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預算有限,如何才能讓產品自己會傳播?
消費者購買是否受參照群體左右,主要取決于產品的兩大因素:可視性和實用性??梢曅浴嵱眯缘膹娙醪煌?,參照群體影響的程度也就不同。
拋給你一個問題,買一輛哈雷機車,你的底層動機是什么??是它的實用性嗎?好像不是,因為你可以花一半的價錢買個實用性更高的摩托。
實際上,你之所以買了哈雷而不是本田的supercub,經常是被參照群體影響了選擇。
是的,買哈雷的人往往并不是因為它的實用,或與眾不同、更高端。而是哈雷機車可以作為加入哈雷大家庭(如某個俱樂部)的憑證。(在這里,某個俱樂部的成員就是參照群體)
那么再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買個熱水器,會不會依據某個群體、或某幾個人而確定購買決策呢?好像并沒有。買熱水器,我們常常自己做決定,并不參考外界。
為什么有的產品受參照群體的影響,而有的產品就不明顯呢?
實際上,消費者購買是否受參照群體左右,主要取決于產品的兩大因素:可視性和實用性。
可視性、實用性的強弱不同,參照群體影響的程度也就不同。
一張圖解釋:
- “可視性強且較為實用”的公共實用類:如,筆記本電腦、手機、皮鞋;
- “可視性強但不太實用”的公共非實用類:如,LV包、蒂芙尼手鏈;
- “可視性弱但較實用”的私人實用類:如,熱水器、床墊、無線路由器;
- “可視性弱且不太實用”的私人非實用類:護身符、花點時間(鮮花電商)。
大量研究發現:可視性程度越高、實用性越弱的的產品,消費者受參照群體的影響越大,而這也就意味著模仿行為非常容易發生。
ps:參考群體并非對所有產品都有影響,對于決策輕且容易的產品(比如洗發水),參照群體往往無效。
為什么可視性程度強,參照群體的影響越大?這是因為如果消費者所購買的產品可視性程度高,就容易被其他人所注意,這樣在購買前就往往會參考別人意見或選擇。
比如,很一大部分人購買某品牌汽車,往往并不是取決于該汽車廠商的營銷活動(比如投放到央視的廣告),而是因為那誰買了,那誰誰買了。
有研究顯示,有近八分之一的轎車銷售都沾了這種社會影響的光。當產品的可視性強時,社會影響會對人們的購買行為產生更大的作用。
為什么實用性越弱,參照群體的影響越大?在這里,實用性弱的產品多為奢侈品、時尚品等,這樣,因為消費者的收入不同,就導致對這些產品品味、價位的選擇都因人而異,參照群體能對購買決策起到幫助,而相比之下實用性強的必需品則因各產品本身的差異非常小,大眾的選擇較為趨同,因此參考其他人意義不大。
比如,白領小王買哪個奢侈品牌的包包,同事(參照群體)們都在用哪一款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她的選擇。而買哪一款熱水器,卻不太可能受到別人的影響,往往自己決定。
而我們愿意模仿參照群體,從進化心理學層面講,是因為我們大腦中一個特殊神經元—鏡像神經元,這讓我們天生就對外界有模仿的沖動。
而當參照群體是我們的渴望群體(我們不屬于卻非常喜歡,甚至想要接近或融入的群體)時,模仿行為就被觸動的更加強烈(比如想融入哈雷圈子的人)
法國農學家在全國推廣馬鈴薯的例子很經典。當時的德國災荒非常嚴重,導致糧食作物產量過低。為了應對災情,當地農學家受國王委托,在德國境內推廣一種從國外引進的高產作物(馬鈴薯)的種植。
這種優質的作物本應該受到歡迎,但萬萬沒有想到,在初次推廣時,馬鈴薯竟然遭到了民間的大規模抵制。多數農民第一次接觸馬鈴薯,他們根本不相信這種作物能作為食物,甚至還有人抱怨馬鈴薯就像是有毒的蘋果。
農學家很聰明,他們換了一種方式,他們建議國王發布一項新舉措——“國家引進一種新作物,非貴族不得種植”,并派兵在皇家的馬鈴薯種植園嚴格把守。
這時候,農民就好奇了,究竟是什么作物這么金貴,不許農民播種?都想要問問清楚。于是國王就讓士兵故意放松警惕性以讓農民跑到種植園里,結果可想而知,馬鈴薯在全國都傳開了。后來,國王順勢取消“非貴族不得種植馬鈴薯”的規定,結果不出所料,本來難以推廣的馬鈴薯被農民們搶著種植。推廣難問題迎刃而解。
那么在這個例子中,擁有種植馬鈴薯特權的貴族,就是農民的渴望群體。他們能讓農民心甘情愿去跟隨、甚至去模仿。
就也是為什么腦殘粉會對偶像死心塌地,甚至模仿他們的穿搭、動作神情。也是因為明星(一類參照群體)對普通人來說,是他們不屬于卻想迫切接近的渴望群體。
農民之所以能去模仿貴族(渴望群體),是因為國王故意開的口增加了農民對貴族的可視性(看到貴族種馬鈴薯),這給模仿創造了條件。這讓本來只跟貴族有關的事情(種馬鈴薯),因為加入了可視性(允許農民偷看),最終被徹底公開(消息傳遍全國)。
這就是可視化的威力,當你為私人行為標示一公開的信號,就把不易觀察的行為轉化為更加可觀察的事物,并創造了模仿的基礎。
比如,常見的門票多為一張紙,經常被人們放在口袋里,而美國一些小聯盟的球隊則使用紐扣門票,在這里,作為一種裝飾物的紐扣,被觀眾們掛在衣服上,被加入了可視性,得以在觀眾之間,甚至觀眾離場后對主辦方進行免費傳播,隨后引發社會模仿。
實際上,可視化引發的社會模仿,如果不注意,也會產生惡劣影響。
我常常懷疑這類保護野生動物廣告的有效性。
本來我們僅僅知道不該購買象牙,但文中的“每年都有25000頭非洲象因為人類的象牙需求而被盜獵”,不得不說無形中為提供了可視性。
而可視性為模仿創造條件,很多人本來心里沒有象牙這回事,看了這則公益廣告,就有可能嘗試購買一次象牙。
這就像一則主題為“如何拒絕吸煙”,面相青少年的情境式公益廣告,很可能不會對青少年初次吸煙起到抑制的作用,反而可能因為廣告塑造的可視性,增加青少年吸煙的行為。
到這里,該有人問了,你說了這么多可視性的重要性,為什么沒有提到實用性?
其實,就像文章開頭說的,實用性強弱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之所以不提,是因為相比于可視性,一個產品的實用性往往是固定的, 難以改變(比如熱水器,實用性必然很強,這是產品決定的,也是難以改變的)。除此之外,為了引發社會模仿,降低產品的實用性,這是得不償失的。
那么,在提高參考群體對消費者的影響的道路上,既然無法通過降低產品的實用性來實現,那就只能想辦法提升產品的可視性了。
如何提高產品的可視性呢?
奉行三步走戰略:
- 打造產品的獨特性;
- 保持產品的統一性;
- 提高產品能見度。
想要產品具有可視性,第一步就是要打造產品外觀的獨特和唯一性,目的是與同類產品形成明顯區隔。
比如,最近在米家有品新上線的change酸奶,與常規酸奶多采用的綠、白、藍色瓶身包裝不同,它采用了黑色瓶身,營造了非常大的反差,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這與當年蘋果耳機的策略如出一轍,在蘋果之前,市場上幾乎所有耳機都是黑色的,因為顏色容易被衣服覆蓋,后來喬布斯反常規操作,把蘋果耳機設計成白色,這樣,人群中誰在使用蘋果的產品,就一目了然了。
產品光獨特還不夠,你還要保持產品外觀的統一性。讓一種獨特性深入人心,而不是制造噪音。
比如小米的生態鏈產品,無論是什么品類,外觀都主打一種風格。比如你看到一款路由器,相比市面上絕大多數路由器,它的設計極其簡約,讓你愛不釋手,第一反應就是它一定是小米的產品。
再比如,不管是蘋果的iPhone還是iPad,都采用圓形home鍵,讓你一眼就能認出是蘋果的產品。
最后,還要讓你的產品更容易被其他人注意到,這里叫打造產品能見度。
比如餓了么外賣小哥,一身百年不變的藍色工作服,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穿梭,極大地提高了品牌的能見度,即使你不訂餐、甚至不上網,餓了么都在你心智中占據了位置。
比如,像助理來也(一個幫你跑腿的APP)這樣的服務商,在初期推廣時最好先把有限的補貼給到在公司辦公的人(而不是在家辦公的),只有這樣,你的服務和品牌才能被公司內其他人看到,起到參照作用,激發口碑傳播,引發模仿。
結語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都從屬于某個群體,也都一直有渴望融入的群體,為了獲得參照群體的認可,或者內心的喜悅,我們常常會做出模仿群體內成員行為的舉動。
在遠古時代,這種模仿行為可能是爭奪領地、通風報信、分享果實。到了現代,這種行為就表現為人們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其中衣食住行就體現在我們日常的消費行為上。
研究發現:可視性程度越高、實用性越弱的的產品,消費者受參照群體的影響越大,也就意味著模仿行為更容易發生。
但我們要承認,通過降低產品的實用性,來提高參照群體對受眾的影響,這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們只能想辦法提高產品的可視性。如何提高可視性?你可以參考這三步:
- 打造產品的獨特性;
- 保持產品的統一性;
- 提升產品的能見度?。
作者:Leo
來源:微信公眾號“小歐言商(ID:sijiuchengdewo)”
本文由 @Leo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StockSnap.io,基于 CC0 協議
說“對于決策輕且容易的產品(比如洗發水),參照群體往往無效?!辈徽J同,現在網紅帶貨各類洗護用品不要太多哦。。。
1.可視化,這個觀點在《自傳播》一書中也有闡述
2.更適合實體產品,不太適用于互聯網網站(產品)
3.考慮這個平臺的目標群體,應該多數是互聯網相關從業人員,所以可視化的方法論能落實到互聯網產品上會對大家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