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式的冰桶挑戰,互聯網思維下的公益該怎么玩?
小編按:公益+病毒式營銷,也可以成為一款產品的推廣方式,而且效果似乎也不錯。
從8月15號起,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就如井噴般的在互聯網上被熱炒,各路人士紛紛參與進來,從體育圈到娛樂圈到科技圈甚至到政界的部分人士,無一不備點名參與,而這股風潮不僅在歐美國家,在中國更是越刮越烈,不管是被別人點了名的還是自己直接參與的,都踴躍上陣,娛樂圈人士熱衷于此事完全可以理解,這次幾位大佬級的企業老總們也都放下身段享受一下被冰水澆的快感,實是讓人直呼意外。 但究其本質,這是一次實打實的公益活動,最少也是一次帶有公益目的的全民秀,在互聯網迅速發展,以至于各行各業都必須去和網絡融合之際,我們也看到,原本一直低調,專門行善的公益活動,公益組織,也有必要通過互聯網的幫助來擴大聲勢了。 答案顯然是“不是”,很多人質疑冰桶挑戰活動如此廣泛的傳播范圍和極快的速度之下,人們往往會忘記其最原始的意義,轉而會把它當作是一場秀,一場全民狂歡。其實這種說法也不盡然,在諸多的參與者中,的的確確有不少人是感覺到好玩,然后可以和好友互動,有不少人可能確實對于活動的初始意義了解的不是那么透徹,就算了解也只是知道大概,關注的點也不在此,但不可否認的是,通過這個活動,如此廣泛的傳播范圍,確實是使得ALS組織收獲了大筆善款,漸凍人這種罕見病群體也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從目的上來說是達到了。 但其實仔細分析這次事件的傳播過程,我們能發現,這一切確實是有很多種因素組合在一起才造成的,而要想再一次復制這種模式獲取成功,也許只能靠運氣。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其實早在8月份之前就已經有3000人完成了挑戰,而在8月的15號左右,整個活動的參與人數才有了指數級的增長,首先這個活動的形式是1:3傳播,就是一個人參與完活動后可以點名三位好友,并且帶有少許的強制參與性,這也就導致傳播的速度和人參與的意愿要比其他形式的活動強。另外由于大量的體育界和娛樂圈的明星的加入是的人們對此事的關注度大增,許多圍觀人士也自發的加入了自娛自樂的大軍之中,無形之中就參與了事件的傳播,最終形成病毒營銷。 由于潑冰水這種形式成本低廉并且不會對人造成任何影響,既能秀還能與好友互動,竟然還帶點公益性質,又得益于現今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種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冰桶挑戰就這么火了。 但是其實我們回想一下,前幾年的情況,幾乎每一年都會出現一個病毒傳播事件出現,而傳播路徑都是由英美國家向其他國家擴散,比如2011年的集體翻唱Call Me Maybe,2012年的鳥叔Gangnam Style,2013年的Harlem Shake哈林搖,熟悉美國互聯網和樂壇的朋友一定明白,上述幾個事件的傳播形式和這次的冰桶挑戰幾乎如出一轍,只不過是今年可能還沒有神曲出現,于是大家的激情就在這次活動中得到了釋放。從傳播過程的角度來分析,冰桶挑戰和前些年的例子沒有任何區別。顯然如果指望這種一年一次的狂歡來做公益的話這并不是一個很合適的選擇。 國外媒體曾經有過關于傳播人數的分析,由于冰桶挑戰是1對3傳播,因此假設第一天的傳播人數是1,如此累計下去,在第21天和第22天之間,這個參與的總人數就會超過全球的人口數,這也就說明,這個活動最多只有21天的存活時間,當然圖片是一種極限的統計方法,在考慮到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和消退的極快速度,這種傳播模式的壽命注定不會太長,等過一段時間后,人么也許已經淡忘,也許還記得曾經被人或自己潑過自己冰水,但是至于那個想要讓人們關注的漸凍人罕見病,又有誰能記得呢。 這就說明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對于公益活動來說,追求的是長遠的持續的關注,這種短時間大數量的關注固然好,但是時間一長就又像回到過去一樣,不論這次事件營銷的發起者是不是相關的公益組織,我們可以說是好事,但是太需要運氣,也太短暫。 其實在這次全民狂歡事件之前,很多公益組織一直在嘗試通過互聯網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大多數渠道還是社交網站,Facebook,Twitter,國內的話比如新浪微博上的微公益和各大公益組織的認證微博。效果不能說差,一直是不溫不火,人們的參與度一直不是特別強。 而現在在這個移動互聯網即將稱霸天下的時代,在移動端的嘗試也一直在進行,形式也比較多種多樣。比如有一款叫作Power Sleep的鬧鐘APP,雖然看起來只是個鬧鐘應用,但是Power Sleep正在幫助很多科學家進行著對抗癌癥和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簡單來講,而當手機在充電狀態并連接WiFi時,開啟Power Sleep就可以通過后臺運行的方式計算蛋白質序列,然后通過網絡將得出的數據發送給維也納大學的科學家們,這些信息可以幫助他們開展關于癌癥以及其他疾病的研究。雖說一臺手機的計算能力對于人類龐大的蛋白質序列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但是當全球幾十億臺手機連接在一起,它們的運算能力足可媲美超級計算機,幫助科研人員大大提升研究效率。而對于普通的使用者來說,更贊的地方是,在美夢之中,就為改變世界盡了一份力。 再比如國外一款叫作Charity Miles的APP,它的設計原則是當你跑步或者騎自行車時,你運動的里程數就會按一定比例轉換成金錢,而這些錢你得不到,全部會捐獻給幾個慈善組織,相當于鍛煉自己身體的同時不僅收獲了健康還獻了份愛心,幫助了別人。吃飯、睡覺和運動對于人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而當你能夠通過這些事順便做一些公益時,如此美妙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還有一些類似與冰桶挑戰類的APP,它們的原理也是你為親朋好友設定一個挑戰目標,發起挑戰,如果對方沒有打成就要向公益組織捐錢,如果達成那么再將目標傳遞給別人,如此循環。國內方面,鑒于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本身就沒有國外發達,所以諸如此類的嘗試并不多,但也有了類似米公益等等的團隊在做移動端的嘗試,相信隨著這方面的發展,人們公民意識的 提高等等,相關的嘗試肯定會越來越多。 全民狂歡可能再過一段時間就要落下帷幕了,對于公益事業來說,得到了什么收獲了什么也許誰也說不清楚,不過狂歡可以結束,人們會樂此不疲的尋找下一個狂歡的點,如此周而復始,而對于公益事業來說, 還僅僅是剛上路,但是為了全人類更好的生活下去,繼續的狂歡下去,注定要在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和網絡相結合,和人類的生活相結合,我想,一定是個趨勢! 來源:鈦媒體冰桶挑戰的病毒式傳播模式是不是公益活動的首選項
狂歡式的活動來去匆匆,而公益追求持續關注
國內外皆在嘗試,公益發力移動端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