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shopify們的來處與歸途

1 評論 11203 瀏覽 40 收藏 12 分鐘

筆者分析了了shopify的發展歷程,并探討了shopify模式在中國的市場及其未來發展。

每個中國科技公司心里,都有一個遙遠的坐標系。

隨著ToB成了一門熱火朝天的好生意, 來自加拿大的shopify也頻繁出現在中文互聯網世界里,成為大多數為小微零售商提供解決方案的SaaS企業“對標”的對象。它的成功也確實令人艷羨,加拿大歷史上首個估值達到10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創下了最高的融資紀錄,股價兩年漲了6倍,目前市值約為150億美元。

反觀它的中國門徒,無論是已經上市的有贊,還是發力較猛的微店、商派、管易等,看似百花齊放,但都沒辦法講出海外前輩那樣的增長故事,未免令人心生疑竇:中國的電商SaaS企業面臨著哪些特殊限制,shopify的成功又有哪些關鍵特質?

亞馬遜“顛覆者”?shopify憑什么上

我們知道,在全球電子商務領域,亞馬遜一直是標桿式的存在,它的創始人貝索斯曾被認為是下一個“喬布斯”。這個顛覆了傳統零售行業的弄潮兒,也向第三方商家開放了自己的履行中心,提供商鋪、導流、配送、金融等全套服務。

然而,它在商家中的江湖地位日漸不保,而挑戰者,正是來自加拿大的shopify。

乍一看,Shopify根本不是亞馬遜的競爭對手,畢竟,Shopify.com上沒有什么可買的。然而,有2.18億人在不知道Shopify存在的情況下在上面購買了產品,據說所有亞馬遜第三方賣家手里都有一個shopify,這就很有意思了。

和亞馬遜、Yahoo Store等不同的是,shopify支持商家獨立建站,也就是只提供在線商店的技術框架,由商家根據API接口自行定制。2013年開始,Shopify開始提供POS、線上線下庫存同步管理、二維碼等功能,將支付、履約等環節也納入了服務生態之中。如今,全球有超過60萬商戶使用Shopify售賣產品。

那么,驅使這么多商家告別了財大氣粗、實力雄厚的Amazon,轉投shopify懷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 高昂的傭金比例。亞馬遜上的第三方商家總數已經超過200萬,他們都需要為此支付6%至50%不等的高昂傭金抽成,這對于小微商戶來說,無疑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2. 喪失用戶控制力。2006年,亞馬遜宣布開放它全球20多個履行中心,提供包裝、物流等服務,這使其成功整合了第三方商家。但問題很快出現,消費者最終從亞馬遜獲得了整個消費體驗,他們使用亞馬遜提供的購物車、瀏覽界面、包裝盒,對第三方商家的品牌印象十分模糊,這使得他們只能陷入激烈的價格戰;
  3. 禁止向外部引流。為了找回自己在消費者心中的存在感,很多小企業都在拓展多樣化的產品銷售平臺,包括Instagram和自建網店。但亞馬遜對第三方商家的導流行為非??咕?,如果商家通過鏈接、電子郵箱或其他可能將買家引向其他網店(包括其自家網店)的信息,亞馬遜就會撤銷他們的銷售許可,也就是“封店”。

而shopify則不同,它將搭建商鋪的權力交給了商家自己,在模板和工具的幫助下,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建好一個看起來像模像樣的網店。更關鍵的是,shopify對外部流量毫不關心,商家可以使用Facebook信息流廣告、Instagram、Youtube等任何社會化媒體來為自己營銷和導流。

同時,shopify的履行中心,會通過機器學習算法來預測存儲和運輸產品的最佳位置,再第三方物流公司(稱為“3PL”)提供倉儲和運輸服務,以便貨物能夠盡快到達客戶受眾,降低商家的倉儲和物流成本。

換句話說,shopify充當了價值鏈上兩個部分之間的接口,能夠讓第三方供應商與最終用戶更順利地連接彼此,創建一個互利的生態系統。這也是為什么,Shopify正在成為亞馬遜最大的競爭對手。

shopify雖好,但中國SaaS企業就是學不會

獨立建站的shopify模式,在中國并不罕見。有贊、微盟、微店等一批SaaS服務商,就是伴隨著微信等社交生態所吸附的巨大流量而生長起來的。

但整個行業大浪淘沙,發展至今依然只跑出了那么一兩家上市公司,體量上也與shopify有著不小的差異。有著“微信SaaS第一股”之稱的微盟,市值剛突破10億美元不久。到底是這屆商家不給力,還是消費者們不買單?

目前看來,原因可能是這方水土與海外市場還是有著顯著的差異:

首先,淘寶、京東這樣的電商巨無霸馬太效應太強,他們紛紛下水SaaS,已經能夠滿足傳統商家網上開店的基本需求了。

而且,大部分商家也不具備獨立建站的意識和技術能力,需要規?;氖袌鼋逃蜖I銷手段,小型獨立SaaS平臺根本無法與巨頭競爭。為了爭奪剩下為數不多的小微商戶,還需要不斷投入資金去買流量、鋪宣傳,更加劇了營收的困難。

另外,中國SaaS平臺服務的小微商戶,相比美國企業而言生命周期也比較短暫。美國中小企業協會和勞工局數據顯示,初創企業的四年存活率是50%,而中國小微企業平均生命周期只有三年。增值業務還沒來得及推呢,客戶就沒了,又要重新進行一輪銷售和拉新,盈利曲線自然也就只能徘徊在低位。

另外,中國SaaS服務商的競爭優勢門檻較低。除了建站、推廣等工具之外,在供應鏈金融、供應鏈整合等方面少有建樹,在商家利益和用戶體驗上都和shopify不可同日而語。在全球供應鏈的支持下,shopify還能夠幫助商家將業務擴張到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世界其他地區,這種比較優勢是中國同行暫時不具備的。

只能與電商巨頭和其他應用軟件廠商在平臺化服務能力上一較長短,也就導致了中國的小微商戶SaaS服務商很難建立壁壘,很難出現特大的公司,更談不上擴張版圖、飛輪增長了。

中國shopify們,有特別的掘金姿勢

既然如此,中國shopify還有必要硬撐嗎?尤其是隨著跨境電商的崛起,想要將產品銷往全球的小微商家,投靠原版豈不是理所當然嗎?

一方面,小微商家在定制化系統方面能力參差不齊,中文SaaS都未必爐火純青,更何況是全英文、操作習慣迥異的shopify,一不小心就會踩坑。

比如說shopify雖然按月費服務,但里面的隱形消費也很多,PayPal費率、交易傭金手續費等都規則也十分復雜,如果搞不清楚,結果可能就是自己建了站,收入也和直接給Amazon這樣的大平臺交傭金沒什么區別。

而且,shopify模式只是工具,既無法直接導流,也不會指導如何選品、組織黑五雙十一這樣的促銷活動,賣家只能自己想法設法地從社交網絡、媒體信息流等渠道為自己挖掘流量,不僅考驗營銷創意,還要求對互聯網緊密關注和跟進。中國SaaS服務商所提供的“工具+營銷一攬子解決方案”,可能更適合中國商家的實際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中美關系的不穩定性,將業務放置在海外平臺上的風險也隨之而來,對小微商家帶來的沖擊尤甚。前不久亞馬遜就開啟了大型清洗活動,成千上萬的小型供應商訂單將會枯竭。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Shopify很強大,直郵模式的跨境電商也有國內商家在嘗試,大家依然愿意將獨立建站、打造品牌的機會交給中國的SaaS企業了。

不過目前看來,他們的當務之急是告別“shopify依賴癥”,尋找獨屬于自己的坐標和出路。

比如歐美俄等成熟市場雖然很難切入,但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建立電商全鏈體系還是相對容易的,當地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也能夠為中國企業所用。

再比如利用中國在AI、IoT等新興技術的領先優勢,改革電商的前端和后端體驗。

舉個例子,商品標題直接決定了流量,所以一般大家都會在標題里盡可能多地埋關鍵詞。如果能夠通過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來實時抓取網絡熱點訊息,判斷用哪些詞更合適,幫助獨立站商家更新標題和營銷策略,也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而言之,電商SaaS平臺的強大之處,就在于能夠讓產業價值鏈上的每個部分——開發者、主題設計師、第三方物流商等都受到激勵。每個人的餡餅都在變得更大,中國SaaS企業的春天,說不定也就來臨了。

 

作者:腦極體,微信公眾號:腦極體

本文由 @腦極體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寫的好棒哦,點贊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