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星巴克都在玩的MBTI營銷,背后有何邏輯?

0 評論 3256 瀏覽 8 收藏 13 分鐘

MBTI已經成為了人們的身份標簽,在萬物皆可MBTI當下,各品牌也抓住了其中商機。本文將列舉品牌如何利用MBTI借勢,達到營銷效果。推薦給品牌運營和營銷的友友們閱讀~

你是“i人”還是“e人”?

這句話已經成了現在許多年輕人的社交開場白。分別代表內向和外向型人格的“i”和“e”,源自于近兩年爆火的MBTI人格測試。

數據顯示,過去幾個月,小紅書爆款話題#萬物皆可MBTI相關筆記,累計瀏覽量超過21.2億。而在抖音平臺,相關話題的總播放量高達32億。

海底撈、星巴克都在玩的MBTI營銷,背后有何邏輯?

MBTI的火爆,不僅體現在社交媒體上,還表現在品牌營銷活動中。海底撈、星巴克、完美日記……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針對MBTI進行營銷。

那么MBTI爆火的原因是什么?品牌們又是如何借此營銷的?下面,一起帶你分析背后的邏輯。

一、MBTI測試為什么火?

先說MBTI測試到底是個啥?

MBTI以注意力方向、認知方式、判斷方式、生活方式四維度為標尺,每個維度都對應有測試題,可測出4組不同人格特質:分別是外向(E)和內向(I),感覺(S)和直覺(N),思考(T)和情感(F),判斷(J)和知覺(P)。

海底撈、星巴克都在玩的MBTI營銷,背后有何邏輯?

最后將測出結果進行排列組合,分出16種人格類型,如”ESTJ”或”INFP”。

雖然MBTI測試有16種人格,但是E和I,是最出圈,也是更容易被對號入座的。

E,代表關注外界的樂觀開朗型。直白的講,就是「社?!?。而I正好相反,代表關照內在的內向內斂型。也就是「社恐」。

那么,MBTI測試是怎么爆火的呢?在我看來,它的爆火是因為其迎合了當代年輕人的某種需求(心理)。

首先,它迎合了自我探索的需要。

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認識自己的步伐,古希臘賢者蘇格拉底就把“認識你自己”作為口頭禪。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在不斷地確認我們是誰,我們是什么樣的人。

可是,要正確地認識自己,談何容易?

相比晦澀難懂的心理學,MBTI測試毫無門檻,普通人只需要花上15分鐘,做幾道選擇題,就能快速了解自己的性格類型。這便是,認識你自己。

通過大數據,我們可以高效地篩選出同類,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加入某個組織團體(比如XX粉絲后援團),并獲得認同感與歸屬感。

其次,它可以美化人們的行為。

在當今的社交媒體中,P圖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社交禮儀”,人們對于不添加濾鏡的素顏照片有著很強烈的不安全感。

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把MBTI測試當做另一種形式的“人格濾鏡”。這套理論和測評結果會告訴你,“人與人的性格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只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特性”,“我們要在適合自己性格的環境中生活”等等。

對于一部分人來說,MBTI測試的結果可以讓他心安理得接受現狀,甚至強化自己的行為。

比如我是I人,生來內斂,不愛社交。所以不善于溝通,不是我的錯,而是我的基因決定的。

海底撈、星巴克都在玩的MBTI營銷,背后有何邏輯?

再者,它還是一種社交貨幣。

人們既可以通過測試了解自己的性格類型,也可以通過測試了解他人的性格類型。這種互動性使得該測試在社交媒體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分享。

比如小紅書爆款話題#萬物屆可MBTI相關筆記,累計瀏覽量就超過21.2億。

此外,對于部分渴望社交擴列,又不知道從何開口的I人來說,MBTI測試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一句“你的MBTI測試結果是什么?”,可以和旅游、美食、天氣一樣,成為年輕人交友破冰的萬能話題。

二、品牌紛紛發力”MBTI營銷”

MBTI測試在社交媒體上的熱潮也吸引了品牌們的關注。這一趨勢傳播到營銷領域后,各大品牌也積極思考如何與年輕人互動,為此付出了不少心思。

于是,我們看到了很多“耳目一新”的創意。

比如今年7月,星巴克聯合MBTI官方機構推出「社交人格測試」互動H5,以10道全新測試題淺析用戶人格,在得出性格類型的結果時,給用戶推薦對應的新品咖啡。

海底撈、星巴克都在玩的MBTI營銷,背后有何邏輯?

星巴克這波緊跟潮流的操作,一下就抓住了年輕人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的心,銷量話題全都有了。

還有前段時間,海底撈在北京的部分門店推出了i人和e人專屬的等位區域,除此之外,現場還會發放i人和e人專屬的標飾。

海底撈、星巴克都在玩的MBTI營銷,背后有何邏輯?

雖然這項舉措,在網上引發了劇烈的爭議。但是流量經濟,流量就是錢。甚至有顧客表示,愿意沖這個去門店用餐體驗。從這點看,也算是一次成功的營銷了。

海底撈、星巴克都在玩的MBTI營銷,背后有何邏輯?

而海底撈并非第一個嘗試這種做法的企業。在前幾年,屈臣氏就曾推出了類似的服務,他們在入口處設置了兩個標簽,專門迎合社交恐懼和社交牛的消費者。這項服務通過放大“i人”在購物時傾向于獨自挑選、不愿與他人交流的特點,也成為當時網絡一大熱點。

海底撈、星巴克都在玩的MBTI營銷,背后有何邏輯?

不止是餐飲業,還有服務行業、珠寶行業,甚至是航空業都在圍繞不同的人格特點大做文章。這些不同的嘗試,都是品牌基于消費者“性格特征”所做出的定制化服務。因為洞察到了消費者的需求,所以自然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三、品牌如何借勢“MBTI”做好營銷?

同樣是借勢“MBTI”,那么為什么有的品牌火到出圈,而有的卻無人問津?品牌應該如何打造一場成功的“MBTI營銷”?下面這3個要點,供你參考。

1. 輸出定制化內容(引發社交傳播)

品牌想要借勢破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將熱點與自身品牌相結合,輸出有梗有料的定制化內容,只有巧妙地結合才能引發社交的傳播。同時借助適當的媒介投放,將效果最大化。

例如今年8月,餓了么聯合樂樂茶推出全新廣告語:“為i做e,這杯我請”,探索“這杯我請的100種理由”。

海底撈、星巴克都在玩的MBTI營銷,背后有何邏輯?

其中,該廣告文案借用當下流行的MBTI梗,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并自發的分享到社交平臺之中,從而引發破圈。

2. 細分產品主題(強化身份認同)

品牌在向市場銷售時,通常要給用戶一個固定的畫像。僅根據MBTI四個維度,消費者就可以被分為16個細分市場,每個市場都有自己的人格特點和消費特征。

例如,INTP型的消費者可能更喜歡邏輯、創新、高質量的產品,而ESFJ型的消費者可能更喜歡實用、人性化、有社會責任的產品。

完美日記就根據MBTI的16種性格特征,推出了具有針對性的產品營銷,給不同性格的人提供了使用口紅顏色的建議。

如嚴謹邏輯的現實主義(ISTJ)因個性穩健溫柔,推薦了豆沙、肉桂色。出色的管理者(ESTJ)因個性沉穩大氣,推薦深紅色和鐵銹紅。

海底撈、星巴克都在玩的MBTI營銷,背后有何邏輯?

憑借“從MBTI開始探索自己更多可能性”的營銷,巧妙地將產品與用戶消費傾向聯系到一起,讓營銷更具說服力。

3. 打造專屬場景(代入產品體驗)

如果說,品牌細分產品是為了強化身份認同,讓細分人群與產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那么場景打造,則是為了讓品牌的產品(服務)更具吸引力。

以華為FreeBuds Pro 3耳機為例。品牌根據I人、E人、J人、P人等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打造不同的使用場景。

海底撈、星巴克都在玩的MBTI營銷,背后有何邏輯?

如,I人性格內向,喜歡一個人聽歌,放松自己。而E人熱衷分享,酷愛社交,一起聽歌才最快樂。

通過將不同愛好與性格的受眾聯系到一起,讓不同人群有了極具代入感的產品體驗。

四、寫在最后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品牌的成功離不開對消費者的敏感洞察和靈活應變。如今,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涉足MBTI營銷。

但是品牌務必保持清醒頭腦,避免盲目跟風。在急于迎合年輕消費者群體之前,我們要先深入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

只有真正理解年輕消費者的內心訴求,品牌才能在“MBTI”營銷中找到突破口,為他們提供有價值、有深度的服務和體驗。

專欄作家

晏濤三壽;微信公眾號:晏濤三壽;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數字化營銷專家,私域流量與超級用戶增長方法論首創者。著有《超級用戶增長》、《微博與微信營銷實戰兵法》等。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