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優雅地從“給用戶貼錢”向“讓用戶掏錢”過渡?

20 評論 12547 瀏覽 64 收藏 14 分鐘

前段時間的美團和滴滴大戰,又讓人再次見識了瘋狂補貼的力量。近些年的互聯網產品,幾乎寵壞了用戶,燒錢是常態,紅包、優惠券、免費送禮等補貼往往是營銷人員最喜歡的方式,同時也是用戶選擇產品的標準之一。

我們發現:很多新推出的互聯網產品基本都是不考慮盈利的,甚至有些已經運營N年用戶量龐大的產品至今也是保持著虧損,依靠其它方式賺錢來支撐自己的主體業務。

大多數人也都能夠理解這些互聯網公司和他們的產品,為什么要給用戶貼錢?

因為前期貼點的錢都是指望著后期能夠加倍掙回來的。

一、目前常見的貼錢四理由

1. 貼錢是為了培養習慣

無論是有原本的線下購物轉變到手機購物,線下支付調整到手機支付,到店購買轉變到等著送貨上門,習慣的調整都少不了一些外在因素的刺激與激勵。比如:微信支付早期大量的鼓勵金、無現金日活動,就是通過補貼讓用戶從支付現金向微信支付過渡。

2. 貼錢是為了搶占市場

同一行業市場容量是有限的,當競爭者都瞄準同一片市場,當藍海變成紅海,要想在其間生存甚至突圍,就只能靠搶?!疤煜挛跷?,皆為利來” ,搶用戶的方式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就是砸錢,把原本別人的市場份額變成自己的,并且希冀著永遠成為自己的。比如:這次的美團打車的上線一炮打響的“瘋狂式” 優惠券。

3. 貼錢是為了刷數據量融資

對于一些原本就指望著資本的加入“人工造血”的創業公司,所做的一切就是吸引資本的注意,讓投資人滿意。而無疑的,對這些公司而言,前期的貼錢就如同俗語里的“用蝦米釣鯉魚”,貼錢賺來的用戶量和交易數據,都是向投資人的投名狀而已,一旦吸引到投資人注意,再造一條“生血系統” 又有何妨。

4. 貼錢是為了創氣氛打造從眾效應

有人愿意花錢買水軍,他們對于創造氛圍引導輿論很是有用,這都是因為國人有一定的從眾心理。大家都這么說也許這樣就是對的,大家都是這個觀點,如果我特立獨行也許就會被圍攻。

所以產品也是如此,貼錢營造了一個一時的火爆感,再結合一些公關軟文與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用戶的好奇心被帶動起來了,用戶也就有了。

二、貼錢的噩耗

從讓用戶花錢用產品,到免費將產品給用戶體驗,再到貼錢買用戶的嘗試,這些年互聯網圈的趨勢已經越來越走向一條與傳統完全背離的方向。

所以現在做互聯網產品的人常說的是:沒點背景沒點融資,你燒得起嗎?不燒點錢產品能成的了嗎?

雖然扎心,但在大量產品燒錢搶用戶的時代,這話還就經常戳中了很多產品成長路上的悲劇點。不過貼錢也有貼錢的問題,就和一個富二代,想靠著砸錢吸引妹子的關注,總歸不是長久之策。

靠貼錢發展起來的產品往往會遇到以下幾種情況:

1. 用戶是誰貼錢多就用誰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既然是受利益趨勢用戶就缺乏忠誠度。在同質化的產品中,用戶往往是比較誰家的補貼多久用誰,畢竟用更少的錢買相同或相似的服務,用戶心里怎么會沒本賬呢?

2. 不貼錢就不用了

用戶習慣了用五塊錢買一份蛋炒飯,突然之間,你漲價到十塊錢一份蛋炒飯,大多數用戶都免不了心里有落差,一有落差就會思考,我是否非吃這份蛋炒飯不可呢?

一思考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干脆自己花一塊錢買兩個雞蛋炒好了。所以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習慣了補貼營銷的產品,在停止貼錢后用戶量就會驟減,這也讓很多產品運營都不敢輕易做出停止補貼的決策。

3. 貼錢讓市場亂象紛呈

貼錢這種事情,總是會吸引到很多利益敏感者,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套取更多的利益。正因為如此,貼錢一旦控制不好,就容易讓整個市場形成一股亂象,讓貼錢本身日益失去意義。

4. 靠貼錢壟斷已經很難,除非實力強大的巨頭支持

前面說到大多數燒錢的產品,都是指望著能夠搶占市場,成為行業的獨角獸。但是,事實卻是:互聯網的風口換了一茬又一茬,團購、視頻、外賣、共享單車、余額理財……但貼錢貼到最后,都成了兩大巨頭騰訊和阿里的戰場。

一旦兩位爸爸上陣廝殺,產品的結局要么是被打壓的聽不到聲音;要么就是被大手筆收購,成為“干兒子”或者“親兒子的小跟班”。搶市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誰叫用戶的選擇太多,而這年頭形成讓競爭對手無切入之力的壁壘又越來越難呢。

5. 一旦資金鏈跟不上,貼錢就把自己賠進去了

對創業公司而言,貼錢最大的悲劇恐怕就是這點,燒著燒著就把自己的資本燒光了,不燒又感覺只是一個死緩,燒起來又沒個頭。如果能有個接盤的還好,一旦沒有,或者資金鏈一時出了差錯,迎接的就只能是死亡。每年都有很多產品都是死在這前仆后繼的燒錢之路上,用尸橫遍野也一點都不夸張。

所以說,產品身處在市場環境里,就必須遵循市場的規則,在初期通過一定貼錢之后,最終盈利才是王道。有情懷的雖然可以當自己貼錢是在做公益,但生存下去,才能讓真正的公益事業能夠延續得更加長久。無論是投資人還是產品經營者,最終還是希望用戶掏錢的,免費和貼錢都只是通往這個目標的手段而已。

所以接下來想說的就是兩個問題:

  1. 怎么讓用戶接受和“貼錢模式” 的分手?
  2. 用戶憑什么會掏錢?

這兩個問題都是在貼錢瓶頸期需要思考的重點。

三、如何讓用戶和“補貼” 優雅的說再見?

1. 從固定到隨機,增加趣味性

固定金額的補貼時間越長,用戶就越是容易形成依賴性和慣性,一旦調整也越容易傷筋動骨。所以補貼的方式和金額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固定方式后,就必須調整為隨機方式,不一樣的補貼活動,隨機補貼的金額,既可以讓補貼更具趣味性,同時也讓預算更加可控。

花更少的補貼達成相同的效果,可以在用戶的不知覺中漸進性降低補貼。

2. 從普惠到特惠,提高針對性

  • 從用戶的角度而言:自然是所有人都希望能夠得到補貼。
  • 但于核心用戶而言:他們更期待自己的忠誠和付出能夠有相應的回報,核心用戶希望擁有不一樣的權益。
  • 而于產品而言:正如著名的8020法則所揭露的真相一樣——事實上往往20%的核心用戶對產品的貢獻率遠高于80%以上。

所以,在一定階段上,將陽光普照補貼的普惠政策與針對性補貼的特別優惠政策區分開來,不僅能夠對普通用戶起到一定激勵作用,避免無謂流失,也能夠留住更多核心用戶。

3. 從實價到加價,強化選擇性

大多數的電商都會用到這種方式,折扣和補貼是建立在加價的基礎上,雖然補貼看上去沒消失,但對于產品的運營成本而言,補貼實際上已經在貨款中收回了。而為了迷惑用戶,大多數產品會給予用戶更多選擇。

如果你要補貼,你就只能夠選擇加價的商品;而如果你選擇折扣商品,則可能就無法享受補貼,因為自主權在用戶手中,也就讓用戶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產品的錯。實際上就是產品和用戶之間,關于價格計算上的一場博弈而已。

當然,大多數最終選擇結束補貼的企業,都是因為終于靠著補貼將其他對手成功打壓,成為了用戶的唯一的選擇。只是與其在達成目標后砍掉補貼,不如還是采用以上的一些策略,讓用戶和補貼之間能夠優雅的說一聲“再見”。

與補貼說完再見后,下一步對產品而言——就是盈利。比起不再給用戶貼錢,讓用戶掏錢顯然是一個更加艱難的命題。

說來容易,做起來實際很難,只能夠大致提一點常見的思路。

四、用戶憑什么掏錢?

1. 從討好到勾引,購買的是特權,成就的是榮耀

前面說過,補貼需要對不同貢獻度的用戶有差異化待遇。實際上,要讓用戶掏錢,也需要讓用戶享受到具有榮耀感的特權。

視頻產品的付費會員可以去廣告,可以看VIP電影是一種特權;下載工具的付費會員可以提速是特權;招聘軟件的付費會員可以簡歷群發、置頂也是特權。關鍵是這個特權,能夠讓用戶感覺到需要和滿足,同時也能夠提升個體的成就感。

2. 從現實到情感,購買的是情懷,成就的是信徒

人的情感是這個世界上最特別的東西,除了為自身利益買單,同樣的,還有很多“信徒”他們會樂意“為情懷買單”。

  • 這個情懷可能是公益,比如:付1元錢就可以為自閉癥兒童付出一份愛;
  • 這個情懷也可能是夢想,比如:付費為某個夢想眾籌;
  • 這個情懷還可能是一種共同的信仰與喜歡,比如:為英雄或明星的簽名物品買單等等。

重要的是找到目標用戶的情感敏感點,讓他們能夠擁有某一種共同的情感,也就容易激勵他們成為付費的信徒。

3. 從當下到預期,購買的是未來,成就的是希望

畫餅充饑、胡蘿卜釣驢,有時候,用戶會為一些自己期望的美好未來買單,所以“畫大餅的老板”和“創造永遠吃不到的胡蘿卜的領導”總是存在。

于產品也是這樣,給用戶繪制一幅美好的藍圖。

  • 比如:購買某個會員,未來的你一年可以省下XXX元錢;
  • 比如:付出一元錢,未來的你可能共享某部電影的票房回報;
  • 比如:支付一筆費用,未來你可以在產品的幫助下成為一代大神,月薪達到5萬。

諸如此類,餅畫得越美越貼近用戶的期望,用戶掏錢也就掏得越快越自覺。

總之,沒有盈利模式,沒有“讓用戶掏錢”能力的產品,除非是有一個好“爸爸”,或者本身就是想做公益,否則絕對就是耍流氓,如果賺錢的能力趕不上貼錢的速度,那么也無非就是耍流氓的同時也擺了一下酷而已,吸引不到冤大頭就只是加速死亡罷了。

#專欄作家#

奔跑的大橘子,華中科技大學碩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畢業6年,先后在4A廣告公司、OTA、管理咨詢公司從事運營相關工作。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互聯網思維下的新零售面對同樣的窘境,無人貨架就是個例子。

    回復
    1. 是的,現在風口上的很多企業還沒想好要怎么賺呢就開始玩命燒錢,燒著燒著就燒沒了。

      回復
  2. 畢業六年還需要把學校作為簡介的第一條 ??

    來自湖北 回復
    1. ??本來以母校為榮的,被你這么一說,感覺自己這行為給母校抹黑了啊??

      回復
  3. 完美用理論詮釋了餓了么的運營策略

    來自北京 回復
    1. 餓了么目前更多的就是加價,但是基本上還處于普惠和固定額度補貼階段,而且基本上沒有讓用戶掏錢的一些機制,京東在讓用戶主動掏錢方面做得更好一點。

      回復
  4. 產品貼現是一方面,流量價格一路攀升也讓人窒息。

    回復
    1. 現在線上流量的價格大多數時候比線下還高了,都是大家都拼錢多燒的。

      回復
  5. 思路是有的~想看看具體應用就更好了~

    來自廣東 回復
    1. 美團外賣

      來自浙江 回復
  6. 真*點到即止,還算不上拋磚引玉

    來自廣東 回復
    1. 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一些小的思考和總結,希望能夠對部分人能夠有些思路啟示吧。接下來也會盡量多搬點磚,一起交流吧??

      回復
  7. 1.從固定到隨機,增加趣味性:比如周期性的節日活動,主要是為了吸睛,比如紅包隨機金額 2.從普惠到特惠,提高針對性:應該是建立一套會員管理系統,定期促活,召回,建立用戶畫像系統,打標簽,埋點,根據用戶的歷史操作推薦和活躍度推送相應的優惠券,促進轉化 3.從實價到加價,強化選擇性:這就是很多電商平臺的套路了,滿減限定于某些商品

    來自北京 回復
  8. 老哥,有點標題黨了啊,你把主題說的也太簡單了,能不能再來點干貨,讓小弟學習下

    來自上海 回復
    1. 哈哈,作者說了:說來容易,做起來實際很難,只能夠大致提一點常見的思路。

      來自北京 回復
    2. 好吧,是我太急了

      來自上海 回復
    3. 想看什么干貨歡迎交流哦,會盡量分享我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回復
    4. 說白了就是,玩家為什么在你極低的優惠時加入,然后你收費的時候,玩家為什么覺得不劃算了想離開你要怎么辦,滴滴對我來說就是現成的例子,現在沒有優惠我完全不想打車 ?? (從曾經免費打車到現在幾乎沒有折扣)

      來自上海 回復
    5. 是的,其實滴滴現在就完全不重視運營這塊,就完全作為一個用戶剛性需求的補充工具,否則偶爾做活動,建立一些用戶成長機制等,也未必就一定要靠大量的優惠券才能留住用戶,至少能偶爾總是讓老用戶想起他,混個臉熟用戶用的幾率也高一些啊。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