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效合一:如何讓聲量與銷量齊飛、曝光共賣光兼得?
在品牌營銷中,品效合一非常重要。但什么是品效合一呢?這個概念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如何實現品效合一?作者一一給出了解答,讓我們一起來閱讀一下。
提到品牌營銷,尤其是在電商和數字營銷領域,如今還有一句喊得震天響的口號:品效合一?;ㄒ环蒎X辦兩樣事,實現品牌提升和銷售效果的雙豐收,這無疑撓中了企業主們的癢處。但是先別高興,我先來潑一盆冷水——品效合一是個偽概念!
說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做營銷不要追求品效合一,而是你要先理解這個概念倡導的是什么,它的由來和實質含義,如此才更有可能實現品牌和效果的合一。
一、品效合一辨析
品效合一來自于兩個名詞,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21世紀之初,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一大批網絡平臺和數字媒體誕生了,并開始向企業主出售自家的廣告位資源,以期獲得收入。
為更好達成銷售,并跟傳統媒體爭奪企業營銷預算,這些數字媒體及其代理商(各種互動廣告公司、數字營銷公司,我把它們統稱為ADtech公司)聯手炮制了一個概念:“效果廣告”。
比如最早出現在網頁上的Banner橫幅、文本鏈接廣告、漂浮廣告,視頻網站的前貼和中插廣告,以及后面誕生的DSP廣告、程序化購買、信息流等等,都可以叫做效果廣告。
效果廣告在國外叫做Direct-Response Advertising(直接反應廣告)。
它是由Direct Mail Advertising(直郵廣告)引申而來,意指消費者看完廣告后可以產生直接的行為反應,如點擊、評論、收藏、訂閱、留資、購買等。
維基給效果廣告的另一個定義是With Performance-Based Advertising(按結果付費)。
企業根據消費者看完廣告以后產生的各種行為結算廣告費,比如CPC、CPA、CPL、CPS等術語就是評估企業為消費者行為結果所付出的成本(以上術語分別指消費者每次點擊、行動、線索留資、購買達成的成本)。
而傳統媒體是按曝光和展示效果付費的,也就是CPM(每千次曝光成本)。
根據這一定義可知,效果廣告最大的好處就是可量化,直接看到廣告投放的結果。再一則好處就是精準,可以實施定向投放,比如指定目標受眾的年齡、性別、職業、興趣愛好、對品牌認知程度等,針對這些特定群體進行投放;同時它還可以實現千人千面,對不同的消費者展示不同的廣告素材,讓廣告投放變得更有針對性。
既然把自己叫做效果廣告,為以示區別,于是ADtech公司就把互聯網出現以前、企業過去的廣告投放行為,也那就是那些投放在電視、報紙雜志、戶外、廣播等傳統媒體中的廣告叫做“品牌廣告”。
這一概念其實就是在暗示企業主,投放傳統廣告沒有效果,而只能起到提升品牌的作用,只能收獲知名度、美譽度、品牌形象這些虛頭八腦的東西,而他們所販賣的效果廣告,才能帶來直接的、實質的銷售提升。“品牌廣告”實質上是互聯網圈對于傳統媒體的一種污蔑。不過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雖然數字媒體極其強勢,但是傳統媒體也沒有垮,尤其是電視和戶外廣告依然是企業投放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是就誕生了“品效合一”這個說法。
品效合一的本意,其實并不是指企業應該既要品牌也要銷售,而是說企業在做營銷時,應該既投放品牌廣告,也投放效果廣告。
但是品牌廣告真的沒有效果嗎?
當然不是。如果沒有效果,那么多企業、那么多年在傳統媒體投放那么多廣告干什么?做公益嗎?那些一年在央視、分眾花幾千萬、幾個億的企業都是傻子?
品牌廣告當然會帶來效果(既包括傳播效果,也包括銷售效果),但問題是,銷售效果難以測量。
因為在傳統年代里,傳播和銷售是脫節的,不在同一個時空發生。對消費者來說,看廣告和購買這兩件事不是一個連續性行為,時間上不能同步完成(播完廣告不能立刻上購買鏈接),地點上也不在同一個地方(媒體是媒體,渠道是渠道)。
我今天在電視上看了一則洗衣液廣告,三周后去逛超市,想起了這個品牌,于是我就買了。廣告影響了銷售,但企業很難驗證我的購買行為是受到了三周前一個廣告的影響。由于效果滯后、行為斷裂,因而企業只能通過調研去挖掘消費者心理,測量傳播效果,比如監測廣告到達率、收視率,評估品牌提及率、知名度、認知度、好感度的變化等。
或者,企業可以在一波投放周期后,比對銷量數據的變化,從而判斷銷售效果。比如投放一個月后銷量和回款有了顯著提升,那就說明廣告很有效。
但這種做法只能看到相關性,缺乏因果性。我們看不到廣告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也很難具體量化廣告究竟對銷售起了多大作用。這就是傳統媒體的問題。當然,問題歸問題,你不能據此將傳統媒體一板磚拍死,認定它沒有效果。反過來說,效果廣告就不能提升品牌嗎?
當然也能,雖然不多。理論上來講,企業只要廣告投得足夠多(不管投在哪),知道的人多了,產品賣好了,品牌有了露出和口碑,必然會產生品牌效應。
就像過去這些年,從淘寶、微信、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上誕生了很多新品牌,被人們稱為淘品牌、微品牌、抖品牌等,而其中很多品牌就是靠達人種草與投放、效果投放等成就了品牌。
既然品牌廣告有效果,效果廣告有品牌,那么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的區分就無意義。尤其是“品效合一”事實上造成了品牌和效果的對立,讓人誤以為做品牌沒有效果,要想做好品牌甚至還必須犧牲短期銷售和效果,乃至虧損做品牌。但實際上二者并不矛盾,企業做品牌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銷售,而且品牌力強大,銷售才更有保障和持續性。
所以要我說啊,品效合一就是個偽概念,是語言陷阱。但它現在卻成了很多企業和營銷從業人員嘴邊的常用詞,成為做營銷的目標。
其實使用這些概念非常有害,它會誤導你的觀念,潛移默化影響你的思維。當你念叨多了品效合一,慢慢地就會相信做傳播就要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都投,想要效果就必須投放效果廣告。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那些被發明出來的詞匯、概念,當你經常使用某些詞,就會在潛意識中認同它們背后的邏輯和立場。操控思想的秘訣就是操控語言。
為了正本清源,我們應該減少使用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這種二分法,而是使用傳統媒體廣告和數字媒體廣告,展示類廣告、話題性廣告和促銷性廣告等概念,二者并不是結果上的差異,而只是介質和形式的不同。
而我眼中的“品效合一”,也不是指品牌建設和效果轉化如何取舍,營銷預算如何分配,品牌建設上花多少錢,效果投放上又花多少錢,誰多一點誰少一點。而是指傳播推廣中不同媒介形式的配合,以及產品和品牌的統一。
二、數字廣告利弊
隨著互聯網成為社會主流媒體和生活方式,年輕人成為互聯網原住民,手機成為人們不可須臾離身之物,數字媒體廣告和投放在企業營銷中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大。許多企業都紛紛把預算傾注于數字廣告中,不管是跨國集團,還是初創公司均是如此。但近年來,也有不少企業開始反思,最為轟動的案例是阿迪達斯。
2019年,阿迪達斯全球媒介總監西蒙·皮爾(Simon Peel)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阿迪過度投資了數字和效果媒體,進而犧牲了品牌建設”。而且,皮爾還給出了精確的數據:阿迪77%的預算在效果,23%在品牌[1]。其實吧,很多企業的媒介預算分配基本上都是這個比例。
2022年8月,阿迪達斯監督董事會又官宣時任CEO羅思德(Kasper Rorsted)將于2023年離職,這比他原定的任期結束時間整整提早了三年。
在宣布離職前十幾天,羅思德接受了德國《商報》采訪并坦言:“我們在中國犯了錯誤”。#阿迪達斯在中國到底錯在哪#隨即登上微博熱搜,在中國激起了不小的波瀾。
整個2022年度,安踏以536.51億元營收,30年來首度超越耐克中國實現領跑,耐克在中國則以514.22億營收緊跟安踏,二者組成了第一梯隊。李寧同期以258.03億營收位列第三,同比增長14.31%。而阿迪中國則跌落至第四位,全年營收僅235.97億,業績暴跌35%,全年利潤縮水82%,營收甚至不足安踏一半[2]。
阿迪在中國到底犯了什么錯誤呢?
從大的層面來說,有“新疆棉事件”帶來的品牌危機,有生產線轉移到越南造成的產品質量和銷售成本問題。如果僅論營銷,阿迪則有這么幾個問題:營銷模式單一、渠道老化、產品缺乏創新。
在營銷目標的設定上,阿迪對于銷售額有嚴格要求,如果未能達成KPI,公司就會過量供給產品,以促銷的方法來加強走量,打折成了阿迪常態化的經營行為。
促銷雖能提振銷量,卻不能增加利潤,更危險的是它讓消費者養成了打折預期,對價格變得更加敏感,對品牌則失去了認同的喜愛,因此阿迪在中國越來越難以正價出售。
阿迪在國內的一位經銷商也曾提到過:“從 2021 年開始,阿迪達斯在促銷返利上變得沒有章法,不僅打折周期長、折扣大,連打折覆蓋的商品范圍都很雜亂無章,像是隨時在根據庫存和售罄情況調整”[3]。
它在國內的這些問題,其實正是其全球戰略的縮影。2019年皮爾就表示過,公司過于關注投資回報率,緊盯短期效率和業績指標。
而且在營銷的方式上,皮爾還進一步說明,阿迪在過去幾年一直采用的方法叫做“最后點擊”歸因模型(Last Click attribution),其原理是不管消費者之前看過、點過多少品牌信息和廣告,這個模型都會把轉化全部歸功于消費者購買前的最后一次點擊行為。在這一模型指導下,阿迪把大部分預算都砸在了SEO/SEM、信息流、電商廣告上,廣告信息都是產品促銷。
在品牌建設上,阿迪的投入很少,方式也非常單一,當其他運動品牌都在嘗試新的營銷玩法時,阿迪的注意力還在簽約代言人和拍攝硬廣上。
過度依賴打折清庫存的路線,還導致了阿迪對渠道掌控力的下降。去年的庫存還沒清完,今年又要進貨,這樣的企業方自然會過度依賴經銷商,在其面前也強勢不起來??纯茨涂诉@幾年,一直在加強數字化布局,建設統一的數字會員體系,還學習lululemon強化運群運營及投放;
安踏則在致力于推進DTC模式轉型,實現企業和終端零售的高效打通,更好地監控及分配門店庫存、靈活調整零售折扣,并快速響應消費者需求。
而阿迪2021年財報顯示,其全球經銷商渠道仍占62%,耐克這一數據則為58%(大中華區為54%),李寧已經降到50%以下,安踏僅有30%多一點[4]。
渠道和營銷模式老化,這是我認為阿迪下滑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則是產品缺乏創新。
阿迪在實施時尚戰略后,偏離了運動市場的主流方向,放松了專業運動領域產品的開發力度,在籃球和跑步兩個品類都明顯弱于耐克,只有足球和戶外運動系列(AdidasTERREX)評價尚可,這從專業比賽中運動員的裝備占比就可以看出。
即使在阿迪主推的時尚運動領域,這幾年來也一直在吃Yeezy 和 Boost的老本,產品跟不上潮流趨勢,反而越發迎合下沉市場,服飾越來越基本款。要想主打時尚戰略,對產品設計、品牌形象、理解社會文化趨勢、供應鏈管理的要求極高。再加上國產品牌的質量和設計也在迎頭趕上,阿迪在專業科技和時尚潮流兩個領域均受到強力沖擊。
當然,好消息是2023年阿迪已經在復蘇。
今年8月3日,阿迪公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及半年度財報,數據顯示阿迪全球二季度營收53.43億歐元,較去年同期提升0.6%;其中大中華區二季度營收7.66億歐元,同比增長16.4%,高于企業預期[5]。
那么阿迪今年又做對了什么呢?
首先在運營端,阿迪投資10億元的蘇州自動化配送中心X已經試運營,大幅提升了阿迪在中國的供應鏈及物流響應速度。這是阿迪五年來在中國的最大一筆投資,它可容納千萬級別貨品,最高日處理量達到百萬件。
同時,阿迪還率先在大中華區推動了從“以產定銷”向“以銷定產”的轉型,以提高運營效率。
在產品端,今年以來阿迪在中國推出了多款新品。既有全球熱銷款式Samba與Gazelle,也有阿迪亞洲創意中心打造的CLIMACOOL清風系列、Cool Touch系列等。
2019年,阿迪在上海設立亞洲創意中心,專門為中國消費者量身設計產品,設置這一中心的目標就是要將阿迪產品中由中國設計的比例提升到50%,同時,阿迪還計劃逐步加大中國本土團隊的產品自主權。此外,阿迪還與多位中國本土藝術家、新銳設計師合作,推出新的產品系列,融入更多中國文化風情和民族元素。2023年初,阿迪還攜手曼聯、皇馬、拜仁、尤文、阿森納五大足球豪門俱樂部,推出了中國定制書法系列服飾。
(圖片來源:數英網)
更直接的影響是在營銷端。阿迪在今年上半年已經贊助了上海半程馬拉松(年內上海首場參賽超萬人的路跑賽事),崇禮168超級越野賽(全國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群眾參與型戶外運動),火拼街頭籃球賽(時隔四年再度回歸),與中國田徑協會合作舉辦中國田徑街頭巡回賽,還發起了“111運動開發局”,推廣飛盤、腰旗橄欖球等新潮運動。
3月,阿迪旗下adidas Originals在上海安福路舉辦了三場特色快閃活動,收獲了非常好的市場反饋,活動現場還出現了久違的數百人排隊搶購的景象。
6月,梅西中國行期間,阿迪在其北京三里屯旗艦店外立面掛出巨幅廣告,并推出梅西主題產品,引發消費者搶購,門口多次排起長隊。
此外,阿迪還與中國文聯和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合作,參與打造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并攜手開展了一系列送文體進校園的活動。這些賽事和活動重振了阿迪品牌,激發了品牌活力。阿迪新任全球CEO比約恩·古爾登(Bjorn Gulden)還在財報中表示:追求短期財務結果不是阿迪達斯的目標,阿迪希望為未來的增長和更長遠的盈利表現打下堅實基礎。
在這里我詳細解讀了阿迪近幾年在經營上的幾番調整和業績變化,就是想告訴大家銷售達成作為結果,其過程是復雜的,受到諸多變量的影響,包括產品、定價、包裝、渠道、終端陳列和展示、品牌力、廣告投放、促銷活動、社會文化輿論、競手對手的營銷行為等等。
帶有促銷性質的廣告、活動當然會對銷售產生直接影響,但不要忘記,消費者購買的源頭是對品牌力和產品力的認知與認可。
阿迪這么強大的品牌力,尚且反思效果廣告投放過度、品牌建設不足,那么又有多少企業有自信聲稱自己品牌力足夠強大,不需要建設品牌呢?
如果品牌力明明不足,卻還將全副精力和預算都花在效果廣告上,靠折扣和優惠來創造點擊,靠全網最低價來帶動轉化,那么很難說這是一種可持續的增長方式。效果的達成必須由品牌打底,缺乏品牌價值的促銷和種草,轉化率不可能高,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
上一章節我談到了互聯網媒體相比于傳統媒體的巨大優勢,但效果類廣告也有自己的不足。
首先,效果廣告強調精準和千人千面,而這就意味著它無法形成集中效應。
特別是程序化購買,其邏輯就是基于數據、DMP尋求精準人群,然后通過RTB實時競價的方式進行投放,而這種做法往往會造成非常窄眾的觸達,且成本高昂。它只能觸達到目標用戶,卻很難創造話題和聲量,難以產生品牌溢出效應。
過去ADtech公司在推廣精準投放的理念時,往往會引用廣告界的一句名言“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浪費了,可問題是我不知道浪費的是哪一半”,來說明精準投放的價值。但是傳統廣告投放真的浪費了嗎?的確,很多廣告投放會曝光于非目標用戶群體,衛生巾廣告男性群體會看到,奶粉廣告單身人群會看到。
但是,非目標人群對品牌的知曉和看法,同樣會影響目標用戶的決策,尤其是考慮到很多人購物時都偏好社會知名品牌、流行品牌。
品牌建設的目標不只是為了觸達目標人群,還要讓品牌在社會公眾心目中有影響力有權威性。
在我接觸的企業客戶中,有一類老板非常迷信效果廣告,另一類則完全不信任效果廣告。
因為如果企業投放戶外、電視廣告,那么只要你經過那個地方,或者到了那個時段打開電視就能看到廣告,而效果廣告則極有可能完全看不到,讓人感覺不踏實,不知道錢花哪兒去了。
所以,我們過去幫企業投放這類廣告,都要提前給企業管理層開好白名單,確保企業老板能看到自家品牌的廣告。
其次,效果廣告多為原生廣告性質,它會模仿平臺內容,也就是當你在網上瀏覽文章、短視頻、翻閱朋友圈時,在內容列表中出現的那個偽裝得跟正常內容很像的廣告鏈接,這就是效果廣告。因此,效果廣告的內容和調性會跟著平臺內容的屬性和調性走,故而在展示品牌形象、傳播品牌信息上有極大的限制。
2013年,寶潔開始加大數字媒體的投放,將超過1/3的營銷費用投入到在線廣告和社交媒體上。寶潔時任CEO雷富禮對此表示:“消費者在哪里,我們就需要和想要去哪里?!盵6]不過到了2017年,寶潔就開始反思,并大幅削減數字化廣告預算,同比減少了41%,同時期聯合利華也驟降59%,寶潔一是縮減了投放在線廣告的網站數量,二是減少了在Facebook、Google和YouTube上的投放費用。
當時寶潔給出的理由,一則是品牌安全,廣告常常被網站安排在不合適的內容上;二則是寶潔認為數字媒體形態不適合做品牌廣告,因為品牌廣告產生效果的前提是與消費者深入溝通,而數據顯示像Facebook廣告的有效展示時間僅為1.7秒,并不足以有效溝通品牌信息[7]。
最后,效果廣告為了刺激消費者點擊和轉化,實際上就是在線促銷廣告。但是一味強調折扣、性價比、幫用戶省錢,就會讓消費者覺得品牌并不值錢,這對品牌建設來說其實是一種傷害。
因此企業不能完全依賴效果廣告,效果廣告雖然也能帶來品牌曝光,但是對品牌建設的貢獻是相當微弱的。不過,各大數字媒體內也不是只有效果廣告這一種廣告形式,企業在傳播推廣中,最好與其他廣告手段進行配合。
三、品牌與效果兼得
品效合一,在今天實際上根本不需要特意去追求,它自然就能達成。因為媒體和渠道的融合,必須帶來品效合一。在傳統年代,媒體和渠道是分離的,企業在營銷上需要分別做廣告投放和渠道推廣這兩件事。先在媒體上打響品牌知名度,然后寄希望于消費者在終端購物時能想起自己、選擇自己。如果大面積投了很多廣告,線下鋪貨卻跟不上,那么廣告就白投了,品效也就無從談起。
但是到了互聯網時代,媒體和渠道是融合在一起的,很多平臺都既有傳播屬性,又有渠道銷售功能,比如抖音有抖音小店,小紅書有小紅書商城,淘寶有淘寶直播,微信既有公眾號、視頻號等內容產品,還有微信群、小程序電商、微店等私域經營手段。
像很多品牌做抖音,找很多達人合作創作內容并植入產品,視頻中會掛上商品鏈接促成銷售,同時品牌方還會設計統一的話題Tag,打包眾多的視頻內容。這個話題Tag就會成為鮮明的品牌主題,加深消費者記憶和認知,成為重要的品牌資產。像蘇打酒品牌空卡在這一點上就做得特別好,那么這是不是品效合一?
像李佳琦等頭部大主播,既可以幫助企業帶貨,又提高了企業品牌的知名度和認知度,“李佳琦推薦”還給品牌提供了信用背書作用,事實上起到了品牌代言人的作用。那么這是不是品效合一?像椰樹品牌直播間大搞美女直播、猛男直播。直播帶貨本是銷售行為,但是椰樹的這一做法制造了話題,形成了熱議,客觀上提升了品牌熱度和聲量。那么這是不是品效合一?
就算是今天的傳播媒體,比如企業在投放電梯、地鐵、候車亭等廣告時,都會在廣告畫面中放上品牌二維碼。用戶在看完廣告后,掃碼可以直接進入線上店鋪下單購買,可以掃碼免費領優惠券和紅包,可以添加客戶微信咨詢詳情,還可以預約參與品牌活動。那么這是不是品效合一?
有個女裝品牌叫鐘薇薇,它在過去幾年投了很多電梯廣告,投放目的就是引導消費者掃碼添加品牌方個人微信號,然后通過私域進行賣貨。這一做法是把公認的傳統硬廣給生生投成了私域運營,鐘薇薇還在網上開課教別人如何提高廣告投放的轉化效果。那么這是不是品效合一?
所以說,品效合一是自然而然的。但是企業要想更好地達成這一點,就需要在經營之中,將產品和品牌經營進行統一,傳播推廣上進行整合,不同媒介形式和手段相互配合,形成鏈路。
1. 傳播推廣的整合
由于今天媒體平臺眾多、渠道眾多,因此企業在實施傳播推廣時,一定要做好選擇和取舍。做傳播不能搞平均主義,分散資源和費用,花心、貪多,就會效果不彰。企業有必要找到自己的主戰場,集中優勢兵力打透核心媒體平臺,實施聚焦和爆破。
這種聚焦,既應該是媒體選擇上的聚焦,也是傳播內容的聚焦。
企業在傳播時,應當提煉出清晰而強有力的核心概念,然后基于概念打造統一而鮮明的主題,設置主傳播話題,在各個媒體平臺發出同一個聲音,講好一件事,讓用戶形成一致的認知和印象。
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唯有如此才能突破消費者的信息過濾機制,對用戶心智形成穿透力;唯有如此才能突破不同媒體平臺之間的信息壁壘,建立跨媒體的打通,讓傳播形成合力。
另一方面,企業在做傳播時,還有必要規劃設計好消費者的行為動線,形成傳播鏈路,引導用戶一步一步完成從關注品牌、認知品牌到完成購買、并建立關系的全過程。由于不同媒體平臺的屬性和功能不太一樣,比如抖音和微博適合做品牌曝光和話題植入,微信適合做深度溝通和私域經營,小紅書和知乎適合產品種草及知識分享等,所以企業在使用這些平臺做傳播時,應該使其打好配合,各司其職。
而且就算企業只聚焦于做某一個平臺,但平臺內往往也有各式各樣的廣告形式和推廣工具,這些不同手段之間也要配合使用,做好鏈路。
今天很多媒體平臺都在主推自己的傳播鏈路,讓企業按照這個鏈路來實施傳播推廣。比如微博的傳播鏈路叫做“4L”,它將品牌的營銷路徑分成四個步驟:L1社交引爆(Launch)、L2心智滲透(Like)、L3用戶聯結(Link)、L4品牌擁護(Loyalty)。
在微博內做營銷就要遵循這個步驟,先打造話題引發消費者的關注和討論,然后通過大量內容和博文對消費者心智形成滲透并強化其認知,接下來則要引導用戶參與品牌活動、進行購買,并關注品牌號成為長期粉絲。圍繞這個步驟,微博提供的廣告產品包括了開機報頭、熱搜話題、搜索關鍵詞、KOL內容合作等,品牌方還可以經營好自己的品牌號,品牌號內又有專屬樣式、品牌時刻、品牌摯友、Profile頁和粉絲群等形式。
再如抖音的消費者鏈路是“5A”:A1了解(Aware)、A2吸引(Appeal)、A3問詢(Ask)、A4行動(Act)、A5擁護(Advocate),品牌方要引導A1、A2等用戶,向A4、A5等方向發展。
為達成這一鏈路,抖音內可用的廣告形式包括開屏和Topview、競價信息流、貼紙廣告、搜索廣告、達人內容合作、平臺的內容IP及挑戰賽活動,以及企業自己開設的品牌賬號和直播間等。
做推廣不是水果拼盤,堆砌資源,胡子眉花一把抓,而是要步步為營,講究一個邏輯和先后迭序,形成配合。來看一個案例。
今年7月份,雪碧推出新品“致敬1982限定檸檬味汽水”,在國內各大電商平臺、商超、便利店及餐飲渠道進行發售。
這款產品的靈感來自于網絡老?!?2年的雪碧”,“82年的雪碧”則是“82年的拉菲”的變體,原意是表達有錢、奢侈,后來在網絡語境中用于自我調侃,衍生有各式各樣的段子和表情包。
雪碧這款產品的推廣,就是完全圍繞“來瓶82年的雪碧”這一主題展開,選擇了抖音和微博作為主陣地,在抖音打造了#來瓶82年的雪碧居然成真了#、在微博側打造了#一瓶雪碧也能競拍嗎#兩個傳播話題,吸引網友關注品牌并參與討論。
(圖片來源:刀法研究所)
緊接著,在7月5日雪碧打造了一場大事件“雪碧致敬1982全球首場競拍會”,來承接話題引來的流量,并進行直播賣貨。
在競拍會上,雪碧將玩梗進行到底,請了明星代言人、經常出演“霸道總裁”角色的王耀慶擔任首席品鑒官,充滿儀式感地開箱“82年的雪碧”
又推出了5套奢享禮盒進行競拍,禮盒中包括了一系列尊享定制服務,比如探訪拉菲亞洲釀造基地,把“82年的雪碧”梗所調侃的那種儀式感和尊貴感給淋漓盡致地演繹了出來。這一競拍事件本身,又創造了更多話題和內容素材,延續了品牌話題的熱度。
有了話題和大事件,雪碧又在抖音上通過“評論區彩蛋”和“掛載小藍詞”兩種方式,引導用戶進行搜索、評論、點擊,將用戶引流到產品頁面,實現銷售轉化[8]。
除了線上流量以外,雪碧還在杭州工聯CC等核心商圈投放了大屏廣告,并在線下產品專柜投放了物料,提醒用戶購買,實施營銷落地。
雪碧這一套做法可以說是當今典型的傳播推廣實施,媒體平臺聚焦、傳播話題統一、推廣鏈路清晰。它有核心的主陣地,并用統一的主題和話題去打通不同平臺,聚集每個內容的流量,形成高關注度的社會話題;然后再用直播大事件來承載流量,引爆銷售,延續熱度;后續再通過線上線下各種具體的引流手段達成轉化。
再如小米9的上市傳播。2019年2月20日,小米發布小米9手機,其賣點一是全息幻彩曲面機身設計,機身在光照下會呈現彩虹色、出現人魚線,顏值非常高,當時號稱“迄今最好看的小米手機”;
再則是全球首發的高通驍龍855處理器、首次采用后置三攝、月亮模式、960幀慢動作和運動跟拍、以及第五代康寧大猩猩玻璃等?;谶@些賣點,小米給它提煉了一句廣告語:“好看又能打”。
同時,這款手機在小米內部的代號叫做“戰斗天使”,當時正逢好萊塢名導詹姆斯·卡梅隆歷時二十年打造的影片《阿麗塔:戰斗天使》上映,于是小米又與該電影達成合作,成為其獨家手機合作伙伴,強化產品“戰斗天使”的標簽。
在產品上市前期,小米9主要是借助小米自有的新媒體資源、代言人王源的資源和電影《阿麗塔》的熱度進行預熱,為產品造勢。當時,小米做了這幾件事。
首先,作為“小米第一數碼博主”的雷軍,帶領小米高管團隊集體發聲,以一天多條微博的速度釋出小米9的各種細節和內幕,挑起用戶興趣和關注。
接著,不斷官宣王源的各種消息,比如出席小米9的發布會,推出王源定制手機殼。在產品發布會現場王源還和雷軍自拍,充分用盡代言人資源。
之后,在微博上,雷軍還放出了三條和王源互動的病毒視頻,通過問答聊天的形式展示產品賣點,并進行轉發抽獎。在微信上,小米9在上市時投放朋友圈廣告,以“雷軍空降朋友圈”的形式,發布雷軍和王源一起回答普魯斯特問卷的內容,既充分發揮了兩位明星IP的個人魅力,又弱化了商業屬性,引發大量關注和討論。
4)聯合《阿麗塔》推出限量手機殼、小米9透明尊享版,產品采用機甲風設計,透明的后殼透出內部元器件,富于科技氣息,而且小米還將手機主鏡頭設計成全息幻彩天使眼。
在產品正式上市后,小米則圍繞“戰斗天使”和“好看又能打”兩大標簽,打造了整個上市傳播,投放了大量媒體廣告,給消費者留下了統一而深刻的印象。
在王源主演的小米9廣告MV《Will You》中,王源和小米9一起從黑白舞臺中走出,隨著王源揮拳打向鏡頭,畫面也轉為絢麗的彩色,突出了“好看又能打”的核心傳播信息。在各種廣告海報中,則大量出現“好看又能打”“戰斗天使”“為你而戰”“機甲戰士”等文案,強化用戶認知;在小米9的各類種草、評測內容中,同樣突出了這些標簽,強調小米9是一臺好看又能打的戰斗天使手機。
在抖音上,小米則發起挑戰賽#百萬尋找戰斗天使”,邀請用戶上傳自己的才藝視頻,瓜分百萬獎金。
視頻既可以自己拍攝,也可以使用雷軍/王源的素材進行合拍,這一做法不僅降低了參與門檻,而且花式合拍趣味足、互動強,擴大了活動的影響力。同時,小米還邀請了美妝、顏值、劇情搞笑、運動健身、特效技術等很多垂類的達人進行合作,這些達人中既有好看的顏值,也有超級能打的才藝,他們創作了海量的內容視頻,并掛上統一的話題Tag,深化了小米9“戰斗天使”“好看又能打”的標簽,讓品牌得到了大量曝光和深度認知。
這次活動的總播放量達到了22.4億次,而且王源的代言和抖音平臺的使用,使得參與挑戰賽的女性用戶占比達到了62.8%。過去米粉中7成用戶是男性,這一系列推廣幫助小米拓展了女性用戶群體[9]。小米9的推廣非常成功,不僅產品廣受好評,且一度出現一機難求的盛況,截至2019年9月,其全球出貨量達到470萬臺。作為小米的最后一款性價比機型,小米手機隨后正式開啟了沖擊高端化之路。
品效合一的達成,需要企業在很多事件上進行配合,比如一方面要投放硬廣和做內容種草,輸出產品信息,提高產品曝光和認知,同時還要造話題、做事件,提升品牌形象與熱度,營造出品牌流行熱銷的氛圍。
另一方面,企業還要做好鋪貨和渠道建設,線上與線下做好配合,同時可能還需要做一些促銷性質的廣告和活動。如此一來才能聲量與銷量齊飛,曝光與賣光一色,魚和熊掌才能兼得。
但是,隨了傳播推廣中各種工具和手段的配合以外,更重要的是產品與品牌的統一。
2. 產品與品牌的統一
在《品牌與產品的二律背反》一講,我談到了品牌與產品的關系。品牌和產品理應是一體的,但是二者在企業的實際經營過程中常常會脫節。很多企業一談產品銷售就是很硬很實的功能賣點、促銷、價格戰,到了品牌層面又變成了虛泛的形象、文化、價值觀。賣貨時就強調性價比、年度大促、全網最低價,品牌建設上又渴望打造高端,樹立高大上的形象,這就叫做精神分裂。這種做法是很難實現品效合一的,銷售效果也難以持久。
產品和品牌必須統一起來。企業在推廣品牌時,要以產品為載體,用產品來承接品牌信息。就像前面提到的雪碧。
雪碧就是以一款新品為載體,來承載“82年的雪碧”這一話題的流量,再通過產品的推廣和銷售,帶動品牌聲量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活化。因為這款產品自帶話題和記憶點,自帶品牌屬性,因而在銷售達成的同時,也完成了品牌傳播的目的。包括我們上一講提到的白象香菜面也同樣如此。
雪碧這款產品有玻璃瓶和PET瓶兩個版本,兩款均是限時銷售,其中玻璃瓶更是限量。在上市期間,玻璃瓶裝產品上線2天即告售罄,賣出超12萬瓶,競拍會直播中600套限量版禮盒也在當天銷售一空。
而且,競拍會實時在線人數最高超過10萬人次,總觀看人數超過380萬,雪碧品牌全網相關話題曝光量超過5.4億,一時間火遍全網,成為飲料界的頂流[10]。這就是品牌和銷售的雙豐收。
同樣的,企業在開發產品時,也要有意識地為其注入差異化的功能利益點和設計風格,要能體現品牌的獨特性,體現品牌價值與理念,這樣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就能同步感受到品牌的魅力。如果企業的產品平平無奇,完全同質化,純以價格取勝,那就很難達成品牌資產積累。
在推廣產品時,企業還要加強品牌層面的溝通,輸出品牌核心價值和品牌故事。借助品牌來背書產品,讓消費者透過產品去感受品牌,二者相互成就。
2019年國內有一個新成立的高端調味料品牌“松鮮鮮”,主打健康、自然、零添加的植物調味產品,核心大單品是松茸調味料,其他主推產品還有松茸一品鮮、松茸油醋汁等,成立一年多時間,松鮮鮮的銷售額突破了6000萬。
松鮮鮮一開始的主要推廣方式是做直播。2021年4月首次登陸薇婭直播間,一次性賣出了16萬袋調味料,銷售額達到110萬。嘗到甜頭以后,松鮮鮮又6次參與薇婭直播,平均每月一次,帶貨金額均達到百萬級,既帶動了銷售,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認知度。
(圖片來源:雷達財經)
不過直播也有自己的問題。松鮮鮮為了拿到直播合約,給出了全網最低價,還在每次直播中付出5萬元的坑位費以及20%的銷售傭金[11]。
不過能賣掉就還好,松鮮鮮還找了其他很多主播和明星帶貨,投放從幾萬到幾十萬的坑位費,結果連成本都收不回,甚至還有付出3萬元坑位費只賣出1000元貨的慘痛經歷[12]。據松鮮鮮創始人易子涵透露,整個2021年各種直播合作的費用,沒收回的就有200多萬[13]。
另一方面,作為高端調味品牌,松鮮鮮的核心人群是中產家庭和精致寶媽,消費者中30-50歲人群占比達到50%以上,有孩家庭對于健康飲食,減少鹽、糖、雞精的攝入更加看重。
但是松鮮鮮分析了薇婭的帶貨數據以后發現,她的粉絲畫像非常寬泛,和品牌希望抓住的中產客群并不一致。直播雖然帶貨,但并沒有達成建設品牌的目的。
更糟的是,新引入的流量打亂了松鮮鮮原本的粉絲畫像,根據天貓的算法,最后店鋪的整體自然流量同比上一年還下降了30%。易子涵對此表示,“這絕對是我們整個天貓團隊的重大失誤?!盵14]
此外,松鮮鮮在直播上還遭遇了一次黑天鵝事件。2021年12月20日,松鮮鮮原定第8次參與薇婭直播,并且提前一周備好了價值上百萬元的貨品。但是,薇婭的突然被封導致12萬瓶醬油積壓倉庫,而零添加的醬油保質期只有六個月,自有渠道難以消化,另找新渠道出貨時間也來不及。
當時松鮮鮮只好發公眾號求助,得到了很多用戶的轉發擴散,僅用了一天時間就清完了庫存。
而松鮮鮮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其成功的私域運營。
在松鮮鮮近兩年超1億元的銷售額中,線上占比達到九成,集中于天貓、抖音、私域和社群團購等渠道。其中,天貓客單價為80元,復購率50%,而私域客單則高達150元,復購可以做到300%[15]。目前,松鮮鮮全網已積累了超100萬私域粉絲[16]。
而私域表現亮眼,則是源于品牌認知的強化。松鮮鮮非常強調品牌故事的傳播、企業價值觀的輸出和創始人IP的打造。
比如價值觀的輸出。
松鮮鮮在對外溝通中一直強調這么幾點:
一是用戶認知教育,強調0添加、健康調味、比雞精味精更健康更營養等產品信息;
二是借勢松茸這一超級食材,提高品牌地位和價值,強調自身松茸調味開創者的品牌認知;
三是聚焦核心群體,綁定孩子、老人、孕婦群體,宣傳母嬰營養、寶貝愛吃全家放心吃等。
(圖片來源:松鮮鮮官方微博)
松鮮鮮圍繞這些關鍵詞和品牌價值觀做了大量內容輸出,它打造了3個公眾號:教素食、清心湖蔬食、清心湖素食[17],并且通過公眾號+視頻號的矩陣,輸出健康飲食的理念和具體做法。同時,松鮮鮮還借助大量美食領域的KOL和媒體,擴大品牌傳播。在一年一度的松茸季,松鮮鮮還舉辦了松茸溯溪季活動,邀請媽媽們一起去見證自然、品質之旅,其活動主題就叫做“媽媽請放心”。在母親節,松鮮鮮還打造了“今天我不是媽媽”的推廣活動。
再如品牌故事和創始人IP的輸出。松鮮鮮打造了核心賬號“易子涵說配料表”,在視頻號、抖音等平臺進行運營,還嘗試開試了大量賬號,比如營養師媽媽易子涵、松鮮鮮創始人易子涵、易子涵聊情感、易子涵聊教育、易子涵聊創業等。在這些賬號中,都是在強調易子涵的草根創業者、公共營養師、寶媽等身份標簽,輸出其創業故事,包括12年健康食品的研發經驗和4年印度瑜伽修行的經歷。
除了自媒體運營以外,松鮮鮮還在觸達消費者的各個渠道,比如天貓旗艦店的產品頁面,持續輸出創始人IP,統一呈現,反復展示。
這一做法既樹立了人設,拉近了品牌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建立了好感和親近感;而且賦予了品牌以故事,將對人的認同轉化到對產品的信任和支持。人設和故事,比起產品功能宣傳更能加深用戶印象,提高用戶對品牌的認同感和復購意愿。
通過松鮮鮮的故事可以看到,企業營銷不能只強調賣貨、宣傳產品功能,對于企業價值觀、產品理念、品牌理念的輸出同樣能帶來更好的銷售回報。
目前,松鮮鮮的主力渠道在線上。因為線下渠道長期被傳統調味品巨頭所壟斷,新品牌們都是靠線上平臺打開一個缺口。
數據顯示,松鮮鮮當前線下渠道的ROI只有1個多點,而線上遠高于此,抖音渠道可以達到10個點[18]。所以在創業初期,松鮮鮮對于進線下渠道多持謹慎態度,非渠道主動邀請不入駐。
但是線下畢竟是調味品的基本盤,消費者更習慣于去線下買調味品。隨著經營業績的壯大,松鮮鮮接下來必然要主攻線下。2021年松鮮鮮已經鋪進華東和華中一帶的2000家超市,2022年其年度目標則是鋪完全國1萬家商超[19]。
另一方面,從產品線上來講松鮮鮮當前的主打產品是松茸調味料,單品銷售額占比達50%,松茸調味料、松茸油醋汁和松茸一品鮮三款產品的占比則達到了85%[20]。要進一步做大,產品重心就要向醬油等產品方向轉移,擴大產品線和SKU。那么如此一來,松鮮鮮就要正面迎戰太太樂、家樂等雞精領導品牌,以及海天、千禾等味業巨頭。那么可以預見,松鮮鮮大規模的品牌推廣,以及戶外和電梯廣告的投放,也許很快就會到來。
在產品銷售中,品牌力是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產品推廣應該有意識地融入品牌,它可以降低營銷成本,提高轉化率并形成長期復購。而品牌力的強弱,基礎在于產品銷量和產品在消費者生活中出現的機會和頻次。品牌和產品必須統一起來,不能兩張皮。這才是品效合一的根本保障。
這篇文章,我們對品效合一的概念進行了辨析,分析了數字媒體和數字廣告的優劣勢,并且對于如何做到品效合一提出了兩個根本性的建議,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進一步做到品效合一。
本文注釋:
[1] 《Adidas花30億買到的教訓:做品牌為何如此艱難?》,來源:公眾號“系統2品牌咨詢”,作者:李怡,2019-10-30;
[2] 《四大國產運動品牌2022業績考:喜憂參半》,來源:新浪財經,2023-03-28;
[3]《告別連續8個季度負增長,阿迪達斯中國業務依然難翻身》,來源:讀懂財經,2023-08-10;
[4] 《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錯在哪?》,來源:《財經》雜志,2022-08-24;
[5] 《阿迪達斯中國,從復蘇到增長》,來源:消費鈦度,2023-08-04;
[6] 《占比35%:寶潔加速數字媒體的投入》,來源:《現代廣告》雜志社,2013-08-07;
[7] 《一年投入71億美元,砍掉2億預算換10%提升,寶潔如何用錢改變了廣告業?|Morketing 深文》,來源:Morketing,作者:Neo,2018-03-06
[8][10]《資生堂話題2.5億閱讀 82年雪碧售罄丨電商“超品日”月報》,來源:億邦動力,2023-08-09;
[9] 頭條易《豎屏:短視頻營銷品效合一硬核方法論》,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1;
[11] 《昔日助播成「帶貨榜」第一名 :進攻抖音,撈金千萬》,來源:微信公眾號“運營研究社”,作者:運營社編輯部,2022-05-18;
[12] 《快手不需要頭部主播》,來源:微信公眾號“一刻商業”,作者:栗不旬,2022-01-27;
[13] 《薇婭之后,又一“大佬主播”出事》,來源:微信公眾號“鉛筆道”,作者:韓希言,2021-12-29;
[14] 《薇婭倒塌,達人直播退燒,不要神化電商直播|深氪lite》,來源:36氪,作者:劉丹如,2022-01-22;
[15] [19]《對話松鮮鮮:左手減鹽,右手減糖 | 新調味》,來源:FoodTalks食品資訊,2022-01-17;
[16][20] 《代替雞精和鹽的松茸調味料?「松鮮鮮」想為消費者提供健康、零添加的調味產品》,來源:36氪,作者:Zhudy,2021-11-05;
[17] 《11000字,11位CEO,詳析品牌全域增長》,來源:公眾號“營銷老王”,2022-05-07;
[18] 《0添加劑醬油集體缺貨:海天市值蒸發300億之后|焦點分析》, 來源:36氪,作者:楊亞飛,2022-10-18;
專欄作家
空手,微信公眾號:空手(ID:firesteal13),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廣東省廣告集團|策略群總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