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花小錢做千萬用戶增長?網易云音樂的產品自增長路徑分享
說到品牌營銷推廣,很多人會把它和砸錢聯想到一起。得需要通過大量資金,投入大量廣告,才能給消費者構建品牌認知。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營銷都是如此,還有的是靠創意的“以小搏大”的自傳播。本文以網易云音樂為例,對其營銷進行了分析。
01 適合不同企業的三種增長方式:寶潔、字節和網易
今天的分享的重點是有效預算下的,由自傳播驅動的高效增長。
在有限的預算下實現增長并不容易。市場上提供廣告投放渠道的選擇很多。也有很多創意機構可以幫助我們,但他們的報價可能會從200萬起,甚至僅僅是提出方案卻不負責執行。對我們創業公司來說,這使用門檻太高了。因此,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核心是,雖然預算有限,但我依然可以讓更多用戶了解并使用我們出色的產品和平臺。
市場上公司會偏好不同的增長方式,主要可以分為三種。我姑且把他們稱為:寶潔式、字節式和網易式吧。
寶潔式常被大的快消公司使用。
它在一定的用戶增長目標下,根據觸達頻率和轉化率來倒推用戶觸達次數,并聘請全球最大的一些媒介公司提供媒介方案進行執行(去達到觸達次數)。所以寶潔市場本身是不做創意、不做策劃也不做投放的。它的核心能力是預測和計算。因此,如果你們將來遇到了在寶潔增長的人,不要懷疑他們的數學和excel的能力,一定是非常好的。
第二種是字節式的。
如果有用戶增長的目標,首先在內部討論由用戶增長(UG)團隊還是市場團隊來負責。UG的話,會先花費100萬預算去測試出各個渠道中單個用戶的下載成本。比較下來,找成本較低或ROI高的渠道去做投放。如果一個用戶是十塊錢的成本,那100萬新增就是需要投入1000萬預算。市場團隊的話,就會出一些市場方案,比如把這個市面上所有能簽的的KOL、芒果臺所有你能選的綜藝都列出來,然后老板根據KOL和綜藝的過往表現數據決策去簽約,然后去追蹤成果。
第三種就是網易式的,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更創意型的,更“以小搏大”的自傳播的做法。
網易的市場部門對于預算有一定限制,通常不會超過100萬 —— 一旦超過就需要丁磊審批了。在這個成本范圍內,很多常見的投放和市場營銷的路徑都可能無法實施。因此,網易的營銷團隊會思考是否有創新的方法,能夠結合合作伙伴的利益或者現有的流量平臺來實現目標。做到這樣的創新,需要比較鮮明的品牌形象,并設計用戶愿意自發參與和傳播的活動。同時,可能需要和產品、運營非常緊密的聯動,以便將創意轉化為行動。
以上的三種方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只看是否適合我們的公司。
像產品屬于線下的高頻剛需,有很多銷售和市場數據長期積累的公司,可能更傾向于采取穩定的“寶潔式”。因為每個線下的新產品投入,通常需要按照兩年的周期進行排產,因此寶潔必須采用高度穩定的增長邏輯。同時,由于寶潔的規模,它獲得的增長服務類的報價都會比市面上低得多 —— 這也讓偏于穩定的增長有了經濟合理性。
而字節的做法,是非常數據驅動的投放和營銷,也是追求高確定性的方式。對字節來說,可預測的增長才是真的握在手里的 —— 付費帶來的增長是需要打滿目標的。創意、自傳播帶來的最多是“驚喜”,而不能是目標本身。我在教育領域的市場活動中,一年的預算投入可能超過十億元。這種追求高確定性的做法,對大多數創業公司來說也是很難應用的。
網易的做法就更便宜,但ROI穩定性肯定也不夠高 —— 創意本身就是一個波動性很大的事情。但對于資金有限的創業公司來說,卻是最可能復制和值得學習借鑒的。
02?案例一:網易云地鐵樂評案例,50萬預算撬動日活千萬級增長的奇跡
我首先跟大家分享的一個概念,叫“自傳播率”。它的公式很簡單,就是非付費流量占總流量的百分比。在網易,自傳播率90%是及格標準。自傳播率,可以花錢請agency去追蹤,但這個錢不便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小紅書、微博上看看相關tag的閱讀量這些數據,大概估算一下。
網易云音樂是源于網易的創始人丁磊對音樂的熱愛。丁磊在大理的一個酒吧聽到一位藝人的表演,覺得他的原創歌曲非常好,但無法在任何平臺上找到。于是他決定創建一個平臺來支持原創音樂人 —— 就是一種有錢人的任性吧。然而,丁磊在開始之前并沒有意識到音樂平臺業務會消耗大量資金,因為音樂版權非常昂貴,而音樂本身的變現效率很低。在用戶增長上,網易云一開始也并沒有什么增長預算,2019年前主要還是靠小成本的增長預算,以創意型的自傳播來打開局面。
網易云音樂做自傳播做的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杭州地鐵樂評,發生在2017年。我來具體給大家分解一下。
用過網易云的小伙伴可能會注意到,網易云的用戶評論(樂評)是它區別于競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點。網易云會有很多用戶自發的互動,這個是QQ音樂沒有的,也是酷狗沒有的。于是我們就想利用好“樂評”這個差異化的傳播素材。
素材有了,我們還需要自傳播的源動力。用戶在做自傳播的時候,源動力我覺得只有兩個,第一個是利益,第二個就是情緒。這利益就是像是拼多多常用的,你轉個朋友圈或是群,平臺能打折或送東西 —— 這一定能帶來自傳播。相對而言,我們判斷會更高級和長效的源動力是關于情緒的傳播。當一件事喚起了你的情緒共鳴,能讓你覺得“值得被記錄和轉發”,那你就會發朋友圈,會發小紅書,會發微博。
而樂評本來就是一個很容易激發情緒共鳴的素材 —— 即使這些樂評不是他們自己寫的,但當看到一句評論時,他們可能會覺得這句話也描寫了他們的故事和情感。所以把樂評這個素材,和情緒這個源動力結合起來,就構成了這個案例的底層。
那傳播的載體怎么選呢?我們選擇了地鐵。第一是地鐵人流量大,曝光天然就高。第二是地鐵本身就是一個容易放大情緒的空間 —— 封閉而充滿故事性 —— 很多小說、影視作品也都是和地鐵有關的。
有了素材、源動力、原點的定義,我們就開始想具體的策劃了。我們的策劃設計,都是圍繞著“怎么最大化的引起用戶的情緒共鳴”,以及“怎樣能激起和方便用戶做自傳播的分享”來構建的。這個邏輯其實會影響很多事情,舉幾個例子。
首先,我們在視覺設計上,追求一個絕對的視覺的沖擊和視線無法回避。所以你可以看到整個地鐵車廂都被紅色覆蓋了,不管是抬頭、低頭還是平視,都能看到我們精選的網易樂評。我們注意到在地鐵里,很多人都會低頭玩手機。所以我們選擇了低頭玩手機也能瞄到的視角去展現我們的樂評。
同時,我們也希望打造一個沉浸很高,容易引起共鳴的情緒場。所以我們雖然用了鋪天蓋地的品牌紅色,但是對于網易云音樂的logo露出卻非常謹慎。我們不希望因為logo的突兀出現打斷用戶的情緒流?,F在的電梯廣告和公交車站廣告通常會將品牌的logo和名字放得非常大,但人們往往不會拍下這些廣告并分享到朋友圈。
我個人認為,把logo放得非常大體現了品牌內心深處的不自信,是為了追求曝光率而采取的懶惰策略。讓用戶沉浸在廣告中,希望用戶能夠真正感受到我們想傳達的情感是我們的目的,而不是在表層傳達品牌名字和logo。
我們也去精選了最能喚起情緒共鳴的樂評。這的確是一個手工活。我們從幾萬條樂評中,最終選擇了三四十條。選擇的標準首先是能夠打動我們自己,然后是樂評的長度 —— 不能太長,要容易記憶和傳播。另外,我們也注重樂評中蘊含的情感,特別是能夠觸發大眾共鳴的情感,比如愛情、親情,以及在異鄉拼搏的感受。
我們也盡可能地讓不同角度的拍照變得容易。讓乘客和樂評能更容易地出現在一個畫面里,形成新的故事和傳播點。下面這個圖里的主人公,其實是我們當時的設計總監。這張圖拍完之后,我覺得非常適合傳播?!白钆乱簧德禑o為,還說平凡難能可貴”,加上一個35歲男人向后仰的照片 —— 就是能喚起很多人的情緒。這張圖后來也的確變成了一個核心傳播圖,轉發非常多,在新聞里也都有出現。
該策劃的策劃完了,也落地執行之后,就要想怎么去擴大傳播。接下來這張圖,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網易思路的圖,解釋了我們怎么樣讓自傳播走起來。
因為最開始天然能到訪你的傳播原點(地鐵和地鐵站)的人是有限的,我們自己能付費購買的媒介資源、APP里的資源去做的主動傳播肯定也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做的是,盡可能的讓是不同的用戶都能夠在體驗、或是看過我們的設計之后,愿意記錄、愿意發給朋友、愿意發在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交媒體上。從而吸引第二批和第三批用戶來打卡,把我們的樂評車廂和地鐵變成一個熱門地點,再引發一輪新的傳播。
當然,在過程中我們的運營也會刻意引導用戶去做打卡拍照的動作,讓打卡照片更”整齊”,更容易讓人模仿。在一輪、二輪的自傳播變成局部熱點后,媒體又會自發跟進,進一步傳播到更多的人,創造更大的熱度。正如我們希望的,這個活動成為了一個典型的刷屏事件,即在一段時間內引起公眾和私人領域的熱議。
這個案例大部分的錢,就是花在了做物料和早期的一些媒介付費傳播,整體都沒有花到50萬的預算。但這筆小預算,讓網易的用戶的量級蹭蹭漲了幾千萬。
Call back一下。這個活動的成功,是因為從一開始,我們的策劃設計,都是圍繞著“怎么最大化的引起用戶的情緒共鳴”,以及“怎樣能激起和方便用戶做自傳播的分享”來構建的。這點其實現在很多線下店玩得非常溜。上海的網紅店中,就有一個關鍵的考核指標,叫單位面積的“出紅率”。指的是單位面積上,能夠產生多少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熱門的照片。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從早期開始設計傳播形式,確保我們的活動對用戶來說具有分享到朋友圈、分享到社媒的動機和價值。
我來小結一下品牌自傳播中“花小錢、辦大事”的秘訣。
- 第一,還是要從自己的資產出發去深度挖掘差異化的價值和素材。但是這個價值和素材,一定是用戶也需要和認可的。千萬不要自我感動 —— 比如我覺得我自己技術特別牛逼,但是“技術”這件事情用戶是不是一個體感上能直接感受到的“好”,并覺得重要的事呢?可能不是。
- 第二,要結合“利益”,或者”情緒“。如果難以結合,那從第一步開始從頭來過。
- 第三,還是把“自傳播”從項目的最初就立為你的成功標準(之一),讓項目全流程的設計都更有利于“自傳播”。
03?案例二:網易云 X 農夫山泉聯名,小代價撬動大渠道的利益交換
時間到了2018年,網易云音樂已經逐漸在一二線城市站穩腳跟,需要考慮進入更多低線城市,一次大規模覆蓋更多人群的方式了。于是,就有了和農夫山泉合作的案例。
從結果上來說,網易云和農夫山泉的合作非常成功。我們獲得了5億多(瓶)的曝光,還有在大街小巷的農夫山泉所在渠道的10萬+終端曝光資源。合作TVC的轉化率達到了一般TVC轉化效率的3倍,自傳播率也達到了90%。而這一切,網易就花了200萬的預算,是一個性價比極高的合作。
這個案例,我主要想分析的是,品牌聯名怎么做,怎么樣能高ROI地做。
雖然現在我們覺得網易云品牌不錯,但在18年的時候,和農夫山泉這樣的龐然大物相比,網易云音樂是非?!靶”姟钡?。要“攀上”農夫山泉,我們要像挖掘用戶需求一樣認真挖掘合作方的需求,并且用我們自己的優勢去滿足它。而這種深入挖掘,需要的不是信息的傳達和交換,而是深入交流和調研 —— 這些信息不一定直接從品牌方那里來。
我們通過市場調研,發現了一個信息:人們普遍認為農夫山泉很好,但它缺乏變化。每年都是紅白瓶子,不如很多年輕品牌更有活力。農夫山泉的受歡迎程度,從90后和95后中,沒有80后那么高。農夫山泉在面臨品牌老化的挑戰。恰好,網易是年輕人最喜歡的音樂平臺。農夫山泉與我們合作,可以拉回年輕消費者的好感和認可。這是一個比較打動農夫山泉的點。
另一個比較深的點,是農夫山泉的品牌合作決策,一方面權利在品牌方,另一方面在分銷商。我們做了聯名新包裝的demo去找分銷商,看他們的反饋。他們覺得很好,預估這樣的包裝能賣得更好,就會給農夫山泉品牌方非常正面和強烈的信號。
確實,在創業初期我們的規??赡苓€不夠大。但這并不阻礙我們去“攀”更大的品牌和流量。只要我們深入挖掘合作方的需求,找到讓他們覺得值得合作的關鍵點,那我們也有機會。但這種“攀”,一定要和我們的優勢和需求相結合 —— 所以選誰合作要很“巧”。
在我的觀點中,真正的“雙贏”是對己方勝利的一種包裝,我們一定是以更小的代價拿到了更多自己想要的東西 —— 只是這種雙方的己方勝利并不互斥。
04?案例三:絕境中的關鍵洞察,網易云在抖音上薅到的千萬新增
接下來這個案例,我想重點講一講。
這個項目發生在2018年到2020年這段時間內,也是網易云被鵝廠音樂版權逼到角落的時期。我操盤的這個從抖音向網易云拉新的項目,一年內實現了約2000萬的總拉新數,單個用戶成本為0.6元,迄今為止真的很難看到成本如此低的案例了(當時買量的成本是一個用戶5元起了)。此外,該項目的次日留存率達到64%,基本上是其他一般渠道的兩倍左右。雖然拉新是低成本,但用戶是高質量的。
關于這個案例,可以分為四個步驟來討論。
- 第一步是基于用戶洞察,思考使用抖音給網易進行用戶拉新的可行性。我是如何發現這個思路的?
- 第二步,如果這個思路有潛力,如何驗證,和建立整體的機制?
- 第三步是持續優化和迭代,以擴大規模并降低成本。
- 第四步是,現在的抖音與當時情況有何不同,以及哪些因素保持不變。
那我們先來看看第一步。
在2019年年底,我們進行了十個城市的用戶訪談,包括錦州、長沙、成都和一些下層三線城市以及廣東的城市,因為廣東是中國音樂第一大省,也是酷狗的主要市場。我們與用戶交談并參觀了他們的家,看他們使用的APP和流量列表,然后發現了一些明確的事實。
我們發現超過90%的用戶在短視頻平臺上聽新歌和發現新歌。盡管當時抖音和快手的規模還不如現在這么大,但在年輕用戶,也就是網易的目標用戶群中,非常喜歡使用短視頻APP。很多人會在短視頻上聽到一首歌的片段,然后立即去音樂APP上搜索這首歌。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90后以后的人群,對于一首歌的“原唱是誰”這個概念變得越來越模糊了。你問一個80后“喜歡聽誰的歌?”,他會很明確地告訴你他喜歡周杰倫、林俊杰等歌手。但如果你問一個90后,他可能只會告訴你最近在聽哪首歌,而對于這首歌的原唱一無所知。
從數據上看,年輕用戶聽的歌手的集中度也越來越低,尤其是零零后更為分散。當問及用戶是否認為一首歌的原唱重要時,很多用戶覺得并不那么重要。一些用戶甚至認為有些翻唱版本比原唱更好聽。這其實就給我們點通了“翻唱”這個思路 —— 這個思路給被版權逼迫到絕境的我們,帶來了一個可能的突破口。
于是第二步我們就開始驗證我們發現的“短視頻跳轉到音樂平臺”,以及“翻唱”這兩個重要思路。
我們首先在產品上做了改進。我們改進了歌詞模糊搜索的功能,使用戶能在短視頻那邊聽到片段以后,能很快地在網易云搜索匹配到含有相似歌詞或同音字的歌曲。此外,我們還增加了哼唱識別的功能,以幫助用戶在模糊記憶下找到他們聽到的歌曲。
同時,我們還和很多在抖音的音樂KOL合作,讓他們在自己的主頁留下自己的網易云ID來給我們引流。那為什么這些KOL愿意呢?之前,在網易云音樂上,只有“一線歌手”才能有自己的主頁。我們就也把主頁功能給和我們合作的KOL開放了。這種與一線歌手平等的待遇,讓KOL們感到被重視。此外,我們還協助KOL們選擇適合他們的歌曲,并主動將一些潛在熱門的歌曲推薦給他們,以提高他們的流量和知名度。這些合作措施為網易云音樂帶來了更多的KOL資源,其中一些KOL甚至在后來成為了知名的音樂人。
最極致的,我們還做了培養抖音音樂KOL的工作。大家知道顏人中這位歌手嗎?顏人中之前根本就不在臺前工作,他是在臺灣的一個音樂工作室幫歌手錄demo。有一次我們找網紅唱一首歌,這位網紅找一個調找不到,然后我就說能不能找個工作人員幫忙唱一下。然后,顏人中就幫忙唱了。我一聽,驚為天人。我問顏人中有沒有抖音號,他說沒有。于是我們就幫他注冊了抖音號,注冊完了之后我們又幫他設計了抖音的橋段。因為他的聲音本來就是帶一點低沉,所以我們讓他做了失戀的一個妝造,用餐巾紙堵住鼻子翻唱了一些比較傷感的情歌。真的一下子就火了。他是我們的拉新冠軍之一,一個人可能就拉了大幾百萬的新。我們很極致,但也很巧地和一些音樂KOL形成了更密切的綁定關系,獲取了拉新的重要資產。
當然,用戶在尋找音樂時,版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 紅的歌我們也必須有。因此,我們盡量確保在網易云音樂上能夠找到用戶想要的歌曲,而且這個歌在其他平臺上找不到。這樣一來,用戶就只能下載和使用網易云音樂。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進行一些前期的判斷。比如當一首歌的流量已經達到一定水平但還沒有沖到很高時,我們會與該歌曲簽訂獨家權益協議,讓它從其他平臺下架,僅保留在網易云上。這樣,在后續對這首歌的發力推廣過程中,我們流失的流量就會越少,用戶就會一直被網易云音樂吸引過來。
我們也越來越多地制作翻唱版本。就像之前提到的,對用戶來說,誰是原唱并不是那么重要。因此我們推出一些更具創意的翻唱版本,吸引了更多用戶。抖音上紅了許多歌曲,包括一些十幾二十年前的香港粵語歌曲的翻唱,這些其實是網易云音樂在背后做推動。
大家可以看到,有了思路以后,我們需要從產品、運營、推廣等全方面去驗證和落實,也要從留存、流失、綁定、競爭等多角度去增加收益,減少風險。
然后講一下第三步的迭代、優化和規?;R驗橐恍┰?,有些具體內容只能線下講。但是小結來說,就是我們把第二步中一些人工的部分,做成了自動化的工具,讓我們的工作更具有準確性,效率更高。
同時,我們也把做這個項目的組織變得更適合“推歌拉新”這個工作。最開始做這個方向的團隊可能就是六、七個人,大家不分彼此地相互配合。但逐漸地,我們把這個團隊拆成了三、四個小組,分別有對應的leader。每個小組會自閉環地負責從選歌,到推歌,到拉新的所有策劃,然后每周會來做比稿來競爭預算。而且每個組里的同學的績效、工資構成也都跟其他同學不做抖音拉新的同學是不一樣的。我們是在從組織的邏輯上出發,去考慮怎么激發出個人最高的創造力。
低成本拉新,是需要規模的。如果你的“低成本”的天花板就是拉來1000個新的用戶,那這個低成本沒有意義。好的“高效拉新”,是需要能走通者第三步的,能體系化地做、去復制。
最后,我們來討論一下現在“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現在的流量環境肯定是變了,以前很容易薅到的資源,現在可能要花更大的成本和力氣了。但是我覺得一些底層的邏輯還是不變的。
第一個沒有變的,就是機會會回饋給真的了解用戶,和用戶一直在一起的人。你對于自己所在的領域,對于你的目標用戶要保持極度的敏感。不要感覺自己是一個上帝視角在判斷他們,教育他們,你最好就是成為他們的一部分。在網易我們每周都聊“最近你在聽什么歌?”。而要做到和用戶在一起,市場和增長的“中臺機制”可能就很難高效運轉。
網易云的同行“酷狗音樂”,對于他們的用戶群體也有很深的洞察。我去一個三線城市,和一個酷狗的年輕的深度用戶聊。他是一個大專學生,他很喜歡喊麥。我就在研究為什么他和他的喊麥朋友們就非用酷狗不可。后來我發現,不是曲庫的原因,而是因為酷狗有個很酷的功能叫“一鍵DJ”,能把人以一首歌變成一個“動次打次”的版本。而且酷狗為了照顧比較低端的智能機,還有音效功能。所以酷狗依然是一個過億DAU的產品。
第二個,就是需要一點江湖智慧。有用戶洞察之后,接下來就是去找新的流量地,去適應新的流量平臺規則。那這里能不能去“摳出”自己的天地來。我記得一段時間以后,抖音不允許主頁寫網易云ID了。那我們就不斷去試,把文字換成網易云的logo,把曲名里面加上“網易云音樂”的文字。自己多用多試,總能找到方法。
第三個,如果你發現可以規?;蔷捅M早地把能做這個事情的人培養起來。當時我們在網易做推歌的團隊,可能就是中國最會推歌的一群人。鼎盛時期40來個人,現在有一半可能在騰訊做一樣的事情,還有四分之一現在還在網易,還有四分之一他們自己出來開公司都開得非常成功,包括雪球音樂。你招和培養的速度越快,你領先別人的速度也就越快。
本文由 @Bridg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感謝分享,干貨滿滿,想請教您對于不熟悉的領域做用戶盤活有什么思路可以幫助指導一下嗎,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