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案例,看“反常識”增長路徑

1 評論 2700 瀏覽 13 收藏 18 分鐘

在新消費時代,品牌如何找到增長路徑?品牌是需要伴隨流量還是擺脫流量?本文從如何創造品牌力、跳出流量裹挾,用長期的眼光看未來的方面給出了許多建議。

新消費走到了十字路口,向左還是向右,指向兩種不同的結局——有的品牌伴隨流量更迭速生速死,有的品牌掙脫流量裹挾,找到新的增長路徑。

最近在與操盤手的對談中,感覺到強烈的“流量焦慮”。流量風口一茬接一茬,但不少擅長做流量的品牌,卻紛紛陷入資金鏈斷裂、利潤為零甚至為負的困境。許多消費品牌在性價比方面已卷無可卷,卻依然難見增長。

當市場歸于理性,怎樣才能在離開補貼、促銷后依然能獲得復購,讓用戶真正記住?品牌首先要做的,可能是擺脫流量陷阱。這也是為什么許多新消費品牌在線上達到一定規模后,都紛紛拓展線下門店,投放分眾梯媒等線下廣告。

本文拆解了妙可藍多、Ulike、空刻意面、泰蘭尼斯、德佑等5個成功通過“雙微一抖一分眾”模式打開品牌增長新路徑的案例,解開了品牌的三個迷思:

  1. 流量成本上升時,有品牌才有議價權。品牌力不僅體現在“知名度”和“品牌聯想”,還能幫助品牌撬動線上資源,節約流量成本;
  2. 如何構建品牌力,是有一套科學的方法論的。合理分配預算,才能實現效果最大化;
  3. 一個真相是:線上規模x億的品牌,在線下可能無人問津。實現破圈和防卷,品牌才能獲得持久的增長。

一、流量紅利終將見底,有品牌才有議價權

全球知名數據洞察和咨詢公司凱度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排名前 100 的品牌都有一個共性,即 70% 的銷售來自品牌知名度, 30% 來自于短期的促銷和流量轉化。如果短期促銷帶來的銷售過多,利潤就會減少。

流量越多死得越快?5個案例看“反常識”增長路徑

這與刀法的動勢能理論不謀而合。

動能品牌的底層邏輯是“多快好省”,核心是“效率”,消費者想要什么,就更快、更準、更好地提供什么。動能品牌的銷量可能起量很快,但很難穩定增長,尤其是當流量變貴,起于流量的它們也容易敗于流量。

如今困于流量的品牌,大多屬于“動能品牌”。紅利時代做規模容易,但依靠燒錢補貼換流量難出利潤。而利潤恰恰是品牌得以長期生存的痛點。

勢能品牌的關鍵是營造品牌稀缺感和價值感,從而創造品牌溢價。但這類品牌剛起步時一般體量不大,規模擴張后又容易損害品牌力。

動勢能不是絕對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事實上,品牌實際操盤過程中,一定是動勢能結合的。就像優衣庫,就是一個既有動能,又有勢能的品牌。動能品牌想要擺脫流量焦慮,關鍵就是找到勢能的轉化路徑。

在這方面,已經有品牌做出成功嘗試。比如妙可藍多、Ulike、空刻意面、泰蘭尼斯、德佑等品牌,線上利用“雙微一抖”為代表的媒體傳播音量、話題種草,線下則憑借以分眾為代表的生活空間媒體擴大影響力、挖掘品牌增量。

需要強調的是,如果投放分眾只是為線下引流,那么這筆預算的價值只用對了三分之一。從這幾個品牌案例中,我們看到通過線下媒介建立品牌力更大的意義在于獲得“議價權”。

現在的流量環境已經進入付費時代,本質上又回到了傳統媒介的邏輯。所以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成熟品牌在線上迎來爆發。一是它們有更多預算做投放,二是它們的品牌力能夠撬動更多線上資源,節約流量成本。

打個比方,一般商場一層的位置都是最貴的,但如果是優衣庫,就能降價甚至免租。上時尚雜志的封面很貴,但如果明星咖位夠大,就能免費。這其實都是品牌效應的體現。高勢能是可以轉化成真金白銀的。

在線上渠道同樣如此。品牌都不想被平臺機制牽著走,希望能建立穩定的價格體系。但流量成本上升時,有品牌才有議價權。

妙可藍多、Ulike、空刻意面、泰蘭尼斯、德佑等品牌通過分眾打爆影響力后,一方面用抖音、天貓等平臺承接流量,實現轉化。另一方面,在線下積累的知名度也會幫助它們在線上平臺換取更優質的資源位。

此外,線下聲量還有助于提升品牌和博主合作時的議價能力。在線上平臺,達播對于品牌銷量的影響不言而喻。一些頭部達人甚至能要求品牌破價,這本質上還是“勢能差”導致的。達人會因為品牌的一條負面新聞而停止合作,自然也會為了品牌效應帶來的銷量保證和勢能拉升而退讓。

品牌力是支撐產品價格的基石。比如空刻意面,能夠在促銷內卷中保持穩定的高客單,就是因為品牌支撐足夠強。

二、如何找到構建品牌力的有效路徑

比起線上流量帶來的即時銷量增長,線下營銷對于品牌而言更像是一種延遲滿足。但我們從上述品牌案例中可以看到,品牌形象雖然是無形資產,卻能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利潤和增量。

如何構建品牌力,并將其轉化為增長勢能,是有一套科學的方法論的?;陬A算情況和經營狀況,不同品牌可以選擇合適的打法。首先,合理分配預算,才能實現效果最大化。凱度基于1000多個投放案例分析,測算出成熟品牌的最佳媒體投放組合配比是5:5,即品牌建設和流量收割各50% 。在品牌建設層面,以“雙微一抖小紅書”等為代表的線上媒體,和以分眾為代表的線下生活場景媒體,最佳配比也同樣是5:5 。

流量越多死得越快?5個案例看“反常識”增長路徑

進一步具體到線下投放,有需要考慮引爆型/性價比型打法、產品如何組合等問題。

如果預算在2000-5000萬左右,則可采用引爆型打法,充分利用分眾的電梯電視+電梯海報+智能屏三種媒介組合,在4-6周內高頻播放。比如童鞋品牌泰蘭尼斯,就在去年雙十一節點,在北上廣深杭成都等一二線城市,投放分眾三種媒介組合,最終取得天貓雙十一童鞋銷量 TOP1 ,旗艦店銷售額首次破億,同比增長137%,件單價提升11% 的成績。

如果預算在2000萬或者在1000萬以內,可采用性價比型打法,精準選擇分眾電梯海報和智能屏,在618 、雙11 等大促節點,以2-3周為周期投放。因為分眾電梯海報和智能屏對銷售轉化的作用更為明顯,尤其是電梯海報,更加適合聯動平臺大促,而分眾電梯電視更加適合品牌知名度和勢能引爆。

我們看到,妙可藍多、Ulike、空刻意面、泰蘭尼斯、德佑基本都采用引爆型打法。其中,泰蘭尼斯投放后,當年8 月天貓旗艦店品牌關鍵詞搜索量環比提升40% ,客單價同比、環比均提升25%,9月上旬銷量同比增長141% ;個護品牌德佑采用引爆式打法后,2022年銷售額增長5倍以上;Ulike 在3.8、618等節點投放后,銷售額分別同比增漲1.5倍和2.5倍。

流量越多死得越快?5個案例看“反常識”增長路徑

從2020年的10億,到2021的25億,再到2022年的45億,Ulike年銷售額的快速增長,得益于在線下建立的廣泛知名度。Ulike曾在半年內打了3輪分眾,每輪投放3-4周,精準打透目標人群。

通過妙可藍多的案例,我們還能看到通過線下媒介開創新的消費者場景的可能性。

妙可藍多通過分眾電梯電視高頻播放廣告片,反復向消費者展示奶酪棒在早餐、運動、社交中的使用場景,在無形之中完成了市場教育,將奶酪棒這一新品類融入用戶的生活習慣。

當然,妙可藍多的品類突破得益于產品創新、整體營銷策略、代言人等多種因素疊加。分眾的作用相當于放大器,將創新場景植入用戶心智。

再看空刻意面,則通過分眾實現渠道助攻增長。

創立初期,空刻意面通過直播帶貨起盤。借助李佳琦等頭部主播的影響力,迅速打開市場,之后開始布局抖音、小紅書、B站等平臺,開展種草營銷。

空刻意面早期的發展路徑和大多數新消費品牌并無二致。如果一直只做線上,如今可能也會面臨流量困局。轉折點在2022年5月,成立3年的空刻意面開始投放分眾,在北京、廣州、深圳、成都、杭州等20多個一、二線城市,觸達城市主流人群,為即將到來的618預熱。

這一次的投放為其天貓店引入了不少流量,于是空刻意面決定二次追投。最后,通過在分眾上進行規模化引爆“泛精準人群”,空刻意面轉化率大幅增加,5月單月銷量為1億,而618期間近18天銷量就超過1億。

流量越多死得越快?5個案例看“反常識”增長路徑

三、想獲得持久增長,關鍵要破圈和防卷

許多新銳品牌在線上獲得大規模增長,GMV 動輒幾億。但一個真相是,線上平臺和線下渠道其實是有壁的。線上銷量過億,線下可能無人問津。

在線上渠道,品牌通過機制吸引流量,用戶是為低價買單,而非品牌。這就導致許多品牌雖然 GMV 很高,可一旦脫離機制,就會失去用戶。長期促銷對于品牌而言是一種損耗,卷低價和機制更是無底洞,最終會讓品牌失去盈利能力。

而現在很多品牌依賴的爆品路徑,也有其局限性。依靠爆品+流量紅利,新銳品牌可以在線上迅速做到過億體量。但沒有“品牌力”的護城河,就算好不容易打出一個爆品,也會競爭對手迅速模仿,以更低的價格取代。隨之而來的便是產品同質化、陷入價格戰、流量成本上升、利潤受擠壓。越來越多品牌意識到,比GMV下滑更可怕的,是“用戶記不住我的名字”。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只有兩條路——破圈和防卷。

品牌想要真正破圈,關鍵在于突破線上和線下的壁壘。線上流量遇到瓶頸的時候,恰恰就是需要投線下媒介的時候。新銳品牌通過線上渠道積累一定規模后,進攻線下就像從江湖入海,形成規?;瘍瀯?。

而要想防卷,就需要建立品牌這一真正的護城河。在線上崛起的新消費品,追求精準流量,本質上是“貨找人”的邏輯,而品牌是讓“人找貨”,讓人們提到這個品類的時候就能想起你。因此,新銳品牌需要找到自身的差異化價值,抓住時間窗口展開飽和式投放,在用戶心中建立品牌=品類的心智,也就是打破次元壁,走到真實的世界中,建立“心域流量”。也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持久的、指數級的增長。

Ulike的突破恰好印證了這一路徑。當初Ulike投分眾的契機,就是摸到了線上流量的天花板。如果繼續只做線上,品牌將一直停留在現有圈層,難以打開知名度。

于是從 2021 年開始,Ulike在分眾多輪爆發式投放,打開了新的流量入口。Ulike通過品牌廣告的投放,在流量曲線即將觸底之前接上品牌曲線,通過流量與品牌的共振,找到新的增長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在線下媒介,品牌不能用做流量廣告的方式打品牌廣告。品牌操盤手一直在追求一種“可以計算的安全感”。但品牌心智的影響是無形且深遠的。無論是公域流量還是私域流量,最終轉化成“心域流量”,才能突破算法的“繭房”,將流量沉淀為品牌資產,而這也是品牌安全感的真正來源。

流量和品牌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復盤妙可藍多、Ulike、空刻意面、泰蘭尼斯、德佑等 5 個品牌案例,我們發現,他們的共性都是在產品經過流量驗證之后,再通過分眾進一步破圈。

但線下媒介只是放大器,塑造品牌力的根本,還是要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優勢。每一個新消費品牌都要想清楚三個問題:產品優勢點是什么?與競爭對手的差異點是什么?消費的痛點是什么?只有回了這些問題,才能看清品牌的優劣勢,才能更好地借助分眾這類中心化媒體,建立起“品牌心智”這一真正的護城河。

四、分析師點評

又一個618即將到來,許多品牌都表示“卷不動了”。大家都意識到,打折促銷無法換來長期增長。節點促銷趨于常態化,一些品牌試圖脫離平臺機制,回歸自己的營銷節奏,并掌握定價的主動權。而這些動作,都建立在“品牌”的基礎之上。品牌都在尋找新增量,而未來的最大增量,來自于“品牌力”。流量是無數個0,而品牌是最前面的那個1。追逐不同的流量平臺的紅利,不如去打造品牌的復利。

身處十字路口,所有的品牌都到了需要抉擇的時候。跳出流量裹挾,用長期的眼光看未來,也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晶敏

原文標題:流量越多死得越快?5個案例看“反常識”增長路徑

來源公眾號:刀法研究所(ID:DigipontClub),洞察新消費,賦能新品牌,剖析新營銷,成就中國好品牌。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刀法研究所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消費者數量就這么多,除了超高頻的消耗品,什么東西都會有流量斷崖的時候,只要品牌部作死,周期性復購還是有的

    來自四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