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廳的價格秘密,為什么你總愛點大杯?
你在咖啡店買咖啡時,會不會在大、中、小杯中猶豫不決,最后覺得大杯好像更劃算,而選擇了大杯呢?那去買咖啡的我們,為什么會總愛點大杯?
上星期經過福田中心區的時候,路過某咖啡廳。拿起一本書,點了一杯芒果汁。點單的時候,服務員問:先生,要辦一張會員卡嗎?
當然,這個時候,我一般都是拒絕的。因為不能你叫我辦,我就辦呀,那我豈不是很沒面子。
但從Marketing的角度考慮,我還是想看一下這家咖啡廳有什么套路,我準備問:“那辦會員卡有什么優惠嗎?”
然而我這句話還沒說出口,服務員就已經接著上一句話往下說了:“辦了我們的會員卡,你點的這杯芒果汁可以免費哦,而且我們還會送3張買一送一的禮券,生日的時候,來我們店我們還能送你一塊蛋糕。我們在深圳有十多家分店呢……辦理會員卡98塊?!?/p>
我心里想:“這里的飲品均價都上30,會員卡一張98元,這杯芒果汁免費,而且以后還享受3次買一送一,送的飲品加起來價值差不多就是98元。正好我快過生日了,馬上就可以領一塊蛋糕,會員可以積分兌換東西,這家店我以后可能還會來幾次,等于是我辦會員卡還賺了一杯芒果汁的錢呢~”
反正總結起來就是,這波不虧。
“好的,我辦一張吧?!辈患偎妓魉⑺⑺⒌?,辦了一張會員卡。
拿著這杯“免費的”芒果汁,趕緊歸位。
哈哈,賺了一杯芒果汁。
以上分析全錯。
我本來是來點一杯芒果汁的,花33塊錢,結果辦一張會員卡花了98塊錢。你跟我說以后還送3杯飲品,拜托,3杯飲品不是白送的,前提是你得先買一杯。
假設一杯飲品的成本是4塊錢,賣33塊?,F在買一送一,成本8塊,賣33塊。你只要繼續買,它就繼續賺。
賺29塊和賺25塊,有很大區別嗎?
所以這張會員卡的作用是:原本賺你33-4=29塊,現在賺你98-4=94塊。再說一遍,這張會員卡的作用是:多賺你65塊。
關鍵是:我多掏65塊錢那一瞬間,心里還有一種這波不虧的快感。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越想越虧。
沒事,我只是想點一杯東西喝,心思在其他事情上,不想這么多。
但關于這樣的套路,我舉兩個例子。
例一
在全球做咖啡館做得最好的好像有兩家:一家是COSTA,另一家則是大家更為熟悉的星巴克。
它們的關系,有點像麥當勞和肯德基。在一些大型商場里面,一般不是開在對面,就是開在不遠處。
在星巴克里面,你會發現:不管他們的什么產品,中杯、大杯、特大杯之間的價格都是只差3元。
沒錯,只差3元。
中杯27,大杯30,特大杯33。
但我們看到這樣的價格牌時候,我們的心里開始對比了:在容量上,特大杯比大杯多三分之一,大杯比中杯多三分之一。然而多三分之一,才多3塊錢。
如果你本來選擇的是中杯,你大概率會猶豫:多3塊錢,就可以要大杯了,對于一杯30塊錢的咖啡來說,3塊錢不算什么呀。
據星巴克的數據顯示:選擇大杯的客戶高達90%。
然而事情完了嗎?當你選擇大杯,又會發現,超大杯只要33。糾結癥犯了嗎?
你本來要一杯中杯就夠喝了,但你最后對服務員說:“我要大杯!”
經濟學里,假設人都是理性的,但很多環境下,人難以做到理性。于是誕生了行為經濟學,旨在把心理學和經濟學巧妙融合在一起。
當我們選擇大杯的時候,很多人似乎忘記了自己能否喝下這么多,而是盲目地考慮那個更加劃算,多3塊錢可以多這么多,似乎選擇大杯更劃算,不然自己就虧了。
所以,這里的中杯其實是用來當炮灰的,很少客戶會真的點中杯。中杯只充當對照物作用,襯托出大杯是有多么多么的實惠。
例二
是麻省理工做的一個實驗,被很多Marketing書籍當做案例。
來自于《經濟學人》雜志上的一則訂閱廣告:電子版,每年59美元;印刷版,每年125美元;電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每年125美元。
第一種訂閱選擇59美元,好像不算貴;第二種選擇125美元,突然覺得有點高;第三種選擇,印刷版加電子版套餐同樣是125美元,立馬覺得,好實惠??!
這就是《經濟學人》雜志倫敦總部那些頭腦聰明的人,實際上在操縱我們。
那么這樣做是讓我們之間越過電子版的選擇,直接跳到價格更高的選擇——電子版加印刷版。
來吧,買這個最貴的,因為最實惠??!不信你看!買其他?你是不是傻!
很多人買東西喜歡貨比三家,然后選擇最實惠,性價比最高的一個。
在對比的環境下,我們內心更關注的不是物品本身的價值,而是在其他參照物的對比下,物品的相對優劣,并估算其價值。
在上述例子中,電子版59美元和印刷版125美元,都是用來當炮灰的,目的是:引出更實惠的125美元的電子版加印刷版套餐。
結論
當你給一個產品定價時,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并不知道這個價格到底是貴了還是便宜了,因此無法馬上做出選擇判斷;消費者會習慣性地考慮,然后貨比三家,最后比著比著就把你忘了。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多設置幾個“炮灰”價格,作為參照物,目的是:引導用戶購買你預先設置好的價格。
在參照物的對比下,你的定價會顯得特別實惠,還會讓人產生馬上購買的沖動,不然Ta就覺得吃虧了。
對,這就是人性。
作者:勁風, 以運營角度看世界。微信公眾號:風言瘋語
原文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3c0ec4a72ed2
本文由 @勁風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前幾天去星巴克,推薦辦卡的時候問有沒有期限,說早餐券有三個月期限,那我的理解就是其他沒有期限了,結果給了錢之后另一個店員告訴我所有的都是三個月期限,真是日了狗,和電信云營商一個套路
你不能簡單的用成本去算誰虧誰賺,開店本身就是要賺你錢,你買一杯或是辦卡買3杯也是因為你有這個需求。當買家買東西的時候自然就準備好了付出額外的錢給賣家做收益,然后在這個的基礎上再會去想怎么對自己收益最大,是買一杯,還是辦卡買3杯? 咖啡的大小杯也是同樣的理論,什么是不虧?我回家自己泡咖啡最不虧,可是我既然到了咖啡店就因為我做好準備多花錢去買環境、買服務。多數人之所以愿意多花3元買大杯也只是因為小杯不夠喝,買大杯的話對于我而言我多花了10%的價錢,多得到了30%的分量,怎么都比買兩個小杯合適。對于商家來說,確實如你所說依然賺了錢,但是對于我來說,我在有需要的前提下還是少花了錢?,F在早已經過了消息不對稱的年代了,淘寶上一查什么成本都很清楚,是否消費只是取決于是否需要,已經沒什么誰虧誰賺了。。。
寫的好
為什么收藏不了呢
可以呀,你再試試
說得好像你就不喝那幾杯咖啡了一樣…這個只能說先賣了給你,而不是多賺,你不辦卡,喝同樣數量,明顯是賺更多…
這位同學,你這是沒有考慮到用戶激勵體系。假如你不辦這個會員卡,那么你可能只消費一次。但是現在多了這張會員卡,多了這個支出,你在選擇時會更多的選擇這個商店,從而讓用戶賺更多的錢。本質上來講,用戶激勵體系就是通過可接受程度的讓利來建立壁壘,圈定用戶,從而獲得更大的盈利。
這位同學,你這個說法只是假定了只喝一杯的前提條件,是會員卡讓你多消費了,我相信辦卡的人,本來就有這個多次消費的需求的。這么說吧,你出差去一個陌生的城市,這個城市你估計一輩子就來這么一次,而這個城市獨有的一家咖啡廳,試問,作為消費者,會辦這個卡嗎?我想即便設計成66元送一杯,然后再買一送一,你也不會要吧。
思路還是很好的,但你提到的只是其中一種情況,另一種情況我覺得占更大比重,更多了解品牌熱衷于該品牌的消費者,他們有更多的消費需求,消費者拿到vip卡就會有消費欲望,提高消費頻次,商家也可以賺到更多收益
其實就是互為捆綁吧,用戶通過會員卡行為期待更多的權益和折減,商戶通過會員卡來圈定勢能,將不穩定的單筆高額轉化為穩定的多筆低額以期更大收益。
其實雙方都有收益,而且賣家是資源的供給方,而買家是需求方。
現在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你辦了會員卡,然后喝三杯,然后送三杯,你可以用三杯的價格喝六杯。
一種是你沒有辦會員卡,你需要花六杯的價格喝六倍。
第二種情況是不是就比第一種情況劃算了,所以大家大多會選擇第一種情況,用戶自己賺了,然后商家也會有收益。
這就是經濟學最前面的幾章說的,貿易帶來的好處。
有人又會說了,我就想喝一杯呀,我辦了卡豈不是虧了。這就要回到第一步了,我們是資源的需求方,我們是想喝飲料的,如果我們喝過一次的確好,以后肯定還會再來的,那么就會促成你跟商家同時獲利了。
而如果你沒喝過,喝了一次之后覺得不想再喝了,那么這種情況下,你是虧了,然后商家是賺了。
所以以后面對這種套路,先試一下。
個人愚見。歡迎糾正
這種算法只適用于成本價低于賣出價一定范圍內。例如,這個例子中,如果你成本價大于賣出價的一半,你瞬間傻眼。因此,會辦卡的人,是了解成本價的。然而,沒幾個人知道。但想表達的是,用戶自己始終沒有“虧”,只是單品售賣本身就存在利潤,它只是節約了成單時間消耗和人力資源。
知道其中套路的我表示星巴克從來都是點最小的中杯的
??
難怪我每次點東西都覺得嗯,大的更劃算,這種市場營銷手段簡直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高。。。實在是高
很棒
很棒
的確是這樣,人性都是愛貪小便宜的,覺得自己占便宜了,其實損失的越多。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在對比的環境下,我們內心更關注的不是物品本身的價值,而是在其他參照物的對比下,物品的相對優劣,并估算其價值。
寫的很好!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