高銷量之外,初期主要還要尋求背書,適當地選擇一些長尾、垂直領域的KOL,如企業家、運動員、營養學者等,這是功能性產品常用的推廣方法。

此外,還可以多做商家自播和達播,以及達人團購等活動,從短視頻到商城等多個場景進行自循環,直到所有場景都跑通,然后再選擇明星貼片合作、代言和線下廣告等相對更穩定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

電梯廣告本質上適合品牌營銷,因此適合用于塑造調性,無需進行洗腦營銷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就像小米的廣告,只用幾個字就能說明極致性價比。還有一些拼創意類的廣告,將圖片與生活相結合,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龍蝦的廣告,將蝦的身體從中間分開,當電梯門合上時恰好拼成完整的形狀。

另外,私域運營也是品牌運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促銷活動之外,它還可以作為引爆話題的種子源。當品牌想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發起話題時,鼓勵老用戶積極參與,不僅能夠創造大量的內容,還能間接傳遞品牌的價值。

話題并不是簡單的追求熱度,它可能是品牌塑造中的核心,例如借助“女性成長”、“獨立自我”等態度延伸的意義感,以此來打造品牌形象。

一言蔽之,我認為IP代言、KOL內容要反復提到第一維度,因此IP、廣告與品牌需要高度吻合,IP的粉絲和用戶,也需要與品牌的潛在用戶,高度吻合,這樣,才能讓功能性產品的圈層效應,更為明顯。

總體而言:

功能性產品傳播,不止步于功能。

競爭越激烈,營銷策略重要性越凸顯。舊方法不一定達到新地方,品牌還是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考慮,同時,也要關注用戶需求,以免出現反噬。

專欄作家

王智遠,公眾號:王智遠,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暢銷書《復利思維》作者,互聯網學者,左手科技互聯網,右手個體認知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