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零售這三年

0 評論 6281 瀏覽 25 收藏 23 分鐘

隨著中國商業地產的轉型發展,消費迎來升級的同時,沃爾瑪、家樂福等傳統線下賣場進入衰退期,商超包括夫妻店、社區超市等線下業態面臨巨大變革,商超零售行業開始嘗試業態創新。因此,如何突破智慧零售的壁壘,成為了重中之重。2019年作為“新零售”提出的第三年,經歷了之前幾個階段,出現了令人欣喜的變化,但同樣也面臨走入“深水區”的困境。

“新零售”在2016年云棲大會上被時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馬云首次提出,實質上就是智慧零售。

根據當年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國網上零售額的增速已經連續三年下滑,2014 年1-9 月份的全國網上零售額為18238億元,同比增長達到49.9%;2015年1-9月份的全國網上零售額為25914億元,同比增長降到36.2%,而在2016年的1-9 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是34651 億元,增速僅為26.1%。

此外,從2016 年天貓、淘寶的雙11總成交額1207億元來看,GMV增速也從2013 年超60%下降至2016年的24%。根據艾瑞咨詢的預測:國內網購增速的放緩仍將以每年下降8-10 個百分點的趨勢延續。

電商增速趨勢不理想已是不爭事實,如何解決?就必須打通線上線下以往的障礙。智慧零售采用的理念,是以互聯網為依托,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服務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并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究其根本,實際上被總結成了三個非常簡練的字-人、貨、場。

一、什么是人-貨-場

談到智慧零售,就不得不提人貨場的概念,傳統零售雖然同樣具有貨場人的概念,但卻并無云服務的加持,并且是由貨、場為主導,十分機械。而人貨場中的人,一般來說是以用戶信息等相關,是以用戶為中心。重構用戶心智,是完全的重新定義價值。企業的商業價值并不在于企業內部,而在于清晰完整的目標用戶畫像。從用戶的訴求出發,洞察用戶,來確定應當生產何種貨物,應當在何種地方銷售,這是其一。

其二,貨不是單純指貨物制造,其中包括生產、運輸、管理等環節。產品是用戶心智的延伸,產品不僅是貨物制造更是價值的放大與投射,從而更加立體的去滿足用戶。商品管理不僅是單一數量,更在于時機的把握,如何將商品和貨物融合成為有機整體。

就生鮮供應鏈來講按特點一般分為鮮食和非鮮食,對于出貨而言,鮮食和非鮮食的區別非常大。如果是鮮食則會涉及冷鏈,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直至賣出之前各個環節中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下,對物流和配送的要求很高,生鮮類產品稍不注意就會導致整批產品報廢。

其三,說到場,可以理解為場景,但殊不知門店運營也是場的重要部分,從最早的百貨到超級市場、便利店,購物中心到電子商務線上售賣??臻g在發生不斷地變化,這種變化甚至在出現移動手機后開始突破時間。在線上商務出現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門店運營被忽視,過分倚重線上打法的后果則是增長見頂。

因此,場最終回歸到商業本身的樣子-實體店。智慧門店運營不是簡單地買賣,而是涉及更多的是場景、流量、智慧導購、收銀系統、門店數據統計監測等一系列環節。

人貨場的意義在于,將整個流程打造成一個閉環,并且通過技術將以往自成一體的三要素聯結起來,說到底是消費者-品牌-門店的有機統一。

二、中國智慧零售賽道

如果說時間是一條長河,那么智慧零售無疑在長河中翻起了朵朵浪花。改變雖然一直在發生,但線下從未有像這三年一樣迎來巨大的變化。從早期的智能便利店、無人超市到本地即時零售平臺、從農貿市場到生鮮超市、從無門檻配送到半小時生鮮配送、從新零售到到家新零售。這些變化的產生,往往伴隨企業的產生,在智慧零售的賽道上出現了哪些選手呢?

接下來為大家分析,智慧零售不同賽道的參賽選手。

1. 便利蜂

自從2016年12月成立,不過一年半的時間,便利蜂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開出了200多家店鋪。而便利店之王7-Eleven花了14年才在北京開了不到200家店。

為了快速達成開店數量,便利蜂的策略“重選址,不重店鋪大小”,只要位置適合,從30平到400平的鋪面都可以,哪怕一個鋪面的前身是快餐店、面包房,這都無所謂。

便利蜂作為第一批智能便利店,是先行者。實質上是對便利店體驗的一次重構,他們選擇了無人自提柜-蜂小柜。蜂小柜的邏輯其實并不復雜,也同樣遵循開門-取貨-付款的流程,但智慧零售在這里觸達,首先是需要掃碼開門,一個設備對應的二維碼只有一個,說起來很簡單,但在智慧零售技術加入之前,這是不可實現的。

互聯網技術為零售賦能在這里體現的非常清楚,在便利蜂這里流程變成了掃碼開門-取出商品-自助結賬。智能便利店之所以被稱之為智能,權因為智慧零售所依托的新技術、新方式產生出新的零售體驗,這種體驗節約時間成本而且也更為高效。

拿無人自提柜來說,之前由于時間的限制,便利店有時效性。用戶的需求產生可能會在閉店之后,深夜或清晨,每到這種時候,痛點就會變得非常明顯。2017年便利蜂同時開始布局上游生態鏈,挖來了手下管理著北京7-Eleven的四分之一門店的運營經理王紫,從鮮食供應鏈上開始掌握主動權。

這樣做的效果,無疑是良好的。便利店這種業態,是和所有解決“最后一公里”用戶需求相同的業態,如今便利蜂深度布局自有商品品牌-蜂質選,同樣規格價格更低。乳制品在自有品牌銷售占比超過20%,其中,牛奶類商品自有品牌的銷售占比已經超三分之一。

今年9月25日,便利蜂宣布全國門店已突破一千家,并在早前宣布進軍菜市領域。

2. 京東到家

京東商城在增速減緩的同時,2015年提前布局即時零售領域,京東到家應運而生。同便利蜂只依托智慧零售技術不同,京東的愿景更大。他們想做的是中國領先的本地即時零售平臺,平臺比單店更為復雜,這意味著生態的構建。

在生態方面,京東到家清晰的將角色分為三個部分,平臺、配送、門店聯盟。京東到家為用戶做出了在范圍內一小時送達的承諾,在搭建生態的同時,門店聯盟被京東所倚重。

眾所周知,門店聯盟由社區超市、夫妻店、和便利店組成,是智慧零售生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到目前看來,商超的訂單量是最為充足的,在單獨幾個樣本中甚至能達到月售過萬單,但依舊存在外配送價格過高的問題。另一方面,在辦公樓展開的無人貨架卻遭到了失敗。

無人貨柜的定位是「新零售」產業,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依托,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結合。無人貨架在一二線城市辦公樓大量鋪開,目標群體是白領,而事實證明,這種消費場景并沒有讓無人貨架生存下來。

事實上,消費場景其實并沒有錯,只是對于辦公室一族而言,長時間待在相同空間,無人貨柜并不是唯一消費選擇。對于辦公樓密集的地方,樓下擁有一個或幾個連鎖便利店是標準搭配。無人貨柜在辦公樓面臨高運營維護成本,在盈利并不明朗的情況下,很難在吸引資本繼續投入。

同時,便利店又擁有無人貨柜所不不具備的兩項優勢:一是擁有更低的價格,能夠在商品價格上做出讓步;二是自有的積分體系能夠提升復購率。

因為用戶更傾向于使用京東到家購買商品,而非選擇上門服務,京東在2017年2月關閉上門服務,僅保留生鮮等商品配送服務,家政等服務下線。京東到家如今依舊堅持生鮮配送,以及生活周邊產品售賣上門。

3. 盒馬鮮生

如果說京東到家的愿景是聯結商家和商品的生態,盒馬鮮生無疑野心更大。對于用戶體驗數據這塊阿里說第一,沒人可以說第二。在淘寶和支付寶雙重云計算的背景下,盒馬的技術可以說是最優秀的。如果覺得連接線下傳統超市的智慧零售還不夠智慧,不如索性自己開一個全新的超市。這便是阿里巴巴對線下超市完全重構的智慧零售業態戰略。

盒馬鮮生是超市,是餐飲店,也是菜市場,但這樣的描述似乎又都不準確。消費者可到店購買,也可以在盒馬App下單。而盒馬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快速配送:門店附近3公里范圍內,30分鐘送貨上門。

盒馬鮮生做為一個綜合性極強的智慧零售集合體,集商超、餐飲、菜市等多元化功能,而盒馬的殺手锏則是無門檻配送,相比京東到家一定比例的手續費,盒馬選擇免費。

在支付方式上,盒馬主推支付寶,實質上是對用戶消費行為數據的深度挖掘。阿里為盒馬鮮生的消費者提供會員服務,從源頭上跟蹤消費者購買行為,借助大數據做出個性化的建議。盒馬的生鮮因為物美價廉很快就闖出了名堂,而配合可在店內加工的體驗讓上海店坪效提升至5.6w,實現用戶當月均購買次數4.5次,坪效達到傳統超市的3-5倍。

不僅如此盒馬運用大數據、移動互聯、智能物聯網、自動化等技術及先進設備,實現人、貨、場的最優化解,從供應鏈、倉儲到3公里配送,擁有自己的完整物流體系。

如今盒馬也開始在福州開始嘗試菜場化。

4. 永輝超市

說到賣菜,發源于福建的永輝超市,應當擁有姓名。永輝超市最早是由農貿市場改造而成,在福建人看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在永輝超市中生鮮無疑是最具競爭力的類目,同時生鮮占比達到50%-70%。而永輝的目標群體則側重于家庭主婦和上班族,這兩類人群的特征又各不相同,家庭主婦更看重的是是否有價格的優惠,而上班族則主要看重時間成本,永輝超市無疑能滿足他們,各門店生鮮區域經營面積占比超過40%,且一般位于超市收銀臺附近,需要逛遍整個超市之后才可到達生鮮區域。

對于線下而言,最具競爭力的則是現場切割。同時永輝超市擁有超過二十個的采購基地,每天的貨物按照門店監測定量配給,現賣現補。這樣就能節省一些冷鏈的周轉費用,損耗則能夠始終控制在3%左右。

2019年4月25日,永輝超市發布2019年一季度業績,在營業收入穩定快速增長的同時,歸母凈利潤增速得到了大幅改善。2019年一季度營業收入為222.36億元,同比增長18.48%,歸母凈利潤達到11.2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0.28%。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傳統模式轉互聯網思維經營,強調配送到家。因租金、人力等成本居高不下,導致連續虧損,2018年底云創業務被剝離出表。但永輝超市證明了一種可能性,智慧零售落地在菜場的可能。這是未來零售發展趨勢,但是目前而言,仍處于模式探索和經營模型優化階段。永輝渠道優勢不斷增強,品牌占領消費者心智,溢出效應開始顯現,給予了生鮮、日用小百雜等同質化產品品牌背書。

5. 叮咚買菜

叮咚買菜作為垂直類智慧零售的代表,目前在上海、蘇州、杭州、寧波、深圳、無錫、紹興、嘉興布局,主打29分鐘,鮮到鮮得。其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全程冷鏈倉儲物流-也就是生鮮前置倉,通過APP加菜場的模式,將智慧零售技術綜合運用。被當年作為“投資女王”的徐新在眾多生鮮類項目中,一眼相中。

叮咚買菜APP上,其中蔬菜類約200余種、豆制品40余種、水果100余種、肉禽蛋180~220種、海鮮水產不到100種,其余均為調味品、零食干貨、生活用品等非高頻產品。從這個結構可以看出,蔬菜種類是APP上獲取用戶的核心品類,其次是肉禽蛋,這兩者相加基本可以滿足做菜時的葷素搭配,其它品類也全部圍繞廚房做飯場景。

跟其他菜場不同的是,叮咚買菜擁有至少200個前置倉做為支撐,這意味著更低的損耗,食材也更為新鮮。眾所周知,生鮮品類難做的原因其實就在于復購率和高損耗,但叮咚買菜周復購率超過了50%,打造社區1公里配送,在相應社區附近的前置倉為新鮮食材提供保證。在水產品方面,叮咚有意做了差異化,配送員通過打氧箱配送來保證活魚活蝦送貨上門,這在上海市場目前屬于獨家做法。

在叮咚看來,冷鏈的問題幾乎是不存在的。這是因為用戶的高復購使得配送團隊能大量出貨,基本沒有積壓貨。

三、智慧零售的未來

這是五個最有代表性的智慧零售企業,他們引導了整個中國智慧零售的進程,并在其中扮演了特殊角色。但就市場來看,智慧零售仍然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用戶增長率開始趨于平穩,缺少亮眼的數據。

雖然智慧零售擁有更“高科技”的技術,但也并不是萬能。在面對龐大的日常需求時,現有的零售企業往往會走入一個不好觸達用戶的怪圈里,高復購并不表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

事實上,他們都忽略了一個生態-社區電商。這個最基礎的生態通常以難以觸達聞名。其實社區的生意,大家不是不想做,而是不知道從何做。社區作為城市生活的最基礎的單位,周邊會按照生活必備的功能性店鋪進行布局,這并不意味著完全滿足需求。

這也就意味著做社區生意的人,未來可以成為整個智慧零售的領航員。

來自物業領域的逆襲

可能大多數人對智慧物業還很陌生,但就是不起眼的智慧物業,日趨成為最重要的戰場。其中已經合作超過1000家物業的千丁是行業最大黑馬,擁有問鼎未來社區領域獨角獸的資格。

千丁成立于2014年,也就是馬云提出智慧零售的兩年前,是當年物業O2O浪潮中最早一批探索者。一直專注于智慧物業,員工、服務、管理、業主、設備的有機統一。

2014年是物業迎來全面升級的一年,可以做物業云服務的角色有三種:一是地產開發商;二是傳統軟件開發;三是互聯網軟件公司。

但千丁創始人張晉偉認為:“開發商背景的玩家難以吸引優秀技術人才,傳統軟件開發商的產品構架比較老套,而騰訊之類巨頭玩家沒有物業的場景連接?!?/p>

市面上有些傳統軟件商也喊出云計算概念,但產品構架方式卻是舊模式,充其量只做了傳統的erp,缺少平臺型的大個頭物業公司的經營經驗導入,這類玩家更像純粹的軟件公司。

千丁云基于社區操作系統,將物業云作為系統基層。在社區生態理念中,社區經濟應該有發言權,這需要物業的高度參與,物業跟業主之間之間存在相關聯結,物業真正意義上提供服務,雙方形成信任鏈。

物業公司要做好社區服務,提升服務滿意度,就需要技術手段優化成本,這是一個不斷變革升級的過程。

一家一家的入駐,到搭建社區物流生態,這是出力且不能立刻見效的苦功夫。其中最核心的還是自建的caas云系統,2018年4月,業界正式提出“社區即服務-CaaS”的平臺理念。通過對社區功能的鋪設,來建立一個完整的社區生態圈。通過社區來鏈接各種二級入口,包括物流、生鮮、日用品等,讓社區成為云平臺,分發各種需求。

不僅如此,智慧物業解決方案將移動互聯網及物聯網統一結合,以社區網、統一通信、數字安防、呼叫中心為基礎,構建智能物業服務平臺。智慧物業解決方案實現智能樓宇、智慧社區服務。改變傳統服務模式,降低服務成本。

對于智慧零售的最優打法,是依托物業云平臺,賦能社區商業。

四、總結

智慧零售的本質就是人貨場,微觀來看,如果把人縮小到小區居民,貨聚齊到日常需求,而場聚焦到單一社區。在這個環里,智慧零售又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呢?更多的時候零售不是一種生意。智慧零售的初衷也絕不是冰冷的交易,商業行為是為了社會性的提升。在智慧技術的幫助下,更好的聯結賣家與買家,共同構建綜合體,其實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這就像2014年上海世博會說到的一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智慧零售也是這樣。

#專欄作家#

王碧池,公眾號:王碧池,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ヂ摼W重度洞察愛好者。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