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創(chuàng)業(yè)項目復盤

0 評論 4815 瀏覽 16 收藏 9 分鐘

新零售的風口來了,也已經“死”了很多了。

之前有提到的第一個感謝,“去年那個說要到1甚至100的項目,雖然最終在最近還是落幕了,但有幸經歷,至少接受到了這個環(huán)境的殘酷;”,這篇主要寫這個項目自己視角的一些思考。

簡單介紹下項目。聯(lián)營模式,線下找一些商超便利門店搬到線上,餓廠賦予線上品牌,并提供一支線上運營團隊。主要目標是提高商超便利這個細分場景的訂單滲透。因為只是線上品牌運營,并沒有涉及線下門店的改造,成本結構上比較輕。據說UE一度是唯一一個為正的項目。

為什么這個項目失敗了?也許原因多樣且復雜,這里只說一些我自己的所見所想,level有限,輕拍。

供給視角

因為線上是新品牌,線下的品牌店多是不愿意放棄已有品牌優(yōu)勢而以新的品牌重新上線的。所以這就導致,加盟的多是夫妻老婆店/小賣部。

1. 夫妻老婆店是群什么樣的商家?

他們人力有限,一般夫妻經營。這帶來很多的限制,比如說相比品牌便利店,sku數要少;門店面積不大,影響商品庫存;這些會為總部的運營管理和活動埋下很多坑。

他們趨利,尤其是短期利益,嘗不到甜頭很難繼續(xù)合作。前期有補貼,活動還好做一些,補貼一停,怨聲載道。用老板的話講,這行利潤低,賺的都是幾毛幾塊的利潤,平臺還要抽傭,生意沒法做了。

他們很少能夠被改變,不夠開放,很難進行產品教育,只能靠線下業(yè)務團隊強干預,多數事情是業(yè)務拿個電腦去拜訪干活。對于產品賦能/數據賦能,基本無法落地。

但是,如果認為這些門店線下生意不怎么樣,那就錯了。一般有比較成熟的線下人情關系,用戶群、復購相對穩(wěn)定。對這類小賣部,最熱銷的單品,大家不陌生,煙草,但是這個是不能上平臺售賣的(這也導致極多的違規(guī),平臺管理復雜)。之前有做過調研,聯(lián)營商家線上流水占比平均只能占到20%左右。

2. 這樣的供給結構帶來了什么樣的問題?

商家管理困難。

基于這樣的模式和商家特征,平臺很難做到強管控。經常出現(xiàn)的結果是,商家不太care線上門店經營情況,單量高的商家是大爺,統(tǒng)一的運營管理基本流于形式。

商品結構單一。

我們當時拿到的線上售賣數據顯示,最熱銷的商品就是水飲料、零食類,客單價低,且無利于提高粘性??偛窟\營活動基于有限商品,活動形式單一、內容單一,后面平臺雖有切入供應鏈,調整商品結構,但效果一般。商超便利,原本屬于低頻消費,但隨著品牌便利店嘗試多元化經營(關東煮,早餐鮮食等),頻次被拉高不少,夫妻老婆店卻少有這樣的經營理念。隨著全家、711等品牌門店上線,這類門店自然沒有優(yōu)勢。

品牌心智無法建立。

商戶質量決定用戶認知,標品無法建立差異性,夫妻老婆店服務更是無從談起。長期下來,品牌差異性無法建立,始終停留在價格與活動力度的競爭上,交易流水自然無法突破性增長。

平臺視角

先看下在這個模式里,平臺的角色。平臺既是資源分配規(guī)則的制定者,又是品牌的持有者,所以項目在平臺一直是有“親兒子”的優(yōu)勢的。具體來說,平臺提供的資源有,統(tǒng)一的品牌標識、代運營團隊、線上資源。最終產出,依賴于平臺投入的資源,品牌的運營,以及對線上門店的運營。所以這核心還是一門流量獲取與轉化提升的生意。

1. 流量問題

這批店一直在吃平臺的流量,rank1帶給商家的是流量快速增長,這在項目剛開始并不是一件好事情,線上門店基礎運營沒有跟上,傷的是一波體驗。

其次,品牌的平臺外部引流基本沒有,在滿心以為要來一波PR操作的時候,啥都沒發(fā)生,基于品牌的運營幾乎是沒有的。

最后,看下門店自身的外部引流,基本靠業(yè)務線下地推獲客,效果沒有量化,這里的策略打法一直是不明確的。

所以,從流量來看,平臺快速灌流,而且快速達到瓶頸,且沒有突破動作。

2. 轉化問題

運營團隊主要做了兩件事情,一是線上門店標準化,包含圖片、類目、活動力度等;二是基于商品維度的招商活動以及商品會場搭建。標準化操作保障基礎供給能力,類似一波流;商品活動,因為形式、商品單一,也很快到了提轉化的瓶頸。

綜上看,這批門店對平臺的價值,未能體現(xiàn)出來,相比品牌沒有引流的優(yōu)勢,所以最終只是平臺灌流,而沒有反哺平臺。而家樂福、全家之類的門店,商品種類全、部分價格更有優(yōu)勢,網紅新品能及時跟進,平臺資源轉化PK上,聯(lián)營門店輸掉也是遲早的事情。

3. 脫離了供應鏈支持的新零售項目,都是耍流氓

項目進行過程中有很多零售行業(yè)的大咖加入,所以一直在商品供應鏈這塊有嘗試。但價格方面并沒有什么優(yōu)勢,供與銷是強相關的,銷又依賴于商戶結構,這是閉環(huán)的。零售是把貨賣給人,再加個新字,仍然擺脫不了把貨賣給人的本質。平臺目前做的只是場,是交易效率的提升,自己搞品牌,搞供給卻沒有真正的把貨抓在手里。不過17年初啟動的時候,大家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事情總是越做越明白的。

當然,其實還做了很多其他嘗試,比如前置倉、實體店等,其中詳情并不了解,就不YY了。

個人收獲

現(xiàn)在也許對零售這行了解還是沒到皮毛,不過總歸是收獲很大的。比如,也能說出這么裝X的話“新零售是,圍繞傳統(tǒng)零售人貨場的改造,使得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升”。但是核心是供應鏈優(yōu)勢,才是獲取持續(xù)競爭優(yōu)勢的源泉。其他的交易成本降低,并不能帶來持續(xù)的優(yōu)勢,互聯(lián)網這行,形copy起來太容易,背后的神才是根本。

對互聯(lián)網這行的殘酷性,也有了認知。項目被砍,那就走人。其中快速復盤,沉淀總結,有收獲,自然不擔心去留。今年這個寒冬,就相對淡定很多。

最后,拋個問題,現(xiàn)在都在說,下沉三四線,怎么教育這部分B端,也許是難點。賦能這個事情,如果有牛逼的,很想學習下。

最后的最后,能在這個浪潮中,很幸運!

以上,3/53。

 

本文由 @運營門外漢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