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極而衰的無人貨架,有哪些教訓值得反思?

1 評論 4789 瀏覽 12 收藏 12 分鐘

在未來新零售發展的過程中,商業模式創新也好,互聯網創新也罷,都必須尊重規律,回歸理性。

在新零售浪潮下,最為人熟知的零售新業態,莫過于生鮮超市與無人貨架了。不同的是,相比前者的如火如荼之勢,后者的境況已大不如昨。

曾幾何時,無人貨架也是各方競相追逐的風口。然而,從紅得發紫到多家企業被曝出融資失敗、裁員甚至倒閉的消息,前后加起來也不到一年的光景。

此時此刻,相信不少人同筆者一樣,都親眼見證了便利蜂、猩便利、果小美們的貨架來了又走,架去樓空。

當“風口”變成“瘋口”,這必然值得反思。

無人貨架的盛極而衰

2016年底,亞馬遜革命性地提出了線下實體商店Amazon Go,將“無人零售”這一概念推上了風口。

在我國,經歷了無人便利店與自動售貨機的不溫不火后,2017年下半年,無人貨架忽然踩著新零售的風口火了起來。

憑借著貨柜直接進入辦公室、消費者觸手可及、省時便捷等特點,異軍突起的無人貨架行業引來了各方玩家的紛紛入局,以及資本熱錢的瘋狂涌入。

根據《2017年無人貨架行業白皮書》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數十家無人貨架創業企業的累計融資額超過30億元,其中,每日優鮮便利購以超過10億元的巨額融資領跑行業,果小美、猩便利、小e微店等也均獲得了數億元融資。除了新興的創業者之外,蘇寧、順豐、餓了么、獵豹、便利蜂等巨頭也紛紛入場。一時間,整個行業風光無限,各種零食飲料涌進了各大商場與寫字樓。類比當年外賣業的“百團大戰”與共享單車的“彩虹大戰”,稱這場圍繞投放點展開的爭奪為“百架大戰”也不為過。

為什么無人貨架會突然爆火?在筆者看來,有三點原因:

第一,無人貨架填補了辦公室消費場景的空白。人們對于零食與飲料有著天然的需求。對于那些職場上的白領來說,每天有大量的時間在辦公室度過,這便創造了絕對的消費場景,但傳統零售并未大面積介入這一場景。同時,在一二線城市消費者收入水平較高的情況下,他們往往對于小宗購物便利性的需求超越了對于商品價格的敏感度。因此,無人貨架完美地迎合了這個空白市場。

第二,無人貨架的線下流量想象空間巨大。由于辦公場景的特殊性,無人貨柜一旦入駐就成為了唯一的對外點位,進而牢牢把握住這一線下流量入口。基于此,除了餐飲、零食與飲料外,廣告與促銷等方面同樣能夠給商家帶來頗為廣闊的想象空間。

第三,無人貨架成本低廉。同樣是“無人”,但無人貨架要比無人便利店與自動售貨機的成本低得多。據公開資料顯示,每個無人便利店的前期投入超過10萬元,每臺自動售貨機也需要幾萬元的投資,而鋪設一個無人貨架的初始成本只要1000元左右,由此可見一斑。

相比于線下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來說,無人貨架的快速發展似乎更像是資本驅動的結果。在以IDG、真格、經緯、峰瑞等為代表的資本力量的影響下,各路玩家瘋狂地跑馬圈地,迫不及待地爭奪點位。然而,不少企業只顧著追求占領市場,忽視了自身的經營狀況與盈利能力,如此一來反倒加速了行業的衰落。短短數月后,玩家們虧損、戰略收縮、裁員撤站等負面消息紛至沓來。

虛火之后,便是一地雞毛。

無人貨架模式本身的弊端

有人說,無人貨架是被資本耽誤了的行業,即“資本的熱潮導致了大家不太注重商業上的運作,讓這個行業爛掉了”。此言雖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無人貨架“涼掉”的全部原因。

倘若拋開資本因素,無人貨架模式本身也有一些不可回避的弊端。在筆者看來,至少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是無人貨架不可控的高貨損率

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基于無人貨架的消費可以說全憑自覺。不少玩家在進入行業伊始,都想當然地認為,無人貨架的主要目標客戶群是寫字樓與辦公室的白領,而他們的素質與自覺性必然是靠得住的。然而,在各路商家瘋狂布局貨架占領市場的另一面,卻是已經司空見慣的高貨損。

據公開信息顯示,無人貨架的貨損率普遍在10%以上,有些甚至高達60%;參與惡意逃單和“竊取”的不僅有消費者,還包括配送員。過低的犯錯與違法成本,讓無人貨架無時無刻不在同人性對抗;而難以預估的高貨損率,更是讓行業盈利捉襟見肘。

第二,是無人貨架并不理想的消費體驗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無人貨架受特定空間容量的限制,可拓展的SKU有限,商品質量也難有保障,再加上商品更新不夠及時,無法在同一時間點上為消費者提供完整的商品選擇,僅僅局限在吃喝等小件商品上。而在“無人”的狀態下,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幾乎感受不到太多的優質體驗。同時,雖然無人貨架距離消費者更近,可單點也只能吸引這個辦公室的人,難以獲得足夠的規模效應。

第三,是無人貨架薄弱的供應鏈基礎設施

看似很容易復制的無人貨架行業,其實門檻并不低。搶占點位、陳列貨架與擺上貨品雖易,但要將貨架運營起來的供應鏈基礎設施卻是難題。而無人貨架的衰落,最重要的問題便出在這里。

一來,倉儲網絡跟不上飛速的擴張。一個城市尚且還好,如果范圍拓展到幾十個城市,那么能否拿下符合條件的城市倉或區域倉便成了整個行業的生命線。然而,這是一件成本極高的事情,各路玩家多會選擇同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的方式來實現,但考慮到行業前景與業務側重點等問題,物流企業的謹慎投入會讓無人貨架供應鏈基礎設施的質量難以保障。此外,除了城市倉或區域倉,前置倉的落實也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而這些都跟不上商家在前端的飛速擴張。

二來,倉庫之外仍要面對其他高成本。單次補貨SKU品類較多、運輸效率過低、配送人員不穩定……這些都會給行業帶來較高的成本。尤其是在供應鏈的管理方面,堪稱是無人貨架的老大難。由于缺乏閉環管理體系,相關人員難以嚴格按照要求予以操作,而前文所說的配送員私下拿走零食或飲料而造成的虧損,都會被當做貨架的盜損來看待。這對于原本薄弱的供應鏈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一言以蔽之,在資本熱潮推動下,玩家只注重規模擴張,卻無視精細化運營管理,而大量的燒錢與盲目的惡性競爭,終究不是支撐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

眼下,餓了么等頭部企業旗下的無人貨架仍在市場挺立且發展得不錯,不過若想在新零售的熱潮中實現可持續性的良好發展,仍需要對新零售的精髓與實質加以審視。

新零售的內涵遠勝于形式

坦率地說,無人貨架可以說是新零售浪潮下的排頭兵。憑借通過“無人”降低成本的初衷、形式上的耳目一新以及商品供給渠道的下沉,無人貨架引發了人們對新零售的無限期待。然而,技術不過關、商品維護不善、難以防止盜竊、供應鏈低效高成本等問題頻發,讓無人貨架的風口幾近褪去,很多平臺甚至還沒被聽說就已沒落。人們也開始認識到:只有形式上的新穎,還不足以成為新零售。

那么,新零售究竟是什么?

無人貨架的衰落,為我們重新審視新零售提供了視角,它是一個內涵深刻的概念,絕非形式上的新穎那么簡單。

縱觀零售行業的發展歷程,無論如何發展,都逃不開成本、效率與體驗這三個關鍵詞。按照這一邏輯,新零售應該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賦能的前提下,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實現對B端供應鏈效率與C端消費者體驗的雙重提升——達成了這些,零售業態的改變自然是水到渠成。倘若反過來,光追求零售業態形式上的新穎,靠創業者造夢與資本的吹風,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在未來新零售發展的過程中,商業模式創新也好,互聯網創新也罷,都必須尊重規律,回歸理性。倘若失去了對規律的準確把握、對現狀的科學分析以及對結果的審慎評價,而是沉迷于資本造富神話難以自拔,那么無人貨架的盛極而衰,或許就是最好的教訓。

正所謂:創新本致遠,莫迷浮云中。

 

作者:付一夫,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公眾號:蘇寧財富資訊

本文由 @蘇寧金融研究院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