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特產”很難做成大品牌?

2 評論 8074 瀏覽 31 收藏 16 分鐘

為什么海底撈很少強調它來自四川?

上幾周,我寫了一篇名為《海底撈這么出名,但它的Slogan是啥呢?》的文章,里面提到了海底撈的Slogan——來自四川的火鍋…好火鍋自己會說話。

看了文章之后,不少讀者都表示:這還是第一次知道,原來海底撈是四川的火鍋??!

是的,只要你去過海底撈,就會發現:海底撈很少宣傳它來自四川,就算把Slogan貼出來,也往往只有后半句(好火鍋自己會說話),而沒有前半句(來自四川的火鍋)…

注:這是海底撈以前的Slogan

現在已經換成了“一起嗨,海底撈”

這的確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其實,除了海底撈,很多其他的大品牌,似乎也不喜歡強調自己的“身世”,比如:

  • 西貝——最開始它的定位是“西北民間菜”,后來幾經折騰,又改成了現在的“西貝莜面村”;
  • 王老吉——它并沒有強調自己是來自廣東的涼茶(PS,涼茶就是廣東的特產);
  • 大白兔——它并沒有強調自己是來自上海的奶糖(PS,在上海的特產店,你一定會看到它);
  • KFC——它也早就沒有宣傳自己是來自肯塔基州的炸雞了;

甚至包括東阿阿膠——雖然“東阿”就是個地名(東阿縣),但在其官網上,也并沒有著重體現地域特征,而是主打“滋補”的功效。

那么,為什么這些本身可以算“特產”的大品牌,都不說自己是“特產”,也不去強調“正宗”的概念呢?

其中一個因素就是「規?!?/strong>——以上提到的幾個品牌,它們都是品類中的領導者。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強調自己是“正宗”或“特產”,那言外之意就是——除了我們,市場上還有很多其他品牌——相當于在消費者心智中,放棄了領先者的地位。

比如海底撈,它已經是火鍋餐廳中的老大了,但如果它依然堅持說“我是正宗的四川火鍋”,就相當于是在告訴消費者:

如果你要吃四川火鍋,就來我們家。但如果你要吃潮汕火鍋,港式火鍋和韓國火鍋等,那就去別家吧…

這顯然是不太明智的…

所以,海底撈就只會說自己是“好火鍋”,而不再強調自己“來自四川”了…

(PS,“來自四川的火鍋”這句Slogan,在海底撈規模較小的時候,就是非常不錯的——一下子就能建立消費者認知)

當然,說它們是因為規模大,所以才放棄“正宗”和“特產”的概念,的確有“以結果導原因”的嫌疑——畢竟,任何品牌都是從小規模起步,而不是一上來就是個大品牌…

而更加重要的因素,其實是「誘因」。

1. 地理誘因VS其他誘因

所謂的特產,其實就是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別著名的產品,有文化內涵或歷史,或只在某地才生產的一種產品。

比如:廣東的涼茶,杭州的龍井,北京的烤鴨,東阿的阿膠,川渝的火鍋…

它是以地區作為產品的誘因——比如:當人們想到某個地方,就更有可能會聯想到該產品;或者人們會因為喜歡某個地方,所以就更可能會喜歡那里的產品。

那么,回到本文的標題:為什么特產很難做成大品牌?

其實就是因為:若以地區作為產品的誘因,那引發聯想的「頻率」和「效能」就實在是太低了。

1.1 頻率低

以王老吉為例。

我們都知道:王老吉就是涼茶,而涼茶就是廣東的特產。

但如果最初它主打的并不是“怕上火喝王老吉”(功能),而是“正宗廣東涼茶”(產地),就意味著消費者必須要想到 “廣東特產”,才更有可能會想起王老吉這個品牌。

但是,對于全國各地的消費者來說,他們多久才會想起一次“廣東特產”呢?

答案顯然是:并不會經常想起…

相比之下,“怕上火”才是頻率更高的(功能性)誘因——只要你一看到火鍋、小龍蝦、辣椒,甚至只是因為晚上多吃了一口肉,就會想到“上火”,進而就更有可能會聯想到“能去火”的王老吉。

是的,要想讓產品的推廣更加順利,你必須要找到一個頻率較高的誘因。

這里還不僅僅是說特產,所有的產品都是一樣。

比如米克勞啤酒。

它原本的廣告語是“節假日(festival and holiday)最適合喝米克勞啤酒”。

最開始整個廣告都反響平平,直到后來調整為“周末最適合喝米克勞啤酒”之后,一下子就風靡了整個美國。

這里,其實就是因為:“周末”是比“節日”頻率更高的誘因。

再比如奇巧巧克力,也是因為它把自己與咖啡結合在一起,宣稱自己是咖啡的最佳伴侶,所以才有機會把一個逐年衰老的品牌,只用一年的時間就扭虧為盈。

這也是因為它綁定了“咖啡”——這個比“巧克力”頻率更高的誘因。畢竟在美國,大部分人每天都會喝咖啡,而巧克力更多只是偶爾的零食。

(PS,這里的搭配僅僅是宣傳的概念,并不是說要把巧克力和咖啡綁定在一起銷售)

1.2 效能低

說回特產的話題。

如果一個產品把自己定義成“特產”,除了引發聯想的頻率低,它引發購買的效能,普遍也是不高的。

還是拿王老吉舉例。

如果王老吉把自己定義成特產,是“廣東正宗涼茶”,那就相當于是在暗示消費者:“你是因為喜歡喝廣東的涼茶,所以才購買王老吉?!?/p>

但是,一般人為什么非要去喝廣東的涼茶呢?

反正我找不到什么很有說服力的答案…(除非你是廣東人/廣東迷/正在廣東旅游)

不過,如果是主打“怕上火”,那就不一樣了——很多人都擔心自己會上火,這是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購買理由。

是的,一個產品可能的賣點有很多(如性能,高端,新穎,便利性等),“正宗”只是其中一個,并且在大部分情況下,它都不是最強有力的那一個…

然而,很多做特產生意的人,他們自己并不這樣想,尤其是出身在特產產地的本地人。

比如之前認識一個做云片糕的,他是徐州人,而云片糕也被認為是徐州的特產,所以他就主打“正宗”——強調云片糕的歷史,傳統的工藝和徐州的文化等等,并且在淘寶售賣。

而在聽了我的建議之后(初步建議把云片糕定位成一款有文藝氣息的零食,主打辦公、讀書和旅行等場景,反正不是主打“正宗”),他立馬就說:

不行,這個本來就是我們徐州的特色產品,其他地區的云片糕都是后來仿造的。我們主打正宗,就能把產品與文化相結合,并建立一定的門檻。

這種想法,其實是一種自我視角的產物——作為徐州人,當然會比其他地區的人更加了解和喜愛徐州的本土文化,會有一種自豪感。(他就是典型的:因為喜歡某個地區,所以更喜歡該地區的產品)

不過,對于其他地區的人來說,他們也會有類似的想法嗎?

答案不用我明說了吧…

讀到這,也許你會問:那是不是說,所有產品都不適合走“特產”的路線呢?

當然不是。

有些產品的確更適合說自己是“特產”,或者將產地作為主要的賣點,比如景德鎮瓷器,杭州龍井,古巴雪茄,東北大米,法國香水。

而它們之所以可以走“特產”路線,一般是因為它們都符合以下一些條件:

  • 該品類/品牌非常強調文化屬性,如果是其他地區的“山寨貨”,就沒有價值了,比如景德鎮瓷器;
  • 該品類只在某個地區才生產,比如杭州的龍井,法國香檳區的香檳;
  • 該地區的確有相匹配的基因,比如東北的黑土地的確能長出更優質的大米,法國的浪漫文化的確能賦予香水更多的魅力;(PS,這種“基因”必須是廣為人知的)
  • 同質化競爭嚴重,品牌可通過“地區”來實現差異化,比如東北大米;
  • 當然,如果某個品牌只打算做景區的生意,那也能主打“特產”…

而之前說的云片糕,它任何一個條件都不滿足——這種品類并不強調文化屬性;徐州也不是著名的糕點原產地;整個云片糕的品類競爭也不激烈(它的現狀是:品類本身就不熱門);而且也并不是在景區售賣…

所以,它主打“特產”或“正宗”就沒什么意義——既然整個品類都沒做起來,又何必去跟窮親戚們搶飯碗呢?

它應該做的,是強調整個品類的價值——帶領親戚們走出去一起發財,這樣才有機會做品類中的領導者。

就像當年的東阿阿膠:在阿膠市場低糜的時候,它并沒有強調“買阿膠認準東阿”,而是一直在宣傳阿膠品類的價值。

并且,它還定了個極高的價格,讓其他阿膠品牌有機會(以低價)進入市場,從而一起把整個品類做大。

最后再以高價和規模的優勢,確保自己一直都是阿膠的領導品牌。

是的,如果說做企業也需要“胸懷”,那東阿阿膠就是很好榜樣了。

2. 關于誘因的頻率

上文提到:要想讓產品的推廣更加順利,就必須要找到一個頻率較高的誘因。

而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說頻率越高就越好。

心理學家以前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給波士頓的一家餐廳做了兩個廣告方案:

1. 你想吃晚餐嗎?考慮一下波士頓XX餐廳吧!

2. 你想吃個飯嗎?考慮一下波士頓XX餐廳吧!

然后把這兩個方案,分別發給兩組當地的居民觀看,并檢測哪一種廣告更能讓人印象深刻,并引發傳播和分享。

結果顯示:看了第一組文案的居民,比看第二組的居民高了20%的傳播率。

是的,誘因的頻率,必須和產品整體的「刺激強度」相匹配,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一味地追求“高頻率”,最終也會讓刺激的強度被稀釋。(不然豈不是每個品牌都能以“心跳”作為誘因了…)

當然,具體怎樣才算“匹配”?這又跟品類的屬性和品牌的規模有關。這里篇限,就不攤開說了。

總之,有多大的能耐就辦多大的事。如果一個概念什么都想代表,那它最終多半是什么也代表不了。

說到這,我突然想起之前《非你莫屬》里的一個求職者,展示了一個他花了三年才設計出來的LOGO:

是的,就是兩個背靠背的字母“F”。

而這個LOGO,并不是一般的LOGO,因為在它的背后,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在英文里,“F”可代表:非政府,非盈利,友好,樂趣,公平,免費,自由,房費,森林…一共有100多種美好的含義…

嗯,全世界的“好F”都是他的…

這段節目我倒沒看,也不知道中途還發生了什么,但他最后被錄用,還是蠻讓我感到驚訝的…

而且還是營銷策劃的崗位…

很多網友都在質疑他的能力。

但我認為:具有這種觀念的“人才”,去一般的公司,其實是屈才。

因為幾乎沒有一家公司的業務規模,能滿足他的胃口…

或許,他應該直接進入世界最大,并且最為虔誠的宗教組織,這樣才有機會向人們展示他“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作者:小云兄,微信公眾號“品牌圈圈(ID:Brand-Circle)”

本文由 @小云兄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簡單,站住地域正宗沒鳥用。還被別人利用地域的名號搭便車。幫別人做嫁衣。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