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智慧零售” VS 阿里“新零售”
騰訊日前2月份宣布在深圳上線“智慧零售”入口,直接在微信支付二級入口開放智慧零售小程序入口,這是繼2019年11月騰訊開放智慧零售福州入口之后第一個落地的一線城市。在騰訊19年組織架構改革之后,成立了云與智慧產業事業部,目前發力智慧零售,搶占零售市場的決心也非常的大。同時2020年因為疫情的原因,也極大的催生了生鮮到家產品的活躍,訂單和用戶激增,有可能會加速新零售的發展。本文主要是對比騰訊智慧零售與阿里新零售的布局與差異,同時也將在產品層面對騰訊智慧零售和阿里新零售的解決方案進行對比。
開篇
阿里新零售概念的提出,還要追溯到2016年,在云棲大會上馬云第一次提出新零售的概念,馬云提出傳統零售行業受到了電商互聯網的沖擊,未來,線下與線上零售將深度結合,加上現代物流,服務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創新技術,構成未來新零售的概念。純電商的時代很快將結束,純零售的形式也將被打破,新零售將引領未來全新的商業模式。
馬云一提出新零售概念后,資本市場響應非??焖?,市場上出現了非常多新零售的產品和項目,比方說O2O,無人貨架、便利店、生鮮電商等,經過市場的洗禮真正活下來的新零售業態其他不多,尤其是無人貨架基本上全部死掉。
而騰訊是什么時候開始提出“智慧零售”的概念呢,這要追溯到2018年,騰訊副總裁林璟驊在2018中國零售數字化創新大會上第一次介紹騰訊智慧零售的理念,騰訊智慧零售的目標是讓零售商建立有效直連用戶、精準營銷轉化、商家自建數據資產的“新數字化運營”,和為用戶帶來線上線下一體化、千人千面個性化推薦、高效便捷消費過程的“新消費體驗”。在為用戶構筑美好生活的同時,為零售業帶來新的商業機會。
可以看出來,由于阿里本來就是電商業務為核心,而電商之前已經顛覆了零售業態,阿里提出新零售的的目的可能更多是創新自己的業務,整合各類線上線下的資源,以及強制更多的支付場景;而騰訊則因為天生沒有電商的基因,提出智慧零售的戰略是更多的為零售商進行賦能,提供相應的工具,提供賦能企業,依托微信積極打造社交電商,提升微信支付的滲透率以及為自己創造更豐富的場景。
騰訊與阿里的零售布局
阿里比騰訊早布局,但是騰訊追趕的步伐很快,基本上沒有落下,下面我們通過這個投資布局圖可以看出阿里和騰訊的新零售戰爭,硝煙四起。
騰訊和阿里為什么要花這么多資源投資新零售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 線上的流量逐漸變少,流量紅利開始下滑,體現出來的就是流量越來越貴,好的流量還越來越少,所以都希望能通過線下的入口來搶占新的流量;
- 移動網絡的升級(4G\5G)、物聯網的發展,給智慧零售的開展提供了相應基礎的支持,比方說刷臉支付、智能貨柜,AI算法的發展都極大的推動了新零售的發展;
- 作為騰訊和阿里,他們希望通過新零售去搶占更多的支付場景,提升自己的支付滲透率,同時通過布局相應的公司,獲得相應的投資或者并購的收益;
- 同時國家一直在提倡消費升級,而消費升級最相關的就是零售,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擁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但是騰訊和阿里的投資風格有很大的差異,騰訊是參股式投資,阿里則是大比例投資,但是在投資的業態上面基本上表現的很相似,可以看出,阿里和騰訊主要布局的新零售公司包括如下的業態:創新型跨界超市、生鮮社區、雜貨店便利店、連鎖體驗店、以及無人零售。
首先我們來看比較大型的戰略投資:
- 騰訊:美團、步步高、家樂福、永輝超市、中百集團、京東、沃爾瑪、每日優鮮;
- 阿里:餓了么、聯華超市、百聯集團、新華都、三江購物、蘇寧、銀泰、居然之家。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在戰略型的投資上面騰訊其實不輸阿里,甚至可能還略勝一籌,其次一些場景下的布局其實2家公司都是對標,沒有太大的差距。
騰訊智慧零售和阿里新零售的解決方案
目前騰訊和阿里都是通過云的方式去賦能和提供解決方案,騰訊依靠騰訊云,阿里則依靠阿里云,而在應用支持層面都是通過各自的產品矩陣去提供相應的服務,具體我們來看一下騰訊和阿里提供的解決方案有哪些異同。
第一是行業對比,看一下騰訊和阿里的智慧零售支持哪些行業:
- 阿里:快消行業、服飾行業、餐飲行業、酒店行業、美家行業、消費電子行業、新零售商行業;
- 騰訊:服飾連鎖、大賣場/商超、百貨/購物中心、快速消費品、餐飲連鎖。
從行業來看,服飾、餐飲、快消、商超等行業2家都是支持的,阿里可能支持的行業解決方案更多一些。
第二來看針對各個行業,阿里和騰訊是分別提供了哪些解決方案,重點來看商超這個行業提供的解決方案對比。
騰訊的商超解決方案如下:商超場景主要的核心需求是:如何選擇一個最好的開店地址,如何獲取更多的用戶流量,分析不同的用戶畫像,以及用戶離店后商家如何再次觸達用戶。
騰訊提供的解決方案如下:
- 顧客留存:通過電子會員卡、紅包、一物一碼、小程序公眾號來進行觸達;
- 營銷轉化:通過消費者畫像分析、行為分析,將到店顧客轉化為會員,通過掃商品碼、會員管理與精準營銷實現顧客返店復購;
- 用戶拉新:通過LBS、短信、公眾號、騰訊廣告等進行用戶觸達,通過商圈洞察、社區洞察、人群畫像、品牌輿情來進行用戶分析;
- 運營管理:通過企業系統與騰訊系統和第三方系統打通,同時通過智能選址和門店安防來提供服務;
- 商品管理:基于門店商圈客流畫像和偏好合理調配門店商品,根據顧客購物動線和停留監測,優化陳列,提高坪效,基于對門店和商品銷量的預測,合理籌備庫存和分配庫存;
- 用戶運營:捕捉消費者場內動線與熱力區域,豐富線下場景,提供更迎合消費者喜好的商品和品類,通過快捷的掃碼購、人臉支付等技術設備升級購物體驗,提升收銀效率。
阿里提供的解決方案如下:
提供APP/小程序,支持對接餓了么、美團等第三方外賣平臺,基于阿里巴巴多年沉淀的業務中臺技術,建立商品、會員、交易、營銷等共享服務中心,實現全渠道數據的共享和一致,幫助零售商打造線上、線下無差別的全渠道銷售能力。
- 前臺:影響推廣和轉化交易的工具,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社群、以及營銷通道;
- 中臺:包括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
- 后臺:包括erp、crm、倉儲管理、財務管理、協調辦公管理等多個后臺管理系統。
總結:通過對比,其實可以發現2者的差異其實不大,但是在表面上看起來阿里提供的解決方案更全,包括全渠道的解決方案,底層共有的基礎則可能都會涉及到智能選址,用戶畫像分析,用戶觸達、用戶營銷以及必備的一些運營系統。另外一個方面其實很多解決方案都是一個集合工具包,里面很多分支的解決方案可能是其他一些公司提供的,阿里和騰訊只是將這些解決方案整合到了一起。
我們來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家餐飲店的老板,你會選擇阿里還是騰訊的解決方案。首先如果你只是一家小餐館,那么很多老板的第一選擇是接入外賣,接入外賣自然會選擇美團外賣和餓了么,美團是被騰訊投資的,餓了么則是阿里直接收購的,所以可能2者你都會選擇。
除了外賣我們再來看一下堂食的選擇,可能會涉及到的一些問題就是點餐、結算、會員等方案的選擇,點餐一般可以直接使用微信掃碼,通過公眾號或者小程序掃碼點餐,結算則一般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都支持。而會員系統基于復購和觸達,選擇小程序或者服務號公眾號的會更加的有效,而另外涉及到智能選址可能小餐館是不會用到的,采購系統、訂單系統一般也不會用到。
所以對于小餐館來說,除了外賣的選擇外,更多的可能會選擇微信公眾號、小程序來營銷、提升復購以及連接用戶。
我們從騰訊和阿里提供的解決方案來看,針對餐飲行業他們的目標都是大型餐飲連鎖行業,而且一般選擇合作的都是頭部餐飲公司,比方說騰訊和必勝客的合作,通過合作頭部公司去為行業內的其他餐飲企業提供參照。
針對大型餐飲連鎖公司,我們可以看一下提供了什么樣的解決方案:
騰訊:通過智慧商圈、智能點餐、結算以及各種營銷工具提供服務,比方說和必勝客合作推出了智能機器人送餐,智能點餐以及會員相關的服務。
- 智慧商圈:通過LBS大數據洞察周邊商圈與社區,描繪人流趨勢與客群畫像,為選址與營銷提供指導;
- 經營優化:場內洞察與智能語音等能力使排位點餐、結算支付等環節更智能化,提升客戶滿意度;
- 智慧營銷:將到店顧客轉化為會員,通過會員管理與精準營銷實現顧客返店消費;敏銳捕捉顧客各方面反饋,網民情緒跟蹤、正確引導,避免輿情危機,提升服務的體驗。
阿里:為餐飲行業輸出新零售數字化解決方法,解決大型連鎖餐飲企業多終端多渠道業務融合和場景創新難題,幫助連鎖餐飲構建全渠道運營能力,滿足其營銷多樣化、差異化、自動化及數據資產變現訴求。同時深度融合伙伴能力及阿里巴巴自身業務優勢,為行業和產品復制奠定堅實基礎。阿里主要提供了2個解決方案,一個是智能語音點餐平臺,一個則是會員管理系統。
總結
對比騰訊的智慧零售和阿里的新零售,其實更多的是2家互聯網巨頭公司針對線下的布局,看到的都是中國數萬億的零售消費市場的潛力,以及線下的各種流量入口。
阿里和騰訊通過提供各種行業的解決方案,其實底層的邏輯還是希望通過數字化、在線化、工具化去改造整個零售行業,通過重新構建“人——貨——場”來進行創新。
- 比方說通過各種線上線下的入口去獲取更多的流量,例如直播電商、社群電商;
- 通過供應鏈改革和升級以及物流更廣闊的覆蓋來提升貨物的流轉,例如阿里的菜鳥物流,京東物流,以及各種供應鏈系統、采購系統、訂單系統的賦能;
- 通過創造更多更豐富的場景,來撮合客戶和商品的交易,例如抖音帶貨、斗魚帶貨,無人零售,生鮮電商,各種到店和到家的業態。
其實最終都是通過各種解決方案和各自的產品矩陣,來升級整個零售行業,為用戶帶來更好更豐富的購物體驗,為商家帶來更高的效益,也為平臺帶來更多的流量以及搶占更多的市場,不斷提升在線支付的滲透率,從而達到一個三方共贏的局面。
作者:harryli,新零售行業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Harry李先生筆記”;微信號:aihoneyyeah。
本文由 @harryli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非常感謝
騰訊和阿里提供的能力,體現了雙方的能力長短板。一個重在前段的拉新獲客,一個后段的供應鏈管理。這差異大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