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海外廣告營銷有了「三大變化」

0 評論 1930 瀏覽 18 收藏 23 分鐘

隨著AI的發展,今年全球廣告行業終于有了欣喜的變化。業務有了顯著的提升,廣告業也有了新的創新和突破。海外消費者的觸媒習慣、主流的媒介類型、商家經營方式都與國內存在明顯差異,但能給國內帶來一些啟發,一起來看看他們具體都在做些什么吧。

講了太久“承壓”,今年全球廣告行業終于有了欣喜變化。

首先是市場復蘇已帶來顯著的業務提升。

國內,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們在今年二季度的廣告業務都實現了同比增長,BAT三家恢復了兩位數增速,拼多多的廣告收入增速甚至達到了50%。海外亦是如此,二季度谷歌的廣告收入在連續兩季度下滑后終于重回增長,亞馬遜和Meta的廣告收入也都高于分析師預期。

其次,今年廣告業也有了更多創新突破。

國內,百度和阿里媽媽都宣布AI全面運用于商業化,從廣告技術、應用到解決方案都有更新和升級。巨量引擎也推出了基于AI的直播腳本生成和智能成片工具;而騰訊針對視頻號、小紅書針對直播都在加速補齊多項商業化能力;快手磁力引擎在流量擴容、提效和產品化三方面推出新產品及工具;B站、知乎也在抓緊結合自身特點建設商業化能力。

在海外,各大互聯網巨頭不約而同地借助AI做廣告創新——谷歌、亞馬遜和Meta基于AI的智能生成廣告素材產品已覆蓋圖文及視頻等多種內容形態,微軟和Snap推出類ChatGPT的對話類產品中都在嘗試加入廣告鏈接。

但為新技術而興奮之外,我們還看到海外營銷的起起落落——Twitter改名后大批廣告主流失;Meta則宣布Reels年化收入已達百億;谷歌的隱私沙盒終于落地,行業新一輪爭議又起;Pinterest和亞馬遜牽手,講起了“種拔草一體”的故事;TikTok則是“兩手抓”,在營銷和電商業務上都動作頻頻……

海外消費者的觸媒習慣、主流的媒介類型、商家經營方式都與國內存在明顯差異,這會直接體現在廣告產品以及業務上。從今年的這些動態來看,似乎也給國內帶來啟發。他們具體在做什么?有哪些差異化布局?其行動路線和方向又有哪些?

一、AI狂熱,元宇宙落寞

今年AI有多火熱已不用贅述。手握大模型的海外巨頭們,行動速度都相當快,如今基于AI的廣告新產品及工具已有不少能落地應用,整體來看包含了三大類:廣告內容生成、bot以及廣告自動化升級。

聚焦在內容智能化生成是水到渠成的,因為生成式AI其核心就是從已有數據中學習,進而生成新的原創內容或產品。目前,谷歌、亞馬遜、Meta等海外大廠幾乎都已有相關的產品或工具,主要功能是通過生成式AI來生成文本、圖像、3D、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幫助廣告創意生產方優化創作、提高效率。

圖源:Google AI官網

比如谷歌的Product Studio,可讓商家為產品素材自行設計圖片整體的背景;AI創意指導在YouTube中使用時可幫助商家去判斷品牌標志、廣告時長和寬高比怎樣更合適。亞馬遜的一大AI工具是讓賣家簡要輸入商品信息,即可自動生成適配的廣告文案。

對比來看,海內外巨頭在AI智能生成廣告內容這一方面,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的思路:相似的是,商家現在只需要有最基礎的產品信息和素材就都可以生成廣告文案和素材,顯著降低門檻。不同的是,國內更期待的是用新技術去直接生成可商用廣告,且最好還能一鍵投放。但海外更為看重廣告創意,所以在圖片和視頻生成方面更強調用AI來做輔助和優化。

ChatGPT的備受矚目,讓對話聊天型bot這種產品形式最先廣泛落地。

運用在商業中,開發者主要是在用戶在與對話時,將廣告商的營銷信息插入其中。微軟的New Bing、谷歌的Brad和Snap的My AI都屬于這類產品,目前微軟和Snap都明確表示已經在其中加入了廣告鏈接。

以New Bing為例,用戶在聊天答案正文中會看到品牌相關鏈接,當你將鼠標懸停在鏈接上還會顯示更多。同時,在聊天結果下方用戶還會看到“了解更多”的選項,這些也是指引用戶看到更多品牌相關信息的入口。Snap的My AI也是類似,比如用戶詢問去哪里吃晚飯時會提供由當地餐廳或外賣應用贊助的鏈接。

國內目前還沒有類似的產品推出,在海外這一產品要真正廣泛應用起來也為時尚早:一方面相比于成熟的搜索引擎,這種新產品讓廣告出現的時間、位置都不可控,而且大眾還沒有高頻次地使用起來,所以廣告主態度仍謹慎。另一方面是用戶本能的想要避開廣告,所以在Snap的My AI宣布要測試投入廣告時,就已有不少用戶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不滿。

圖源:Microsoft Bing Blogs

廣告自動化則是更廣泛地應用了AI的能力,主要是讓AI在預算優化、投放流程、數據歸因等多個方面發揮作用,提高投放廣告全流程的效率和效果。

谷歌2020年提出的Performance Max計劃是一典型案例。這是一種以目標為導向的新型廣告產品,有諸多創新升級的功能。比如跨渠道通投,廣告主只需制作一個廣告,就可以對接YouTube、搜索、Discover、Gmail和地圖等所有Google渠道進行投放。再比如廣告主可以將銷售、潛在客戶獲取、本地實體店光顧和促銷等目標都同時選中,后續各項工作幾乎都能交由系統智能化完成。因為廣告出價、預算優化、受眾群體精準觸達、廣告歸因和監測,這些機器學習模型都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和計劃如何做的效果最佳。

圖源:Google Ads官網

基于AI的各類創新如火如荼,曾火爆一時的“元宇宙營銷”似乎就成了明日黃花。

去年一整年廣告營銷行業都在為“元宇宙”而興奮,對此的暢想也相當多:包括如何在虛擬世界創造更身臨其境的購物體驗、品牌是否可以徹底改變與消費者互動的方式、甚至是幫助品牌去創建了線上專屬空間。

一眾科技巨頭中,Facebook在去年率先重命名為Meta,并將自己的籌碼放在虛擬宇宙概念上。但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今年Meta的虛擬世界應用程序的用戶數量仍較低,海外媒體也普遍評價“市場還沒有完全準備好接受其所描繪的愿景”,自然而然品牌商家對其能否用來做廣告這一點也仍處在觀望狀態。

人們在虛擬環境中花費的時間要多久才會像如今在移動設備上一樣多,仍是個未知數。

Meta今年也無法逃開要跟著行業熱點去講AI這個新故事的命運,扎克伯格在今年二季度的財報電話會上也提到“我們正在駕馭兩個技術浪潮,近期的人工智能和長期的元宇宙”,顯然AI的緊要性更高。而目前Meta也已經推出了AI Sandbox,主要是做內容智能化生成,不過Meta的目標更為遠大,此前就表示要了解對廣告商有效的生產性功能有哪些,然后將其都吸納進去。

圖源:Meta官網

AI和元宇宙其實并不是完全獨立的技術,但顯然生成式AI的應用速度更快,且應用效果更為真實可見。

AI和元宇宙的潮起潮落,其實不只是風口的變換,這種表象下也體現出了品牌商家如今更加追求新技術真正能為生意帶來些什么的務實心理。

二、“老問題”數據隱私,“新解法”持續推進

除了跟上“新熱點”,包括Meta在內的一眾海外巨頭們今年也還在應對一些“老問題”——數據隱私。

2021 年蘋果更改iOS系統,推行隱私新政以限制應用程序跟蹤用戶行為的能力。這使得廣告平臺精準定位能力、歸因準確性都隨之受到影響,巨頭之間矛盾因此加劇。Meta多次抨擊蘋果隱私新政為行業帶來負面影響,并在去年明確表示將因此損失100億美元。

現實已無法更改,Meta不得不在抨擊的同時,加緊構建無需跟蹤用戶即可做廣告的產品,今年其重點工作之一也仍在于此。在近期,挪威就對Meta利用用戶個人資料投放定向廣告發布了禁令,若不遵守規定Meta將被處以每天100萬克朗(約10萬美元)的罰款。所以對于Meta而言,加緊做新產品不僅是要適應蘋果的變化,其實也是到了一個必須為了適應數字廣告數據使用現狀而做出改變和升級的時刻。

在蘋果隱私新政引發巨大爭議的同時,谷歌的隱私沙盒(Privacy Sandbox)其實也帶來了行業沖擊。

2019年時谷歌就宣布將放棄對第三方Cookie的支持,并提出了“隱私沙盒”計劃,旨在引入更新的、更具私密性的廣告解決方案,限制與第三方共享用戶信息;在實現不跟蹤用戶前提下,讓廣告主通過更安全的方式來完成廣告推送。由于除了搜索廣告之外,互聯網上大部分廣告都需要仰仗第三方Cookie的追蹤來記錄用戶,所以禁用Cookie就會對業內多方造成巨大影響,行業內不滿的聲音也相當多。

此前,全球性廣告技術平臺匯量科技負責人曾告訴「深響」:“不同于IDFA之于蘋果,對于以搜索業務起家的谷歌而言,在線廣告在谷歌整體業務的戰略意義更高,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谷歌也在廣泛地征詢生態內參與方的意見,承諾了至少兩年的緩沖周期?!?/p>

今年,緩沖期已接近尾聲,谷歌正式開始在Chrome瀏覽器中向大多數用戶推出隱私沙盒,并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實現100%覆蓋。此前隱私沙盒還只是個概念,但現在已付諸實踐。

瀏覽器將充當用戶和網站之間的中介,涉及個人隱私的內容遷移到瀏覽器本地做存儲和處理,其他網站只能獲取部分信息。用戶可自定義他們感興趣的廣告主題、想要啟用的相關性和測量API,或者是選擇完全退出這些功能。未來如何去做精準定向廣告投送,谷歌所推出的一系列技術替代方案仍需時間驗證,對廣告主而言現在已經到了一個必須要明確更多條可行出路的時候。

圖源:谷歌The Privacy Sandbox 官網

數據隱私保護是必然趨勢,關于廣告投放巨頭這邊已有新技術,那么必須要看清楚數據的歸因監測環節,廣告從業者們怎么辦?

其實谷歌、Meta以及亞馬遜在近幾年也有所準備——投入于MMM(Marketing Mix Modeling)營銷組合模型。簡單理解,就是巨頭們設計一套統計分析技術,來測量包括自身在內的多個渠道和多種營銷行為對整體銷售及ROI的影響。

這個模型并非是新鮮物種,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使用,只不過因為數字廣告的興起,這種不能夠極精確定位、跟蹤和衡量的方式逐漸過時。不過雖是舊辦法,但數據總歸是新鮮可用的。亞馬遜可為其 MMM 模型提供來自全球最大零售媒體網絡的數據,Meta 可提供其眾多APP里數十億用戶的數據;同樣谷歌也可以利用從 YouTube、搜索、Chrome和地圖中挑選的數據。巨頭們推出這一模型,是在一定程度上“開源”了數據,為品牌和廣告營銷機構所用。

無論是用戶自身對于數據隱私保護的意識增強,還是各國陸續到位的數據保護法案,都已經為互聯網廣告指明了方向。雖然巨頭帶來爭議猶在,但數據隱私保護的車輪已經在合規前提下滾滾向前。

三、海外也要“種拔一體”

數據隱私新政的推進,確實對像Meta這類主要做定向廣告的社交平臺產生了顯著負面影響。但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海外市場上視頻化也已是主流趨勢。海外用戶也在短視頻內容上投入著大量的時間,從短平快的視頻廣告中“種草”商品,為興趣下單。視頻廣告隨之起勢,替代了廣告主原來曾有的一部分社交廣告需求。

Meta旗下應用Instagram所推出的短視頻功能Reels(內置于Instagram中)就是受益者。

根據扎克伯格在今年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所說,目前Reels每天的播放量超過2000億次,日分享次數達20億次。Reels在商業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進展,有超過四分之三的Meta廣告客戶正在使用Reels廣告,其年化收入從去年秋天的30億美元,已上升到現在的100億美元。

圖源:Instagram官網

不只是做廣告,Reels整體商業化大踏步向前。Instagram 早已有電商業務布局,并且今年也逐漸從“外鏈”向“閉環”邁進,用戶在Instagram中看短視頻,而后就可以直接點擊鏈接,跳轉到品牌商家的店鋪中購買,實現“種拔草一體”。

TikTok的思路也是如此。今年8月開始TikTok開始加緊做閉環,9月12日在美正式上線電商服務,其電商生態在加速構建完善。由于“營”和“銷”又始終緊密連接、彼此帶動,所以TikTok廣告業務也有推陳出新的功能和產品。

早在4月,TikTok就開始邀請新賣家進行內測。TikTok同步也推出新網紅營銷渠道,測試了一個針對創作者的聯盟營銷計劃,也就是創作者為品牌推廣產品即可賺取傭金。近期,TikTok也開始做搜索廣告,整體上和國內抖音思路完全一樣,就是在用戶搜索后品牌的視頻廣告會和自然內容一同出現。

短視頻平臺將廣告和電商在站內串聯了起來,傳統的電商平臺也沒有忽視用內容種草的大趨勢,通過合作實現“種拔一體”就成為了亞馬遜的核心思路。

今年4月份時,亞馬遜就和Pinterest牽上了線。

Pinterest是一款以瀑布流圖片為主的社交內容平臺,用戶通常在平臺上分享時尚內容和室內設計靈感,也有不少品牌早早入駐和布局。與國內的小紅書很相似,用戶對購物相關內容的接受度普遍較高,用國內主流概念來說就是具備“種草屬性”。與亞馬遜合作后,用戶會在Pinterest 上看到更多亞馬遜廣告,點擊時將會直接跳轉至亞馬遜的購買頁面快速“拔草”,實現更加無縫的購買體驗。

當然對亞馬遜來說這種合作多多益善。不只是與Pinterest合作,亞馬遜今年也將廣告擴展到了BuzzFeed、Hearst Newspapers、Raptive 和 Ziff Davis 旗下的 Lifehacker、Mashable等內容分享類應用和網站上,亞馬遜也提到是“開啟了商品推廣之旅”。

如此合作帶來的自然會是“雙贏”。一直以來許多亞馬遜賣家對于如何在社媒上做營銷運營其實并不熟悉,通過合作即可直接覆蓋各類社交內容平臺,打開了曝光量和流量增長的大門。而對于Pinterest等內容分享類平臺而言,這也能為平臺吸引更多對購物感興趣的用戶提供了助力。用戶體量若能因此而持續增長,更多品牌方自然也會更愿意前來做廣告,平臺的廣告收入隨之提升。

國內幾大電商平臺也在和B站、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內容類平臺展開廣泛合作。內容平臺上海量創作者產出營銷內容,而后設置好跳轉鏈接,用戶即可一鍵來到電商平臺商品詳情頁進行購買。不過,國內電商平臺更希望自己也能夠做內容,目前淘寶、京東、拼多多內都有短視頻內容,而淘寶今年的一大戰略就是全面內容化,短視頻、直播切片及直播間都是站內重要內容。

從上述來看,海外互聯網平臺在廣告領域所做的,幾乎和國內大廠們沒有太多不同,甚至國內的廣告營銷理念上還會更領先一步,有更多概念和玩法,整體上更紛繁復雜。

比如國內的內容平臺早就開始探路做閉環電商,在站內實現營銷經營一體化。再比如海內外平臺現在更多還是用AI技術針對具體環節做優化,而百度近期已推出全球首個AI Native營銷平臺輕舸,用自然語言對話模式完全改變了傳統的投放模式。

不論海內外,廣告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今廣告日益成為集創意、技術、數據、策略、媒體、服務等等的綜合體,也就牽動進來了更多種角色為同一生意而發力。有了AI等新技術的加持、對數據的合理運用以及更多要貼近生意增長的策略和趨勢,廣告行業整體都在降本增效,都能獲得正向激勵。

作者:呂玥

來源公眾號:深響(ID:deep-echo),全球視野,價值視角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深響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