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的盡頭是擴散——從黏性十足到為擴散而生的「共創感」ACE三法則
在精心打磨然后一炮而紅的時代,營銷活動必須讓人馬上能記住,所以創意需要有黏性。但光有黏性還不行,還要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和擴散。于是,《超級參與者》中給出了新的法則——共創感的ACE原則。本文作者對這個原則進行了分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在精心打磨然后一炮而紅的時代,營銷活動必須讓人馬上能記住,這就有了希思兄弟在《行為設計學——讓創意更有黏性》。希思兄弟給出了讓創意有黏性的6個法則:
- 簡單:精煉核心信息。
- 意外:出人意料,刺激你去了解更多。
- 具體:為人們描繪一幅清晰的圖像,幫人理解記憶。
- 可信:讓人愿意相信。
- 情感:使人關心在乎,喚醒內心的共情。
- 故事:促人起而行動。
但是,擁有參與感和共創感的新勢力認為,一個好的營銷活動,光有黏性還不行,還要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和擴散。
杰里米·海曼斯《超級參與者》給出了新的法則——共創感的ACE原則。
一、共創感的ACE3法則
法則1:可行動性 (Aotionable)
「共創」的目的是讓你去做點什么事情,不僅僅是欣賞、記憶和消費。其本質是呼吁采取行動,從分享做起,但往往還要走得更遠。
這就要求組織去思考和研究,怎樣才能把社區的行動嵌入傳播架構,如何創造具有可行動性的共創活動,只增加「閱讀」和「點贊」絕對不算可行動性。
這是一個理念問題,不是技術問題,其核心原則是你的社區成員不能只是簡單地消費或附和,而是要能做更多的事情。
因此,B站超越點贊和分享的「彈幕」模式火了;Manner自帶杯子減5塊錢的環保行動熱了。
法則2:可連通性(Connected )
「共創」要能促進你與「關心的人」或「擁有相同價值觀的人」建立相互對等的聯系。
可以相互連通的共創行動會讓你拉近與其他人的距離,讓你加入志同道合的伙伴群體,或是感覺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這樣才能引發一種網絡效應,將行動進一步傳播擴散。
《社交物理學》中說:“如果一種創意得到社區的認可和接受,人們的行為實際上就會開始改變,如果得不到,那就很少會改變。這就是思想的 「連通」非常重要的原因所在。
因此,通過設計在「小范圍的朋友圈」里傳遞,那么一項重要的創意還會變得更加強大!
今天,蜻蜓點水式地讓一大批人聽你講話,哪怕人再多,也未必能引起共鳴。最能引起共鳴的,反而是那些在「圈層」中廣為傳播的有關歸屬感和身份認同的個性化表達。
所以,「地球人都知道/送禮就送腦白金/怕上火就喝王老吉」,依靠統一的廣告語和定位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代之而起的是瘋四文學、“特種兵”式旅游、淄博燒烤……
法則3:可擴展性(Extensible)
「共創」還要能很容易地由參與者自定義、二次加工和塑造。
在結構上,共創感的營銷活動要有一個共同的主干,但同時也要鼓勵各類人對它進行改變和擴展。這一條最重要的是,它允許信息的每個載體都添加一個突變,使之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更具傳染性。
人們現在對“運動” 說得挺多的,但如果“運動”在動起來的時候沒有你的參與,那它就真的只是一種運動了。
如同樣洗腦神曲,蜜雪冰城的「你愛我,我愛你,蜜雪冰城甜蜜蜜」得以出圈和認同,就在于可擴展性,每一個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突變和定義。
二、經典案例之冰桶挑戰
1. 冰桶挑戰具有多方面的「可行動性」
冰桶挑戰要求你捐款,但那不是核心行動,甚至都不是主要成果,它的核心在于以下3點:
- 要求你制作視頻并分享;
- 要求你提名你的朋友參與;
- 要求你點贊、分享和評論別人的帖子。
注意,這3點部分人都很容易做到。
2. 冰桶挑戰至少在三個層面上擁有「可連通性」
第一,活動通過分享和提名將你與自己最親近、敢直接的伙伴群體聯系起來。提出這樣的倡議,也就意味著賦予了別人我們稱之為“允許推廣”的權力,而且并不局限于普通人,還包括名人。冰桶挑戰提供了一種完美的方式讓比爾·蓋茨、納德拉塑造了親民的形象。
第二,冰桶挑戰把普通人與名人聯系在一起。
第三,冰桶挑戰邀請你加入了一個新的朋友圈,大家出于支持 ALS 的目的集結在一起,它要求你為更大的“大我”做出貢獻。
最重要的,這里你才是「主角」,你的朋友是你的伴奏,你的社交網絡就是你的觀眾,而ALS也只是背景和聲。
3. 冰桶挑戰具有「可擴展性」
每一次冰桶挑戰行動都是獨一無二,每個視頻都擁有自己的觀眾,都是定制的、個性化的。
來自印度海德拉巴的記者曼朱將冰桶挑戰變成了米桶挑戰;《星際迷航》的明星帕特里克則分享了自己的一份優雅: 在一段無言的視頻中,他寫了一張支票,然后用冰鉗從冰桶中挑出兩個冰塊放進平底玻璃杯,倒入一點單麥芽威土忌,慢料吸飲。
這就是為什么冰桶挑戰的潛力和影響力如此大的原因,人們可以不斷進行微調改動,可以充分展現個性風采,參與其中的每個人不僅是參與者,更成為新的創造者。
冰桶挑戰正是這樣一杯完美混合的情感雞尾酒:它讓人心生共鳴,因為大家都在為同一項社會事業而努力,但它也讓人感說不同,每段視煩都體現了創作者和網絡的能動性。
三、「共創感」下的18個新敘事語言
1. 趨勢新概念
- 「駱駝(camel)」:一種共創感的平合或組織,提供的經濟回報不如其對立面 “獨角獸”那樣引人注目,但卻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可以長期維持投資者區其社區。
- 「創始人情懷(founder reeling)」:員工尋求越米越強的能動性、控制力以及責任感,好像他們就是初創企業的創始人,哪怕他們其實是在為別人打工。
- 「全推棧社會 (full-stack society)」:一個在所有主要社會和經濟體制上都進行精心設計,使人們可以更有意義地塑造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世界。
- 「網絡聯系人 (connected connectors)」:彼此聯系,擁有相同的世界觀,并且能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影響別人的人。對于參與感共創感的運動,能不能發現和培養恰當的“網絡聯系人”,往往決定了以后是一鳴驚人,還是泯然眾人。(KOC)。
- 「參與養殖場( participation farms )」:圖地劃界,扎緊籬笆,把數十億參與者的日?;顒赢斪髑f稼收割謀利的數字化平臺。
- 「參與謐價 (participation premium)」:通過將更高的目標、實質性回報和無交易的參與集中在一起創造的附加價值。
2. 新勢力定義
- 「新勢力(new power) 」:由許多人合力打造,開放的,參與式的,彼此影響,相互作用。與水沆或電流一樣,它在激增時最為強大。新勢力的目標不是駕馭這種力量而是引導這種力量;舊勢力(old power)則由少數人控制,封閉的,常人無法企及,由領導驅使。一旦人們獲得它,就會被謹慎地保護起來,生怕被別人奪走。擁有它的一方權傾四野,可以肆意揮霍。
- 「新勢力品牌(new power brand )」:旨在激發參與和共創的品牌。
- 「新勢力圓環 (new power circle)」:圍繞某個新勢力社區的一組利益團體,可以影響新勢力社區的命運,同時也受其影響。
- 「新勢力羅盤(new power compass)」:對組織進行兩個維度的考量:模式和價值觀。
- 「新勢力模式 (new power models)」:由公眾的行動使能,沒有公眾,這些模式只是空殼而已;舊勢力模式 (old pover models),則由個人或組織擁有、知曉或控制其他人所沒有的東西使能,一旦舊勢力模式失去這種東西,也就失去了優勢。
- 「新勢力價值觀(new power values )」:信仰非正式治理、選擇性加人決策、協作、徹底透明、創客文化以及短期歸屬。舊勢力價值觀(old power values) 包括對正式治理、競爭、保密、專長和長期歸屬的信仰。
3. 角色新概念
- 「新勢力三角 (new power triangle)」:新勢力社區的三個組成部分,包括普通參與者、超級參與者和平合東家或管家。
- 「普通參與者(participants )」:加入新勢力平合,構成用戶主力的人。
- 「超級參與者(super-participants )」:平臺最積極的貢獻者,往往是那些為平臺提供動力和營造其價值觀的核心資產創造者。
- 「平臺東家 (platiorm owners )」:控制誰能被允許參與平臺及其治理,次定價值如何分配乃至平臺共生的實體。在沒有東家的情況下,平臺管家 (platform stewards )有時扮演非正式的領導角色。
- 「解題者(problem solvers )和求解者 (solution seekers ) 」:由紐約大學教授希拉首創的術語,分別描述了組織內那些抵制向更廣泛的社區開放的人,以及更容易進行這種轉變的人。解題者在信奉專長的舊勢力價值觀中尋找身份認同,而求解者則擴大其專業領域的界限,邀請外人參與。
- 「轉型者 (shapeshifter)」:轉型者是披著舊勢力外套的新勢力變革促動者,具有無可挑剔的制度公信力,能夠讓變革之路更加顧暢。轉型者的對立面是破壞者,是“快速行動,糞士規則” 的外來 “空降兵”。
一個重要結論——僅僅夢想改變世界還不夠,改變世界還需要「共創感」的ACE。
參考圖書:《超級參與者:熱點秒移時代贏得持續引爆的新勢力》、《行為設計學——讓創意更有黏性》
專欄作家
品牌猿,公眾號:品牌猿創(ID:brand-yua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新商業生態的窺探者,品牌戰略顧問,專注品牌創新與進化。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