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營銷啟示錄:10個值得品牌深思的破圈法則

0 評論 698 瀏覽 0 收藏 11 分鐘

《哪吒2》的50億票房奇跡,本質是一場“內容-技術-情感-文化”的四重奏,不僅是內容與技術的勝利,更是對用戶心理與文化趨勢的深刻洞察。

它點醒營銷人:在流量焦慮的時代,唯有回歸“內容為王的本質+長期主義”,才能讓品牌長久保持競爭力,真正實現“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破局。

看完《哪吒2》的都寶子們都知道里面有一個情節:經過多人建議,打造多個哪吒的造型后,最后還是用了第一個版本。

當時我就在想,這不就是我們不少設計師的心力路程嗎?

于是在上班后的第一個工作日,我就問設計師有沒有看哪吒,得到的回復如下,哈哈哈。

后來我回想了一下,怪不得這部電影會爆,處處都是對人性的洞察,對痛點的挖掘。

于是我提煉了里面最值得學習的可以跟營銷結合的點。其實不止10個,還可以總結幾十條,今天先寫10條。

一、情感共鳴是最高級的內容杠桿

《哪吒2》通過“魔丸”這一獨特標簽,巧妙地與當代社會的教育焦慮形成隱喻,將哪吒的成長困境轉化為一個具有廣泛共鳴的社會議題。

影片中,李靖夫婦所倡導的“無標簽式教育”與龍王“望子成龍”的傳統觀念形成鮮明沖突,精準地擊中了親子關系的痛點。

這種情感共鳴讓觀眾在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而引發了強烈的代入感。

證明好故事的核心是讓觀眾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

營銷啟示:品牌敘事需找到與用戶生活場景的強關聯性,用共情代替說教,將會容易打動消費者。

二、慢即是快,精心打磨才能出好產品

從《哪吒1》到《哪吒2》,制作團隊拒絕快餐式開發,耗時五年時間精心打磨。

比如主角服裝細節,絨毛都經得起特寫鏡頭考驗,讓觀眾感受到滿滿的誠意。

制片人劉文章強調“把每部作品當最后一部打磨”,

這種對品質的執著追求不僅提升了作品的品質,也積累了用戶的信任與期待。

在當下市場充斥著“月拋型”內容的環境下,團隊用“死磕精神”將等待轉化為品牌信用資產。

數據顯示,該片預售票房中有30%來自第一部觀眾的口碑推薦。

這一數據充分證明了“長期主義”與品牌信任資產之間的緊密關系。

因此品牌需要堅持長期主義,通過持續的高品質輸出贏得用戶信任,將品牌轉化為一種文化資產。

營銷啟示:慢即是快,用戶愿意為“確定性品質”提前投票。

三、技術營銷的雙向賦能法則

《哪吒2》在制作過程中,團隊規模從1600人擴容至近5000人。

特效鏡頭數量翻倍,但影片并未因此淪為單純的“炫技”之作。

影片中鎖鏈纏繞的動態細節、玉虛寶庫的粒子特效等,都緊密服務于“規則與反抗”的主題表達。

這種技術與內容的深度融合,讓特效不再是單純的視覺展示,而是成為推動故事發展的有力工具。

在引入新技術時,應確保其能夠真正服務于品牌的核心價值和用戶體驗,從而實現技術與品牌的雙向賦能。

營銷啟示:技術創新必須與品牌內核深度綁定,否則只是昂貴的裝飾品。

四、“荒誕美學”背后的差異化定位

導演在《哪吒2》中大膽運用哲學悖論重構神話邏輯,例如“魔丸本質未改卻能向善”的設定,將反套路敘事升華為獨特的品牌性格。

哪吒作為魔丸轉世,一出生就擁有強大的破壞力,被世人視為怪物,這種命運的設定帶有一種荒誕感。

他本應是靈珠轉世成為拯救蒼生的英雄,卻成了人人喊打的魔童,命運的錯位和無常構成了一種荒誕的情境。

此外,影片中太乙真人的形象和行為也具有荒誕色彩,他操著一口四川方言,身形肥胖,喝酒誤事,與傳統印象中仙風道骨的仙人形象大相徑庭,這種夸張、滑稽、不合常理的形象營造出荒誕的喜劇效果。

當同類動畫還在單純比拼畫質時,《哪吒2》以加繆式荒誕哲學開辟了新的賽道,吸引了大量觀眾的關注。

這種荒誕美學不僅為影片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更讓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通過獨特的視角和創新的敘事方式,打破傳統認知,從而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與眾不同的品牌形象。

營銷啟示:在紅海市場中,有時候認知重構比功能升級更具穿透力。

五、口碑發酵的“細節經濟學”

27個隱藏彩蛋(比如第一部中哪吒遺憾未能與父親踢毽子,第二部李靖主動邀約,卻被踢到墻上,既搞笑又暗含 “父愛如山” 的溫情),

角色口頭禪復現 (比如太乙真人的 “你打我撒”),

前情1分鐘回顧(為觀眾快速融入劇情奠定基礎)。

這些看似微小的設計,實為激發用戶二刷三刷的鉤子。

數據顯示,該片票房逆跌28%的背后,是“細節彩蛋”在社交媒體的裂變效應。

實現了將細節轉化為用戶自發傳播的社交貨幣。

通過在產品中巧妙融入有趣、有價值的細節,激發用戶的分享欲望,從而實現口碑的自然傳播。

營銷啟示:如何將產品細節轉化為用戶自發傳播的社交貨幣?

六、“反英雄敘事”的年輕化溝通

影片中哪吒從“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叛逆少年,到“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成長蛻變。

本質上是將個體的叛逆精神升華為群體的價值主張。

這種“不完美英雄”的人設,更貼近Z世代“反權威但重責任”的精神特質,從而引發了年輕觀眾的強烈共鳴。

營銷啟示:品牌年輕化不應止于玩梗,需找到價值觀的共振頻率。

七、節點營銷的“情緒勢能”法則

《哪吒2》選擇在春節檔上映,不僅是因為其合家歡的屬性,更巧妙地利用了“年終反思”的社會情緒。

影片中哪吒與父輩的和解、敖丙掙脫家族枷鎖的劇情,暗合了春節返鄉青年在代際溝通中面臨的痛點。

這種情緒上的契合,讓影片在春節期間引發了廣泛的情感共鳴。

這需要敏銳地洞察社會情緒的變化,結合特定的節日或時間節點,推出與之契合的產品或營銷活動,從而更好地與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

營銷啟示:節點營銷的本質是捕捉集體潛意識,將產品轉化為情緒解決方案。

八、“反派魅力”與品牌沖突感

申公豹、龍王等反派角色并非簡單的“惡”,而是有著復雜的動機與掙扎。

這種灰度敘事讓故事更具張力,也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深度和層次。

營銷啟示:品牌在傳播中也可以適度制造“沖突感”。通過挑戰行業慣例或提出爭議性觀點,品牌可以激發用戶的討論與關注。

當然,這種沖突感需要適度把握,不是所有品牌都適合嘗試。

對于一些具有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的品牌來說,適度的沖突感可以成為吸引用戶眼球、引發話題討論的重要手段。

九、文化的“解構-重構”策略

《哪吒2》對傳統神話中的正邪對立進行了大膽的解構與重構,將單一的黑白分明轉化為更具深度的灰度敘事。

例如申公豹這一角色,不再是單純的反派,而是具有亦正亦邪的復雜性。

這種創新的敘事方式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又注入了現代價值觀。

營銷啟示:老IP煥新不是復刻懷舊,而是用當代語言重譯文化基因。

十、“彩蛋經濟”與用戶參與感

影片中隱藏的彩蛋不僅增加了觀影的樂趣,還激發了觀眾的探索欲和分享欲。

這種“彩蛋經濟”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始終保持高度的參與感,甚至在觀影結束后還會繼續討論和尋找彩蛋。

營銷啟示:品牌可以通過“隱藏玩法”或“限量彩蛋”增強用戶參與感,將產品體驗轉化為一場互動游戲。

比如之前文章中提到的Eufy品牌尋找隱藏的折扣碼活動。

作者:外貿小巨熊 公眾號:外貿小巨熊

本文由 @外貿小巨熊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