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小”生意,關于餐飲的那些事
上一篇《本地生活圈服務,是新零售時代開店、創業的最佳選擇》講述三個重點:效率、興趣、信賴。由于內容太長所以分成兩篇,最后還有兩項重點:“細節、流量池”。
每次提到消費品零售總額,總讓人覺得零售行業是個很龐大的市場,會有處處充滿機會的幻覺,大家都想找到“吸引人”的項目。
2017年全年達到人民幣366262億元,同比增長10.2%,紅色圈起來的是增長幅度,較高的超過整體增長
零售是很大的經濟體,涵蓋了電商、線下實體,還有各式各樣的類別,經營的操作方式完全不同。
以往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辦展撒錢搞熱氣氛樣樣來,出手很大方。只要敢,用表象化模仿吸引眼球的方式促進發展,粗曠一點都能飛起。
只是,現在有許多人已經感覺到,市場經濟情況和以往很不一樣了。
就像圖表上,和整體經濟增長幾乎持平的飲料類,就意味著幾家歡樂幾家愁。
連鎖加盟展看起來熱鬧,但你是否能掌握細節
多元化的看待“細節”兩個字
為了讓新人也能明白,我們從“小”零售抓起,就從飲料舉例:
飲料是一個大分類,其中還有很多中分類,比如果汁、茶飲、咖啡、罐裝飲品等。每一種中分類,針對產品差異的特性,管理起來都不一樣。
無論什么類別,把其中幾個差異點的優勢突顯出來,就可以讓你產生銷售優勢
問題來了,假設你要開飲料店,你想要賣果汁還是賣茶飲,還是兩種都賣?
答案是取決于供應鏈是不是有優勢(快多好?。??庫存管理是否能保證商品的質量?這些才是良性循環的核心問題。
從細節中做出正確的決定
再多一層考量,如果店面所在的區域在學校周邊(較少人喝果汁,較多人喝茶飲),那么飲料店是否要包含果汁?還是單做茶飲?
這個細節就是很關鍵的決定,因為影響到:
- 保持新鮮與否會影響口碑好壞
- 是否有足夠空間進行庫存管理
- 賣不掉的報廢耗損的成本高低
所以,能不能賺到錢,得看你對所在的區域消費是否做了足夠的掌握。
總之,第一步的理解是:你的供應鏈優勢,有沒有符合所選區域的消費習慣?選址不是人潮多就好,請記得。
再假設你所在的區域已經有一堆連鎖茶飲,而你也只想做茶飲,這該怎么辦?一般人會想到從產品差異化下手,這當然是一種辦法。
針對品類進行細分
從中分類再更細致的思考就是小分類,如果你是一家新品牌,面對連鎖店的競爭,你需要將品類細分之后找出獨特的亮點,就可以幫你爭取一些時機點。
比如茶飲店是專注于綠茶、烏龍茶、紅茶哪一種?口味是搭配奶粉、進口鮮奶還是做成奶蓋?要不要提供果凍、珍珠、燕麥等添加物可選?
多啰嗦一句,“消費對象”對于圖片也有不一樣的喜好
答案取決于消費對象,比如學生喜歡飽足感,那就應該選擇在茶飲里加珍珠紅豆之類;也許上班族更重視口感,那就應該再茶飲里新增奶蓋的味道。
所以,第二步的理解是:商圈的消費習慣是由消費對象形成的,不是你看哪個順眼或是你喜歡哪個就能做決定,請記得。
和“茶飲加料”一樣的類似情況,無論賣什么,怎么確保主打的產品可以脫穎而出?答案是,我們需要把思路再細致一點:
比如賣西瓜和賣黃瓜,雖然都是瓜,但是“消費周期”完全不同;以此類推,賣炸雞和賣黃燜雞,雖然都是雞,但是“消費時間點”有些不同。
這比喻是說:
炸雞的消費周期比黃燜雞更短(經常去吃),而且消費時間更長(隨時想吃),那么你會更想做炸雞,還是做黃燜雞?
真的別小看“夜市”這門小生意,這是非常精準和細化的市場導向結果
在“時間”的細節上突襲
還是有許許多多的細分品類值得你去挖掘,但我們還是先回到“時間點”的主題上,人類進化到現在,依舊還是按“時間”進行消費的。
時間就像是生理周期,和時代的壓力有關。比如下午就想吃零嘴,吃著吃著就想喝杯飲料;晚上躺著看視頻也想吃零嘴,順便喝杯飲料。
所以,針對“消費時間點”進行營銷突襲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比如:
在下午茶的時間進行“外送滿3杯免配送費,累積滿10杯再送1杯”的活動;或是每周一“店長推薦,xx飲品只要9 .9元”。
總之,營銷的目的是讓你探測到各種消費者,找到自己存活的突破口,而不只是在包裝熱鬧的樣子。
握緊一個小品類能幫助你聚焦于推廣和供應鏈管理。
但是不同的消費對象,在中午、下午、下班時間段的消費習慣,可能還沒被滿足,你需要用營銷手段找到它、把握它。
當然,時間是一種方法,還有多種的突破口,需要你靈活的去探測:
多啰嗦一句,“搭配”不單指你經營的品類,也可以理解為“茶飲店是否開在雞排店旁邊?”;“特點”不單指產品,也可以強調“環境衛生和材料來源”
如果你只是一根筋的認為奶茶店能賺錢,而缺失其他細節考量,很快就能明白現實的殘酷。
如果你不用營銷去探測這些突破口,有些經營,看起來會像是死寂的店面,甚至一整年的主打品種沒變過,或是推出新品種沒人知道。
如果你還在問:什么是新零售?
其實就是在細節上精益求精,提高銷售賦能。這和增長黑客之類的大詞,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
未來有許許多多細節操作得當的“小”生意,會像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成為規?;倪B鎖品牌。
到這里,以后你看到連鎖加盟寫著“30天回本,20平米可開店,10萬就可當老板”的字眼,應該不會再有激情的感覺了吧?
你應該問問它們,能不能具體的告訴你一些細節觀點?可靠嗎?
在細分品類上,你不用擔心連鎖品牌的競爭,它們優先的考量,是在一定的品質中,進行標準化運作,并不是看到市場什么好賣就做什么,反應也會慢很多。
你該注意的事是:連鎖品牌具有自然成型的流量池。
說說什么是流量池?
簡單來說,人潮就是流量,池就是聚集能力。
商圈是流量池、商業地產是流量池、大型超市是流量池、電商(外賣)平臺也是流量池,只是池子有大有小。
大的平臺像是天貓、京東、美團、小紅書等,都是集成小店家的模式(B2B2C),平臺變成了流量導入者(各種造節)、流量分發者;
大型超市、購物中心則變成了二房東,其主要任務是專注商業生態賦能、活動造勢賦能,帶動更多人潮到訪。
關鍵的問題是:你真的只靠它們的自然流量來維持經營嗎?
流量會往一邊傾斜蓄成池
請看清目前的現象:
- 在天貓經營比較好的品牌,幾乎都被連鎖店給占領;
- 商場較好的地段,也都被知名的連鎖品牌提前占領;
- 外賣App上,比較占優勢的頁面也被連鎖餐飲占領。
例子太多了,星巴克代表咖啡、海底撈代表火鍋、優衣庫代表休閑服飾等,還有oppo的手機、好孩子的母嬰用品、三只松鼠的堅果,
類似這些屬性鮮明(垂直化縮小類別)的經營,會越來越多,大者恒大,而且競爭優勢(好位置和大流量)都會往這些大品牌傾斜。
所以,就算一家新品牌能找到品類差異,那留給你經營下去的機會是什么?請先看一下這張圖:
高效觸及、無孔不入
請注意“第四點”:Relationships of B2B2C,客戶關系管理就是你要建立流量池的意義。
中間的那個B(Business)其實就是經銷(或稱做KOL),我們待會再說。
建立社交圈=蓄池
說個小故事:
2104年上海,當時興起一陣O2O的熱潮,有一位仁兄選擇只做星巴克和COSTA咖啡代購外送服務。
借此逐步積累用戶消費習慣,比如什么地區的什么人喜歡咖啡外送?他們喜歡什么口味?甚至在流程上也進行優化,比如怎么配送咖啡,才能保持溫度和口感?
后來成立自己的咖啡品牌一直做到現在,沒有App,只靠微信公號在幾個特定的城市進行社交模式的經營,目前融資1.58個億。
玩著玩著,就把咖啡外送玩出了社交生意
雖然獲得融資不算是終極目標,只是讓你明白客戶關系管理并不是非得要高大上的系統才能進行,也不是大企業才需要做的事。
事實上,QQ群、陌陌、微博、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社交工具,以及快手抖音、知乎、百度貼吧、小紅書等信息發布平臺也是流量池創建地。
你可以采用地區+族群,比如北京中關村創業家、上海靜安女子生活圈、深圳華強創客等,在各種平臺,以社群交流的方式蓄池。
或者用地區+興趣來蓄池,比如廣州吃貨圈、天津釣魚愛好者、成都打牌挑戰團、杭州旅行愛好者等方式,以社群交流的方式蓄池。
有趣的是,雖然網絡沒有地區限制,但人性其實是有地域歸屬感和信賴感的。
透過平臺或自建小社群,以地區(城市)為主導而成的流量池更具有凝聚力,正是本地生活圈服務的最好機會。
現在的消費者,信息來源莫過于移動端,除非你的店面是大投入的營造環境氛圍,或是社區店鋪,否則更多的交易都是來自于你的外送。
如果不局限于任何形式的推廣,最大的問題反而是,你能不能找到幫助你推廣開來的前期種子。
分享是社群建立的要領
科技讓信息交換很快,很方便,而人和人的鏈接障礙,才是最大的成本。交流,這就是社群存在的價值。
信息交換模式、多回合交流氛圍,這些都是營造氛圍重要的手法,氛圍越好,社群的價值也就越高。
總共有6項關鍵:
其實蠻像人性心理的操作,想專研的可以參考E·阿倫森的《社會性動物》一書
(1)議題
社群在本質上是因為“議題”而集結一群人的探討(或是你要稱為粉絲群也行)。
在這個社群中,經過持續探討的過程,又會逐步建立起更具有凝聚氛圍的一小群人。
在這一小群人之間,會出現一個較具有感染力的人,也就是我們首先要把握住的關鍵意見領袖(KOL),他們才是帶動消費最主要的推手。
(2)養成
社群的養成,需要持續互動,而且需要階級(就像是有組織的團體)。
在社群里,一般階級通過表達自我,以及詢問、探討和的互動中,可以化解內心的孤獨感、迷茫感,以及將技能、信息拿來即用的快感。
更高的階級在社群里會自然形成,是因為愿意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建議,讓群體的人能得到效率和效果,這是人性本質上的需求。
(3)活絡
社群活絡的本質,是要有持續性的追求。
社群的組織必須要有明確的共同議題,達到群起策劃、效尤、共享、貢獻。可以是物質、信息、資源、指導、價值觀等交換。
(4)表達
社群凝聚力的本質,是因為在群體里可釋放表達見解的空間。
熟人社群有很多隱形的、難以啟齒的困擾,以及熟人社交范圍的局限性,使得陌生群體更容易形成優質社群。
優質的社群就像沙漠中的綠洲,借著少數高層級的人釋放資源和經驗,帶給群體其他人,獲得資源、提高效率,產生良性循環。
但是如果人數過多,如果沒有搭建良性循環的氛圍,就會導致綠洲干枯,加速惡性循環。
(5)氛圍
社群氛圍,是影響社群持續發展的最大因素。僅僅只是制定社群守則是粗曠的,破壞遠比維護容易。
建立社群氛圍的四個核心:
- 人群篩選,就是審核人群進入的條件。可以是支付的意愿,也可以是分享的精神,或是對口的經驗與知識,借此提高社群氛圍素質。
- 違約成本,信息、資源和融洽交流的人群,都可視為社群資產。而氛圍的破壞者,將失去社群里繼續提供的價值。
- 獎勵計劃,無論多大的社群里,愿意分享和幫助的都是少數人,你應該把握這些資產,及早明確正向反饋的機制。任何與社群議題相關的共享與交流、提供信息和資源的人,都應該獲得獎勵與階級提升。
- 及時響應,人性會隨時“預防”自己有疑問了要找誰。及時回復“您等等,我來查看一下”的響應,都會比機器給人的感受要好。
(6)變現
社群變現的本質,是讓參與者或是關鍵意見領袖(KOL)“獲得價值或轉手變現”的收益。
- 價值是由感觀上的滿足產生,通常采用贊助模式。由于培養認知的時間較長,變現所耗的時間也較長,但凝聚力也較長;
- 轉手變現是透過直接復制,讓參與者轉手就能獲得現金提成收益,通常采用購物或信息交換模式。變現很快但凝聚力短。
不同層次的參與者,想要獲得的需求不同,不應該讓每一位都能隨意獲得,也不應該只提供一種獲取模式。
凝聚力的長短也就是關系的強弱,社群長期互動的咨詢功能(或叫培訓)才是長期凝聚社群氛圍的核心技巧,這又回到社群“議題”的本質。
到這里,你肯定覺得,即使是做點小生意也并不簡單(誰跟你說簡單了,你得跟他急)。但是,每個人都需要交流,透過社群,主要就是與消費者產生交流和印象,而本地化生活圈服務更容易取得凝聚力,然后幫你找到好生意。
而且本地生活圈的垂直化經營,也更容易完善細節,更好建立堅實團隊,會是更受投資者青睞的商業業態,然后幫助你快速復制、擴大規模、形成連鎖。
趨勢大概就是這樣,市場有好多類別,都值得你花時間思考
相關閱讀
#專欄作家#
謝客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暢銷書《新零售時代》作者,知乎專欄:新零售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2104,老師寫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