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怪招頻出,「神秘入侵」還是「絕地求生」

1 評論 6972 瀏覽 20 收藏 13 分鐘

從2016年到2019年,便利蜂經歷了快速發展與業務多樣化的三年。而今,在內部信心滿滿、外部并不看好的沖突之下,便利蜂能否打破質疑,迎來發展的新機會點呢?

  • 2016年12月21日,前去哪兒網創始人、CEO莊辰超注冊成立了便利蜂商貿有限公司,開始了自己的第四個創業項目。
  • 2017年,無人便利店集體夢碎的一年,這一年2月14日,便利蜂在中關村地區五店齊開,開始了其擴張之旅。
  • 2018年2月,便利蜂經過1年擴張,門店數量達到100家。
  • 截止到2019年7月,便利蜂已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杭州、無錫等多個城市開設700多家直營店。同時,在外賣上門、共享單車、智能貨柜之后,便利蜂還推出了洗衣服務。

這個便利店圈的特殊物種,與喜茶、瑞幸被媒體稱為“消費創新三甲”。

盡管便利蜂來勢洶洶,但便利店這種本身就很重的模式,很多人并不看好。

首先,便利蜂這種燒錢的資本擴張模式,全靠資本輸血,并非長久之策。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年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有近1/4的便利店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大部分企業凈利率在0-4%之間。便利店自我造血能力普遍不足

尤其是大型連鎖便利店,受邊際效益遞減的影響,公開資料顯示:除了全家、羅森等少數幾家,連7-11也不能在中國做到穩定持續盈利。

但是用莊辰超的話說,就是:

“我們投便利店,不是因為看到了風口,恰恰相反,我們認為便利店近期內不會爆發,至少五年內不會,所以我們還有時間,等大家都看好的時候,就已經太晚了”。

一、便利蜂的數學游戲

便利蜂雖然是一家便利店,但是他們卻在外賣上門、共享單車、智能貨柜等領域進行嘗試,并且近期推出了洗衣服務。

表面來看,這的確有些“不務正業”,但是如果用數學的思維,也許能夠對這一切動作背后的動機,揣測一二。

我們來進行一個估算:

成年人步行的速度大約為1.2m/s,如今線上商超的配送速度最快也是在30分鐘的水平。所以,以家庭為單位,成年人只要往返一趟的時間在30分鐘以內,也就是覆蓋范圍為1.08Km,就具備有比線上更強的時效性。如果有了速度5m/s共享單車,這個范圍將擴大到4.5Km。

而事實上,便利蜂的slogan是“小小的幸福就在你身邊”,而對這個“身邊”的官方定量恰好為15分鐘。

如果只考慮步行,便利蜂大約可覆蓋1.08Km的區域,如果有單車,便利蜂覆蓋區域可達4.5Km。

盡管莊辰超自己在接受鈦媒體采訪時說道:“(共享單車)是為了了解更為詳盡的用戶數據——比如性別、年齡等等。

外賣上門,則是與線上零售的同質產品,將用戶往返變成從貨到人的單程票,進一步擴大便利蜂的覆蓋范圍。同時與已有的線下便利實現差異化。

零售的本質,被劉強東等人解釋為“成本+效率+體驗”。

前不久計劃上市IPO的名創優品,就是在成本上做了優化。而對于便利蜂來說,則是在效率上提升最為明顯。與傳統的便利店相比,便利蜂中除了一個人工協助收銀外,還有三臺左右的自助結賬終端。同時,自助結賬終端本身對于熟客來講,結賬速度也更快。

我們再進行一個估算:

一家100平米傳統便利店,有兩個收銀臺,兩個服務人員;而便利蜂相當于在同樣的面積上,有四套收銀系統,卻只需要一個服務人員。效率提升了一倍,人工成本卻節約了一半。

有趣的是,同樣的模型在大型超市里卻有著恰恰相反的結果。對于超市這樣單次購貨件數較多的場景,自助結賬的效率反而不及訓練有素的柜臺人員,所以在超市依然是人為主,機器為輔。

另一方面,零售的本質,也是:流量X轉化率X客單價X復購率。

三谷資本創始人,消費領域深耕十年的投資人曾凡華曾向節點財經表示:

雖然我沒有認真計算過,但是線下成本不一定就會比線上成本高,尤其是隨著電商行業越來越成熟的今天,線上如果沒有推,別人就看不到你的店鋪,而線下不一樣,有人的地方就有曝光。無論是線上零售還是線下,都遵循零售的本質。大家對線下模式成本高也許只是一個美麗的誤解。

便利蜂選在中關村這個熱鬧的地方一下五店齊開,除了造勢,或許也緣于此:人流密集的地方流量更大,便利蜂的高效的優勢也更容易顯現;而且便利蜂覆蓋的人群越廣,意味著可能發生的交易以及復購交易越多。

二、無人貨架深入場景布局

潤米咨詢的CEO劉潤在一次關于零售業的演講中說到:“我們知道今天無數人想盡一切辦法,要把雙腳踏進你家的門。”在他看來,這是滿足消費者即得性的一種趨勢,即消費者想要立即獲得一件商品的需求。

從超市,到便利店,到社區無人貨架,零售的確正在將自己的觸角逐漸深入到消費者的生活場景中。2018年1月12日,無人貨架的開創者領蛙被便利蜂收購,便利蜂的步子,又邁近了一步。

然而,無人貨架由于幾乎不存在競爭壁壘,一出現不久便成為了風口,每日優鮮、順豐、京東等電商企業也開始在無人貨架布局。朱嘯虎曾經對無人貨架做出這樣的點評:“無人貨架我看過很多公司,但我發現賬算不過來,每天的銷售額不高,貨損率倒是挺高的。

便利蜂更像是追著風口在跑,共享單車、無人貨架。盡管邏輯上,以擴大輻射區域、獲取用戶數據、深入場景布局來解釋,也說得通。

此外,便利蜂還推出30分鐘3公里服務。同時投資了北京7-11鮮食合作工廠呀咪呀咪,從鮮食供應鏈上開始掌握主動權。資本也許喜歡,但是外界并不買賬。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林鑫在接受超市周刊采訪時,對便利蜂并不看好:

“便利蜂這種概念在零售市場早已有市場先例,除非首先在線下店上有本質的創新,不然非常難做好。不是挖來一個高管就可以隨隨便便趕上7-11的,也不能說代表新零售。”

三、拿自己的名字講故事?

在過去,由于膠片長度限制,電影的結構被普遍定格成為每10分鐘一個故事。一個10分鐘講完,下一個十分鐘換上,觀眾期待的便是另一個故事。

便利蜂第一個10分鐘,故事講完,下一個故事從何講起呢?

2017年8月,便利蜂就面臨一波裁員潮,裁退50多人,占到當時團隊總數的1/10,開發部的36人中裁去了30人。今年年初,便利蜂通過數學考試變相裁員,不少員工因“數學邏輯不好”被裁退。又一次裁員讓不少人紛紛猜測便利蜂是不是沒錢了。

對內部而言,便利蜂此舉既實現了裁員的目的,又給自己打上了數學的標簽,可謂一舉兩得。

“這個產業是完全可以被算法驅動,而在中國根本沒有做到的”,莊辰超看來,這是一個機會,至少值得嘗試,此言非虛。然而數學邏輯和數字化并沒多大關系。

便利蜂又講了一個關于蜜蜂的故事。

眾所周知,在蜜蜂的群體中,有蜂王、雄蜂、工蜂之分,蜂王是整個團隊的核心,雄蜂負責交配,工蜂則負責其他工作。便利蜂也打算基于數字化實現類似的效果:以數學家構建的、不斷迭代的“中央大腦”來決策,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通過人類輔助的“生活基礎設施”公司。

這個故事把人工智能、大數據,連自己的名字都用上了。

然而,通過中央數據指導門店實現“千店千面”的目的,有資格說出這種話的,首先需要有龐大用戶消費數據和高度發達的數據處理能力。無論是阿里天貓的天貓小店,還是京東賦能的便利店,都更有實力實現這個故事。

雖說大家開便利店是殊途同歸,但在“中央大腦”的技術和數據積累上,便利蜂還有不小的差距。一旦巨頭圍剿,便利蜂恐難以抗衡。

寫在最后

剝掉數學邏輯、場景布局、機器決策的外衣,便利蜂只是一個自助結賬系統的商業化應用。這個故事可不新鮮,是工業化的過程。

曾凡華的觀點和莊辰超類似:“在中國,傳統消費行業的發展水平還是比較落后的。

嚴格意義上說,便利蜂之于傳統便利店,的確從成本和效率上實現了突破,如果零售產業鏈任何一個環節的提高都可以算新零售的話,便利蜂當歸到其中。

在場景上,便利蜂解決的是一個效率的問題。在如今紛紛爭奪的下沉市場,便利店的消費頻次和一線城市熱點商區還有很大差距,下沉市場對便利蜂模式的需求并不強烈。

那么“新物種”便利蜂的未來會怎樣?

我們再講一個蜜蜂的故事。

1956年,為了成為全球最大的蜂蜜生產基地,巴西圣保羅政府委派科學家去找尋產蜜多的蜜蜂??茖W家發現了一種非洲蜜蜂繁殖能力極強,但攻擊性強,他們選出一批優良品質帶回到巴西。由于一次工作失誤,雜交后的非洲蜜蜂重獲自由。由于繁殖能力強,又缺少天敵,它們迅速占領了亞馬遜熱帶雨林到安第斯山脈的廣大地區。

沿途它們攻擊遇到的一切生物,造成了上千人死亡,“殺人蜂”的稱號由此而來。

但是,任何新物種的大規模入侵,都有一個重要前提:沒有天敵。

便利蜂的未來,也許只能是一只在花朵密集地帶高產的品種蜂,而為誰產蜜,猶未可知。

 

作者:Walter

本文由 @節點財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有沒有關于便利蜂的最新數據呢?在北京已經看不到7-11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