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銀經驗】大促營銷的節奏及策略

0 評論 3594 瀏覽 16 收藏 16 分鐘

促銷越來越難做,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實踐得來的促銷經驗,滿滿的干貨。作者依據時間將大促銷的節奏及策略分成六個部分,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大家這幾年持續操盤大促營銷,可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越來越難做了

首先,大促集中爆發的勢能減弱——『降價』逐漸日?;?/strong>

  • 各大電商平臺都在設立低價頻道并進行常態化運營,拼多多發力百億補貼、淘寶有天天特賣,又上線了99特賣和N元任選,以及京東也快馬加鞭上線百億補貼;還有品牌超品日、品類日、年貨節、女神節、情人節、開學季等等。
  • 各類主播達人也日常輪番轟炸,每一個直播間都在說自己拿到了平臺最低的折扣,保證讓粉絲薅到最多羊毛。

降價日常化,不僅了消解大促集中爆發的勢能(從開閘放水到經常分流),也抬高了消費者對折扣的預期——不是和日常價對比,而是和『之前某一次低價』對比。

其次,線上平臺更分散,天貓、京東、拼多多、抖音、快手、垂類電商、私域、分銷和線下。平臺一多,控價難度幾何倍增,如何在價格和貨盤上,平衡各平臺之間的關系(彼此競爭白熱化),對品牌而言也是巨大挑戰。

比如,早在今年4月6日,拼多多就宣告百億補貼正式啟動『數碼家電消費季』,在百億補貼的基礎上再投入『10億真金白銀』,對數碼家電進行全品類額外補貼,讓消費者體會到『天天都是618』——幾乎就是明晃晃對標京東618而來。

最后,隨著供給端更內卷,每一次大促,參與商家都更多、流量也越來越貴,據說今年是京東歷次618里新品最多的一次。從消費者視角,這么多產品、各種優惠形式應接不暇,也進一步增加了決策成本。

盡管很難,對于大促,尤其是每年兩次的618和雙十一,商家又必須嚴陣以待。兩次大促,仍然是絕大部分消費者期待購買的關鍵節點,尤其在消費信心不足,決策更加謹慎的今年,商家如果錯過大促節點,全年壓力可能更重。

因此,品牌方想在大促期以更低代價獲得自己的預期目標,必須“在鋼絲上奔跑“。一邊面對著各類廣告流量更貴的平臺、錯綜復雜的利益相關方;另一邊是更精明、更會比價、對低價有高期待的消費者。在整體營銷操盤上,需要綜合考慮到平臺流量變化及消費心理和習慣雙層因素,

我們認為,要在大促營銷中穩中有增,其重中之重就是節奏規劃,通過既定的節奏布局內容、流量以及全域的推廣策略。

下面,就按照我們的經驗,梳理大促整體營銷的節奏:

一、大促前3個月:新品發布黃金期

如果按618倒推,對大部分產品而言,新品上市最佳的時間是3月中旬(提前3個月左右),原因如下:

其一,大促越來越前置,5月開始之后,618大促就進入預熱期,意味著信息密度高,流量漲價,想要找到一個相對「安靜」和『流量成本可控』的推廣期,至少提前2.5-3個月上市,給足新品成長空間;

其二,后文會說到,大促前有一個達播黃金期——而想要上頭部達人的直播間,新品也必須累積足夠的熱度和口碑。

當然,如果新品屬于輕決策,上市時間可以離大促更近,約2個月左右;如果是成熟大品牌推出的新品,且客單價很低——意味著市場教育成本極低,甚至可以放到提前1個月,聯動平臺IP或者頭部達人做新品開售。如果本身新品有強話題屬性,還能作為鉤子,激發大家對全線產品的嘗鮮熱情。

恰恰5.25上新草莓冰淇淋口味瓜子在這個時間發布新品之后,除了集中資源之外,也要抓緊時間做好兩件事:

  1. ?賣點測試和渠道銷量測試,打磨出針對這款品最優賣點組合,以及和消費者溝通的最佳渠道和方式。
  2. ?積累足夠的、強種草力的優質內容。

二、大促前2個月:新品放量+老品破圈

4月開始到5月初,是為618蓄水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關鍵期。甚至芋艿認為,這個時間的預算分配,應超過整個季度預算的1/3。

第一、 放量推廣,如抖音自播投流,內容熱推服務,小紅書KFS,阿里UD等,意義在于最快速度獲得盡可能多的人群,借助算法的能力迅速積累潛在用戶。這個時間重點指標關注點擊和加購成本,因為存在新品教育周期,不一定當下就能轉化。

第二、 全域種草加碼,無論電商、內容電商還是社區類平臺,集中扎堆進行種草內容的鋪開:

  • 新品主要針對目標人群做功能場景種草,頭部達人背書、垂類達人深度溝通以及口碑、KOC實測內容都要一一安排,疊加話題和影響力造勢,再加上用投流工具擴大影響力。
  • 老品則是聚焦拓新人群或新使用場景。比如小度,最近一直針對【小輩購買+長輩使用】場景做深耕。

第三、 開跑競價模型,包括阿里、京東、抖音的競價類廣告,讓算法把模型找準,為大促放量做好準備。

第四、扛價,這個階段,尤其對于新品,全渠道應該把價穩住,不輕易降價或變動,讓消費者對價格有清晰明確的感知(對大促爆發非常關鍵)。

三、大促前1個月:達播帶貨

按照6.1開門紅倒推,建議在五一前后的時間段,開啟達人直播帶貨。

這個時候,離大促尚有一段時間,大部分消費者不會刻意等大促下單,且經過之前的市場教育,轉化力較強;品牌也可以給到達人相對電商平臺更優惠的價格(大促期平臺一旦要求最低價,很難額外給達人價格或贈品折扣);這些達人的影響力能再次助力產品熱度提升。

尤其對于高頻高復購的產品,消費者購買體驗后覺得不錯,等到大促期也會再次復購,甚至主動推薦給親朋好友。當然,達播帶貨還有另一個黃金時間點——大促前3-5天,后文再細說。

四、大促前半個月:氛圍塑造

進入大促的預熱期,可以逐步收窄投放人群,同時在全域營造為【產品熱銷】氛圍感,主要動作包括:

  • 真實感種草內容:包括KOC和UGC體驗分享、用戶曬單活動、以及讓產品入選kol的大促必買清單等,同步做好輿情和評論維護。
  • 對產品(火爆熱銷、幕后故事、產地溯源等)進行PR推廣,制造利好產品的話題和事件,但不宜給予用戶過于復雜的信息——比如發起公關戰,或者和競品互懟等,因為會加大消費者購買決策難度。
  • 主動產出購買指引內容:批量產出【如何選擇和使用產品】的內容,尤其對于有多款SKU或有一定使用門檻的產品。
  • 點狀頭部達人(達播)合作:通過1-2個Top達人推薦或頭部主播專場合作,在大促前讓產品再次獲得更高的關注度。
  • 私域及老用戶活動:品牌在私域發起針對老用戶的福利及分享激勵活動,包括更優惠的價格或額外贈品,策劃主動分享推薦拿紅包活動、用戶故事主動分享等,進一步發揮核心用戶推薦的價值。

當然如果廣告預算非常充裕,且作為成熟大品牌,這個時間短投放各類廣告集中轟炸,也是一種選擇。

五、大促期:全域收割,拉低ROI

正式進入大促期后,我們不應給予用戶『產品相關的信息增量』——大家的關注重點都在優惠和折扣力度上。

因此,營銷的重中之重在于收割:

  • 競價收割,這個時候雖然流量貴,但競價依然適合加價跑,收割基于前期人群模型跑出來的高意向人群;
  • 自播收割,同競價邏輯,拉低ROI最大程度跑量;
  • 主動提供攻略,在官方陣地和社區平臺,主動提供618的攻略、信息,激發猶豫用戶的下單決心;
  • 高意向用戶的反復觸達,收藏、加購、已購、私域等人群是重點溝通對象,盡量通過平臺工具做好一對一深度溝通。

另有一個提醒:這個時間點,電商平臺的廣告資源位會非常貴,且流量很泛,除非大標品,否則不必高價采買這些資源位。如果有廣告投放預算,反而可以提前鎖定站外的引流類廣告資源(建議推爆品),提醒大家大促來了。

說實話,大促所能達到的效果,80%在前2-3個月已經大局已定。

六、大促后的黃金期:做厚品牌,做深護城河

在過往的文章中,我們細拆過品牌和營銷不同的目標和角色,針對大促的這一套打法屬于營銷范疇(刺激用戶行動),整體執行下來,確實能起到從刺激興趣到大促轉化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整套打法里,投放在抖音自播或是其他直接導成交的流量成本會占比很高——前期也確實需要用高效的方法拉熱度,但同時也暗藏隱患:

  • ?過于依賴投流的即時效果,一旦競爭對手加入競爭,流量成本更高,之前觸達的用戶很可能直接被平臺賣給競品,導致流量成本越來越高,毛利空間越來越窄,但又不敢不投;
  • ?在刺激用戶行動時,品牌往往會抓住在用戶固有認知里最強的痛點和需求點,以及價格層面的優勢,因為這是最能刺激當下行動的利益點,但品牌的差異化競爭力——無論是供給端的亮點(材料、技術、工藝等)還是品牌價值層面的內容(構建信任和偏好),往往沒有充分傳遞給消費者。

一旦競爭對手加入,由于缺乏核心競爭力(消費者沒有感知),又將陷入流量內卷。因此,大促之后的1-2個月,是對基于大促營銷導向打法的最佳修正期,我們的預算和精力,應該更多放在建立真正的護城河上。營銷層面,做深種草內容,綁定有說服力的意見領袖講透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沉淀更優質的深度內容而非直接轉化導向

品牌層面,根據2023年,品牌做舊,產品做新的分類,建議如下:

  • ?大眾品牌(用戶熟悉的鄰居):塑造品類第一聯想并建立信任感。品類第一聯想主要通過核心信息的重復傳遞來實現,而信任感,主要是品牌經營的暗線,包括品牌故事以及品牌價值觀的表達,具體方法可參考我們課程里關于品牌明暗線的品牌建設操盤方法。
  • ?社交類品牌(社交圈的活躍分子):不斷打磨和用戶溝通的范式,并為用戶制造驚喜,如IP合作、產品亮點元素融入、節點營銷等,塑造有趣且個性鮮明的品牌形象。
  • 生活方式品牌:這類品牌一般重品牌輕營銷,以激發用戶主動興趣和購買為主而非依賴流量,長線進行品牌調性和價值觀建設。值得一提的是,這類品牌,有些甚至反大促而行,比如戶外品牌Patagonia就因環保價值主張屢次提醒用戶,大促不要買;網易嚴選也做過類似創意。

其實,到了這個階段,最難克服的是營銷帶來的慣性思維——從把預算投入在看得見的產出,轉而到能扎穩根基做厚競爭力的推廣方式上

今天看到有句話說得很犀利:“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不存在的?!比欢聦嵣?,這些“看似不存在”的價值,決定了下一次大促切實可見的戰果。

專欄作家

聶軍和嵐嵐,微信公眾號:芋艿和貓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兩個在大廠一路打怪升級的營銷人,從小白到獨立市場負責人的記錄,所見所得所想所踐。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