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的思考和形成過程,策劃必看

0 評論 5749 瀏覽 38 收藏 21 分鐘

策劃是為了達成一定目的,建立在一定的調查和研究分析的基礎上,策劃包括宏觀戰略和具體的戰術,需要分析和創意,即邏輯思考和水平思考能力。本文總結了策略的思考和形成過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之前在《策劃,做什么,怎么做》一篇中,講過策劃的工作,就是有了目標找路徑,核心是制定策略。

也講過策略,是為了企業達成某個商業目的或者說戰略目標而提供的解決方案,大白話說,策略就是怎么解決問題。

同時,也提到策略分為策略思考和策略結論,策略結論是策略思考后的最佳方案。

首先,看到這個標題,你會想什么?

  1. 策略是什么?
  2. 如何形成策略?
  3. 形成策略有哪步驟?每一步要做什么?
  4. 營銷策略?廣告策略?公關策略?
  5. ……

而如果,你在想這些問題,那么恭喜你,意味著你已經具備了策略性的思考方式。

在前一篇文中,已說過策略思考和策略結論是策略過程中兩個不同的階段,策略思考指“從了解現狀、設定目標,到確定最佳解決解決方案的一整套思考分析過程”,策略結論指“經過分析后得出的最佳解決方案”

所以,這個“解決方案”就是策略,準確來說是策略結論,通常語境下,別人問你有什么策略,通常問的也是結論。

“解決方案”是沖著某個目的去的,因此他起到的指引作用和計劃作用,是后續行動的方向和藍圖。通常這個解決方案,起碼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可以用5W2H分析法來表示:

  1. 什么目的?(why)
  2. 做什么?(what)
  3. 誰來做?(who)
  4. 如何做?(how)
  5. 什么時機做?(when)
  6. 在什么地方做?(where)
  7. 做到什么樣?(how much)

當然,策略是行動前思考的結果,但沒人保證他在實踐過程中百分百是準確的,結果百分百是符合預期的,所以也需要在行動開展后適時的進行評估、修正,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復盤。

怎么形容呢,就像出門看天氣預報,能做到舒適穿衣有備無患,只是誰也不能百分百保證這一天不會臨時下點雨或不下雨,但毫無疑問,天氣預報仍然是目前為止最科學的。

因此就像出門要看一眼天氣預報一樣,是每個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而站在企業角度,為了保證有備無患達成預期,企業要做的是思考策略。

之前說過,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意義,就是有目的活動。

這種有目的的活動,要求了在行動前進行思考,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策劃,而策劃就類似天氣預報背后的機制,能得到行動的策略。

但是,此時,策略并不保證行動的成功率,類似天氣預報,神棍和天氣預報的效率和效果是不一樣的,后者肯定比前者好,換到工作上來說,策略制定的怎么樣,取決于人的策略性思考的能力和方法。

策劃,前面咱們說過。這里仔細講一下:

策劃是為了達成一定目的,建立在一定的調查和研究分析的基礎上,策劃包括宏觀戰略和具體的戰術,需要分析和創意,即邏輯思考和水平思考能力。

策劃就是正確的做事,去制定策略——即創造性的找到達成目的的方案,策略包括宏觀戰略和具體戰術兩方面,戰略指引行動的方向,戰術控制行動的藍圖。

所以,策劃在這里的方法是什么呢,或者說怎么去思考。

首先是,我們在思考時,一定要圍繞某一個特定的對象,比如組織、企業、品牌、產品、傳播等等。

其次是,在思考時,要有先后次序,由表及里,要注意問題的本質。比如前一篇文中,舉例提到的東西賣不動,原因是價格,深層次思考是價值問題。

而就某個特定對象的思考,我稱作為策劃循環過程——

我們現在在哪里——為什么我們在這里——我們可以去到哪里——我們如何到達那里——我們是否到達那里——我們現在在哪里……

這是,因為我們在回答每一個階段的問題時,都不可避免的要對上一個問題再次檢視。

而就思考方式,也有一個循環——

發掘——問題——分析——假設——探索——發展——執行——測試——發掘……

接下來,舉例說明:

一、品牌策略的思考過程

1. 我們現在在哪里

  • 目前市場處于什么狀態?
  • 我們的品牌在市場及消費者心目中處于什么狀態?
  • 每一個主要的競爭品牌目前處于什么狀態?

2. 為什么我們在這里?

  • 營銷組合中的哪些因素決定了我們處于現在的狀態?
  • 哪些因素可以解釋競爭品牌所處的狀態?
  • 競爭品牌相互比較,各自有什么優勢和劣勢?

這里,又分兩個考慮:

  1. 市場方面:市場份額大小、市場細分、渠道通路、消費者購買動機、購買和使用模式、不使用的原因等等?
  2. 品牌方面:競爭策略、市場定位、銷售模式、品牌突出特點、如何訴求、營銷和廣告活動有哪些?

3. 我們可以去到哪里?

預期去到哪里?

  • 市場地位:如市場份額做到什么樣?有哪些目標市場?
  • 購買者/使用者:讓現有的使用者使用更多?吸引新的使用者?還是想辦法挽回流失的使用者?(使用者即用戶)
  • 消費者的反應:品牌能夠重新被定位么?我們可能得到什么不同的反應?

實際上會去到哪里?如果考慮到:

  • 目前的市場狀態及趨勢
  • 品牌對消費者吸引力
  • 付出的代價或者成本會是什么
  • 時間表

4. 我們如何才能去到那里?

  • 我們需要做出什么改變,才能達到營銷目的
  • 改變產品本身什么?
  • 改變產品的包裝什么?
  • 價格重新設計?
  • 渠道通路?
  • 傳播?策略/創意/媒介/費用……

我們需要準確的定義各種傳播工具,將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去幫助達成營銷目標,因為對不同的目標消費者,要思考廣告所扮演的角色。

比如,購買/使用過產品的,使用過但沒有探索品牌的,初次使用但沒有復購的,目前的用戶群體中,分層狀態。

對流失用戶來說,不同的流失原因,廣告所要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

針對習慣性遺忘的,廣告就需要提醒他,尤其是提醒他使用時得到的滿足感、愉悅感。

對于喜歡別的品牌的,廣告需要促使他,改變態度克服偏見,可以針對這部分用戶搞一些再次試用的營銷活動。

二、廣告策略的思考過程

我們現在在哪里——消費者現在怎么想的-如何看待我們和其他的競爭品牌?

  • 為何我們在這里——競爭分析/目標消費者分析?
  • 我們可能去哪里——市場機會/市場目標/廣告角色?
  • 我們希望去哪里——看完廣告后,希望消費者有何反應?
  • 我們如何到那里——我們怎么做可以改變消費者看法?
  • 我們是否能達到——廣告效果的評估

這有點難懂,比喻一下。

廣告好比是一個求婚的過程,營銷目的顯然是品牌與消費者“結婚”,而廣告的目的是讓消費者考慮和品牌結婚,廣告在這個過程中是有意識的打動、促進的行為。

eg:張三對小美的廣告策略——

首先,我是誰?——品牌定義

張三是一個有為的年青人,憨厚實在、腳踏實地,長的一般;但是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學識豐富,有點小幽默但是不浮夸。

其次,小美是誰?——目標消費者

小美是26歲,住在深圳,大考文化程度,收入約10000元/月。身高較為出眾,為人嫻熟,喜歡讀言情小說,并喜歡家務和旅行,性格動靜相宜。

她對愛情的看法,還是比較言情的,事實上,她也在找尋合適的伴侶。經常為了言情小說中的橋段萌發情愫,為了男女主的故事悲愁交加,她相信世上有真愛,也會有白馬王子。

再者,有兩個對手?——競爭者分析

大輝哥,住在小美隔壁,認識了好幾年,也經常會在早上或晚上遇到小美。人如其名,長得高大健壯,善于交友拍拖,美美對他印象還不錯,但內心不是非常信任他,因為看起來似乎喜歡拈花惹草……

小楊哥,小美新來的同事,年經青青,蔡徐坤一樣的發型和偏瘦的身形,雖然剛認知,但小美對他印象好,而且天天見面說得上話,但互相了解不夠,小輝哥也沒有什么太多的動作……

然后,我現在在哪里?——消費者看法

“大力哥,我知道,很猛男的,有點憨憨的,對我很不錯,很熱心,但見了我說話不利索”

“小輝哥和張三都不錯,但小輝長的好看點兒,張三成熟穩重一點”

改變對張三的看法——希望去哪里

“張三也喜歡我么?我覺得很不錯,怎么我之前不知道呢?我應該考慮他”

讓小美接受張三——如何到達那里

  • 張三的“真愛”讓小美改變看法
  • 張三怎樣贏得小美——為什么我可能到達那里
  • 張三買了一套房子給小美
  • 張三每天都給小美買早餐
  • 張三每天寫情書或信給小美
  • 張三每天都去等小美下班,等到11點下班也繼續等
  • 張三在小美同事、朋友中的評價是這人很好
  • ……

另外,在做策略思考時,可以借助一些思維工具。

1、逆向思維法,也稱假如法

可以用“如果我們…………又會怎么樣?”來造句,即通過假設改變某些條件和規則,來分析面臨的風險和機會,能夠有助于我們打破思考的慣性。

需要讓自己的思路,雖不至天馬行空,但足夠自由地漫游,實際上,新的想法總是來自意料之外的地方。

比如:如果我們再檢視一下目標消費群體(生意來源、用戶)時,會怎么樣?如果把競爭范疇收窄,會怎么樣?放寬又會怎么樣?如果我們將焦點集中到早期使用者身上,又會怎么樣?如果集中到購買者而不是使用者,又會怎么樣?如果我們拋棄現在的使用者,又會怎么樣呢?

這里插一句,購買者和使用者很多時候并不是一個人,比如腦白金,買來送禮的;培訓課,家長買、孩子用的……這中間是有學問的。

比如:如果我們重新檢定產品或廣告訴求是否真實可靠,又會怎么樣?如果把焦點放在情感層面而不是產品功能層面,會怎么樣?如果我們強調消費者在生活中消極的一面,會怎么樣?如果我們找到新的證據表明這個產品類別一直是過分的承諾,會怎么樣?如果我們利用自己不是領導品牌地位的好處,又會怎么樣?

比如:如果我們重新檢定自己的訴求方式,又會怎么樣?去夸大利益點或態度,會如何?過分討好消費者,會如何?沒有這個品牌,會如何?改變溝通的語氣語調,會如何?

2、自我問答法,也稱元認知法

人類向外界學習也就是獲取知識,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找過去要答案,自己或他人的經驗,書籍等載體傳授的知識;一種是站在現在去進行思考,是一種對自己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再發現這樣的一種行為。

人類的頭腦記憶機制到現在也就停留在神經元研究階段,經驗和知識如果沒有被應用或二次加工,很容易就會遺忘,但思考不會,喜歡思考的人永遠都在渴望了解更多,不滿足被告知的經驗和知識,愿意自己去尋找自己的答案,而這個行為也能將知識轉化為洞察。

自我問答法,就是這樣的一種機制,就是自己向自己提問。

我常說,問題提得好,問題能解決一半,因為提問本身就是梳理進而找到解決問題信息的過程,所謂的思考其實就是問問題和找答案,問的技巧在于能否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信息。

問題分兩種,一種是設限的,即類似于答案為“是”或“不是”的問題;一種是開放式的問題,需要來回思考的,來回思考就能梳理與獲得更多的新信息,會更有價值,答案也會更詳細,

比如,5W2H活用,他也是提問的模板。

比如,營銷策略是企業繞不開的,但什么是營銷,有其定義,那么你是怎么去思考營銷呢?

營銷的定義太官方,我翻譯一下,營銷的目的在于創造目標對象的滿足感,工具是產品/服務或創意,在達成滿足之前,必須要動用營銷組合元素,整個過程必須要有良好的規劃及完整的付諸行動才能達到目的。

那么就這個定義本身,我們是可以進行思考的——

  • 我們的目標對象是誰?
  • 他們需要被滿足的需求是什么?
  • 相同的需求,有什么能夠滿足?
  • 怎么設計我們提供的產品/服務或創意,需要擁有什么價值?
  • 這些價值對于目標對象,意義是什么?有意義么?
  • 提供這些價值,我們應該標注一個什么樣的價格?
  • 目標對象愿意付出這個價格么?
  • 那么,我們自己能獲得利潤么?
  • 投資者會因此高興,而加大投資么?
  • 如何加速目標對象對“價值”的認識、認知、再到認同?
  • 如何強化、便利目標對象對“價值”的發現、購買、使用
  • 以上問題的答案是什么?
  • 誰來讓這些答案成為事實,需要支援什么?
  • 什么時間內去完成?
  • 如何控制整體進度、成本及成效?
  • 如何評估以上所有問題的效果與效率?

3、腦力激蕩法,又稱頭腦風暴

指一群人或一個人運用腦力,做創造性思考(creative thinking),在短暫的時間內對某項問題的解決,提出大量構想的技巧,并不要求人數,一個人也可以進行。

有幾點需要注意的:

  • 想法越多越好,不要怕分歧,旨在用量變引起質變來處理問題, 假設提出的設想數量越多,越有機會出現高明有效的方法;
  • 不要批評,在思考中不管什么設想,都應該放下去評判,暫時不要評判你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 提倡獨特的想法,要想有多而精的設想,應當提倡與眾不同。這些設想往往出自新觀點中或是被忽略的假設里。這種新式的思考方式將會帶來更好的主意;
  • 在別人想法的基礎,繼續去想, 多個好想法常常能融合成一個更棒的設想,3個臭皮匠頂得上諸葛亮。

具體的方法和實施步驟,可以自行去百度。

4、心智地圖法

心智地圖法也算是自己對自己的腦力激蕩法、能夠幫助自己產生想法,畢竟也有可能你是那種沒有想法的窘境,此方法特別有助于進行探索性的思考,讓自己的思維神游。

我經常在別人開會的時候,自己進行大腦摸魚,就是在干這個。

通常是將一個原始的想法,放在一張紙的中間,然后在各種可能的方向思考新的想法,在不同的想法之間產生聯系和聯想,用視覺化的工具輔助更好。

能不斷延伸你的想法,促使你找到最有意義的路徑。

就像前一篇中對價格的思考一樣。

假如,現有的議題是“增加銷售”,那么我們可以吸引新的消費者使用,那我們可以做知名度營銷,可以做口碑營銷,也可以采取數字技術來進行裂變、分銷;還可以減小用戶的流失,那么需要建立品牌忠誠度……還可以讓現有消費者更多的使用,那么,你可能需要讓消費者增加使用頻率,拓展并強化輸出更多的消費場景,或者為產品增加新的功能等等……

聰明如你,肯定也會想,提升競爭力,讓使用競爭品牌的用戶轉而使用你,那你應該怎么做呢?

本文由 @王不白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