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為何總出現營銷反噬?
現如今的宣傳營銷老是遭到大家的吐槽,好幾次出現被營銷反噬的情況,讓我們來看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吧~
我發(fā)現:
這兩年電影、明星IP、品牌均出現過營銷反噬現象。營銷反噬可以理解成,想好好做廣告,吸引大家購買商品或服務,結果廣告過頭、方式不對,大家不但不買單,還很生氣,有被騙或被煩到的感覺。
01
為什么會這樣?先談談感受:你是否思考過:人們?yōu)槭裁丛絹碓脚懦狻盃I銷熱度”?因為熱度在倒逼我們,采用保護機制。
現在做營銷、追求流量是一種商業(yè)常態(tài)。那些沒有實質內容支撐,只靠虛假噱頭宣傳的,反而會讓大家感到不爽,這種事情一旦發(fā)生得太頻繁,大家對“熱門”就會產生反感。
2022年我去一趟海口、三亞,至今記憶猶新,去之前在某平臺搜索一些關于景點、美食店介紹,去后實際情況糟糕死了。
電視劇、電影更不用說了,線上還好,因為一個片段去追一部劇,不好看立馬關掉,線下不同,坐在電影院看一半不可能站起來就走,沉默成本很大,這種被資本操作出來的假熱度多了,現在越發(fā)無感。
另外,營銷熱度在消耗信息消費者的信任。
現在信息一會兒一個樣,熱門話題變來變去,實在看的迷迷糊糊,有的今天一個說法,明天突然來個反轉。
信息本來會帶有一些情緒,在一些群里你一句我一句后,味道就發(fā)生新變化,這種事情一多,大家自然對信息失去了信心,年輕人遇到新熱點,寧愿躲一躲,也不想被那些來回“玩弄”。
還有一個現象,叫沉默的螺旋效應(The Spiral Of Silence)越來越明顯。什么意思呢?簡答講,大多數人都不愿意因為自己的某個想法或觀點而感到被孤立。
網上容易出現極端群體化,比如,控制評論區(qū)讓所有人的發(fā)言看起來都一個樣,自由發(fā)言的空間越來越小,每次寫自己的想法,都再三考慮。
這種情況我碰到過不少,特別在TOB行業(yè),大家都你好我好,他也好。
記得淘寶帶貨一哥那件事,本來我想寫篇批判的。但轉念一想,朋友圈有熟人,說不定還能和他們合作,突然來一篇批評,對誰都沒好處。網上有句話特別火:他在演戲,你也知道他在演戲,他也知道,你知道他在演戲,可是他依然在演戲,而且你也在演。
值得一提的是,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羊群效應也在減弱。我們進入了“買方時代”,某些方面,大家開始追求極簡生活、小眾品味、獨立思考,真正商品好不好需要買的人自己定義。
就我而言,很排斥“賣家”堆積起來的真實熱度。
比如:新能源汽車的營銷,各種大屏幕、發(fā)動機技術,還有看PPT功能,我真的不感興趣,你讓我直接在車上辦公得了,但這些東西老是能看到在熱搜上炒來炒去。
再比如手機,各種拍照功能、屏幕技術,我也不怎么在意。作為一個普通用戶,我更關心性能怎樣,用起來順不順手。有句話叫,同性相吸,自己專業(yè)久了,脫離真實消費者,關注你的也只有同行。
所以,從這種營銷熱度的排斥現象中,可以看出很多人開始嘗試逃離復雜、與自己無關的信息流,有意識地拒絕它們。
02?
那么,都有哪些品牌出現過反噬呢?
近期來看,賈玲比較火。
電影《熱辣滾燙》,從春節(jié)檔開始到現在,一直名列第一。題材本身不僅勵志,還為賈玲減肥百斤的幕后故事所感動,引發(fā)網友們一次次共鳴。
據知微數據顯示,上映電影中《熱辣滾燙》被極目新聞報道次數較多。
抖音平臺,話題“賈玲瘦了一百多斤,比她火了都讓我難受”。 (點贊149.7w);現在賈玲真的好漂亮啊。(點贊64,2萬);賈玲真美,看不出來了。 (點贊3.2w)。
毫無疑問,賈玲減肥勵志故事和電影本身形成一次成功的聯動,后來,在央級媒體推動下,電影劇情及二類話題又得到更廣泛的關注。
當一件事持續(xù)發(fā)酵時,就會迎來不同聲音,2月10號后,其他平臺批判聲音越來越多,雖然沒有影響票房,卻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自己都感覺到被騷擾。
科技圈也有。
小米汽車鬧得沸沸揚揚,看了下評論,人們對它營銷手段、價格設置、市場定位都存在偏見。
有人覺得營銷方式老舊過頭,價格不夠有競爭力;一些聲音認為,這種做法,正在拉低整合行業(yè)競爭水平;還有人說,沒上市就被人貼上低端、便宜貨標簽,這與小米想塑造的品牌定位不符等。?
前兩年也不少。
淘寶直播一哥李佳琦“哪里貴了”事件后,立馬讓花西子品牌受到影響。一句簡單道歉能平息的小事,結果過度頻繁“自夸自演”,導致品牌銷量持續(xù)下滑,今年開年消費淡季,想必發(fā)展更艱難。
科技圈,格力一個女主播因為穿了一條和“國企領導牽手門事件”相關的“免職裙”,被認為無底線追求熱度,損害了品牌形象。
再遠一點。
那段時間,電梯里到處播著洗腦廣告,想去哪拍就去哪拍的鉑爵旅拍,孩子不愛吃飯,不長個?用龍牡壯骨顆粒等,讓大家飽受精神攻擊。
不少人吐槽,我是品牌客戶,但聽完廣告后,不再選擇它們家。我在營銷圈看到不少人說,這是廣告創(chuàng)意的倒推,不可原諒之類的話。
等等……從品牌角度看,品牌自然想通過營銷提高知名度。問題在于,當營銷變成戰(zhàn)略中唯一、絕對化手段,就演變成一種過度依賴癥,這種做法往往會導致反效果。
03??
我發(fā)現,往往被反噬的品牌,存在兩個關鍵問題:
首先,過分強調概念。
對比下國內外廣告風格,差異蠻大。國外廣告更傾向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就像杜蕾斯,總能抓住熱點來做文章,有時一個廣告下來,你都沒看到明顯的產品宣傳。
或者,你看完一個很有創(chuàng)意的視頻,最后才意識到,它居然在推銷自動馬桶。
而國內相對更直接一些。比如,做自動馬桶廣告,會直接用一句容易記住的口號來反復洗腦。這種方法簡單粗暴,久而久之,人們會感到厭煩,覺得是一種騷擾。
其次,善于利用價值觀。
消費怎么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答案是:建立一種欲望的誘惑鏈條。比如,說到豪宅,你是不是會想到得有輛豪車?
這種聯想實際是我們對自愿消費的一種誤解,你認為自己的選擇,實際被消費幻想導致的,真正在背后操縱這一切的,是營銷。
營銷通過塑造幾乎看不見的價值觀,輕松激發(fā)消費欲望。當一個產品、話題被反復強調,會產生巨大的沖擊力;沖擊讓品牌受到關注,促成了消費產生。這就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動機理論。
以《熱辣滾燙》營銷為例,幾乎可以被看作完整例子。
電影上映前,賈玲減肥的新聞被嚴格保密,直到電影上映前夕,才公開露面,宣布“增重40斤再減重100斤”,立刻成為熱搜話題,關注度急劇上升。
國內電影制作中,從一開始就有營銷團隊跟進,采集大量內容,這甚至會間接影響電影的拍攝和制作。
《熱辣滾燙》提前準備大量素材,在宣傳期采用“賽馬機制”,同時推出多個宣傳點,哪個火就重點推哪個,最終實現了密集式轟炸。
比如,我記得有個熱搜說:
“原來去年樓下跑步的女生是賈玲”。這明顯不是偶然拍到的,而是營銷團隊精心策劃的結果。想想看,如果樓下跑步的是一個不起眼的胖子,你會關注嗎?
顯然不會。
在此之后,減肥成為了一個關注點,盡管宣傳強調這不是一部減肥電影,但減肥依舊成為觀眾關注的焦點。
關于是否應該宣傳減肥,可以參考演員王勁松的看法。當被問及在《大明王朝1566》中是否真的遭受針扎和澆涼水時,他回應說,這是演員應該經歷的,如果將這些吃苦當作炫耀,就成了矯情。
其中反映出的關鍵動機是:任何營銷都在塑造一種新自由主義的價值觀,試圖告訴消費者要改變自己,這實際上是一種悲哀。
為什么這么說?
以前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時,女性得到更多工作機會,這不是因為她們是女性,而是,她們能帶來價值。
這就導致了一些女性開始追求“自我力量”和“愛自己”,去尋找所謂的自由,比如去旅游、拍美照、OOTD。本身沒問題,不過,如果把資本主義的各種標志當成了“覺醒”的象征,那就有點可笑了。
當這些事情回到現實中,我們又回到討論“彩禮應該給多少”的老生常談問題上。所以,雖然看起來女權主義讓女性變得更強大了,實際,背后有一部分成本是別人在承擔。
總有人能清醒地看待這一切。
當兩種價值觀發(fā)生對立時,必然會激發(fā)討論,最終受益的往往是操縱者。從歷史角度看,品牌通過砸錢、投KOL,強滲透媒體掰回局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者信任便會被“打薄”。
這就是價值觀改變的過程,對于消費品牌來說,手法更直接點而已。明白整個循環(huán),也就理解反噬的根本原因了。
簡單來說:過度強調某些觀念,用這些觀念激發(fā)不同人群的價值觀,當價值觀發(fā)生碰撞時,必定引發(fā)輿論;品牌在輿論中獲益,也在輿論中反噬。
04
所以,回歸真實內容、真實產品、真實信息,才是品牌長期成功的路徑;為此,我認為要做好三點:
1. 一切以人為本
儒家思想核心,是以人為本。怎么才算以人為本?
星巴克說,我們做的不是咖啡生意,是人的生意,你不來喝咖啡,依然能夠在這里休息;欣然接納和歡迎每一個人,就叫“以人為本”。
再談我的感受:年前怕家里菜放冰箱里會壞,就啥都沒留。春節(jié)初七回北京后,發(fā)現得外出解決早餐問題,以前家門口有個小店,老板還沒回來,只能換一家,找半天,發(fā)現有個南城香。
我第一次去這家店,一個油條、一個雞蛋、一份素菜加上一碗粥,好像花了12塊錢,很便宜,很干凈,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它的一項服務,如果你覺得不夠吃,粥可以隨便喝,管飽。
另一個例子是“珍面郎68號胡同炸醬面”。
它家只做一碗面,沒有其他品類,我已經在那兒吃過不下十次。好在哪呢?品控非常好,每份16.9元,免費續(xù)面續(xù)醬,這兩家店生意很棒,有時還要排隊。?
他們做的事情看著不怎么樣,但都圍繞著顧客體驗來的。正是因為把這些小事做好了,才讓生意這么紅火。
2. 做優(yōu)質或獨特的內容
你也許會說,我的品牌屬于線上,無法像他們那樣,怎么辦?我認為關鍵在品牌提供的內容上。內容是讓客戶接觸品牌最直接的觸點之一,要做到兩點:優(yōu)質、或者獨特。
為什么?
好內容指標不斷變化,一年前大家喜歡的東西,現在可能就不喜歡了;十年前不怎么樣的內容,現在又火了。
最近因為一個數據采集,我也刷了幾天抖音。一開始真覺得看不下去,慢慢地我開始理解,什么樣的內容在抖音上能算好內容,什么樣的內容能穿過不同的媒介,觸達更多人。
就像《娛樂至死》這本書說的,不同時代主流媒介不一樣,媒介變化影響人們的交流方式。微信朋友圈里的一些“高知”人群,在說中國人審美多LOW時,實際上在其他平臺流行的內容,正是大眾喜聞樂見的。
有個老板之前跟我說:不要以為自己能代表消費者,消費者不需要你代表,問問消費者想從你的內容中得到什么,很重要。
直白點說,你的內容到底在給消費者提供什么呢?
3. 選擇合適的杠桿
只靠內容好,想火起來幾乎天方夜譚?,F在的消費者,連電影娛樂內容都懶得看,更別提營銷廣告。
那些讓人刷屏的品牌案例背后,幾乎都有資本的影子;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沒有太多錢,應該怎么搞營銷?
小預算做大事情靠創(chuàng)意,像打“側翼游擊戰(zhàn)”;想更廣泛地影響人們,關鍵在利用各種“杠桿”;至于怎么最大化利用杠桿?快速賺錢的方法,似乎總在道德和法律的邊緣徘徊。
如果真不想冒風險,不妨回歸基礎,以人為本,勤奮的形成口碑復利,大道至“減”,減去的是套路。
總而言之:
夸張宣傳,只會打薄信任。
這種“把池塘里的魚都撈干凈”的做法,遲早會讓環(huán)境變壞,社交媒體對商業(yè)活動并非完全不能接受,前提要,提供良好的產品服務,做好用戶關系。?
專欄作家
王智遠,公眾號:王智遠,暢銷書《復利思維》作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學者,左手科技互聯網,右手個體認知成長。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前面的理論分析的頭頭是道,最后的三點內容差強人意,并沒有給出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