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號+AI,B2B內容營銷的2大創新機會和10條業務計劃
這是一篇不太“討喜”的文章,關注內容營銷計劃的人,大部分是B2B的市場從業者,但這篇文章講的,是站在銷售的立場,該如何做內容營銷,也就是做能輔助轉化的B2B營銷內容。
沒有太多的形式創新,更多要做好的是“營銷基本功”,存量競爭時代,大家都是從別人的碗里搶肉吃,誰的基本功過硬,誰就能保持領先。
以下為正文,全文11000字,10條內容營銷計劃在后面。
所有的營銷內容,都是圍繞“信任線”、“需求線”、“營銷線”這3條線而展開,to B業務的營銷也不例外。
所有的營銷效果,都是以客戶付費及持續付費為衡量標準,這一點,to B業務當然也不會例外。
只不過,有些營銷動作,離錢近,有些營銷動作,離錢遠。
在to B企業的市場營銷動作中,挖掘新增渠道獲得更多線索,被認為是離錢最近的事兒。于是很多to B市場部從品牌營銷職能轉變為線索獲取職能,但團隊內部不可調和的矛盾是線索數量/線索質量和線索轉化率/銷售跟進效率之間的矛盾。
線索量和轉化率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2024年B2B市場部們,又遇到了新的矛盾。
新矛盾有3個:
第一,線索指標的增長和營銷預算縮減;
第二,驗證有效渠道的獲客成本上漲但用戶質量下降;
第三,新獲客渠道越來越零散,受制于資源不能持續投入驗證。
2024年的to B行業似乎除了AI、新能源等新技術帶來的市場話題外,沒有其他故事可以講了。
這篇文章想講的故事是,B2B的內容營銷要回歸到產品銷售本身,在存量市場中,通過內容提高銷售轉化效率和單個客戶產值。
在團隊中,如果有條件設置“銷售賦能”這個崗位,可以由銷售賦能的同學來做,如果沒有,就要由市場部做內容的同學來做。
我們先來聊聊現在的內容營銷,為什么效果并不顯著。
一、很難被清晰定義的“內容營銷效果指標”
“你以什么指標衡量內容營銷帶來的價值?”
我問過至少50位to B市場負責人或者CMO這個問題,得到了4類答案:
第一類:沒有指標,但是需要寫出我認可的內容。
這類回答通常是處于業務初期的團隊,沒有制定具體的指標,需要什么內容就寫什么內容,但是這個內容得由“我”審核認可,我覺得行你再發。
第二類:內容數量指標,按照業務需求完成工作量。
公眾號需要日更,或者周更要更新4條,那每周就需要寫4-5篇公眾號文章;知乎需要日更,那就每天回答3-5個知乎問題;我們要做視頻號、做小紅書了,就每周產出5-10篇視頻號腳本/小紅書筆記;老板有個采訪或者要去行業大會演講,有個客戶需要解決方案包裝,做內容的人又得給老板、銷售做PPT。
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第三類:考核線索數量,其他內容也要做。
內容營銷放到市場部,大部門考核線索量,內容營銷崗自然也要考核線索量。官方公眾號/視頻號、抖音官方認證號、知乎機構號、小紅書機構號等等這些官方自媒體通路都給到做內容的人,通過這些通路獲客。
新媒體通路的獲客公式大多數會被拆解成:線索量=曝光量*留資轉化率。
基于這個公式做內容的同學提出來,介紹產品的內容沒人愛看,我們要追熱點,要寫干貨,才能有高曝光,才能有轉發傳播,才能增加關注;要增加留資的勾子,比如領資料,才能提升留資轉化率。
于是,大量的所謂“**行業研究院”的品牌就出來了,大量的所謂行業方法論、干貨、白皮書、行業報告就出來了。
如果你以轉化結果為指標,做內容營銷線索的質量分析,你會發現這么一個現象:
公眾號菜單欄線索轉化率>公眾號產品介紹/客戶案例線索轉化率>企業新聞的線索轉化率>資料領取線索轉化率
那么如果以留資數量為指標,做獲客效果的分析呢,這個公式就正好完全相反。
但是,銷售不是需要線索來打電話耗時間,而是需要線索來完成業績。
第四類:內容營銷+銷售捆綁考核業績結果。
能給我這個答案的,有小團隊主管營銷的合伙人,也有大團隊的CMO。
以銷售成交為中心,由“渠道運營+銷售+售前”構建最小化的銷售業務單元,其中渠道運營就包含了SEM、SEO、新媒體、合作渠道等等,按照渠道線索供給量匹配銷售人員數量。
新媒體渠道的渠道運營,一般都是內容營銷的角色,屁股決定腦袋,這種銷售小組模式的內容營銷,不會過分考慮線索數量,反而更關心起線索質量。
一個以新媒體獲客為主要模式的銷售小組,內容營銷的同學負責運營5個短視頻賬號,每個賬號每天發1條視頻,靠自然流,每天能產出10條左右的線索,匹配1個銷售,成交轉化率在20%,2個人每個月可以做80萬業績。
這個模式能放大嗎?能,加投放模型就可以,更多線索量需要匹配更多銷售,日均成交2單已經到了銷售的極限;
這個模式能復制嗎?能,復制更多的短視頻運營+銷售就可以,甚至可以讓銷售自己運營短視頻賬號,有人給剪輯視頻就可以,但一定是賬號和銷售綁定的模式。
二、不斷創新的形式VS因循守舊的內容
從圖文到短視頻再到直播,線上內容營銷的形式在不斷創新,但還在用線下面銷的邏輯做內容。
你可以做一個自檢:你家銷售發給客戶的產品介紹文檔,客戶要花多長時間看完?看到第幾頁客戶能明確的知道這個產品能解決什么問題?
當下的B2B營銷內容,是繼承了面銷時代的營銷內容,有這么幾種典型的現象:
1. 線下講的產品介紹文檔在線上發
一份二三十頁的產品介紹文檔,是面銷場景下,銷售或售前跟客戶坐在一間會議室里,講上20分鐘的內容。
客戶只是聽過這家企業的名字,但對其的業務背景、業務實力、合作過的客戶案例、產品解決方案一無所知,這20分鐘的講演是讓客戶方所有的參會人,拉齊對產品、企業實力的認知,方便客戶內部決策。
但是在和客戶見面前,把需要講20分鐘的內容發給客戶,客戶有耐心看完嗎?客戶有能力抓到重點嗎?
銷售破冰環節,客戶關心的是產品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幾張產品功能截圖,一條1分鐘的功能演示視頻,就可以解答客戶的這個問題。
線下面銷場景是把客戶成交旅程中的多個關注點集中解決,而線上營銷場景是把客戶關注點流程化,通過內容素材短平快的讓客戶找到答案。
觸客形式在變,但營銷內容沒變。
2. 用線下培訓的邏輯在做短視頻/直播的內容
我調研了幾十家B2B企業的視頻號,發現大多數短視頻或直播的內容,仍然是很有體系、邏輯、干貨的培訓/分享內容,這類內容當然很好,但更適合在線下場景,把客戶圈到一個屋子里,慢慢聽你講。
我不確定有沒有大會演講是觀眾能全程抬頭認真聽的,但大多數大會演講,觀眾的注意力在前5分鐘,后面開始走神,當演講PPT上出現復雜的流程圖、架構圖的時候,回過神來聽一聽,再拍拍照。
而線上短視頻或直播場景,沒有線下聚客的條件,你的客戶可能是在等電梯、吃飯、上廁所的時間在刷視頻,可能是在開車、睡前、做飯的時候聽直播。
用戶注意力的焦點時間在縮短,而我們還在用需要復雜邏輯才能講明白的干貨做內容,這本身是矛盾的。
短視頻是B2B市場部一定要做的,有精力可以做多個平臺,沒精力也一定要做視頻號,但內容,一定要符合短視頻時代用戶的內容消費習慣。
3. 我是顧問專家,我一定在專業上領先于你
從今天往前倒推20多年,企業管理信息化的那個時代,大量的外國專家、外資品牌帶著信息化系統進入到國內,傳統制造型企業開始了信息化變革。
那時候,我們對信息化是一無所知,從軟件產品開發到實施部署再到業務流程/工作方式變革,都依賴“咨詢顧問”的指導。
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現在,做軟件、做咨詢的B2B業務賺的是生產制造企業的錢,做的是改革傳統管理模式的事兒,仍然以顧問專家的高位視角來做服務。
但事實上,客戶的認知已經變了,對信息化管理從過去的一無所知,到現在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有能力在市場上找到同類型的產品,甚至在各類線上內容的教育下,能夠知道自己想要的具體是什么功能,跟軟件廠商聊的更多是解決問題的細節、具體操作方式、產品的穩定性、服務的可靠性,而不是看到一個復雜的軟件架構圖就直呼牛逼的時候了。
所以,如果你只有解決方案,不能準確的總結出客戶面臨的具體問題,并提供讓客戶看得懂的產品解決方案,客戶也不再認為你專業。
即便再復雜的解決方案,也要封裝出客戶能看懂、能拿到具體結果的業務產品。
舉個例子:一位阿里系做銷售管理咨詢服務的專家,一直在講阿里三板斧的管理模式,內訓業務做的很好,但咨詢業務卻很少有人買單,直到封裝出一個具體的業務產品,是幫客戶組織一次業績沖刺活動,并且對賭業績沖刺目標。
客戶并不會因為你講的好而買單,客戶只會為了解決自身問題,實現業務結果而買單。
客戶已經有了自主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內容營銷中,不再需要過多的教育市場,而是圍繞客戶購買決策旅程中的關注點,充分展示自己的產品/服務優勢,給到客戶足夠的購買理由。
隨著線上媒介的成熟應用,B2B內容營銷的形式從DM單變成了線上海報,從人工外呼變成了AI外呼,從EDM營銷變成了公眾號訂閱,從線下會銷變成了線上直播,從客戶拜訪變成了在線會議,從路牌廣告變成了朋友圈廣告,從電視廣告變成了短視頻自媒體……
新渠道會帶來新形式,每個營銷渠道也都會告訴你該如何跟老板講故事要預算,但形式在不斷創新,內容還在陳規守舊,不是to C的內容更有普適性,而是to B的內容從營銷邏輯上沒有跟上形式的變化。
三、被忽略的用戶購買決策旅程
再來做個自檢:你是否能列出留資的客戶,在留資后所關注的問題清單?
為什么要關注這個清單?留資是線上用戶購買決策旅程的其中一個環節,代表著用戶產生了咨詢意愿,從留資之后,就進入了銷售跟進過程。
在《硅谷藍圖》這本書中,總結了B2B客戶的購買決策旅程,在留資之后,就進入了決策支持階段。
傳統線下模式的銷售跟進,會在一次客戶拜訪過程中,完成公司介紹、產品介紹、方案演示、需求整理等步驟,中小型產品還會給出初步報價,之后就進入到客戶的內部決策。
但是觸客的媒介形式從線下場景變成了線上+線下,甚至是純線上場景,客戶獲取信息的模式也從面對面一次性獲取信息變成了碎片化不間斷的獲取信息。
這其實給了我們干預客戶決策的機會,但很多企業并沒有布局這類的內容。
圍繞客戶購買決策旅程的營銷內容該怎么做?
這類內容不是以產品解決方案和用戶使用需求場景為中心,而是以客戶購買產品的選擇、決策需求為中心。
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客戶在留資后,在關注哪些問題?
市場人的思維慣性讓我們認為,客戶在關注的是與自身需求所匹配的產品功能,但實際上,客戶在關注的是:
- 他家的產品適不適合我用?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
- 他家的產品貴不貴?有沒有超出我的預算?
- 他家的產品復不復雜,我能不能用起來?
- 他家的產品有沒有效果?會不會有二次消費的坑?
好像這個關注點跟買一個to C的產品沒什么區別,事實上也沒什么區別,to B和to C的差異在于個體決策還是群體決策,差異在于理解產品價值的難易程度,但大家買東西的關注點是相通的。
這里我想講一個HOOK模型,也就是增長黑客理論中常用的“上癮模型”。
HOOK模型告訴我們在設計用戶行為路徑時,需要完成多個行為獎勵閉環,也就是用戶因需求觸發產生了行為,每次行動后需要獲得想要的結果,才能進一步投入,如此循環刺激用戶不斷行動。
而在B2B客戶咨詢流程中,客戶因想要了解產品而產生了咨詢行為,但咨詢后沒有獲得想要的結果,而是進行了新的投入,也就是讓銷售了解自己的需求,然后等銷售給自己講產品。
但是大部分銷售會告訴客戶:我幫您約一個售前老師,您什么時候方便?
或者告訴客戶:您的需求我們有專門的解決方案,您預計什么時候采購?
這就形成了一個用戶旅程的斷點,客戶在購買初期,付出行為太多,但一直沒有得到想要的回報,或者銷售說了我們的產品能滿足你的需求,我們有很多同類的解決方案,空口無憑,客戶不知道該如何做判斷。
圍繞客戶購買決策旅程中,各個關鍵節點下的關注點清單,產出一套營銷內容,在線上營銷場景輔助銷售打消客戶顧慮,達到建立信任的目的。
四、B2B內容營銷現狀問題總結
我用了4000字的篇幅講為什么大多數企業的B2B內容營銷做的很尷尬,總結起來其實就是3句話:
- 有曝光的內容和能獲客的內容是2回事,考核指標和組織模式決定了內容營銷是否能帶來業績收入,新媒體短視頻通路已經有案例驗證,內容營銷+銷售的小組模式,能夠帶來直接業績產出;
- 大眾接受信息的形式變了,B2B營銷的內容形式也隨著渠道在變化,但內容的營銷邏輯本身沒有變,原有線下場景的營銷邏輯搬到線上,不符合大眾對線上內容的消費邏輯,自然就難有產出;
- 市場在不斷的追求曝光和獲客,但忽視了客戶轉化過程中所需要的營銷內容,銷售還在靠嘴跟客戶講,微信只是被當成發消息不要錢的短信。
五、2024年B2B內容營銷的創新機會
市場人最喜歡講的故事是新渠道或新觸客邏輯所帶來的新的新的營銷機會,坦白說,今年在內容營銷上,并沒有什么新渠道,如果你一直在保持創新,那么像公眾號、視頻號、知乎、小紅書、抖音等等這些平臺,在過去兩年應該已經做過了。
如果你還沒有布局這些內容營銷通路,別急著動手做,先搞清不同通路的內容營銷邏輯,用傳統內容營銷的思維做新媒體,能產生效果的機會不大。
如果你已經做過了,我們來聊3個新的故事。
創新機會一:AI智能體所帶來的獲客抓手創新
去年很多人開始關注對話生成式AI的應用,但99%的人在關注了一兩周之后,發現沒有那么好用,就走掉了。
今年,AI智能體出現了,如果你覺得AI對話機器人不好用,大概率是因為你不會寫提示詞,AI智能體就是有人幫你寫好了在某個場景下應用的提示詞,你按照智能體的使用說明來輸入你的需求,就可以生成對應的內容。
比如我就做了一個B2B客戶案例寫作的智能體,按照引導填寫客戶案例的關鍵信息,可以生成多篇不同篇幅、不同內容呈現邏輯的客戶案例文章或者短視頻腳本。
怎么樣?你想不想體驗一下,如果我在這里放一個二維碼,你是不是就可以掃碼進來了?
這就是AI智能體所帶來的獲客抓手上的創新,給你的目標客戶人群(使用者)調教一個智能工作助理,幫客戶處理一些繁瑣、重復或者他不擅長的事。
比如你面向的是軟件開發者,你可以做一個軟件工程師工作總結寫作助手,專門解決寫工作總結的問題。
你可以將智能體放在公眾號的菜單欄,或者植入到一個小程序,或者植入到一個微信號上,用戶需要關注公眾號、小程序或者添加微信號,才可以使用這個智能體。
相比于資料獲客,智能體的噱頭更足,但務必注意的是,智能體獲客產生的線索與客戶的購買需求無關,一般需要配套社群,或者通過銷售朋友圈來養用戶,養用戶又是一套單獨的內容營銷邏輯。
創新機會二:一定要去做視頻號
但是我們要先說明一點,視頻號不是用來宣傳企業品牌的,也不是用來講課的,而是用來分享日常,打造人設的。
為什么一定要做視頻號?做抖音不行嗎?
不行。
首先,無論是抖音還是視頻號還是快手小紅書,從平臺偷流量的做法正在被各家平臺封殺,只能老老實實的交保護費,通過官方途徑引導留資。
其次,視頻號可以關聯公眾號,如果注冊的比較早,還可以綁定企微號,仍然有免費獲客的機會。
第三,視頻號不僅可以用來獲取流量,更重要的是在私域內打造人設,特別是通過視頻號打造銷售的IP名片,讓客戶通過短視頻加深信任,自主了解產品。
第四,視頻號直播+私域社群可以做線上小型打單會,小微產品直接做成交,中大型產品將客戶閉門會搬到線上,提高活動頻次。
創新機會三:顧問式IP矩陣
2023年是個體創業的元年,2024年是個體創業的暴雷年。
從去年開始,數字游民、個體創業、自由職業這股風開始興起,大量的知識IP通過內容在各平臺收割變現,但由于缺乏強有力的產品支撐和服務支撐,2024年也有很多知名IP暴雷,銷聲匿跡。
這是個體創業的IP玩法,其實一樣可以借鑒到B2B的內容營銷中。
有團隊已經驗證,1名運營+1名銷售的營銷小組模式,通過內容矩陣獲客,打造小IP,不追求線索數量,可以做到更高的線索轉化率和業績產出。
當然,顧問式IP的營銷內容設計要符合不同平臺的內容邏輯,傳統B2B營銷的內容一定不能在公域平臺獲得多少流量。
寫好新媒體獲客內容的技巧很多,這里我拋一個大的原則:只講故事不講理,圍繞用戶購買決策講痛點。
六、2024下半年必做的10條內容營銷計劃
內容營銷除了講創新,更多的是要回歸到企業業務實際,實事求是的練好內容營銷基本功,圍繞客戶成交旅程做內容。
1. 獲客相關
我知道,看這篇文章的大多數人都是市場從業者,可能你也認同需要為銷售轉化環節提供內容素材,但公司對你的考核是線索量。
關于內容營銷獲客這件事,形式上并沒有太多創新,但是需要改造你的內容,我會在后面幾條計劃中講到,這里先來說說在獲客上可以做哪些動作。
計劃一:高勢能人設IP打造
適合對象:大型復雜高客單產品的售前/中小產品的創始人IP。
什么是高勢能人設?通過分享IP人設的日常,通過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出席什么場合、獲得什么榮譽等日常工作和生活場景,為自己的人設建立信任背書。
舉個例子:
我說:前幾天我跟一個客戶做咨詢。你對我的認知是我是一個咨詢師,但能力好壞不知道。
我說:前幾天我跟一個專門為年營收過億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服務的創業者做咨詢。相比上條,你是不是覺得我更厲害了一點?
我說:前幾天我給一個創業者做咨詢,這個客戶很厲害,3年時間從0做到年營收過億,已經在準備上市了。相比上條,你是不是覺得我更厲害了?
這就是打造高勢能人設的技巧,通過我給什么人做咨詢,你對我的專業度有了評估和判斷。
一提到打造專業人設,我們就想到深度的內容輸出、課程培訓等等形式,但實際上,深度內容輸出要有,但占比不用太高,巧妙的借勢,用背書來體現自己的專業,作為日常的分享內容。
高勢能人設IP在公域做曝光拉流量,在私域立人設做轉化。
計劃二:圍繞客戶工作場景的AI智能體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AI智能體的獲客玩法了,在這里不再贅述,要說明的一個關鍵點是,圍繞客戶工作場景做AI智能體,而不是產品使用場景。
計劃三:新媒體渠道SEO
很多B2B企業在做新媒體時,還在想先做粉絲量,養賬號權重,提高曝光量,然后再引導留資或者做直播留資。
這個方式,并不適合B2B企業。
你只看到了高粉絲量的大號,但是忽略了沒人點贊只有幾百播放的小號,這些小號并不是完全沒有用,可能他們在走另外一個新媒體獲客邏輯:SEO邏輯。
知乎、小紅書、抖音、公眾號等平臺的搜索流量占比越來越高,通過關鍵詞布局,批量制作并上傳內容,配合適當的投放,在客戶搜索場景中增加曝光。
這類內容不需要講干貨,不需要講任何高大上的內容,圍繞客戶購買轉化旅程的各個環節做布局內容,比如這樣的一條腳本:
新媒體渠道SEO的落地難點是內容生產效率,過去靠人來做,投入產出比不高,但是現在通過AI來做,可以做到批量生成內容。
計劃四:上下游解決方案聯盟
這個計劃不適合做整體解決方案的大品牌做,也不適合任何知名品牌做。
更適合的是沒有多少市場預算,垂直型產品的中小公司來做,圍繞同一類客戶人群,在產品互相沒有競爭的前提下,組建成解決方案聯盟。
比如做人力資源的+做財務的+做進銷存的+做線上商城的+做私域SCRM的組成一個聯盟。
聯盟怎么玩?比如今天A團隊出了一份行業解決方案白皮書,那么聯盟企業的公眾號轉載A團隊的公眾號文章,加到A團隊的私域中領取,聯盟企業都以聯合發布的身份參與這份白皮書;B團隊再出一份白皮書,復制同樣的方法。
還可以怎么玩?圍繞目標客戶一起造節,聯盟企業之間互相連麥。
其實就相當于幾家企業聯合起來在線下開一個小型展會,共享自己的流量。
2. 轉化相關
計劃五:社群+直播的線上小型打單會
線下小型打單會在B2B營銷中很常見,通過社群+直播,可以將這一形式搬到線上。
怎么做?
邀請什么樣的客戶來參加,決定了打單會上講什么內容。
線下小型打單會一般是講目標崗位人群的干貨知識,特別是政策解讀類的內容很受歡迎,通過老客戶轉介紹帶人參會的方式也能獲得新增線索。
那線上的小型打單會該怎么做?
如果你是面向決策者做邀約,用騰訊會議的形式做線上閉門交流會,圍繞公司經營管理、人才管理、財務管理這3個方面展開話題。閉門交流會由一個主持人+一個主嘉賓+一個外邀嘉賓構成,主持人引導外邀嘉賓講干貨,引導自己的主嘉賓講案例故事。
如果你是面向正在猶豫考慮的意向客戶做邀約,用直播的形式做線上團購會,直播間不要講流量,圍繞客戶購買決策旅程講痛點、卡點、難點,通過價格政策做轉化,通過群內曬單營造群體氛圍。
如果你是面向不太清準的泛流量或者初步咨詢就失聯的沉睡客戶做邀約,講職場人的生存之道,講崗位的業務創新方式,圍繞客戶職場講痛點、卡點、難點,回歸產品講創新、講助力。
計劃六:內容運營+銷售綁定的1V1銷售創新小組
每家企業都可以嘗試通過短視頻內容獲客,由銷售直接跟進轉化的創新小組。關于這個創新小組,我以幾個常見問題的方式來做說明:
為什么新媒體線索一定要跟銷售1V1綁定?
新媒體,特別是短視頻渠道對線索回訪時效的要求高,快速回訪才能保證有效接通率;同時用戶通過短視頻留資,是帶著對短視頻選題內容的興趣,比如某行業的客戶案例獲得的線索,大概率是同行業的客戶,銷售需要知道前端發了什么內容,發過什么內容,才能有效承接。
短視頻的線索不夠銷售吃怎么辦?
前期短視頻線索一定滿足不了銷售的業績需求,將短視頻作為銷售線索來源的增項,而不是截斷原有的線索供給方式。
銷售不愿意配合怎么辦?做內容的同學不愿意做怎么辦?
找愿意的人來做,內部招募而不是強硬攤派,如果找不到人,你又真的想嘗試,可以找有短視頻運營經驗的實習生來做,核心是做內容的選題方向和內容邏輯要站在用戶購買決策的視角,而不是產品宣傳推廣的視角,從銷售日常的客戶跟進中找選題、找痛點、找內容素材。
計劃七:圍繞客戶購買決策旅程的短視頻營銷素材
B2B營銷的大多數內容,都是高大上的選題和立意,講行業趨勢,講時代變革,講企業轉型的巨大成果,但就是沒人告訴客戶,你為什么選我。
所謂圍繞用戶購買決策旅程的短視頻營銷素材,是告訴客戶該如何選擇產品/服務,如何看解決方案/產品功能的細節,如何看報價單中隱藏的陷阱。
可能你發現了,這不正是銷售在跟進客戶過程中講的嗎?
可能你沒發現的是,如果你讓抖音知道了你對某款產品感興趣,那超不過3天,你就能刷到你在購買產品這個過程中,所有要關注的細節和規避的陷阱。
這類內容當然不適合在官方品牌賬號上發布,但可以作為銷售跟進客戶的營銷素材或朋友圈營銷素材。
計劃八:通過視頻號制作銷售專屬IP名片
什么是視頻號銷售專屬IP名片:通過視頻號打造銷售IP人設,用短視頻發布工作日常、業務思考、購買決策相關內容,即可通過平臺流量獲客,更重要的是在私域內建立用戶信任。
計劃二中提到的內容,是銷售視頻號IP名片中的一部分內容,除了影響客戶購買決策的內容,還需要有客戶的個人介紹、業務介紹,日常更新服務客戶的經驗總結,或者提醒客戶要規避的坑。
銷售的微信是被很多企業忽略的一個線上營銷觸點,很多銷售都把微信當成不花錢的短信用:
“哥,在嗎?考慮的怎么樣了?”
“哥,有時間嗎?給您介紹下產品?”
“哥,你看我還有機會嗎?”
“哥,月底有活動,您看您考慮嗎?”
“哥,咱們領導考慮的怎么樣了?我約售前老師再給您講一次方案?”
但是忽略了微信是一個植入到客戶家里的24小時廣告牌。微信本身是人與人的社交關系產品,所有的設計都在向你的好友呈現你是一個什么人,但如果你不用,就只能是一個發消息的工具。
通過視頻號制作銷售專屬IP名片,幫助銷售打造個人IP,通過內容搭建人設線、信任線、產品線這3條俗語營銷主線。
3. 基礎建設相關
計劃九:更適合線上瀏覽的基礎營銷素材升級
基礎營銷素材包括產品介紹手冊、產品功能說明、產品解決方案、客戶案例,如果這些素材你都有了,請按在這個內容結構進行重新整理。
線上營銷內容結構公式:痛點+場景+價值呈現+客戶案例。
這個內容公式的典型代表,是做廣告咨詢的小馬宋老師,在各種公開演講分享中的內容結構,如果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搜一下小馬宋的播客,去感受下營銷專家的帶貨邏輯。
如果你已經在按照這個公式做內容了,但是沒什么效果,請從這4個方面自檢:
- 痛點場景是否真實存在?問銷售是否是用戶購買理由。
- 痛點場景是否普遍存在?看播放量是否比其他內容高。
- 內容邏輯是否合理順暢,看完播率是否超過60%。
- 內容容量(不超3點)是否過大。
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在變,用戶對內容注意力的焦點時間也在變,過去線下場景的售前講演可以用20分鐘介紹自己的公司和產品,但現在如果10秒沒有抓到用戶的興趣,用戶就離開了。
用戶不關注你是誰,你能做什么,用戶更關注我有什么問題,解決這個問題能帶來什么好處。
計劃十:做銷售經驗萃取,沉淀痛點場景案例庫
這件事短期來看跟營銷獲客和銷售轉化都沒什么關系,但長期來看,是自動化內容生產,批量復制銷冠的核心資源。
什么是痛點場景案例庫?
指通過萃取成交客戶的銷售經驗,總結客戶在什么場景下,遇到什么問題的痛點場景,以及銷售圍繞這個痛點場景,成功轉化客戶的銷售話術和銷售素材,與客戶所在行業、溝通對象做關聯匹配。
建立完善的痛點場景案例庫,能夠降低對團隊人員的專業性要求。
應用場景一:自動化內容生產。
通過對話生成式AI調教出自動生產內容的智能體,你需要告訴AI客戶痛點、場景、產品解決方案、痛點改善效果這4個關鍵信息,AI能夠幫你生成多篇原創的客戶成功案例、行業解決方案等文章,以及短視頻腳本。
使用AI的前提,是你能夠快速投喂給AI相關的關鍵信息,如果你還需要自己提煉客戶痛點、場景、解決方案、改善效果,那其實提煉的過程,就相當于寫了一篇文章。
應用場景二:銷售訓練導師。
新銷售如何快速了解產品、了解不同客戶的痛點?
通過生成式AI訓練銷售導師智能體,新手銷售模擬客戶的角色,針對自己的問題向AI提問,AI能夠根據痛點場景案例庫中的內容,自動生成回復話術,不用再浪費銷售線索去培養銷售,而是在擬真環境中讓銷售掌握營銷話術。
七、總結:存量時代不是線索數量的競爭,而是銷售效率的競爭
去年年末某B2B上市公司發布了半年度財報,半年度新增客戶總量400家,但這家上市公司的銷售就有600人,算上有老客戶終止續約流失,核算下來可能每個銷售半年只開1單,而平均客單價還不夠支付銷售的人力成本。
B2B市場部與銷售部之間,一直存在線索數量和線索轉化率之間的矛盾,因為更高的轉化率和客單價,就可以有更高的單個獲客成本,在投放邏輯中,如果我在單個獲客成本上能夠比競爭對手多10塊錢,在線索數量上就是大幅度的領先。
當市場沒有太多增量的時候,更多比拼的就是營銷的基本功,而如果市場部獲得的線索不能滿足銷售的業績需求,參考一下抗戰時期“化整為零、自給自足”的戰略方針,也不是不可行。
專欄作家
敏捷增長研究室,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聊熱點寫故事,用人話講干貨,偏愛熱點營銷類話題。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