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營和非標是品牌增長洼地

0 評論 2581 瀏覽 5 收藏 17 分鐘

自營和非標組合是品牌增長洼地嗎?作者在市場調研中和部分外地商家溝通后,了解到一些與以往不同的經營理念。

說個經歷:

現在商場喜歡弄一些面包節、咖啡節、春日游園會等活動。為了吸引人來消費,同時也給中小品牌露臉機會。

清明節前夕,逛幾個市集,順便做下市場調研,和部分外地商家聊完后發現,越來越多下崗年輕人,開始獨立做小眾品牌。

不過,經營原則和以往有些不同,他們越來越清醒,不再像過去把錢投到線上平臺搶流量、追求做大,更傾向小而美經營邏輯。

比如:

開一家咖啡廳,不加盟,主打網上學習怎么做后,在當地像麻雀一樣找到生態位,以小生意思維為目標,建立一套新品研發、銷售,維護老客戶的方法,繞過大品牌競爭。

除此外,在他們身上,我還學到不少對生意模型、非標、自營經營等方面見解,或許,這些是未來挖掘增量的機會點。

01

針對品牌的賺錢模式有幾種,你知道嗎?有三個:

  1. 平臺型生意
  2. 加盟型生意
  3. 自營生意

喝咖啡時,一個年輕商家說道:“今天互聯網時代,你去APP商店隨便一翻,小而美軟件幾乎看不到,除游戲和工具,能從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中活下來的,基本是平臺大玩家。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互聯網競爭法則是贏者通吃,市場集中度高,容不下業務同質化小的平臺。

大平臺,用技術把供需兩端連起來,從中間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商業模式,他們算最輕松的印鈔機,只要占據上游核心壟斷地位,不斷維持下游生態繁榮,就可以一勞永逸,高枕無憂的躺著掙錢。

說到國內互聯網平臺,大致分為電商(比如淘寶、拼多多、美團)和信息流(抖音、頭條、百度)還有本地服務的(美團、大眾點評)。

我以前在大公司做技術開發,后來,大廠裁員就出來干了;現在看來,不管做啥好像都繞不開平臺魔咒,我正在試圖擺脫這種模式。

我問:為什么?

對方說,輕資產創業聽起來挺好,實際步入一個預設好的有限游戲中。

國內電商平臺,沒有哪家能說自己有很深的護城河,消費者追求無非「多快好省」,淘寶代表「多」,京東代表「快」,拼多多代表「省」,到底哪個好,沒有統一標準。

這種競爭導致平臺不得不打價格戰,不斷優化服務討好消費者,防止市場份額下滑。

我本來想在線上賣“濃縮咖啡”,結果一搜網上一大堆;想吸引更多用戶,就得降價花更多錢砸廣告。這種環境下,如果沒有平臺強運營扶持商家,永遠存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競爭中,難以擺脫。

國外市場和國外不同。

國外,蘋果、谷歌在供應端(軟件開發商)積累大量的資源,并且在需求端(即最終用戶)幾乎占據全球市場的壟斷地位。

這意味著,它們想要推出一個新操作系統,需要考慮能否將全球的軟件供應商和用戶都遷移到新系統上;對于用戶來說相對容易,畢竟用戶總是尋求新鮮事物。

但是,國內電商平臺供應端(商家)和需求端(用戶)不一樣,作為商家(大多數商家),永遠想尋求流量成本更低的銷售渠道。

對用戶而言,他們更注重哪里價格便宜、服務更好,所以,電商平臺護城河不如蘋果、谷歌那樣深,“性價比”永遠是零售業的生存法則。

作為一名新創業者,線上開店做生意并不性感,你總要無止境卷入價格戰中,看似有提價權決定,實則用戶心智已經被錨定,很難改變掉。

02

我接著問:加盟個店在二線做甩手掌柜,不香嗎?

對方說:加盟咖啡、飲料,冰淇淋類型的品牌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按照品牌標準化流程來運營,你賺人力成本經營的錢。

讓你在麗江、甘肅、成都任意一個地方開一家蜜雪冰城加盟店,你覺得能賺錢嗎?答案,不一定。

仔細算一算會發現,品牌管理費、加盟費、設備費、房租以及必要流動資金匯總在一起,回本可能需要2年時間。

雖然大品牌會提供運營上補貼,總體來看,即使回本之后,根據店鋪周邊固有客流量,一個月能最多能賺的錢,也就是1到2個人工資。記住,1到2個人的工資是兩年后。

所以,從經營角度分析,對個體經營者來說,加盟品牌風險承受度更大,投入一筆錢后,要Aii-in時間更長,一旦中間撤銷,沉沒成本更大。

第二種,你陪著別人的品牌做標準化,錢讓總部賺了。

什么意思呢?

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對于正處在成長期的品牌,為什么會選擇在某一刻突然開放加盟機會?一方面,因為某個熱點事件、或者特定產品突然火了,商機比流量貴。

類似甘肅麻辣燙、淄博烤串,一家店烤串一天能賺多少錢?開放加盟,一個名額賣3-5萬,豈不是很香?意識特別強的商家,拿到商標版權后,立馬開放加盟能快速賺到錢。

另一方面,有些加盟品牌操作實際涉及到資本運作。不過,這種情況更像一種“資本局”,它通過不完全透明、誤導性信息吸引你來加盟。

前段時間,有朋友加盟南方的咖啡店品牌,他在陜西開了家店,加盟前考察時,那家店生意相當不錯。后來,投資50萬開業半年后發現,總部用收來加盟費,維持幾家樣板店運營。

算不算天大謊言?

換句話說,這種“局”,并非真正意義上生意很好,而是一開始給你看被美化過的樣板店,看似品牌運營非常成功,實際為了讓加盟商掏錢。

還有一種有機會但不多,類似于餐飲小吃“夸父炸串”。

品牌創業者一開始沒有打算走招商加盟路線,在市場發現某個機會點后,決定獨立運營,恰好業務模式與市場的整體消費趨勢相匹配,生意就做大了。

這時資本看到機會介入,推動品牌向標準化、規?;?;這種情況下,早期加入的加盟商通常能賺一筆,大家都想嘗鮮,生意自然火爆,很快也能收回成本。

但隨著品牌走向標準化,加盟店開始面臨一些難點。

比如:所有原材料得從總部進,雖然能保證每家店的東西味道一樣、品質一樣好,但也意味著加盟商沒法去找便宜貨源,靈活性變低了。

拿魷魚為例:

你不能就近從本地市場買,如果因為食品安全出了問題,責任全得自己背。每次進幾十斤魷魚看起來成本不高,但貨品更新換代快,再加上冷鏈運輸成本,實際成本比想象中要高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加盟品牌會注意到,如果你的店天天生意很好,毛利高,他們會從中抽取一部分作為提點。

因此,加盟實質是一種標準化生意模式。

店鋪運營標準、產品標準是固定的,這種全面標準使得利潤非常透明,留給加盟商賺錢空間不多,所以,加盟商很難做。

03

那怎么辦?“一定要做自營,自營是建立非標過程”,一位商家說道。我不懂,好奇的問:自營不就是自己干嗎?自營是建立非標過程是啥意思?

有什么不同?

他耐心地說:“得先弄明白倆概念。

自營是我開店,搞自己的品牌(Private Brand,簡稱PB)。店怎么裝、貨怎么進、怎么賣都是自己說了算;這樣的好處是能自己控制成本,保證貨品質量,自由定價,非常靈活。

我們開店投入很小,有的家里有房子,不用承擔店鋪租金,裝修風格上各有差異,有的偏網紅打卡化,有的一進門是一家小院,朋友聚會開派對都可以。

至于非標,指特別定制的產品和服務,不按套路出牌,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做,不拘泥于標準化規格;但你可能沒想到,真正賺錢秘訣在非標產品上。

拿咖啡來說:在貴州,一杯咖啡就算非標品,和大品牌如瑞幸比,表面看似沒啥優勢,但很多咖啡店為了吸引顧客會想盡辦法創新菜單。

比如:

江口顯梵凈山下的一家咖啡店,他們招牌是‘折耳根美式’咖啡,非常受歡迎,去年還一度火爆,不少人從寧波趕過來品嘗,你在北京可能很少見到。

我們隨時會更新菜單,不好賣的直接換掉,加盟店做不到這個,店里除幾款固定款外,其他都是暢銷品。

晚上,我們還會把自己家車后備箱改造成小咖啡館,裝備咖啡機、洗杯器等,車外掛上店名和菜單牌,這樣移動咖啡車就有了;即使沒有車,改造三輪車也行,在家附近賣咖啡,運氣好的話,一晚上能收入1000塊。

所以,雖然大品牌也有季節性的特制產品,但更新速度、利潤空間和自營品牌根本沒法比,更別提移動性了。

還有一點是:地域適應性問題。

蜜雪冰城檸檬茶在北上廣深賣得很好,售價4元,可以吸引很多顧客,但在我們這兒,不一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我們店有幾款特色飲品,一款用當地特產苦菊花泡的茶,外地可能不常見;還有你現在喝的這杯刺梨冰美式,刺梨是一種生長在灌木叢中的野生水果,富含維生素C,搭配上埃塞冷萃咖啡、菠蘿和百香果,就有了獨特的貴州風味。

剛才那一杯“烏蒙山外山”,用貴州本地的山蒼子制成的香料飲品,喝起來像阿爾卑斯糖一樣,口感很受歡迎,可能你在北京喝不慣。

聽到這里我意識到:

保持市場洞察力,是做生意的關鍵。這不是坐在辦公室能感受到的,需要親自去體驗、去感受,同時,還得有那份對新鮮事物的感性認識。

畢竟,對于以創意為驅動的自營店來說,更靈活營業機制,代表更高賺錢效率。

04

所以,自營和非標組合是品牌增長洼地嗎?我還沒完全想明白。不過,觀察到一些趣事:

前段時間去朝陽大悅城,上八樓時,注意到不少小眾品牌,比如艾炒酸奶、吃茶三千、gulugulu椰子水、茶里熊、梅你不渴。

通常,我們對品牌分類挺簡單,看檔次分成奢華、輕奢和大眾消費,按照提供功能分休閑娛樂、學習、美容護理等。

當我們深入挖掘一個領域的專業性時,會發現每個分類和層次之間,都藏著更多細分空間。以零售業為例,這幾年趨勢變得越來越明顯。

運動品牌領域,像DESCENTE、ON、Lululemon這樣的品牌異軍突起;餐飲界,不管是口味還是功能,都在不斷深化。比如專門做烤魚的店,專門做生蠔的店。

任何行業競爭發展中,專業細分和深化是必然趨勢,它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這種規律背后,更明顯代表有兩點:

1)人群組合的細分

現代生活中,人們扮演兩種角色,自然生命的存在和社會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如果一個人行為只為了滿足基本生存需求,那生活僅僅是生命的基礎脈動。

但是,一旦行為開始構建人際關系并影響到他人,那么行為會升華為城市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為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

現在很多城市綜合體、購物中心正在推廣此類概念,實際是對商業空間功能的解讀;比如,潮流酒館、密室逃脫、轟趴館等。

2)轉化效率的細分

過去商業經營講究批量式,整體效率提升。就像一個品牌連鎖加盟開到1000家,履約能力,標準化能力會更高;現在不同,開很多連鎖店并不代表能高效轉化顧客。

我家附近有很多連鎖水果店,比如百果園、果多美、一粒鮮果等,但它們吸引顧客的程度和隔壁菜市場門口賣水果的小商小販差不多。

你可能會認為,街邊攤因為便宜才人多。事實上,很多人更看重連鎖店的品質保證,愿意為了更好的購物體驗多花錢。

也就是說,消費者需求更加多樣化,他們不僅在乎價格,還在乎質量、體驗等因素,這就意味著,轉化效率開始變得多元,不單考驗價格競爭。

你看,大家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樣,吸引顧客方法也變得五花八門。而非標商業呢?恰巧是滿足多元過程的一環。

總結而言

細分商業,正在加劇。

如果說之前憑單一獨特賣點帶動消費,那未來,任何領域都將變成多面手;大家開始深入深入再深入,在各維度展現卓越的能力。

專欄作家

王智遠,公眾號:王智遠,暢銷書《復利思維》作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ヂ摼W學者,左手科技互聯網,右手個體認知成長。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