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第十年:全體線下突圍
線下開店的聲勢越來越大,想吃線下這塊蛋糕的品牌越來越多。零售將迎來新一輪線下紅利期。
今年是雙十一的第 10 年,淘寶讓很多詞成為日常:剁手、包郵、購物車。有趣的是,消費者從未放棄線下購物。
埃森哲的調查顯示:55% 的消費者最近一年網購頻率增加,但他們頻繁使用線下渠道消費的比例達到了 80%。
線下開店的聲勢越來越大,想吃線下這塊蛋糕的品牌越來越多。近一個月,一條在上海一口氣開店3家,店鋪近 700 平,還說開滿100家就上市;Keepland 在北京新增 3 家門店;內容 IP 日食記的線下店也開業了。
我們相信,零售將迎來新一輪線下紅利期。
核心觀點:
- 一旦線上流量去中心化,新品牌將很難從線上起步;
- 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零售的“雙線”融合 —— “兩線買”的消費者會更看重購物過程中的全體驗,線上到線下,購物前中后各個環節;
- 優質內容轉型電商、再轉入線下,具備對商業地產的 Bargain Power;
- 零售進入新的線下紅利期已有預兆,除了門店、旗艦店,出現了新“場景”,OMO 將倒逼供應鏈的進一步細化;
- 要躲過“線下陷阱”、“爆款陷阱”,品牌才能真正收割紅利;
下文是我們更詳細的分析:
長尾商家的線上焦慮
借助前幾年的電商”紅利期“,一批新興品牌快速成長。隨著線下大品牌不斷進駐線上,天貓和淘寶流量開始傾斜,淘寶商家要靠自己養內容團隊來獲取流量,或者付高額推廣費獲取渠道資源位,中小商家在淘寶的生存舉步維艱。
據多位創業者提供的數據,淘寶的廣告點擊轉化不到 1%,而侯斯特發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微信公眾號圖文群發數據報告》顯示,微信公眾號打開率為2.24%,去年這個數據是4.63%,內容電商的路也走的辛苦。
相關人士透露,下一步天貓淘寶將推廣去中心化的電商服務,新品牌想借流量成長,屆時會更艱難。行業內的人大概早已發現,自兩年前,無論是內容電商還是品牌電商,紛紛打起了線下的主意:
- 網易嚴選先后和亞朵、萬科合作,打造嚴選客房和樣板間;
- 電商品牌三只松鼠、關茶、內外、裂帛、茵曼等也紛紛在試水線下店;
- 今年4月,天貓國際在線下開設實體店,線下體驗線上購買;
- 6月,小紅書的線下店也正式開業,主打美妝和跨境電商;
- 9月,“一條”在上海開了三家店,號稱有10萬件生活商品;
- 10月,健身App Keep 在北京新開三家 Keepland 門店。
找“人”找“場景”,零售趨于“雙線”融合
華映資本的合伙人孫瑋告訴筆者,偏中后期的新消費品牌銷售額達到 4-5 億左右時,銷售增速會放緩。線上獲客越來越貴早已成為創業者的共識,以現金貸行業為例:紅利期時,獲客成本只有10-15元,現在已經翻了 20 倍。放到線下,人力成本加小禮物,獲客不到 50 元,相比線上 200-300 元的成本,線下只需四分之一。
抹茶零食品牌關茶的創始人小關也曾提到,關茶線下開店的獲客成本只需要線上的四分之一。
電商遭遇天花板,新品牌們也在尋找新的獲客渠道:無人貨架、免費廁紙、無人快遞柜等,但依然沒有理想的解決方案。
- 2017年無人貨柜處于風口浪尖,資本涌入,看好它除了挖掘“新場景”,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線下流量入口”(掃碼支付帶來流量,轉化成廣告和促銷)。無人貨架火爆之時,很多新品牌找到36氪,希望和無人貨柜合作。但直到現在,無人貨柜的模式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驗證。
- 免費廁紙、照片打印也是不錯的流量解決方案,搶占線下流量,客群多樣、精準且獲客成本低。但這類方案的留存并不理想。
- 此外,共享單車、共享快遞柜等模式仍在測試獲客的不同渠道。大環境下,線下獲客憑借成本低、體驗感強、互動性好的優勢,重新吸引新消費品牌的關注。
實際上,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就是零售的“雙線”融合。作為消費者,我們一邊在線上剁手,一邊渴望樓下有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我們熟練地在線買水果,周末依然會去 shopping mall 逛街、購物、看電影、吃網紅店。
線上和線下的消費界限越來越模糊,交易在哪里完成并不重要,而消費體驗從線上到線下,參與了購物前中后的各個環節。埃森哲的調查顯示:55%的消費者表示最近一年網購頻率增加,但這部分消費者并未放棄線下購物,相反他們頻繁使用線下渠道消費的比例達到了80%。
埃森哲戰略大中華區總裁于進曾公開表示:“兩線買”的消費者會更看重購物過程中的全體驗,既包括售前的信息推送,售中的服務環節和售后的維修護理,也包括更舒適的購物環境、更新奇的購物場景和更積極的購物互動。因此,為消費者提供諸如場景化體驗和參與性互動的購物體驗,就變得特別關鍵。
線下渠道受追捧,哪些“坑”不得不防
電商新品牌線下開店,和連鎖門店品牌做電商,哪個更容易?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會選后者。
從商業地產升級的角度來看,品牌線下開店存在一個新機會:商業地產需要自帶流量的品牌,為shopping mall 帶來更年輕的人群。因此,優質內容轉型線下,在門店成本環節有很強的 bargain power。
前不久剛開店的日食記就因為強大的品牌和 IP 效應獲得優惠的物業權益,類似的線下店還有TUPLUS途加、野獸派、Gentle Monster、小米之家等。
即便存在機會,線上和線下仍是完全不同的運營思路,線上模式扁平,要找準流量精準投放,而線下開店涉及的問題非常實操,需要有門店運營的經驗。毫無經驗的創業者難免“交學費”。
先來說說線下陷阱:線下店好處這么多,但能開好線下店的品牌卻并不多,為什么?
門店需要關注:客流量、轉化率、坪效??土髁咳Q于選址,選址決定成本、客戶群和選品。蔡嘉甜品的創始人告訴筆者,位于高檔商場的門店看似成本增加,但因為目標用戶精準,營收狀況反而更好。
轉化率上,動線、貨架擺放、空間的設計、色調等,環環相扣。樓下的便利店,貨品擺放都有微妙的章法。線下店還考驗人員管理能力,服務的質量如何控制、SOP、證照、消防、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對于毫無經驗的人,每一個問題是致命的。
已經有不少自媒體嘗試過線下店的生意,但目前看來,這條路上尚未出現成熟的玩家,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 “同道大叔”的 12 星座咖啡館關店,虧損嚴重,進而放棄實體運營,轉而通過品牌IP授權來切線下生態;
- “星座不求人”的咖啡館也不太順利,服務號推送消息稱,因業務調整,咖啡館將進行店址調整,原店停止營業。
- “一條”在上海開店三家,庫存和發貨交由供應商承擔,以此減輕線下運營壓力,但是銷售數據情況尚不得而知。
面對線下陷阱,解決方案之一是團隊多元化。用創業者的話說,“讓擅長的人做擅長的事”。以 Keep 為例,Keep 的副總裁、線下店負責人李金一在加入 Keep 之前,曾是 Apple 中國的渠道負責人,深諳門店運營之道。Keepland 的實際運營情況也非常樂觀,運營半年的華貿店滿課率在 80-90%,已經實現盈利。
另一個需要小心的是”爆款陷阱”:
爆款 = 賣的快+賣的多+賣的時間長
線上銷售打爆款有利于集中流量,減輕庫存壓力,在早期建立產品辨識度。當品牌到了一定規模,”爆款“就很有可能成為陷阱。一位甜品項目創始人曾表示:他們不做爆款,因為爆款產品沒有持續能力。
試想:如果吸引消費者進店的不是品牌,而是某個具體的產品,當顧客可以買到更便宜的,或者差異化口味的同類產品,他們會立刻流失。因此,品牌比爆款更容易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壁壘。
曾經風靡全國的瑞可爺爺蛋糕,迅速走紅后在半年內迅速衰落,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產品力。不是說爆款不好,而是一個爆款走紅后,有沒有能力推出第二個、第三個,持續推出爆款的能力背后是建立品牌的能力。
抹茶品牌“關茶”的線上線下采取不同的打法,線上做爆款,半年推一款新品,線下重體驗,做鮮食冰淇淋,每月迭代產品,消費者在線下形成品牌認知,產生粘性,最后會返回線上購買。
新零售,線下”新場景“有哪些想象空間?
線下開店的目的可以簡單分為兩種,一種是線上內容電商去往線下變現,另一種是產品體驗。前者以銷售、盈利為目的,以一條、小紅書為代表;后者強調體驗、目的在于建立品牌形象,以 Keep、日食記 為代表。也有的品牌是兩者兼顧。
1. 低成本獲客渠道,“一條”選擇all in線下
首先,優質內容必然轉型電商,以公眾號為例,原創內容的線上廣告溢價不會比營銷號高出多少,但如果優質內容能轉化為電商用戶,價值就可以被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放大。這也是為什么黎貝卡開始做自己的品牌和電商,而不只是接廣告生意。
無論是早期內容自媒體、還是算法主導的短視頻,內容與電商結合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內容電商的影響下,消費路徑改變,購買路徑變成:受內容影響–種草產品–線下體驗–拔草/購買。線下店必然會成為“體驗”的重要環節。
以食品為例,數據顯示 70% 客人的在試吃之后會都會產生購買行為。“關茶”早期通過公眾號積累種子用戶,然后借電商平臺打開市場。目前關茶在北京開了 6 家線下店,面積最小的柜臺店,月銷售額在 8 萬左右,線下月獲客 1600 人,門店 4-6 個月就可以收回成本。
另外,線下還是成本更低、更高效的獲客渠道。在線下,讓用戶掃小程序二維碼、下載App,轉化率會比線上高很多,獲取高客單價的用戶也比線上容易。一旦成為電商用戶,就可能在家里高頻下單。剛剛開店的“一條”和“盒馬鮮生”,都要下載 App 完成購買,就是這個原因。
更重要的是,線下店在選址這一環節,品牌就已經高效地過濾掉了無效用戶,“沒有消費力的人群,也不會進到那些商場”。
“一條”的創始人徐滬生曾表示:
“一條”在線下開店和砸推廣之間選擇了all in線下,就是看好 shopping mall 的流量入口和線下紅利。
2. 體驗店要做好“虧損”準備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看得見+摸得著”的消費品,會比只是“看得見”來的更親近,因此線下店可以和消費者之間建立更多親近和信任感,門店也成為品牌和消費者交互的重要場所。開線下店的時候,創業者難免會高估“線上向線下用戶導流”的效果,而這一點需要極強的品牌效應,以及出色的用戶運營能力,整合線上和線下資源。因此,公司要做好“虧損”的心理建設。
以 Keep?為例,北京華貿店開業半年以來,有 35000 萬人在線上約課,最多的用戶單月預約 74 節課,20% 的用戶每月上課 8 次以上。背靠巨大體量的用戶(線上用戶1.6億,日活3500萬),門店顧客從線上過來的占比也只有 20%。而?Keepland 雖然是重資產投入,初心卻并不是盈利,也不背盈利的KPI,考核的唯一指標是顧客的滿意度。
另一家內容品牌,最近開店的日食記,全網有 3500萬粉絲,屬于線上內容的頭部品牌,做線下體驗店仍然本著測試的心態,將門店分為四個板塊:水吧、面檔、空間和零售,測試 4 種不同的商業模式。
3. 快閃店——線下店的Demo
近兩年,快閃店(pop-up store) 成為很多品牌青睞的玩法,在 Shopping Mall 的中心場地搭建短期門店,展示品牌形象,獲取用戶的交互和反饋,補齊購買決策中“體驗”的一環。直接開店模式太重,快閃店成為品牌測試市場的低成本手段。
新品牌熱衷快閃店,商業地產也因此受益。常駐品牌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很難持久,而新品牌可以精準地吸引到新人群,為商業地產拉新;另一方面,新品牌在營銷玩法上更前衛、新穎,賦予商業地產“潮”的屬性,帶動其他項目:餐飲、娛樂、購物的消費。
這種情況下,也出現不少 To B 的快閃店對接生意,以 Fuse 為例:用“無人快閃架”打入商鋪、咖啡店、健身房等具體消費場所,做體驗式營銷,已經簽約近300個品牌,包括服飾和護膚美妝,電商品牌是其中的主要類別。
新品牌有心開線下店,但選址、市場效果、渠道等都是問題,類似?Fuse 這樣的 to B 服務,可以幫助品牌做渠道測試,尋找合適的點位和人群。
Fuse 的創意型快閃架,貨品主供展示,銷售在線上進行
4. “新”渠道,供應鏈進一步細化
自營門店仍然被看做是“重資產”的渠道,除了自營門店,還出現了一些新的消費場景,比如:伍德吃托克、盒馬、超級物種、Fuse 等。
- 主打市集概念的“伍德吃托克”今年6月獲Pre-A輪融資,起步于線下市集品牌,如今已演變成集美食、音樂、娛樂、文創品牌、手工作坊等于一身的復合場景消費體驗品牌服務商。通過合作、投資、孵化新品牌,成為不少新興品牌偏愛的渠道。創始人說,對于一些消費品牌,伍德吃托克可以作為供應鏈的上游,解決消防、安全、證照等問題,還能幫助它們更高效地拓店到不同的城市。
- 盒馬生鮮、超級物種等平臺,也成為不少新品牌的零售渠道。盒馬已經開店上百家,與全國 200 多個餐飲品牌進行了聯營合作。餐飲品牌商在盒馬店內開出檔口,與盒馬統一收銀、統一配送,也可以實現“盒區范圍”內最快30分鐘送達。
“伍德吃托克”線下市集
機會之外,迷霧依然重重
總的來說,未來零售將進入新的線下紅利期。轉型線下,將面臨商業地產升級的機會,以及低成本展示品牌和獲客機會,同時,門店的實際運營問題和人員管理問題,也會成為創業者們必須要解決的難關。新品牌的成長渠道將更加多元,線上和線下的玩法也將更復雜,有望成長出一批以FUSE為代表的更垂直的供應鏈服務項目。
但是,線下依然迷霧重重,本文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討論到。
線下是不是必由之路?
似乎不是每個品牌都一定做線下,野獸生活的CEO曾嘗試做低碳水午餐,但后來他們發現外賣餐飲是區域性的,而他們的讀者和用戶是分散的,原先的產品和流量之間不匹配。FUSE的客戶之一BUBUFEIFEI做定制化的鞋子,無法當場取貨,所以暫時線上也許是更合適的渠道。
轉戰線下的品牌,對企業的財務模型是否有影響?
線下開店屬于重資產投入,如果未來品牌不得不爭奪線下渠道,公司就需要考慮這部分成本的增加。過去如果品牌從電商起步融資千萬元,現在考慮做線下,是否需要更多的融資來支持這部分開支。
另外,城市規劃中,對于商業區域、shopping mall 的規劃一定會按照人流密集度來決定,這就決定了商業地產屬于相對稀缺的資源。在一個 shopping mall 中,優質的店鋪、點位必然也是有限的,當線下成為重要的渠道,門店的成本也會因為供需關系而增加。
屆時,品牌和渠道可能要面臨二選一的問題,資本在投票的時候會如何選擇?
你有什么想法嗎?歡迎交流。
作者:徐子
來源:https://36kr.com/p/5156577.html
本文由 @徐子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我在36氪看到過這篇文章??!
“以 Keep 為例,北京華貿店開業半年以來,有 35000 萬人在線上約課”意思是有3.5億人線上約課嗎 ? ?有點夸張了吧
哈哈哈哈 估計多寫了一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